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出现了一大波关于引力波的新闻,到底什么是引力波?发现这个东西总共耗费了多少资金?
—Albert
维基百科的定义中,引力波是指时空曲率以波的形式从源头向外传播的扰动,这种波以重力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
想象平静的水面上站着一只四脚小虫,脚与水面接触的地方会因为压力而造成凹陷。如果它抬起一只脚,凹陷的水面会上升,然后荡起一圈圈波纹。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这次公布的检测结果是两个黑洞合并瞬间发射的引力波,相当于3个太阳质量转化成的能量。在宇宙中,这两个黑洞就相当于湖面上的小虫,相对论所说的“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描述的就是它们周围弯曲的时空现象。它们彼此环绕、碰撞的瞬间(10^-21秒),时空也如水波一样泛起涟漪,这就是引力波。它产生的关键在于质量分布的变化—天体保持静止或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都不会产生引力波;黑洞合并则会带来不对称的质量改变,这就提高了引力波的能量。
LIGO是美国国度科学基金会(NSF)主导建设的,目前由LIGO科学家协会(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具体执行,全球有1000多名科学家参与其中。这个机器的运行基于干涉仪器原理,激光器发射出激光,被分成两束,分别进入两个长2.5英里(约4公里)的真空管,它们相互垂直,两束激光在各自的管道中来回反射400次,然后在分光镜上重新相遇,干涉相消。引力波经过地球时,会改变管道的长度,也就是光线的长度,因而由管道镜面反射而来的光波会产生干涉条纹,进入探测器。
这个项目建立至今走过了40年,总共花费了11亿美元。1972年,MIT物理学家Rainer Weiss提出了这个尝试,1990年代,一些大型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开始筹建,美国、意大利、德国和日本都有臂长百米至千米不等的探测器。然而2002年至2011年间,这些探测器共同的试验同样毫无结果。
引力波界大佬之一Bernard Schutz四年前在北京大学做学术报告时曾感慨:“我们花了几十亿美元找引力波,还是没找到,有时候我晚上睡觉会想,我怎么能和妻子睡在自己床上呢?我应该睡在监狱里啊。”
最近终于给我们答案的LI G O是项目组升级之后的Advanced LIGO,探测精度提高了10倍,这意味着可以探测的空间范围扩大至以前的1000倍,能够探测到10^-19米光线距离的变化。就因为目前探测器非常敏锐,项目组在华盛顿和路易斯安那分别建有一个监测站,只有两台机器报告出同样的结果,才能判定引力波信号的存在。
这样的担心有实例借鉴,德国汉诺威建有一个臂长600米的探测器,它经常会收到一种周期性信号,分析之后才得知,是远在千里之外大西洋的海浪对北欧大陆的影响。
《第一财经周刊》实习记者 宋莺歌
微博互动专区
峰留网事:今年订阅《第一财经周刊》,实在是正确的决定。一本杂志就可以大致洞悉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之种种。上一次持续阅读一财,好像还是几年前的 事。
RE:谢谢夸赞,一起见证吧。
老付_:哈哈哈哈,《第一财经周刊》的这个“回家过年”的选题真是棒棒哒,就是这么回事儿,矮玛老穿越了。“回我大东北,谁也憋装×”。
RE:过年的执念看上去还会绵延不绝下去。
大连房俊:还是要看《第一财经周刊》,知道用户想要什么,对用户的生活方式有琢磨、引导。
RE:这算是大写的赞。我们尽量往这方向努力。
木子柒_:本来想买《电影世界》,却误打误撞买了《第一财经周刊》。联想到自己立下的复旦经济学系的理想,再看看自己放假以来一个星期的颓,羞愧无比。最近看剧看电影太多了,该停止了。
RE:无心插柳柳成荫。误打误撞是缘 分。
读者来信
我与一财的故事
一财君你好,
参加工作后一直想充实下自己,拓展知识面,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我还是更偏爱权威严谨的纸质杂志,翻阅了许多期刊杂志,但最后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贵刊和《看天下》。半年多来一直在家门口一对老夫妇经营的报刊亭购买,他们本是不进一财的,看我经常询问便每周与供应商预订一本给我,每次还特意收到货架下面,说是怕其他人买走。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不管我是出差还是外出晚归,他们总会留一本在那,我也习惯在就近的公车站下车,不管是否买书,总与他俩寒暄几句打个招呼。两个月没买一财了,手头事情终于忙完了才想起,本打算这次把未买的一财全部带回家,可来到报刊亭附近,放缓脚步,四处观望老夫妇都不在,坐在亭里的是一位年长的大姐。还是习惯性礼貌地询问是否有一财,业务不熟练的大姐慢吞吞地从书架上拿下一本1月初的刊物。后来从大姐口中得知老夫妇一个月前就搬走了,看到书架上稀稀拉拉陈列着往期的一财,“所有的一财都给我吧”这句话到了嘴边硬是没说出口,拿了一本最新一期的便匆匆离开,心中一阵说不出来的酸。
由于长沙供应一财的报刊亭并不多,最后我在贵刊的官网上订购了一年的杂志。一个小小的建议,我看官网显示的邮寄周期达到了7至15天,身处信息膨胀的社会,新鲜烫手权威的资讯更为读者喜爱,如果贵刊能提高下邮寄速度会更好哦!衷心希望一财越办越好!
—来自长沙的53小市民
RE:谢谢你这段描述。温情之余,又有无可避免的伤感。也欢迎订阅电子版。
示爱
一张杂志合影图可以代表心意。我把家中杂志摆出来,才发现已经8年了,我追了一财整整8年!一财啊,希望你能懂得我对你的爱!新的一年,祝一财更上一层楼!
—周逸凡
RE:我们看到了,非常懂这份心意。不至于颤巍巍收下,但受鼓舞是真的。
关于第一财经周刊+安卓App的一点意见
你好,我是《第一财经周刊》的fans,认识这本杂志快两年了,对杂志的内容喜爱不已,它已成为我开阔视野的读物之一。 我现在比较喜欢在移动设备上阅读,所以本来是有意愿去订阅电子版的一财周刊的,但看了你们的App后,发现里面的图片远不及纸质杂志清晰,特别是那些含有数据的图片。所以希望你们可以将电子版杂志的图片清晰度提升一些,起码要看得舒服、清晰。
顺祝一财君新年快乐,祝你们的杂志蒸蒸日上。
—S&F
RE:谢谢建议,我们电子版的改进工作会持续下去的。
辛亥革命与24小时书店
武汉开了几家24小时书店,结果又关了。这和武汉的城市性格很像。爱出风头,喜欢赶时髦。辛亥革命如果晚20年,那么革命成果就可以保存下来。你看,操之过急,就是这么害人。人家北京有读书人群支撑书店,武汉的书店白天都是门可罗雀。有的城市死于没机会,有的城市死于机会太多。武汉就是后面一种,昨天还是旅馆,今天就换招牌成了餐馆。武汉街头经常上演这一幕。武汉因为地理位置好,各种潮流来来往往,所以武汉人总能赶上潮流赚到钱,但也什么都做不精。因为总有新机会,人们总不能静心深入做某行。结果就是,武汉人不缺钱,但人们都很无聊,素质不高,因为心是乱的,总担心错过下一波更赚钱的生意。
—深深的孤独
RE:朋友,1.不要因为你是本地人而大胆吐槽本地,其他市民朋友不会觉得你爱之深—尽管你的确爱之深才责之切。2.把辛亥革命的事跟武汉目前的状况扯在一起有点牵强。3.24小时书店在哪儿都不容易壮大。夜间销售的空白期、选址的艰难、配套服务的简陋都是问题,24小时是噱头,实体书店的经营困境不可能通过简单的24小时得以解决。最简单的理由,我们的国民普遍不爱看书。
关于“小就是大?”的疑问
尊敬的崔鹏叔叔:
你好。
我是一名大一的上海学生,爱看一财,热爱金融,爱看新闻。我在读到你那篇刊登在一财上《小就是大》的文章时,你说:“把钱花在改善极小概率事件的结果上,不是明智之举。”你的观点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包括保险业呢?用保险来规避一些极小概率的事件和风险是不明智的吗?这是你的潜台词吗?嘻嘻。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有偏差,请指正,谢 谢!
—姚佳斌
RE:首先你叫我崔叔叔,我很遗憾,我认为我还处于含苞待放状态。另外,关于你提的问题,大部分保险项目不是极小概率事件而是小概率事件,某些人群买一些相关保险还是必要的。(待放ing的崔鹏)
一个疑问
你好!
我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名大一学生。在看贵刊2016年第5期《2013年宠物食品全球市场份额》图表时,发现巴西身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它的宠物市场竟然有这么大,排在全球第二的位置。好奇地搜索了一下,发现真是这么回事,有新闻还说巴西的宠物狗甚至比孩子都多!于是便想问一声为什么?希望一财君能帮忙解答一下。谢谢!
—lzq1997elliot
RE:这的确让人费解。巴西在前一些年经济发展势头不错,不过2015年它经历了数十年来最糟糕的一次经济衰退。标准普尔在去年9月将巴西的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BB+档,接近垃圾级。宠物狗大概能带来幻觉,而孩子?想想他们管你要吃要喝的情形,just kidding。具体是什么导致宠物那么多,一定有更合理的原因,在没有展开靠谱的采写之前,一财君觉得,首先一种成风的习性很容易形成,就跟我们这里还有很多人喜欢买马赌博一样。其次宠物有安抚作用,成本低于生养。第三,宠物繁殖起来挺快的。最后,你让人们别养了,没人理你。
本周我推荐
住进梵高家
梵高生前潦倒,死后殊荣。他住过的小房间成了世界名画,并且有聪明人开始用它做生意。一晚只要10美元,即可体验住在梵高名画里的感觉。以上图片是芝加哥的艺术家把自己家刷成梵高小屋的样 子。
上榜理由:复刻时代的营销
推荐人:尔韶
—Albert
维基百科的定义中,引力波是指时空曲率以波的形式从源头向外传播的扰动,这种波以重力辐射的形式传递能量。
想象平静的水面上站着一只四脚小虫,脚与水面接触的地方会因为压力而造成凹陷。如果它抬起一只脚,凹陷的水面会上升,然后荡起一圈圈波纹。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这次公布的检测结果是两个黑洞合并瞬间发射的引力波,相当于3个太阳质量转化成的能量。在宇宙中,这两个黑洞就相当于湖面上的小虫,相对论所说的“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描述的就是它们周围弯曲的时空现象。它们彼此环绕、碰撞的瞬间(10^-21秒),时空也如水波一样泛起涟漪,这就是引力波。它产生的关键在于质量分布的变化—天体保持静止或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都不会产生引力波;黑洞合并则会带来不对称的质量改变,这就提高了引力波的能量。
LIGO是美国国度科学基金会(NSF)主导建设的,目前由LIGO科学家协会(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具体执行,全球有1000多名科学家参与其中。这个机器的运行基于干涉仪器原理,激光器发射出激光,被分成两束,分别进入两个长2.5英里(约4公里)的真空管,它们相互垂直,两束激光在各自的管道中来回反射400次,然后在分光镜上重新相遇,干涉相消。引力波经过地球时,会改变管道的长度,也就是光线的长度,因而由管道镜面反射而来的光波会产生干涉条纹,进入探测器。
这个项目建立至今走过了40年,总共花费了11亿美元。1972年,MIT物理学家Rainer Weiss提出了这个尝试,1990年代,一些大型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开始筹建,美国、意大利、德国和日本都有臂长百米至千米不等的探测器。然而2002年至2011年间,这些探测器共同的试验同样毫无结果。
引力波界大佬之一Bernard Schutz四年前在北京大学做学术报告时曾感慨:“我们花了几十亿美元找引力波,还是没找到,有时候我晚上睡觉会想,我怎么能和妻子睡在自己床上呢?我应该睡在监狱里啊。”
最近终于给我们答案的LI G O是项目组升级之后的Advanced LIGO,探测精度提高了10倍,这意味着可以探测的空间范围扩大至以前的1000倍,能够探测到10^-19米光线距离的变化。就因为目前探测器非常敏锐,项目组在华盛顿和路易斯安那分别建有一个监测站,只有两台机器报告出同样的结果,才能判定引力波信号的存在。
这样的担心有实例借鉴,德国汉诺威建有一个臂长600米的探测器,它经常会收到一种周期性信号,分析之后才得知,是远在千里之外大西洋的海浪对北欧大陆的影响。
《第一财经周刊》实习记者 宋莺歌
微博互动专区
峰留网事:今年订阅《第一财经周刊》,实在是正确的决定。一本杂志就可以大致洞悉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之种种。上一次持续阅读一财,好像还是几年前的 事。
RE:谢谢夸赞,一起见证吧。
老付_:哈哈哈哈,《第一财经周刊》的这个“回家过年”的选题真是棒棒哒,就是这么回事儿,矮玛老穿越了。“回我大东北,谁也憋装×”。
RE:过年的执念看上去还会绵延不绝下去。
大连房俊:还是要看《第一财经周刊》,知道用户想要什么,对用户的生活方式有琢磨、引导。
RE:这算是大写的赞。我们尽量往这方向努力。
木子柒_:本来想买《电影世界》,却误打误撞买了《第一财经周刊》。联想到自己立下的复旦经济学系的理想,再看看自己放假以来一个星期的颓,羞愧无比。最近看剧看电影太多了,该停止了。
RE:无心插柳柳成荫。误打误撞是缘 分。
读者来信
我与一财的故事
一财君你好,
参加工作后一直想充实下自己,拓展知识面,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我还是更偏爱权威严谨的纸质杂志,翻阅了许多期刊杂志,但最后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贵刊和《看天下》。半年多来一直在家门口一对老夫妇经营的报刊亭购买,他们本是不进一财的,看我经常询问便每周与供应商预订一本给我,每次还特意收到货架下面,说是怕其他人买走。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不管我是出差还是外出晚归,他们总会留一本在那,我也习惯在就近的公车站下车,不管是否买书,总与他俩寒暄几句打个招呼。两个月没买一财了,手头事情终于忙完了才想起,本打算这次把未买的一财全部带回家,可来到报刊亭附近,放缓脚步,四处观望老夫妇都不在,坐在亭里的是一位年长的大姐。还是习惯性礼貌地询问是否有一财,业务不熟练的大姐慢吞吞地从书架上拿下一本1月初的刊物。后来从大姐口中得知老夫妇一个月前就搬走了,看到书架上稀稀拉拉陈列着往期的一财,“所有的一财都给我吧”这句话到了嘴边硬是没说出口,拿了一本最新一期的便匆匆离开,心中一阵说不出来的酸。
由于长沙供应一财的报刊亭并不多,最后我在贵刊的官网上订购了一年的杂志。一个小小的建议,我看官网显示的邮寄周期达到了7至15天,身处信息膨胀的社会,新鲜烫手权威的资讯更为读者喜爱,如果贵刊能提高下邮寄速度会更好哦!衷心希望一财越办越好!
—来自长沙的53小市民
RE:谢谢你这段描述。温情之余,又有无可避免的伤感。也欢迎订阅电子版。
示爱
一张杂志合影图可以代表心意。我把家中杂志摆出来,才发现已经8年了,我追了一财整整8年!一财啊,希望你能懂得我对你的爱!新的一年,祝一财更上一层楼!
—周逸凡
RE:我们看到了,非常懂这份心意。不至于颤巍巍收下,但受鼓舞是真的。
关于第一财经周刊+安卓App的一点意见
你好,我是《第一财经周刊》的fans,认识这本杂志快两年了,对杂志的内容喜爱不已,它已成为我开阔视野的读物之一。 我现在比较喜欢在移动设备上阅读,所以本来是有意愿去订阅电子版的一财周刊的,但看了你们的App后,发现里面的图片远不及纸质杂志清晰,特别是那些含有数据的图片。所以希望你们可以将电子版杂志的图片清晰度提升一些,起码要看得舒服、清晰。
顺祝一财君新年快乐,祝你们的杂志蒸蒸日上。
—S&F
RE:谢谢建议,我们电子版的改进工作会持续下去的。
辛亥革命与24小时书店
武汉开了几家24小时书店,结果又关了。这和武汉的城市性格很像。爱出风头,喜欢赶时髦。辛亥革命如果晚20年,那么革命成果就可以保存下来。你看,操之过急,就是这么害人。人家北京有读书人群支撑书店,武汉的书店白天都是门可罗雀。有的城市死于没机会,有的城市死于机会太多。武汉就是后面一种,昨天还是旅馆,今天就换招牌成了餐馆。武汉街头经常上演这一幕。武汉因为地理位置好,各种潮流来来往往,所以武汉人总能赶上潮流赚到钱,但也什么都做不精。因为总有新机会,人们总不能静心深入做某行。结果就是,武汉人不缺钱,但人们都很无聊,素质不高,因为心是乱的,总担心错过下一波更赚钱的生意。
—深深的孤独
RE:朋友,1.不要因为你是本地人而大胆吐槽本地,其他市民朋友不会觉得你爱之深—尽管你的确爱之深才责之切。2.把辛亥革命的事跟武汉目前的状况扯在一起有点牵强。3.24小时书店在哪儿都不容易壮大。夜间销售的空白期、选址的艰难、配套服务的简陋都是问题,24小时是噱头,实体书店的经营困境不可能通过简单的24小时得以解决。最简单的理由,我们的国民普遍不爱看书。
关于“小就是大?”的疑问
尊敬的崔鹏叔叔:
你好。
我是一名大一的上海学生,爱看一财,热爱金融,爱看新闻。我在读到你那篇刊登在一财上《小就是大》的文章时,你说:“把钱花在改善极小概率事件的结果上,不是明智之举。”你的观点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包括保险业呢?用保险来规避一些极小概率的事件和风险是不明智的吗?这是你的潜台词吗?嘻嘻。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有偏差,请指正,谢 谢!
—姚佳斌
RE:首先你叫我崔叔叔,我很遗憾,我认为我还处于含苞待放状态。另外,关于你提的问题,大部分保险项目不是极小概率事件而是小概率事件,某些人群买一些相关保险还是必要的。(待放ing的崔鹏)
一个疑问
你好!
我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名大一学生。在看贵刊2016年第5期《2013年宠物食品全球市场份额》图表时,发现巴西身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它的宠物市场竟然有这么大,排在全球第二的位置。好奇地搜索了一下,发现真是这么回事,有新闻还说巴西的宠物狗甚至比孩子都多!于是便想问一声为什么?希望一财君能帮忙解答一下。谢谢!
—lzq1997elliot
RE:这的确让人费解。巴西在前一些年经济发展势头不错,不过2015年它经历了数十年来最糟糕的一次经济衰退。标准普尔在去年9月将巴西的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BB+档,接近垃圾级。宠物狗大概能带来幻觉,而孩子?想想他们管你要吃要喝的情形,just kidding。具体是什么导致宠物那么多,一定有更合理的原因,在没有展开靠谱的采写之前,一财君觉得,首先一种成风的习性很容易形成,就跟我们这里还有很多人喜欢买马赌博一样。其次宠物有安抚作用,成本低于生养。第三,宠物繁殖起来挺快的。最后,你让人们别养了,没人理你。
本周我推荐
住进梵高家
梵高生前潦倒,死后殊荣。他住过的小房间成了世界名画,并且有聪明人开始用它做生意。一晚只要10美元,即可体验住在梵高名画里的感觉。以上图片是芝加哥的艺术家把自己家刷成梵高小屋的样 子。
上榜理由:复刻时代的营销
推荐人:尔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