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经·卫风·伯兮》开启了后世写思念主题的爱情诗的先河。诗歌书写了女主人公对征战在外、杳无归期的丈夫的辗转思念之情,由思而痛,由痛而病,层层深入,感人肺腑。同时,全诗灌注着民歌所特有的朴拙的语言风格,从中透射出女主人公极为真切的生活与生命体验,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关键词:《伯兮》 爱情诗 思念主题
思念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诗经·卫风·伯兮》就是书写思念的一首古代爱情诗。诗歌从一位女子的视角出发,描写她对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苦,情感激越流动,诗情奇崛不平,其“媚情奇趣”,使全诗灵气灌注。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诗一开篇就以“伯兮”唤起,可见女子对丈夫爱之深与思之切。“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大哥,这里专用为妻子对丈夫的爱称,同时也表明这位丈夫平日里对妻子体贴入微、照顾有加,就像一位敦厚的大哥在照顾一个可爱的小妹。“朅”(音qiè),雄健英武的样子;“桀”同“杰”。“伯”不但心地善良、疼爱妻子,而且英俊潇洒、武艺超群,是邦国中少有的豪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殳”(音shū),古代梃杖类的长兵器,竹制或木制,长一丈二尺。能够执殳而为王之前驱,必然担任周王室旅贲的官职,属于地位较高的中士级别。至此,一位健壮英武、才智出众的贵族男子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男子谁不爱恋呢?“伯”符合了当时社会对优秀男子或者女子佳偶的价值评判标准,他不但是妻子的骄傲,也是国家的骄傲。开篇透露出女子对丈夫由衷的敬佩,这恰是后面几章刻画女子苦苦思念丈夫情状的一个缘由与前提。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男子,却不得不撇家舍妻随王出征。从此,妻子在家独守空房,陷入了深深的相思之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四句因其体现了民歌的朴拙与体验的真实而脍炙人口,成为全诗的亮点。自打丈夫去东方打仗,女子茶饭不思,甚至再也不梳妆打扮,任凭头发凌乱,如同蓬草。“蓬至秋则根脱,遇风则乱飞。”头发是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也是体现女性特征的重要部分,但是丈夫不在身边,女子竟顾不得这些了。这是女性对自己美丽的暂时性毁坏,表明了她对其他异性的排斥,同时也表明了她对丈夫的忠贞。而用蓬头垢面形容懒于梳洗的思妇,这样的生活体验若非一一挨过,怕也不能道出。在爱情的衬托下,蓬头垢面的形象不但不显得伧俗,反而具有了一种朴拙之美。后面进一步解释:难道没有面膏、发油之类的东西吗?不是的!而是自己深爱的人不在身边,又打扮给谁看呢?
周代对女子的仪容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人们对外表是否整洁、得体非常在意。而《伯兮》中的这位女子,自从丈夫走后,日夜思念,已无心去做任何事情,任由头发凌乱得像蓬草。可见女子对爱的痴迷专注,已经到了忽略社会习俗的程度。而等待出征丈夫的归来,几乎是她生命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这种女为悦己者容的思想,在后代诗歌中也时有体现。如“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汉徐干:《室思诗》);“终日恹恹倦梳裹”(柳永:《定风波》);“起来慵自梳头”(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等。唐代杜甫的《新婚别》则更为彻底,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对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这几首诗歌皆体现了女子对深爱之人的忠贞不贰,与《伯兮》可谓一脉相承。
日日思君不见君,女子终于因思念渐至忧思成疾。《诗序》说:“《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返焉。”在思念至极、神思恍惚中,女子用卜辞“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来表达盼夫归来的渴望。其思念之切,宛若大旱之盼甘霖,但却事与愿违。《十三经注疏》曰:“人言其雨其雨,而杲杲然日复出。犹我言伯且来,伯且来,则复不来。”女子盼望丈夫归来就像旱时盼望雨泽一般,可是天气老是晴,丈夫却总是不归。如此热切的盼望、强烈的情感,让女主人公内火攻心,头疼脑胀。然而“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宁愿头痛也要思念,至少心是甜的,即所谓甜蜜的忧愁。两种对立的情感体验在爱的前提下走向统一,极言爱之深,思之苦,情之痴。
最后一章是感情的进一步升华。因为丈夫离家的时间太久,这忧愁已经使得痴情女子不堪重负,她希望自己能够忘忧:“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萱草,又名黄花菜、金针菜、忘忧草,是一种常见蔬菜,又是常用中草药,有安神、镇静、治疗失眠的作用。女子想要忘忧,便想在后庭种上忘忧草,以使自己摆脱相思的煎熬。可是到哪里才能找到忘忧草呢?确实,人世间根本就不存在真正能使人忘忧的草,一个“焉”字早已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心情。这就揭示出女主人公的思念已经到了坠入情网而不能自拔的境地。想要忘忧,恰恰是因为她无法忘忧、无力忘忧啊!“愿言思伯”在后两章中反复咏叹,直抒胸臆——“我想念您呵!”从“首疾”到“心痗”,想念到头痛,想念到心痛,想念到因痛而病,女主人公因相思难解而被抛置于无边的孤独与伤痛之中。这正是相思入骨,除“伯”归来无药可救也,而“伯”的归来却又遥遥无期。正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价《伯兮》云:“始则‘首如飞蓬’,发已乱矣,然犹未至于病矣,继则‘甘心首疾’,头已痛矣,而心尚无恙也,至于‘使我心痗’则心更病矣,其忧思之苦何如哉!”这首诗首章重写其本事,次、三、卒章重写其情思,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女子思念心上人无法排解的痛苦。女子缘何痛苦至此?因为等待在外征战的丈夫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着很深的忧惧。潘岳《寡妇赋》以本诗为典故,有云:“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痗……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以捐背。”捐背,弃之而去,指死亡。这篇赋正是揭示了诗中未从正面写出,而又确实隐藏在字面之下的对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第三、四章所描写的女子的期待、失望与难以排遣的相思之苦。
关键词:《伯兮》 爱情诗 思念主题
思念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诗经·卫风·伯兮》就是书写思念的一首古代爱情诗。诗歌从一位女子的视角出发,描写她对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苦,情感激越流动,诗情奇崛不平,其“媚情奇趣”,使全诗灵气灌注。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诗一开篇就以“伯兮”唤起,可见女子对丈夫爱之深与思之切。“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大哥,这里专用为妻子对丈夫的爱称,同时也表明这位丈夫平日里对妻子体贴入微、照顾有加,就像一位敦厚的大哥在照顾一个可爱的小妹。“朅”(音qiè),雄健英武的样子;“桀”同“杰”。“伯”不但心地善良、疼爱妻子,而且英俊潇洒、武艺超群,是邦国中少有的豪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殳”(音shū),古代梃杖类的长兵器,竹制或木制,长一丈二尺。能够执殳而为王之前驱,必然担任周王室旅贲的官职,属于地位较高的中士级别。至此,一位健壮英武、才智出众的贵族男子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男子谁不爱恋呢?“伯”符合了当时社会对优秀男子或者女子佳偶的价值评判标准,他不但是妻子的骄傲,也是国家的骄傲。开篇透露出女子对丈夫由衷的敬佩,这恰是后面几章刻画女子苦苦思念丈夫情状的一个缘由与前提。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男子,却不得不撇家舍妻随王出征。从此,妻子在家独守空房,陷入了深深的相思之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四句因其体现了民歌的朴拙与体验的真实而脍炙人口,成为全诗的亮点。自打丈夫去东方打仗,女子茶饭不思,甚至再也不梳妆打扮,任凭头发凌乱,如同蓬草。“蓬至秋则根脱,遇风则乱飞。”头发是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也是体现女性特征的重要部分,但是丈夫不在身边,女子竟顾不得这些了。这是女性对自己美丽的暂时性毁坏,表明了她对其他异性的排斥,同时也表明了她对丈夫的忠贞。而用蓬头垢面形容懒于梳洗的思妇,这样的生活体验若非一一挨过,怕也不能道出。在爱情的衬托下,蓬头垢面的形象不但不显得伧俗,反而具有了一种朴拙之美。后面进一步解释:难道没有面膏、发油之类的东西吗?不是的!而是自己深爱的人不在身边,又打扮给谁看呢?
周代对女子的仪容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人们对外表是否整洁、得体非常在意。而《伯兮》中的这位女子,自从丈夫走后,日夜思念,已无心去做任何事情,任由头发凌乱得像蓬草。可见女子对爱的痴迷专注,已经到了忽略社会习俗的程度。而等待出征丈夫的归来,几乎是她生命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这种女为悦己者容的思想,在后代诗歌中也时有体现。如“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汉徐干:《室思诗》);“终日恹恹倦梳裹”(柳永:《定风波》);“起来慵自梳头”(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等。唐代杜甫的《新婚别》则更为彻底,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对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这几首诗歌皆体现了女子对深爱之人的忠贞不贰,与《伯兮》可谓一脉相承。
日日思君不见君,女子终于因思念渐至忧思成疾。《诗序》说:“《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返焉。”在思念至极、神思恍惚中,女子用卜辞“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来表达盼夫归来的渴望。其思念之切,宛若大旱之盼甘霖,但却事与愿违。《十三经注疏》曰:“人言其雨其雨,而杲杲然日复出。犹我言伯且来,伯且来,则复不来。”女子盼望丈夫归来就像旱时盼望雨泽一般,可是天气老是晴,丈夫却总是不归。如此热切的盼望、强烈的情感,让女主人公内火攻心,头疼脑胀。然而“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宁愿头痛也要思念,至少心是甜的,即所谓甜蜜的忧愁。两种对立的情感体验在爱的前提下走向统一,极言爱之深,思之苦,情之痴。
最后一章是感情的进一步升华。因为丈夫离家的时间太久,这忧愁已经使得痴情女子不堪重负,她希望自己能够忘忧:“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萱草,又名黄花菜、金针菜、忘忧草,是一种常见蔬菜,又是常用中草药,有安神、镇静、治疗失眠的作用。女子想要忘忧,便想在后庭种上忘忧草,以使自己摆脱相思的煎熬。可是到哪里才能找到忘忧草呢?确实,人世间根本就不存在真正能使人忘忧的草,一个“焉”字早已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心情。这就揭示出女主人公的思念已经到了坠入情网而不能自拔的境地。想要忘忧,恰恰是因为她无法忘忧、无力忘忧啊!“愿言思伯”在后两章中反复咏叹,直抒胸臆——“我想念您呵!”从“首疾”到“心痗”,想念到头痛,想念到心痛,想念到因痛而病,女主人公因相思难解而被抛置于无边的孤独与伤痛之中。这正是相思入骨,除“伯”归来无药可救也,而“伯”的归来却又遥遥无期。正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评价《伯兮》云:“始则‘首如飞蓬’,发已乱矣,然犹未至于病矣,继则‘甘心首疾’,头已痛矣,而心尚无恙也,至于‘使我心痗’则心更病矣,其忧思之苦何如哉!”这首诗首章重写其本事,次、三、卒章重写其情思,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女子思念心上人无法排解的痛苦。女子缘何痛苦至此?因为等待在外征战的丈夫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着很深的忧惧。潘岳《寡妇赋》以本诗为典故,有云:“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痗……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以捐背。”捐背,弃之而去,指死亡。这篇赋正是揭示了诗中未从正面写出,而又确实隐藏在字面之下的对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第三、四章所描写的女子的期待、失望与难以排遣的相思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