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孫越 最近十多年,苏俄诗人曼德尔施塔姆的作品在读书界流行,数家出版社争抢出版他的诗集,形成了一个小景观。他在圈子外的名气不大,是因为他的诗作在20世纪30年代遭到封杀,被苏联作协贬斥为“淫秽和诽谤之作”,直到1985年才逐渐放开。 曼德尔施塔姆1891年生于华沙(父亲是拉脱维亚的犹太皮革匠人),17岁便开始写诗,在画家沃罗申的克里米亚别墅里遇见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后,就开始狂追不舍,甚至一度与之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十多年,苏俄诗人曼德尔施塔姆的作品在读书界流行,数家出版社争抢出版他的诗集,形成了一个小景观。他在圈子外的名气不大,是因为他的诗作在20世纪30年代遭到封杀,被苏联作协贬斥为“淫秽和诽谤之作”,直到1985年才逐渐放开。
曼德尔施塔姆1891年生于华沙(父亲是拉脱维亚的犹太皮革匠人),17岁便开始写诗,在画家沃罗申的克里米亚别墅里遇见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后,就开始狂追不舍,甚至一度与之同居。直到1916年茨维塔耶娃移民欧洲,他们的交往才逐渐减少。
1919年5月,曼德尔施塔姆在基辅流浪艺术家聚集的小旅馆外,遇见一位细长眼睛的姑娘、基辅画家哈津娜。两人看对眼,“疯狂了一夜”之后,正式开始谈恋爱。后来,曼德尔施塔姆买了一对廉价的戒指,自己戴了一只,另一只赠给哈津娜。女画家接过戒指,想也不想便将它穿进项链,挂在了脖子上。那时,诗人很多精彩的情诗,如《婚礼诗》和《龟》等,都是献给哈津娜的。
曼德尔施塔姆婚后两次遭遇孟什维克政权逮捕,出狱后带着妻子先后在基辅、彼得格勒(一战爆发前叫圣彼得堡)等地流浪和从事诗歌创作,后来去了高加索,靠翻译格鲁吉亚文学养家。1922年,他们流浪到莫斯科。两年后,哈津娜患了肺结核,曼德尔施塔姆就送她去雅尔塔养病,自己留在莫斯科。谁知,妻子前脚走,后脚就有个女人闯进了曼德尔施塔姆的视野。
这个女人名叫瓦克赛尔,是曼德尔施塔姆的童年伙伴,天资聪颖,外貌迷人,是圣彼得堡知识分子圈子里的人。两人在街头相遇,他带她回家喝茶,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哈津娜发现两人私情后,准备收拾皮箱走人。曼德尔施塔姆跪求妻子不要离开。瓦克赛尔目睹后,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说,哈津娜尽管不漂亮,但却非常聪明,对生活和艺术均有较高的品位,而且她还是丈夫的好助手。
瓦克赛尔崇尚曼德尔施塔姆的才华,但她不和哈津娜争抢丈夫。她拒绝了曼德尔施塔姆邀请她与他们夫妻去奥地利旅行的安排,决意离开。曼德尔施塔姆哭着跪求,瓦克赛尔回忆说:“他哭得脸都变形了。”
曼德尔施塔姆夫妇在情感风波停息后,一同去了列宁格勒(列宁逝世后,彼得格勒的改称)的皇村,创作名诗《时间的喧嚣》。后来他们又去亚美尼亚,完成抒情组诗《亚美尼亚》。他们东奔西跑地挣钱,但到1931年,曼德尔施塔姆收入每况愈下。他写信跟父亲说:“到处都不签合约,也无预付稿酬。”
这段时期,曼德尔施塔姆的夫妻关系逐渐稳定和改善。曼德尔施塔姆除了写诗,就是在作家聚会上读诗。诗人帕斯捷尔纳克有次提醒说,他的作品倾向很危险。果然,1933年5月曼德尔施塔姆被捕,后被判3年流放。哈津娜作为囚犯妻子随行。在流放地,曼德尔施塔姆抑郁症发作,跳楼自杀未遂,摔断了手臂,后被转移到沃龙涅什流放地,生活更加严酷,但他一生中1/3的诗歌都是在此完成。
1938年5月,他再次被捕,被押送到海参崴集中营中转站。这次,哈津娜不被允许随行。从此,曼德尔施塔姆便再无音讯。1939年1月,哈津娜得知,丈夫已于1938年12月27日死于海参崴。
其他文献
医院太远到不了?那就让医院去找你。 2018年2月,印度政府抛出了“莫迪医改”,计划斥资7千亿美元,为5亿贫穷病人提供免费医保。在此之前,印度的“生命线特快”,正是为了填补医保的巨大缺口而诞生。 “生命线特快”又叫“吉芬瑞卡特快车”(Jeevan Rekha Express),是全世界第一班医院火车。由非营利组织“影响力印度基金会”向印度铁路公司提案,双方签订备忘录,由铁路公司提供列车、供给水
出现在大众社交媒体上的普京,被网友戏称为“政界段子手”“王者男人”“铁腕总统”“十项全能”……既有硬汉的强者气质,又时时流露出侠骨柔情。但是在公众场合之外的地方,总统普京又是怎样的一面? 2014年7月,《美国新闻周刊》网站发布了一篇关于总统普京私人生活的花絮文章。作者本·朱达称文章内容源自他3年多在莫斯科的采访合集。 文章写道,普京起得很晚,因为他常常工作到深夜。他的一天从简单的早餐开始:奶
几年前,一个配色方案赢得了少数人的心:灰白色的文字,配上橙黄色、蓝色与深灰色杂糅的底色。借用科幻小说《神经浪游者》作者威廉·吉布森的话来说,这就是“调到失效频道时电视的颜色”。这些颜色是流行的Mac OS代码编辑器TextMate中,一个名为“深色曝光”主题里的一部分。 说实话,计算机刚开始流行的年代,没几个人关心配色的问题。但是人们很快发现,整天盯着屏幕会让你对字体和颜色特别关注。并非偶然
为格鲁吉亚之行做准备的时候,斯瓦涅季(Svaneti)、乌树故里(Ushguli)这两个地名会经常出现。不同来源的信息碎片拼凑在一起,勾勒出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特别是乌树故里,这个音译的中文名字不仅越来越耳熟,还能品出些悠远的意味。上斯瓦涅季,几多辗转 于格鲁吉亚人而言,乌树故里是“心中的日月”,没去过的会心心念念,去过的会念念不忘。从格鲁吉亚第二大城市库塔伊西(Kutaisi)出发的早上
《日本的“近代”是什么:问题史的考察》 [日]三谷太一郎 著 曹永洁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6月 在19世纪后半叶的幕末维新时期,当日本以建构国家为具体目标,以欧洲为最佳模板开始近代化进程时,欧洲则基于自身的历史经验,开始对“近代”进行理论性的省察。从“近代是什么”的问题意识中,已经可以看到“近代”概念的萌芽。 这里我想讨论其中的代表性事例,也就是活跃于19世纪后半叶的英国
前两天读到本刊一篇有关西班牙的文章,其中提到由于历史原因,西班牙继承了大量的阿拉伯文化,其中包括建筑技术。这让我想起位于西班牙南部的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一个欧洲大陆与阿拉伯建筑风格搭配共存的极好例子。 阿尔罕布拉宫其实是一座宫殿园林群,修建在安达卢西亚地区格拉纳达(Granada)城边的小山上。这里一度是罗马帝国的边疆,曾矗立着一座罗马要塞。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被摩尔人(Moors)
“他们彻夜在桑巴的旋律里舞动,他们未曾感到疲倦,奥林匹斯山的众神,来到了我们的城市里约,他们会不知疲倦地在桑巴的旋律里舞动……”狂欢的气焰 在里约热内卢的桑托斯-杜蒙特机场降落,将甜面包山和瓜纳巴拉海湾的风光尽收眼底。这是一座结合了两种极端的城市,平整开阔和斑驳陡峭兼收,富庶丰饶与赤裸贫穷交错,闲适消遣与紧张失序并置。 历史学家玛利亚·费尔南达在《城市中的帝国》一文中写道:里约早已习惯在高度紧
《海上钢琴师》(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 上映日期:2019.11.15(中国大陆) 片长:125分钟 豆瓣评分:9.2 一直以来,由意大利名导吉赛贝·托纳多雷执导的电影《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被誉为一生必看的“时空三部曲”。其中最负盛名、最具讨论度的《海上钢琴师》,其4K修复版将于11月在中国内地大银幕上与观众见
瑞士巴塞爾艺术博物馆的艺术展览室 在浪漫的卢塞恩湖上泛舟,拣一处清净;在阿尔卑斯山起伏绵延的雪峰间穿梭,惊叹大自然的魅力;在暖意融融的木头小屋里,用面包蘸着浓郁的芝士……在大多旅人的印象里,这,就是瑞士。 除了以钟表闻名之外,瑞士一直以独特的自然环境及对于原始生态的保护,成为了城市之外的目的地,也向来是全球各地的游客想要驻足的“我们仍不知道的人间”。然而,瑞士的人文艺术吸引人的程度也毫不逊色。
在特朗普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启动美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的进程后,很多人担心中东地区将由此酝酿新的乱局。如今,在特朗普那个“震惊世界”的决定宣布半个多月后,不妨再来仔细看看它所引发的反应。 毫不意外,反对之声很多,其中又有一些声音特别响亮。比如,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就威胁中断和以色列的外交关系。这里,得先说一句,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时,整个耶路撒冷都在约旦手中;第一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