管理只有参考答案,没有标准答案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za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人在为管理给答案。你需要知道,不管给答案的是德鲁克还是曾仕强,是巴菲特还是马云,都只是参考答案。没有人有标准答案。
  知道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我刚刚完成的新书《极简管理学》,首先就提出“刘澜管理学习第一法则”:管理只有参考答案,没有标准答案。
  我基于三个理由提出这一法则。
  理由一:现实很模糊,答案都是猜
  著名管理学者明茨伯格这样说管理理论:
  要意识到所有的理论都是人为的作品——究其根本,理论只是为了描述特定的现实而记录下的文字和符号,而非现实本身。因此,理论简化了现实。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根据有用性来选择理论,而不是根据其真实性。
  明茨伯格提出了判断理论的两个不同的标准:有用性和真实性。他认为理论都不真实,只能考察其有用性。
  这里涉及一个重要问题:什么是真理?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一书概括了关于真理的三种理论:其一是符合论,主张跟事实相符合的就是真理;其二是融贯论,主张能自圆其说、彼此一致的就是真理;其三是实用论,主张管用的就是真理。
  在管理上,我们无法坚持符合论的真理。一方面,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有认知局限;另一方面,谁来判断是否符合呢?思想无法公正地判断思想是否符合现实。
  在管理上,我们也不需要坚持符合论的真理。我们学习管理理论,最终是为了指导实践,因此只要管用就行。
  因此,我们说没有标准答案,是说没有符合论的真理。但是管理有参考答案,这些参考答案一要能够自圆其说(融贯论),二要能够指导实践(实用论)。而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理由二:情境各不同,答案都得变
  如果是否管用是评价管理答案的主要标准,那么面对不同的管理情境,不言而喻,答案是要加以变化来运用的。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批评了包括德鲁克在内的早期管理学者,他们似乎认为有一套标准的管人的方法。马斯洛的理论是人处于其提出的需求金字塔的不同层次,需要有不同的激励方式。德鲁克马上承认错误:“我立即改变了我的观点,马斯洛的证据简直无法抗拒。”
  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情境因素。研究跨文化管理的经典著作《跨越文化浪潮》一书指出:“没有一种‘最好的组织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一些组织方式或比别的组织方式更适宜、更有效,反之亦然。”
  著名管理学者卡尔·维克在前人的基础上,画出了一个“理论之钟”(如图)。这张图是说:一般性、准确性和简单性是理论的三个特征,但这三个特征难以同时做到。
  比如,处在图中2点钟位置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一般性”和“准确性”(离这二者较近),但是不具备“简单性”(处在跟“简单性”完全相反的位置上)。
  又比如,12点钟位置的理论“一般性”很强,但是不会太准确,也不会太简单。这样的理论因为普遍适用,貌似是个标准答案,其实不那么管用。
  理由三:背景很复杂,答案都得加
  理论是对现实的简化,因此一定比多姿多彩的现实更抽象,是抛开了许多具体情境的一般性的提炼,不一定适用于你的具体情境。
  管理学术大师马奇指出,面对企业中非常具体的问题,经理人根据经验得出的答案往往更加靠谱。那么理论的实用性在哪里呢?在你的经验不管用的地方。


  马奇指出:“基本学术知识在新的或变化的环境中变得更有用,这时经理人面对的是未曾预料的或未知的情形。它为他们提供了看待问题的其他框架,而非解决方案。”
  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也就是学术知识的两个用处:
  理论在新的或变化的环境中更管用。因为经理人的经验不管用了,而理论提供了一般性的知识,对新的情境也是适用的。
  理论提供的不是具体解决方案,而是一个思考问题的框架。
  也就是说,你需要在理论的这个参考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背景,得出具体解决方案。你的任务有两个:第一,运用合适的一般性参考答案;第二,根据新的背景,在参考答案上做加法,得出更具体的答案。
  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你的任务=一般性参考答案+具体情境。
  管理大师的悖论
  维克表示:“在组织理论中,许多我最喜欢的概念、观点和研究都是简单性和普遍性的混合体,也就是位于10点钟方位的研究。”
  不仅是维克,大多数人都喜欢10点钟方位的理论,因为它们是“简单性”和“一般性”的混合体,容易被人吸收。
  但是要注意,10点钟方位的理論并不准确——它们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境。因此,我们要根据新的背景对理论做加法,把它变得更准确,从而更管用。
  许多人以为管理大师提供了标准答案,其实没有。管理大师提供的也是参考答案,只是叫好的人、觉得管用的人比较多而已。
  关于管理大师有个悖论:管理大师往往不准确。原因在于:一个参考答案要让很多人觉得好,往往需要比较简单,也需要比较通用,也就是说,往往是10点钟方位的理论。但是,它往往就不会那么准确。
  真正的管理大师知道自己提供的只是参考答案。一百年前,第一位管理大师亨利·法约尔在提出自己的管理原则时就说:“管理方式绝不是死板和绝对的东西,它完全取决于一个‘度’。”
其他文献
尽管2010年业绩飙升、利润大涨,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见到记者的时候,依然苦笑一声。几天前,“皮革奶”的新闻还在各大网站头条,个别企业两年前的旧闻被渲染成行业问题,让这家乳业龙头企业头疼不已。  “我们这个行业不争气。”张剑秋说。尽管伊利中国政府在2007年已经就此发出通知,伊利等大型乳品企业也早就增加了“皮革水解蛋白”的检验,彻底杜绝了此类问题,但新闻标题还是动辄以“中国乳业”来获取眼球,而“
期刊
节前做了一期“一线城市人才向新一线区域转移”的封面文章,引發了不少关注。风起于青萍之末,从大学生择业动向,可以看到人们对生活和事业依附之地的倾向性。从智联招聘此前发布的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看,虽然应届毕业生在一线城市签约的比例依然最高,但从求职意愿看,新一线城市已经超越一线城市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就业区域,同时愿意在二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也达到21.3%。与此同时,新一线城市的政府积极“搭平台、定政策
期刊
发现更好的梦想之路,编织新型的网络,创造新的财富与机会……美国Y一代的创业追求正在重塑美国精神。    这是最好的创业时代。也是最坏的创业时代。  2010年岁末,堪萨斯密苏里大学(UMKC)管理学院的一问大教室里热火朝天,70名从全校各个专业新晋入选的“创业学者”济济一堂,他们多是有着商业计划与梦想、准备在下个学期毕业后创业的Y一代学生。UMKC专门设计了一个集中训练课程,帮助这些Y一代组建团队
期刊
如果把公司经营看成一个数学模型的话,最后其实是各个要素的权重问题。一定程度的激励有帮助,但机制调整更重要,让更多人能自我驱动,而不是靠领导来激励。    编者按:仅凭新浪微博上那张清秀有余的照片,你看不出郑南雁的真实性格。  俏江南会所,下午两点整,一个戴着变色近视眼镜的男人摇摇晃晃地向我走来。嗯,我承认,有几分明星范。但这种出场方式真是和我的想象有差距。对于墨镜天生有距离感的我,心里有点犯嘀咕。
期刊
在管理中,我们时常强调打造团队内的氛围、文化或者基调。一旦这些不可见的行为规范建立起来了,很多管理难题都迎刃而解。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因为这背后隐含的意思是,你需要影响到团队里甚至是整个公司里的所有成员——至少也得是大部分的人。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现象称之为多数决定论(majority influence)。中国古语中也有“三人成虎”的说法。  如果团队氛围是积极正面的,多数决定论是好
期刊
在武汉大学校园,新近建成了一个带点小资情调的饮食一条街(坊间称之为武大饮食CBD)。某日因为有点急事,笔者准备点一份快餐打包带走。然而二三十分钟过后,依然还没有被叫号。时近中午,只见为顾客分袋包装并通知顾客取餐的员工只有一人。学生们都到了用餐的时间,这位员工明显已经有些“手忙脚乱”了。笔者很纳闷,径直走到这位员工面前,问:“既然是快餐,为什么让顾客等待这么长的时间?”服务员微笑并坦然地回答说:“我
期刊
“只有面对自己、洞察自己,才能让我们自己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只有洞悉人性,才能带领团队,成为更好的大家,更好的企业创始人。”这是我所理解的“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每一期的问题案主,都按照砥砺会的特别方法接受同学们的“素质砥砺”,深入自己的内心,找到事情的本质。认识自己,是自我觉知,是自我醒悟,更是自我鞭笞。所以,能面对自己认识自己,实在是一件难事,尤其对于自带诸多光环的创始人和CEO们。
期刊
创造力会导致不诚实?    创造力带来的只有益处吗?哈佛商学院的学者通过建立五种研究路径,证实了创造力在道德上的潜在害处——可能会滋生更多不诚实行为。  发散思维和灵活性认知主导人的创新过程。研究发现,当个人有目的地进行创新行为时,由于自身特质或周遭环境的影响,这两者程度较高的人更容易产生不诚实行为——发散思维激发个体避开道德法则另辟蹊径,灵活性认知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我,重释信息。因此,创造性的人
期刊
这段時间以来,郭美美事件、达芬奇家具事件、动车追尾事件……一件比一件离谱、一件比一件张狂、一件比一件愤怒,让许多人的生活和心境无法平复,以至于真的要让人相信一个玩笑:就如美国正有着500万个外星人一样,在神州大地上,正游走着500万个撒旦派来的魔鬼。  有人作恶,并不奇怪,社会本就由善与恶两部分构成,只是当这些恶的因子越来越高强度和高频度地出现時,它到底带给了社会什么?大多数人的反应会是负面的,这
期刊
如何在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公允的评价标准,比评比本身更有挑战性。我们根据绿色管理领域的国际公约和中国政府公布的一系列规划文件,设立一个完整的评分模型,同时确立每项标准的权重。    如何设计评分模型    绿色管理排行榜的排名方法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大多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级/排名体系是相似的。这些体系在细节上的不同不影响这样一个事实——它们关注同样一系列核心问题。如果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