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富于感情的,文学作品更是凝结着作者的情感,包含着作者的心灵。语文教学要完成一项情感的传递,一头是作者,另一头是所有学生,当中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要使文本的情和师生的情融为一体,营造激情语文状态。语文课有了激情,就像有了精气神。在情感充沛的状态里,带领学生徜徉于神奇迷人的世界搜奇觅珍、含英咀华,使他们获取成长的营养,练就表达的技能,抒写心灵的秘密。
回头来看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却让人不无忧虑。课堂上“教师冷冷地讲,学生冷冷地听”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的教师满足于对教材的“驾轻就熟”,纵然讲得条分缕析头头是道,但学生始终进不了状态,于是变成了教师自导自演的“独角戏”。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听得没劲。这样的语文教学成了解剖文章的机械操作,一篇完整的文章被肢解得七零八碎,语言的品味、结构的分析、主旨的归纳似乎都不曾落下,就是缺少了师生的情感灌注,丢掉了语文课富于情感的特色,几乎和政治课、历史课没有区别。学生即使学到了知识,也不能得到一种审美愉悦,更何谈人文精神,道德情感的滋养。
笔者在所从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深感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但自身处境尴尬,语文教学费时费力却饱受诟病。这也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共同感受。语文难教的原因可说是见仁见智。就语文教学本身而言,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情感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或许无足轻重,但对语文来说却至关重要。因为文章是有感情的,我们自然应带着感情来解读。在解读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试想一个“寡情”的语文老师,或者一个不注重在课堂上酝酿情感的语文老师,他怎样才能把作品中饱含的作者情感,传递给他的学生呢?又怎样才能感染学生,感染课堂呢?当然这里面可能有教师个人性格气质的因素,还有教师对教材过于熟悉,容易淡化情感的因素。我认为,即使一个性格内敛的语文教师,也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激情。一位演员这样说:要想感动别人,你首先得感动自己。教师未被文本感动,自然没有激情,怎能要求自己教的学生有激情?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即使多次教一篇课文,他也会像第一次教一样认真地对待,并且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感悟。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克服影响情感的不利因素,把激情带进课堂。
那么怎样营造语文的激情状态呢?首先,语文教师自己要充满激情。作为语文教师,应时刻意识到自身肩负着带领学生学好祖国语言,培养人文精神的重大使命,努力唤醒职业激情,以强烈的责任心,虔诚的敬业精神,满腔热情地领着学生走进唐诗宋词,走进曹雪芹、鲁迅、莎士比亚的世界,与大师对话,与古圣先贤交流。语文教师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即使心绪不佳的时候,只要一站到讲台上,就像演员站到了舞台上,迅速排除杂念的干扰,全身心地转入到角色中,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地在课堂上挥洒汗水和智慧。语文教师要像艺术家那样有一颗善感的心,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敏锐捕捉触动心灵的感点,让饱满的情感在课堂上绽放,就像古人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样,以情感人,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学生的激情要靠教师去激发,激发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课堂上,教师精心构思的一段开场白,往往能激起学生情绪的感奋,从而很快进入语文学习的“佳境”;开展名著导读,营造书香教室的活动让学生回到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的语文状态;办文学社、出版作文集则让学生沉浸在创作的亢奋中;口头作文、读书竞赛、演讲辩论、踏青郊游更能把学习语文的激情火花点燃。而课堂上激发学生激情最为简便易行、切实有效的方法,我认为当属朗读。学生齐读,那宏大的气势本身就具有叩动心灵的力量;教师范读,那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很容易唤起学生的感动;配乐朗诵用氛围,情景朗读用场景往往能拨动学生心弦,引起他们心灵的震颤。在朗读中让学生沉醉,在朗读中让学生激情飞扬。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激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满足,让语文课堂灵动、鲜活起来,进而才能让学生喜爱阅读和写作,也才能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作者单位 陕西省城固县第三中学)责任编辑丁洪刚
回头来看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却让人不无忧虑。课堂上“教师冷冷地讲,学生冷冷地听”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的教师满足于对教材的“驾轻就熟”,纵然讲得条分缕析头头是道,但学生始终进不了状态,于是变成了教师自导自演的“独角戏”。教师讲得乏味,学生听得没劲。这样的语文教学成了解剖文章的机械操作,一篇完整的文章被肢解得七零八碎,语言的品味、结构的分析、主旨的归纳似乎都不曾落下,就是缺少了师生的情感灌注,丢掉了语文课富于情感的特色,几乎和政治课、历史课没有区别。学生即使学到了知识,也不能得到一种审美愉悦,更何谈人文精神,道德情感的滋养。
笔者在所从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深感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但自身处境尴尬,语文教学费时费力却饱受诟病。这也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共同感受。语文难教的原因可说是见仁见智。就语文教学本身而言,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情感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或许无足轻重,但对语文来说却至关重要。因为文章是有感情的,我们自然应带着感情来解读。在解读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试想一个“寡情”的语文老师,或者一个不注重在课堂上酝酿情感的语文老师,他怎样才能把作品中饱含的作者情感,传递给他的学生呢?又怎样才能感染学生,感染课堂呢?当然这里面可能有教师个人性格气质的因素,还有教师对教材过于熟悉,容易淡化情感的因素。我认为,即使一个性格内敛的语文教师,也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激情。一位演员这样说:要想感动别人,你首先得感动自己。教师未被文本感动,自然没有激情,怎能要求自己教的学生有激情?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即使多次教一篇课文,他也会像第一次教一样认真地对待,并且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和新的感悟。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克服影响情感的不利因素,把激情带进课堂。
那么怎样营造语文的激情状态呢?首先,语文教师自己要充满激情。作为语文教师,应时刻意识到自身肩负着带领学生学好祖国语言,培养人文精神的重大使命,努力唤醒职业激情,以强烈的责任心,虔诚的敬业精神,满腔热情地领着学生走进唐诗宋词,走进曹雪芹、鲁迅、莎士比亚的世界,与大师对话,与古圣先贤交流。语文教师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即使心绪不佳的时候,只要一站到讲台上,就像演员站到了舞台上,迅速排除杂念的干扰,全身心地转入到角色中,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地在课堂上挥洒汗水和智慧。语文教师要像艺术家那样有一颗善感的心,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敏锐捕捉触动心灵的感点,让饱满的情感在课堂上绽放,就像古人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样,以情感人,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学生的激情要靠教师去激发,激发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课堂上,教师精心构思的一段开场白,往往能激起学生情绪的感奋,从而很快进入语文学习的“佳境”;开展名著导读,营造书香教室的活动让学生回到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的语文状态;办文学社、出版作文集则让学生沉浸在创作的亢奋中;口头作文、读书竞赛、演讲辩论、踏青郊游更能把学习语文的激情火花点燃。而课堂上激发学生激情最为简便易行、切实有效的方法,我认为当属朗读。学生齐读,那宏大的气势本身就具有叩动心灵的力量;教师范读,那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很容易唤起学生的感动;配乐朗诵用氛围,情景朗读用场景往往能拨动学生心弦,引起他们心灵的震颤。在朗读中让学生沉醉,在朗读中让学生激情飞扬。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激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满足,让语文课堂灵动、鲜活起来,进而才能让学生喜爱阅读和写作,也才能把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作者单位 陕西省城固县第三中学)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