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梁壶乃壶式之一,始于北宋,流行于明清。小口,细流,鼓腹,平底,有盖。提梁壶以提梁为把,它是一种比端把壶年代更早的壶式,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宜兴紫砂自宋代发端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本文同绕紫砂壶的提梁造型,从历史探源、當代探析进行论证。
关键词:提梁;紫砂壶;造型
1 引言
提梁壶是一种比端把壶年代更早的壶式,因为古人饮茶,是将茶壶放在茶炉上烹煮,用提梁壶较为方便。提梁与壶身的重心在一条垂线上,提执时比较省力,也不易损坏,只是斟注时较为费力。
提梁为紫砂器传统式样,分素式和花式两种,素式提梁通常用于光器,花式提梁常见用于仿真器(花器)。提梁之形状,相传是从瓦炊、青铜壶提梁等造型借鉴而来。提梁壶由于壶体与提梁,虚实对比分明,造型优美,别具情趣。宜兴紫砂壶,历代艺人创制有很多提梁款式,变化十分丰富。
2 关于提梁壶的传说
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吃茶,对吃茶也很讲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作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因为这种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这是最初关于提梁壶造型来源的故事 ,从最初东坡提梁开始,各式各样的提梁壶开始以不同的姿态呈现在大众眼前,先我们来了解下提梁造型的演变过程。
3 紫砂壶提梁造型的演进过程
3.1 宋代紫砂提梁壶
紫砂壶为了适应冲泡茶时提拿的日用需求,离不开壶把,壶把造型通常有执手把与提梁把二种。紫砂壶提梁把在历史上,最早出现是传说中的“东坡提梁壶”,该壶据传是宋代苏东坡在宜兴时设计、请当地陶工创作的。东坡先生一生好茶,他发现宜兴紫砂泥创作的茶具泡茶不走味,因此自己动手设计了一件圆身筒以树枝干为型的提梁,因为宋代喝茶是煮茶,苏东坡为使茶壶便于在火炉上烧煮,将壶把设计成铜炊壶式样,壶把呈提梁式,便于火上提拿,这就诞生了第一把紫砂提梁壶。
3.2 紫砂提梁壶的明式家具味
到了明代时期,饮茶之风气从“煮”改为“泡”,虽然大部分茶壶的壶把改为“执”把,但提梁式依然常常见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提梁式已成为艺人们在保持茶具“日用”功能的同时,把提梁当作一种装饰和审美的需求了。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有考古记载的最早提梁壶是1965年于南京中华门外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紫砂提梁壶,即“吴经提梁”。这件提梁的“梁”,带有明显的明式家具的味道,具有唯美的装饰性,同时也保留紫砂茶具的日常使用功能。当然,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明代时大彬的一件“大彬提梁”,更明显突出了审美功能,一架提梁跨壶身,犹如长虹飞挂,气势磅礴。这种提梁的经典造型,也成为了后来提梁壶创作者的经典范本。
3.3 清代紫砂提梁壶的发展
清代早中期是宜兴紫砂的又一个发展时期,受陈鸣远的影响,紫砂茶具更多倾向于追求欣赏的审美价值,因而提梁壶也留下了经典之作。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旭茂提梁”,壶体扁圆,壶把提梁粗而浑雄,最大限度地向外舒展,形成一种浑厚雄健的空间气势,与扁而圆的壶身相匹配,虚实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乾隆年间一位制壶艺人陈萌千设计的“竹形提梁壶”,以两根细竹缠绕,立在壶身两侧为提梁,是历史上最早以竹为形设计成的提梁壶,形态挺拔清秀,风格独特,是“提梁”史上的一件名作。另外,清末明初的陈光明,他制作的一把提梁壶,壶身浑圆略扁,而提梁把则是规则的“门”字形,圆把方形,看起来略小,实则,以规整略小的提梁,衬托壶身的硕大与浑圆,别有风味,这把件梁壶就称“光明提梁壶”。
3.4 当代紫砂提梁壶艺术表现形式
当代紫砂壶提梁的造型更加精彩纷呈,在保持基本日用功能的基础之上,“提梁”的审美欣赏价值取向越来越明显。最著名的提梁壶,当数由中央工艺美院张守智老师设计、汪寅仙大师制作的“曲壶”了。曲壶由纯线条构成,壶把与壶身浑然一体,其流动的美感,动态的力度,构思的巧妙,完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壶把,说是提梁但不见明显的梁,但却又提拿舒适,它不是简单的圆把、扁把,而是如造桥工程师设计的“双曲拱桥”,曲中又另有其曲,与壶身的连接完全是自然过渡,不见生硬。这件作品是提梁史上革命性的创造,是二十世纪最动人的经典之一。由中央工艺美院高庄教授设计、顾景舟大师制作的一件提梁壶,实际也是一件提梁形壶,该壶简练大方,比例恰到好处,显现出一种学识高深的儒雅,也是二十世纪的一种提梁经典造型。吕尧臣大师的一件玉带提梁也属经典创作,扁方形的壶体,配以宽宽的、扁平的带状形提梁,显得华贵而端庄,突破了前人提梁壶圆把、方把之局限,以扁平的带状为形,故称“玉带提梁”。同时,由张守智设计、谢曼伦制作的“双竹提梁”也别具风采,以竹片为形,与竹节形壶身连在一起,自然贴切,优雅别致。
参考文献:
[1] 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2] 汪庆正.简明陶瓷词典[M].上海辞典出版社,1989.
[3] 罗宗真,秦浩.中华文物鉴赏[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周宗岳(1992—),男,江苏南京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中国画。
关键词:提梁;紫砂壶;造型
1 引言
提梁壶是一种比端把壶年代更早的壶式,因为古人饮茶,是将茶壶放在茶炉上烹煮,用提梁壶较为方便。提梁与壶身的重心在一条垂线上,提执时比较省力,也不易损坏,只是斟注时较为费力。
提梁为紫砂器传统式样,分素式和花式两种,素式提梁通常用于光器,花式提梁常见用于仿真器(花器)。提梁之形状,相传是从瓦炊、青铜壶提梁等造型借鉴而来。提梁壶由于壶体与提梁,虚实对比分明,造型优美,别具情趣。宜兴紫砂壶,历代艺人创制有很多提梁款式,变化十分丰富。
2 关于提梁壶的传说
传说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上,他喜欢吃茶,对吃茶也很讲究。经过几个月的细作精修,茶壶作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就起了个名字叫“提梁壶”。因为这种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或简称“提苏”。这是最初关于提梁壶造型来源的故事 ,从最初东坡提梁开始,各式各样的提梁壶开始以不同的姿态呈现在大众眼前,先我们来了解下提梁造型的演变过程。
3 紫砂壶提梁造型的演进过程
3.1 宋代紫砂提梁壶
紫砂壶为了适应冲泡茶时提拿的日用需求,离不开壶把,壶把造型通常有执手把与提梁把二种。紫砂壶提梁把在历史上,最早出现是传说中的“东坡提梁壶”,该壶据传是宋代苏东坡在宜兴时设计、请当地陶工创作的。东坡先生一生好茶,他发现宜兴紫砂泥创作的茶具泡茶不走味,因此自己动手设计了一件圆身筒以树枝干为型的提梁,因为宋代喝茶是煮茶,苏东坡为使茶壶便于在火炉上烧煮,将壶把设计成铜炊壶式样,壶把呈提梁式,便于火上提拿,这就诞生了第一把紫砂提梁壶。
3.2 紫砂提梁壶的明式家具味
到了明代时期,饮茶之风气从“煮”改为“泡”,虽然大部分茶壶的壶把改为“执”把,但提梁式依然常常见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提梁式已成为艺人们在保持茶具“日用”功能的同时,把提梁当作一种装饰和审美的需求了。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有考古记载的最早提梁壶是1965年于南京中华门外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紫砂提梁壶,即“吴经提梁”。这件提梁的“梁”,带有明显的明式家具的味道,具有唯美的装饰性,同时也保留紫砂茶具的日常使用功能。当然,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明代时大彬的一件“大彬提梁”,更明显突出了审美功能,一架提梁跨壶身,犹如长虹飞挂,气势磅礴。这种提梁的经典造型,也成为了后来提梁壶创作者的经典范本。
3.3 清代紫砂提梁壶的发展
清代早中期是宜兴紫砂的又一个发展时期,受陈鸣远的影响,紫砂茶具更多倾向于追求欣赏的审美价值,因而提梁壶也留下了经典之作。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旭茂提梁”,壶体扁圆,壶把提梁粗而浑雄,最大限度地向外舒展,形成一种浑厚雄健的空间气势,与扁而圆的壶身相匹配,虚实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乾隆年间一位制壶艺人陈萌千设计的“竹形提梁壶”,以两根细竹缠绕,立在壶身两侧为提梁,是历史上最早以竹为形设计成的提梁壶,形态挺拔清秀,风格独特,是“提梁”史上的一件名作。另外,清末明初的陈光明,他制作的一把提梁壶,壶身浑圆略扁,而提梁把则是规则的“门”字形,圆把方形,看起来略小,实则,以规整略小的提梁,衬托壶身的硕大与浑圆,别有风味,这把件梁壶就称“光明提梁壶”。
3.4 当代紫砂提梁壶艺术表现形式
当代紫砂壶提梁的造型更加精彩纷呈,在保持基本日用功能的基础之上,“提梁”的审美欣赏价值取向越来越明显。最著名的提梁壶,当数由中央工艺美院张守智老师设计、汪寅仙大师制作的“曲壶”了。曲壶由纯线条构成,壶把与壶身浑然一体,其流动的美感,动态的力度,构思的巧妙,完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壶把,说是提梁但不见明显的梁,但却又提拿舒适,它不是简单的圆把、扁把,而是如造桥工程师设计的“双曲拱桥”,曲中又另有其曲,与壶身的连接完全是自然过渡,不见生硬。这件作品是提梁史上革命性的创造,是二十世纪最动人的经典之一。由中央工艺美院高庄教授设计、顾景舟大师制作的一件提梁壶,实际也是一件提梁形壶,该壶简练大方,比例恰到好处,显现出一种学识高深的儒雅,也是二十世纪的一种提梁经典造型。吕尧臣大师的一件玉带提梁也属经典创作,扁方形的壶体,配以宽宽的、扁平的带状形提梁,显得华贵而端庄,突破了前人提梁壶圆把、方把之局限,以扁平的带状为形,故称“玉带提梁”。同时,由张守智设计、谢曼伦制作的“双竹提梁”也别具风采,以竹片为形,与竹节形壶身连在一起,自然贴切,优雅别致。
参考文献:
[1] 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词典[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2] 汪庆正.简明陶瓷词典[M].上海辞典出版社,1989.
[3] 罗宗真,秦浩.中华文物鉴赏[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周宗岳(1992—),男,江苏南京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