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前提,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兴趣型音乐教学模式的构建,文章结合教育实践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兴趣;策略
音乐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艺术,是一门情感艺术。在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根据音乐艺术的特点,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构建兴趣型的音乐教学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使他们在有意义的建构中提高了乐欣赏能力和感受能力,能够有效改善初中音乐教学的质量。文章从激发学生的欣赏热情出发,探讨构建兴趣型音乐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联系课内外经典作品,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以教材中的歌曲为素材,进行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但是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不能延续传统“‘教’教材”的理念,而是应该“用教材‘教’”,并联系课堂内外,不断拓宽教学资源,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以民族音乐作品的教学为例,教材中不乏国内外的民族音乐作品。但是如果仅凭教材内的音乐作品或者是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让学生充分感受某个民族的艺术特点,不能让他们对音乐作品获得丰富和全面的认知。为了激发学生欣赏民族音乐作品的兴趣,教师可以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内外经典民族音乐作品。例如,在教授改编自新疆民歌的《青春舞曲》等民族音乐作品时,我们还可以为学生播放《茉莉花》,以及融入了蒙古族民歌长调意境的《天堂》。特别是天堂这首歌曲让听者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感受到了演唱者对家乡浓浓的爱,似乎自己也来到了 “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的美丽大草原。即便是教师不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也能激起学生欣赏的热情,使他们在主动地、用心地倾听中,体会到音乐作品所表达出的热爱自然、保护大草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运用生活音乐素材,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怎样让学生更加具体、形象地感知音乐作品形象,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呢?我们尝试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素材,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感性体验,促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行经验和知识的迁移运用,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生活化音乐教学素材的运用增强了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激起了学生欣赏的热情。
例如,在教授《春天又来临》这首歌曲时,教师创设了生活化的语言情境:春姑娘来了,大地万物复苏,到处鲜花盛开、小草发芽……同学们,你们也可以说一说,你们眼中美丽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接下来教师为学生们播放蒙古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图片和视频,并配上歌曲《春天又来临》。教师利用语言和多媒体创设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唤醒了学生欣赏的热情,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欣赏和思考大草原的春天美不美,去听听歌里到底唱出了大草原的哪些美景,从而达到了歌曲欣赏的目的。又如,《校园的早晨》是一首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校园歌曲,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有利于唤醒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演唱的情绪,也有利于学生在后续的演唱环节,能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三、发挥审美育人功能,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音乐作为一门兼具艺术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其审美育人的功能,激发学生欣赏音樂作品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歌唱祖国》这首歌曲时,如果我们单纯口头讲述爱国的道理,通常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当中利用学生喜欢的爱国电影进行音乐作品的教学导入,必定能够激起学生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主题和内涵的把握能力。如有的教师会根据《战狼2》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剪辑影片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并突出了下面的字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此时,学生们观看了视频和上面的字幕以后一定会热血沸腾,爱国的情感肯定会被有效激发出来,接下来为学生播放《歌唱祖国》,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爱国情感融入到歌曲的倾听当中去,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歌曲所蕴含的爱国情感。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兴趣型音乐教学模式,让兴趣成为学生主动探究音乐作品的内驱力,符合情感艺术类学科的教学规律。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的欣赏热情,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教育同仁带来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亚男. 郑州二中初中音乐欣赏课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2]艾亿玲.基于兴趣型教学模式下的初中音乐课堂构建[J].华夏教师,2013,{4}(07):73.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兴趣;策略
音乐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艺术,是一门情感艺术。在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要根据音乐艺术的特点,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构建兴趣型的音乐教学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使他们在有意义的建构中提高了乐欣赏能力和感受能力,能够有效改善初中音乐教学的质量。文章从激发学生的欣赏热情出发,探讨构建兴趣型音乐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联系课内外经典作品,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以教材中的歌曲为素材,进行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但是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我们不能延续传统“‘教’教材”的理念,而是应该“用教材‘教’”,并联系课堂内外,不断拓宽教学资源,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以民族音乐作品的教学为例,教材中不乏国内外的民族音乐作品。但是如果仅凭教材内的音乐作品或者是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让学生充分感受某个民族的艺术特点,不能让他们对音乐作品获得丰富和全面的认知。为了激发学生欣赏民族音乐作品的兴趣,教师可以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内外经典民族音乐作品。例如,在教授改编自新疆民歌的《青春舞曲》等民族音乐作品时,我们还可以为学生播放《茉莉花》,以及融入了蒙古族民歌长调意境的《天堂》。特别是天堂这首歌曲让听者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感受到了演唱者对家乡浓浓的爱,似乎自己也来到了 “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的美丽大草原。即便是教师不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也能激起学生欣赏的热情,使他们在主动地、用心地倾听中,体会到音乐作品所表达出的热爱自然、保护大草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运用生活音乐素材,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怎样让学生更加具体、形象地感知音乐作品形象,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呢?我们尝试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素材,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感性体验,促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进行经验和知识的迁移运用,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生活化音乐教学素材的运用增强了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激起了学生欣赏的热情。
例如,在教授《春天又来临》这首歌曲时,教师创设了生活化的语言情境:春姑娘来了,大地万物复苏,到处鲜花盛开、小草发芽……同学们,你们也可以说一说,你们眼中美丽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接下来教师为学生们播放蒙古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图片和视频,并配上歌曲《春天又来临》。教师利用语言和多媒体创设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唤醒了学生欣赏的热情,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欣赏和思考大草原的春天美不美,去听听歌里到底唱出了大草原的哪些美景,从而达到了歌曲欣赏的目的。又如,《校园的早晨》是一首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校园歌曲,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有利于唤醒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演唱的情绪,也有利于学生在后续的演唱环节,能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三、发挥审美育人功能,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音乐作为一门兼具艺术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其审美育人的功能,激发学生欣赏音樂作品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歌唱祖国》这首歌曲时,如果我们单纯口头讲述爱国的道理,通常不能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当中利用学生喜欢的爱国电影进行音乐作品的教学导入,必定能够激起学生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主题和内涵的把握能力。如有的教师会根据《战狼2》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剪辑影片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并突出了下面的字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此时,学生们观看了视频和上面的字幕以后一定会热血沸腾,爱国的情感肯定会被有效激发出来,接下来为学生播放《歌唱祖国》,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爱国情感融入到歌曲的倾听当中去,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歌曲所蕴含的爱国情感。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兴趣型音乐教学模式,让兴趣成为学生主动探究音乐作品的内驱力,符合情感艺术类学科的教学规律。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的欣赏热情,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教育同仁带来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亚男. 郑州二中初中音乐欣赏课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8.
[2]艾亿玲.基于兴趣型教学模式下的初中音乐课堂构建[J].华夏教师,2013,{4}(0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