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达国家在国际动画市场的成功获得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动画也曾获得辉煌成就,但伴随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动画同国际动画发达国家形成了差距。国际优秀动画片在传承经典文化基础上,在思想内涵、表达形式等方面多元化发展。本文对中国动画多元化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多元化发展中遭遇困境的原由,寻求国际动画多元化对中国动画创作的借鉴途径。
关键词:多元化;动画创作;借鉴途径
1 动画创作中的多元化趋势
动画处于多元化并且速食主义的当代,必须适应当代多变的受众需求,因此动画多元化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动画艺术是想象力和现实情感的完美结合与呈现,用动画艺术语言创造动画形象和动画世界,并且以此展现创作者的体会与领悟。动画艺术语言包括动画的角色设计、色彩、声音等共同构筑动画的所有元素。动画语言也随着多元化的世界而变得多元。
动画诞生之初,动画角色由简单的白色线条构成(1906年《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中,男女主角是画在黑板上的白粉笔线条)。第一部有声动画《威利号汽船》中的声音元素也是在动画诞生后20多年才作为新的元素加入。而世界第一部彩色动画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如图2)诞生于有声电影之后(1937年)。动画艺术语言的发展一直是变化着的,不断紧跟时代发展而创新,而所有发展只为了满足多元化的受众需求。动画发展至今,动画角色、动画色彩、動画声音通过多元化创新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风格,美国迪士尼明快艳丽的色彩风格,夸张简洁的造型风格;日本清新自然的色彩和造型风格等,声音也由原来单一的对话发展出声音、音效、配乐等。这些创新正展现着动画多元化的成功融合。
2 我国动画创作的多元化困境
2.1 艺术语言缺失民族特色
我国动画在很长时间都位于世界动画的前列,但在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冲击下已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现行我国多数动画作品都是模仿外国优秀动画的模仿作,例如美国迪士尼的夸张、强烈的表现风格,日本宫崎骏真实清新的绘画风格等,无论是思维构架、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各方面进行模仿。并不是一味抵触模仿,任何事物在发展之初都有临摹学习的过程,但是不应该全部照搬照抄。我国动画鼎盛时期,动画创作者们扎根于我国文化,结合特有的艺术文化形式,例如木偶、皮影、水墨等创作出蕴含民族特色的动画。在多元化背景的当下,我国动画缺失了我国的文化特征,且未立足于本国的文化根基、挖掘我国本土文化特色,也就不足以形成独特的动画风格。
2.2 缺少创新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动画日渐式微。中国动画观众只认可日本、美国动画,却对国产动画提不起兴趣来。电视里反复播放的动画片多是针对幼儿的简单甚至拙劣的模仿作。人们对欧美、日本动画作品趋之若鹜,许多动画作品上映时一票难求,还会在网上形成话题风潮,反观我国动画,人们甚至都不愿在电视或网上免费观看。
中国有着让人羡慕的悠久历史,我国古代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惊人的。无论是诗词、歌曲还是神话小说,都展现了古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国动画起步之初,多选取了中国神话故事进行改编,但至今仍怀抱着原有故事,没有将神话故事结合现代语境进行创新,焕发出新的内涵。目前中国动画创作中多元化的应用多是将中国元素与外国叙事方法进行结合,顶多是“锦上添花”却无法彻底改编故事的构建方法。《大圣归来》(如图3)背后不变的仍是美国电影的故事构架:英雄落魄后凭借他人相助而后成功,但凭借多元化元素的融合,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将不同文化恰当融合,创造出蕴含本国文化特色,且适合更多受众的影片是创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
2.3 受众定位错位
中国动画片长期定位于低龄儿童,动画片的功能也常常被设定为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化部提出“美术片以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的指导方针。(1)直到20世纪初,我国动画创作仍延续此方针。此方针下的动画片大多对白直白浅显,角色动作单调,故事情节简单,只为传达教育内容而存在,降低了大部分成年受众的观影欲望。此外,对我国动画的成见也影响了受众的观影积极性。这种局限的受众定位和功能限定导致国产动画创作思路和艺术表现方法长期局限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无法提升。中国成年消费者在动画影视上的花费按年限呈比例上升,但是大部分的花费都流向日本,其次是美国。我国动画创作技术及画面表现能力不输优秀动画国家,但我国动画的定位和对我国动画的成见导致观众较难接受我国动画。
3 当代中国动画创作多元化借鉴途径
3.1 遵循国内外动画市场需求
动画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屹立动画之巅,在于他们在制作动画之前经过市场调查、网络调查等手段了解并掌握当代受众及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并针对受众及市场的独特需求制作符合预期的动画片。迪士尼公司创作出各种动画类型影片针对不同的受众需求,得到市场的强烈认可。高科技和信息化发展迅速而推进的动画,也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脚步,结合动画市场的需求,创作合适的动画。从市场角度来说,市场和观众喜爱的作品就是好作品。我国动画创作者需要根据国内外动画市场需求进行动画创作,也是中国动画赶超国际优秀动画的必经之路。
3.2 借鉴国际优秀动画的多元化创作经验
基于现代动画市场的多元需求,中国多元化动画创作需要借鉴国际优秀动画的多元化创作经验,例如多元化的创作思路、艺术语言、制作方法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动画的加工厂,大部分欧美、日韩的动画加工在我国完成。由此可见,我国的制作技术以及高科技技术的使用是成熟完善的。但我国动画作品仍然位于国际动画之末,其原因也在于我国动画创作多元化创新不足。因此我国动画创作者需要借鉴国际优秀的多元化创作途径,包括故事构架、取材来源、艺术语言等。以全球的视野,吸收优秀的创作方式,结合我国的创作现状和方法,完成多元化动画的转变。
3.3 有效整合利用相关的国内外创作资源
现代科技技术发展至今,社会、艺术、文化已经不能独立存在,由信息网紧紧串联成一个整体。作为社会现实的超前展现方式之一的动画领域也应呈现多元化的融合,不能无视这一客观现实。因此在动画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动画创作中的文化内涵、技术运用、艺术语言等方面,能不能有效整合、利用相关的国内、国外的创作资源,成为动画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有效利用相关的国内外创作资源,才能创作出具有多元化特点的动画作品。不仅展现出中国独特风格,也拥有国际潮流元素的优秀动画作品,其作品才能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才能不仅仅停留于国内市场,更能走向国际。迪士尼优秀作品《花木兰》、《功夫熊猫》就是是迪士尼公司利用中国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再次创作而完成的。对中国而言,要成功进行多元化动画创作,就要有效利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资源。只有将优秀文化、艺术等资源融入我国动画创作之中,才能使动画不仅具有符合时代特色的文化艺术内涵,也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4 结语
在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下,动画的多元化创作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中国动画创作应结合中国动画发展的现实特征,遵循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满足受众对动画的现实需求,其次要对优秀国际动画的多元化的经验分析、借鉴,有效整合国内外动画创作资源,并充分利用新技术的艺术方法、制作等方面,全面综合创新地进行动画创作。再次,要深入挖掘我国文化内核,传承并创新地利用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元素,探寻我国文化与新技术的结合方法,实现我国动画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宫承波.中国动画史[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关键词:多元化;动画创作;借鉴途径
1 动画创作中的多元化趋势
动画处于多元化并且速食主义的当代,必须适应当代多变的受众需求,因此动画多元化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动画艺术是想象力和现实情感的完美结合与呈现,用动画艺术语言创造动画形象和动画世界,并且以此展现创作者的体会与领悟。动画艺术语言包括动画的角色设计、色彩、声音等共同构筑动画的所有元素。动画语言也随着多元化的世界而变得多元。
动画诞生之初,动画角色由简单的白色线条构成(1906年《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中,男女主角是画在黑板上的白粉笔线条)。第一部有声动画《威利号汽船》中的声音元素也是在动画诞生后20多年才作为新的元素加入。而世界第一部彩色动画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如图2)诞生于有声电影之后(1937年)。动画艺术语言的发展一直是变化着的,不断紧跟时代发展而创新,而所有发展只为了满足多元化的受众需求。动画发展至今,动画角色、动画色彩、動画声音通过多元化创新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风格,美国迪士尼明快艳丽的色彩风格,夸张简洁的造型风格;日本清新自然的色彩和造型风格等,声音也由原来单一的对话发展出声音、音效、配乐等。这些创新正展现着动画多元化的成功融合。
2 我国动画创作的多元化困境
2.1 艺术语言缺失民族特色
我国动画在很长时间都位于世界动画的前列,但在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冲击下已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现行我国多数动画作品都是模仿外国优秀动画的模仿作,例如美国迪士尼的夸张、强烈的表现风格,日本宫崎骏真实清新的绘画风格等,无论是思维构架、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各方面进行模仿。并不是一味抵触模仿,任何事物在发展之初都有临摹学习的过程,但是不应该全部照搬照抄。我国动画鼎盛时期,动画创作者们扎根于我国文化,结合特有的艺术文化形式,例如木偶、皮影、水墨等创作出蕴含民族特色的动画。在多元化背景的当下,我国动画缺失了我国的文化特征,且未立足于本国的文化根基、挖掘我国本土文化特色,也就不足以形成独特的动画风格。
2.2 缺少创新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动画日渐式微。中国动画观众只认可日本、美国动画,却对国产动画提不起兴趣来。电视里反复播放的动画片多是针对幼儿的简单甚至拙劣的模仿作。人们对欧美、日本动画作品趋之若鹜,许多动画作品上映时一票难求,还会在网上形成话题风潮,反观我国动画,人们甚至都不愿在电视或网上免费观看。
中国有着让人羡慕的悠久历史,我国古代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惊人的。无论是诗词、歌曲还是神话小说,都展现了古人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国动画起步之初,多选取了中国神话故事进行改编,但至今仍怀抱着原有故事,没有将神话故事结合现代语境进行创新,焕发出新的内涵。目前中国动画创作中多元化的应用多是将中国元素与外国叙事方法进行结合,顶多是“锦上添花”却无法彻底改编故事的构建方法。《大圣归来》(如图3)背后不变的仍是美国电影的故事构架:英雄落魄后凭借他人相助而后成功,但凭借多元化元素的融合,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将不同文化恰当融合,创造出蕴含本国文化特色,且适合更多受众的影片是创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
2.3 受众定位错位
中国动画片长期定位于低龄儿童,动画片的功能也常常被设定为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化部提出“美术片以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的指导方针。(1)直到20世纪初,我国动画创作仍延续此方针。此方针下的动画片大多对白直白浅显,角色动作单调,故事情节简单,只为传达教育内容而存在,降低了大部分成年受众的观影欲望。此外,对我国动画的成见也影响了受众的观影积极性。这种局限的受众定位和功能限定导致国产动画创作思路和艺术表现方法长期局限在一个较低的层次无法提升。中国成年消费者在动画影视上的花费按年限呈比例上升,但是大部分的花费都流向日本,其次是美国。我国动画创作技术及画面表现能力不输优秀动画国家,但我国动画的定位和对我国动画的成见导致观众较难接受我国动画。
3 当代中国动画创作多元化借鉴途径
3.1 遵循国内外动画市场需求
动画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屹立动画之巅,在于他们在制作动画之前经过市场调查、网络调查等手段了解并掌握当代受众及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并针对受众及市场的独特需求制作符合预期的动画片。迪士尼公司创作出各种动画类型影片针对不同的受众需求,得到市场的强烈认可。高科技和信息化发展迅速而推进的动画,也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脚步,结合动画市场的需求,创作合适的动画。从市场角度来说,市场和观众喜爱的作品就是好作品。我国动画创作者需要根据国内外动画市场需求进行动画创作,也是中国动画赶超国际优秀动画的必经之路。
3.2 借鉴国际优秀动画的多元化创作经验
基于现代动画市场的多元需求,中国多元化动画创作需要借鉴国际优秀动画的多元化创作经验,例如多元化的创作思路、艺术语言、制作方法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动画的加工厂,大部分欧美、日韩的动画加工在我国完成。由此可见,我国的制作技术以及高科技技术的使用是成熟完善的。但我国动画作品仍然位于国际动画之末,其原因也在于我国动画创作多元化创新不足。因此我国动画创作者需要借鉴国际优秀的多元化创作途径,包括故事构架、取材来源、艺术语言等。以全球的视野,吸收优秀的创作方式,结合我国的创作现状和方法,完成多元化动画的转变。
3.3 有效整合利用相关的国内外创作资源
现代科技技术发展至今,社会、艺术、文化已经不能独立存在,由信息网紧紧串联成一个整体。作为社会现实的超前展现方式之一的动画领域也应呈现多元化的融合,不能无视这一客观现实。因此在动画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动画创作中的文化内涵、技术运用、艺术语言等方面,能不能有效整合、利用相关的国内、国外的创作资源,成为动画创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有效利用相关的国内外创作资源,才能创作出具有多元化特点的动画作品。不仅展现出中国独特风格,也拥有国际潮流元素的优秀动画作品,其作品才能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才能不仅仅停留于国内市场,更能走向国际。迪士尼优秀作品《花木兰》、《功夫熊猫》就是是迪士尼公司利用中国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再次创作而完成的。对中国而言,要成功进行多元化动画创作,就要有效利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资源。只有将优秀文化、艺术等资源融入我国动画创作之中,才能使动画不仅具有符合时代特色的文化艺术内涵,也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4 结语
在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的当下,动画的多元化创作是中国动画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中国动画创作应结合中国动画发展的现实特征,遵循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满足受众对动画的现实需求,其次要对优秀国际动画的多元化的经验分析、借鉴,有效整合国内外动画创作资源,并充分利用新技术的艺术方法、制作等方面,全面综合创新地进行动画创作。再次,要深入挖掘我国文化内核,传承并创新地利用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元素,探寻我国文化与新技术的结合方法,实现我国动画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宫承波.中国动画史[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