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渐次发展学生的数感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imitere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年级下册“比一比”一课主要学习目标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是对认识数字的相对范围与绝对范围的能力培养。这是对之前数的认识感悟进一步升华,即数感的进一步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指出,“数感”主要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将数感表述为感悟,揭示了这一概念的两种属性——感知和领悟。从另一个侧面让教师明白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同时明确发展学生的数感应既有感知的成分又有思维的成分,在建立感知内化分析后逐步发展,需要教师创设好数感感知、领悟的环境。
  【内容解读】
  新、旧教材从课题的命名上都是“比一比”,旧版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万以内数比大小的方法的掌握及估计方法的初探,而新版教材中将原本一个课时的内容分成两个课时分别是:“比一比”和“有多少个字”。显然,在新教材中“比一比”的外延减少,其内涵必定增多,从厚重“比大小”的策略,将大数的意义拓宽至发展学生数感的培养上。
  【知识网络解读】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20以内的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数”的认识中学会了利用数数的经验和找一个“标准”做参照再比较的方法,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本册教材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学生在经历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后,经验积累从一个一个地比、一群一群地比到从高位比起比较快,数感从数字到位值再到数级,逐渐丰满起来。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是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在已有数感基础上逐步发展位值概念。
  【教材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一、教材情境创设解读
  新教材创设“比一比我国名山高度”这样的情境来展开教学,它的优点:一是联系现实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轨。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二是数与形能融合,山峰的高低生动形容数的大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这些高度的区别或联系,突出它们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各个山峰的高度所联系的大数的意义,同时建立感知发展数感。
  教学建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用好教材的同时可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猜测、观察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本课教学可先出示四座山峰的图片,先引导学生说一说他知道的与图片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在“到底谁知道得多?谁说得对?”的问题中出示各座山峰的高度,后引导学生用数来比较高低,用数据说明事实。
  二、教材学习问题解读
  新教材中以四个问题为依托:“谁最矮?”“谁最高?”“黄山和泰山谁高?谁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填一填。”问题的设置层层递进,挑战性逐步增大,隐含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渗透。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中已经学过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懂得利用数数的经验和找一个“标准”做参照,比较数的大小。本课教材继续利用这一已有的活动经验,呈现以“1000”做比较参照标准和位级比较法,增加了用本单元新学习的数级知识作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新依托,在数位顺序表中呈现大数,既方便比较,同时突出各数位上的数字意义,进一步发展位值概念。
  教学建议:在交流得出“谁高谁矮”的过程中时,教师应珍视学生个性,允许存在用直觉思维给出答案的现象。直觉思维是创造力在数学学习中的一种表现,指不通过分析步骤而得出似乎是真实的但却是试验性结论的智力技巧。包括大胆的假设、机智的预测、迅速地得出试探性的结论,教师应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结束,教师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比较方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再运用分析思维在梳理中逐步形成万以内数比大小的方法,这也是学生形成数感的具体过程。
  三、教材练习设计解读
  《课程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提出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主要包含:理解数字包含的意义;学会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可以进行表现信息和交流;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界定了数感培养的要求。
  教材通过数学知识与数感之间的转换,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形式,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使数感得以在解决生活的问题中培养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在“试一试”中教材提供借助数线比较数的大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在自然数中“从小往大数,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发展数序。引进这一“形”的支撑,也为后续进一步学习提供更有效的直观模型。
  教学建议: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让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在交流、互动中引发思维碰撞,鼓励用“比某数多一些、少一点或多很多”这样的描述方式,找到在数线上合理的位置。在体验中理解、领会,从中不断调整、提高对大数的认识。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文化功能是培养和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使用教材时要特别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使用教材时可以常常问自己:这节课的数学知识中蕴含有哪些数学思想和哪些数学方法?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和改善学生的哪些思维品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怎样做效果会更好?教师使用教材的基本原则是“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除了根据自己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理解,还应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自己教学的个性,有效地去把握、调整、驾驭教材,选择适当的素材和流程开展教学,学会智慧地运用教材。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编者按】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不少新的模式、新的方法,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我们不能因此全盘否定教学的“老形式”“老方法”的功用,有些长期使用且被实践认可的传统教学“老形式”“老方法”,在新的背景下,巧加设计,灵活运用,完全可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推出本专辑,意在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个课题的重视,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老方法”的“新运用”进行探究,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期刊
一、“可能性”知识的教学现状  1.教师知识:缺乏系统的概率知识。  笔者曾对35位一线数学教师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概率方面知识小测。测试的结果显示,一是对古典概型的基础知识缺乏。部分教师只是简单考虑事件基本结果的种数,而不考虑是否是等可能性及等可能性出现的频数。二是把概率看成规律性存在。三是把小概率事件看成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概率方面的知识缺漏较大。  2.教师教学:以“讲”代“做”
期刊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笔者看来,课堂教学犹如“庖丁解牛”,课文的编排意图如同牛之习性,文本的内容题材就像牛之肌理,解读文本就应像庖丁解牛,各位教师如能掌握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所任教学科的特点,其课堂教学也能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文本解读是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只有读懂、读通、读活文本,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设计科学的教学预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从数学学科角度出发,读懂文本就是理解数学
期刊
“倍的认识”单元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两个部分集中编排在一起。而实验教材则是将上述两个部分分散编排(二上、二下)。  实验教材对“倍”的两个部分内容的编排采取的是从“顺思考”到“逆思考”的原则,让学生先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后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新教材中“倍的认识”的编排遵循的则是从“逆思考”到“顺思考”的原则,先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然后学“
期刊
“直线 射线 角”一课是原人教版四上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的第一课时。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可以度量的。教师在教学时,经常会发现,许多在教师看来并无难度的知识,在学生那却处处受阻,比如光线的无限延伸,学生总会觉得它的终点一定在某一处,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这都是由于学生对线段、直线、射线这三种线的概念的构建是不清晰的。值得欣喜的是,在新教材中本节课有了较大的变动,针对
期刊
写作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大部分小学生惧怕写作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没有动力。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正平认为,写作能力依附于写作动机、写作意志、知识信息、潜能、人格、文化等因素,它们既是形成写作能力的原因和前提,又是写作能力本身。江苏特级教师管建刚也说,“作文兴趣”本身就是作文能力,并且是第一重要的能力。因此,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
期刊
对于教学活动来说,目标是“第一要素”。它是课堂的定海神针、指挥棒,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导向与调控作用。教师对教学目标了然于心,学生才能学有所得,课堂才能高效。下面笔者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谈谈备课时对几个目标的把握。  一、扣住课程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有人说,语文学习就是言语活动的实践,语文学习的目标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我认为这还不够,因为文以载道,文章正是因为道,
期刊
近年来,我校参与了“先学后教,反馈矫正”的课题研究,以指导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众所周知,“先学后教”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如此一来,学生怎样“先学”就成了关键。但笔者以为,也不能忽视教师在“先学”过程中的引导与指导,教师要当好“引桥”与“路标”,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方能让学生懂得怎样进行“先学”并能充分地“先学”。  一、回首“预习”——之前“先学”徒具形式
期刊
一、天平模型强力支撑  在认识方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方程思想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如何让学生依据等量关系写出等式,二是学生在写等式时怎样才能把未知量当作已知量。由于学生受到长达四年的小学算术思想影响,形成强烈的思维定势,因此很容易出现用算术方法求未知数解法。为解决学生这一认知矛盾与困难,吴老师以天平模型引领学生从直观上感悟等量关系,由此生成关系表达式,为建构方程的概念奠定厚实的背景经验。  【教学
期刊
创建特色学校并非“名校”“重点校”的专利。若新办学校、薄弱学校能够正视自身的不足,以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切入点,以形成特色文化为目标,充分调动主体的内在动力,由此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可使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以下简称“莲前小学”)加入了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课题实验的行列,进行了系统性的实践探索。  一、分析自身个性,凝聚特色理念  根据现代管理SWOT(从企业引入的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