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公允的评价标准,比评比本身更有挑战性。我们根据绿色管理领域的国际公约和中国政府公布的一系列规划文件,设立一个完整的评分模型,同时确立每项标准的权重。
如何设计评分模型
绿色管理排行榜的排名方法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大多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级/排名体系是相似的。这些体系在细节上的不同不影响这样一个事实——它们关注同样一系列核心问题。如果把相关的国际公约/标准看成一个集合,我们可以合理地假设这些评级/排名体系都是从这样一个集合中提炼出来的。
扫描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的总体(Universe):我们首先研究了整个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的总体,从中鉴定出进一步研究的比对基准。我们找到了70多个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模型。其中三分之二是评级/指数/排名的构建方法,围绕着奖项/调查的占三分之一。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我们详细分析了26个企业社会责任评级机构/排名/指数。选择这些模型是出于它们本身权威性和信息披露量的综合考虑。然后采用三阶段“提炼”(Extraction)方法设计绿色管理排行榜。

阶段一:我们首先分解了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公约,从中提炼出全球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按照假设,这些问题是构建整个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的基础。我们发现,最受国际关注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保护、环境友好技术、资源使用等。
阶段二:通过详细分析以上列出的评级/排名/指数构建模型,我们界定出普遍被追踪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阶段三:我们分析哪些环境因素也在被其他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追踪。研究显示,最受关注的环境因素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温室气体、资源使用、水资源管理等。企业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利益相关者最关注的问题。
配合中国本土政策:最后,我们综合考量了中国本土的环境法律和政策(表2,3),如“十一五”环境规划,以确保我们的模型适合中国国情。我们还融合了一些中国本土政策,如清洁生产。
利用我们的独特“提炼”(Extraction)方法,在解构了国际、区域范围的公约和标准后,配合中国本土的环境政策,我们得到一个由8个核心领域(Key Domains)、22个标准(criteria)、39个次级标准(sub-criteria)和202个清单项目(checklistitems)构成的评分模型。
我们的评估基于公开渠道的信息(包括网站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为了提高覆盖面和精确度,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看法以间接调研(secondaryresearch)的方式进行,即,收集与被评估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关的正面和负面消息。
评分时,我们收集全球范围和中国境内两方面的数据,但对中国境内数据予以优先考虑。最后,我们加总企业清单项目得分,赋予行业权重,以加权得分作为排名依据。

加权得分=(清单项目得分/清单项目总分)×(1+行业权重)
如前言所说,每个行业的“清洁”程度不一样,对于更“清洁”的行业,如高科技,我们赋予较高的行业权重。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我们希望给予这些“清洁”行业的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对于它们,环境管理更多的是企业责任的主动承担,“义务”的成分少一些。行业权重的分配见表4。
我们分析了哪些企业
我们分析的实际总体是2009年度商务部公布的外商投资100强,以及《财富》中国100强。通过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充分性,初步筛选出了70家外资企业和56家本土企业参与评分,从两组中各评出50强。
如何设计评分模型
绿色管理排行榜的排名方法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大多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级/排名体系是相似的。这些体系在细节上的不同不影响这样一个事实——它们关注同样一系列核心问题。如果把相关的国际公约/标准看成一个集合,我们可以合理地假设这些评级/排名体系都是从这样一个集合中提炼出来的。
扫描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的总体(Universe):我们首先研究了整个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的总体,从中鉴定出进一步研究的比对基准。我们找到了70多个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模型。其中三分之二是评级/指数/排名的构建方法,围绕着奖项/调查的占三分之一。
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我们详细分析了26个企业社会责任评级机构/排名/指数。选择这些模型是出于它们本身权威性和信息披露量的综合考虑。然后采用三阶段“提炼”(Extraction)方法设计绿色管理排行榜。

阶段一:我们首先分解了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公约,从中提炼出全球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按照假设,这些问题是构建整个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的基础。我们发现,最受国际关注的环境问题包括环境保护、环境友好技术、资源使用等。
阶段二:通过详细分析以上列出的评级/排名/指数构建模型,我们界定出普遍被追踪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阶段三:我们分析哪些环境因素也在被其他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追踪。研究显示,最受关注的环境因素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温室气体、资源使用、水资源管理等。企业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利益相关者最关注的问题。
配合中国本土政策:最后,我们综合考量了中国本土的环境法律和政策(表2,3),如“十一五”环境规划,以确保我们的模型适合中国国情。我们还融合了一些中国本土政策,如清洁生产。
利用我们的独特“提炼”(Extraction)方法,在解构了国际、区域范围的公约和标准后,配合中国本土的环境政策,我们得到一个由8个核心领域(Key Domains)、22个标准(criteria)、39个次级标准(sub-criteria)和202个清单项目(checklistitems)构成的评分模型。
我们的评估基于公开渠道的信息(包括网站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为了提高覆盖面和精确度,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看法以间接调研(secondaryresearch)的方式进行,即,收集与被评估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关的正面和负面消息。
评分时,我们收集全球范围和中国境内两方面的数据,但对中国境内数据予以优先考虑。最后,我们加总企业清单项目得分,赋予行业权重,以加权得分作为排名依据。

加权得分=(清单项目得分/清单项目总分)×(1+行业权重)
如前言所说,每个行业的“清洁”程度不一样,对于更“清洁”的行业,如高科技,我们赋予较高的行业权重。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我们希望给予这些“清洁”行业的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对于它们,环境管理更多的是企业责任的主动承担,“义务”的成分少一些。行业权重的分配见表4。
我们分析了哪些企业
我们分析的实际总体是2009年度商务部公布的外商投资100强,以及《财富》中国100强。通过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充分性,初步筛选出了70家外资企业和56家本土企业参与评分,从两组中各评出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