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紧扣文本本身,对《荷塘月色》中的景色之美和情感之美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赏析。
【关键词】荷塘月色 诗情画意 含蓄蕴藉 纤柔细腻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55-0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作,它既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佳作。因此,可以从景和情两个方面赏析这篇美文。
一、领略荷香月色、诗情画意的景色之美
从标题可以看出,朱自清给我们描绘了两幅风景画:月下之荷塘和荷塘之月色,集中体现在文中第4、5两段,可以充分展开审美想象力,欣赏其中的意境之美。
1.赏析第4段——月下荷塘图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唯有那“亭亭”的舞女飞速旋转,她的裙才能与荷叶产生相似点。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出荷花含苞待放。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作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纯明,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细致的工笔和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分别对荷叶、荷花的形神、色香、资质作了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使我们感受到了荷叶、荷花的美。不过,那叶和花似乎还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给我们的美感还是零散的、静态的、平面的。
这时,作者的笔下生风,一掠“微风”从天而降:“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此时,叶动花颤,流香如歌,溢彩如波,叶与花、形与神、色与香浑然一体。那零散的静态的平面的美感在微风中化合成整体的和谐美、动态美、立体美。这就是“微风”的艺术魅力。
“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这一通感,抓住了在微风中淡淡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特点。歌声与清香有相似之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沁人心脾等,这种幽香唯有用心去闻才可以感受到。这样就把他主观上追求这种香气,以使心灵远离现实、摆脱不宁静的想法显现出来了。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找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荷叶、荷花与月色辉映,构成了月夜荷塘图。
2.赏析第5段——塘上月色图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静静地泻”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无声响,幽静幽美。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牛乳”给人一种洁白而鲜艳欲滴的感觉,“梦”表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这里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写到这里,作者仿佛已山穷水尽,却又峰回路转,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班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这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效果。
本段重点写月色,但处处又不忘荷瑭,那月光如流水般静静泻在花叶上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雾”,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
至此,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优雅、朦胧、幽静。
二、体会含蓄蕴藉、纤柔细腻的情感之美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作者之情是文章的灵魂,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中体察作者的情感轨迹,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受到情感美、思想美的熏陶。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虽然眼前的景物时常使作者感到“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但每次都只不过是暂时忘却了忧虑,偷得片刻的逍遥,最后还是回之于郁闷,正如文中所说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曾自我表白:“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
从以上的自我表白可以看出:这时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苦闷、彷徨、孤寂的,作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他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作为别无选择中的选择,作者“只有暂时逃避一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荷塘月色”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总的说来,作者经历了三次“欲罢不能”的情感历程。
1.荷塘月色中的“欲罢不能”
游荷塘是由于心里“不平静”,赏月色,是为了排解心里的“不平静”。作者想以荷塘的“静”,驱走内心的“不静”,享受“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的妙处。作者笔下,无论是月色下的荷塘,还是荷塘中的月色,以及荷塘四面的景物,都是在心不靜的前提下,为排遣心中的苦闷而写的。荷塘和月色,虽然非常美,但读这些文字,“像笼着清纱”,有“薄薄的青雾浮起”,总不够明快。直到看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才有了一些“热闹”的味道。然而就是这片刻的忘却也难拥有,“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一次想通过荷塘与月色排遣胸中的郁闷和忧虑的努力失败了。
2.江南采莲中的“欲罢不能”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信手掂来,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的江南采莲图:“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时节,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唱着情歌,互递酒杯,喝着酒,采着莲,欢歌笑语不断;水中有采莲的,岸边有看采莲的,水中、岸边形成一片欢乐的海洋,那是何等的幸福欢愉啊!似乎作者乘着想象的翅膀真要飞离痛苦的现实世界,去感受那“有趣的事”去了,然而,欲罢不能的无奈再一次袭上心来,“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就这样,第二次想要摆脱“不平静”心情的努力又失败了。
3.南塘忧思中的“欲罢不能”
这一次是寄托在“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中。诗中的女子因为“开门郎不至”,所以“出门采红莲”,借采莲来排遣思念之情。面对过人头的莲花,她不是尽情观赏,而是低头伤怀,恍恍惚惚,拨弄莲子,莲子落水,与水一色,什么也看不见了。这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作者和这个采莲女的思想共鸣:同是满腹的忧愁,同是置身莲花荷香之中,同是借景消愁愁更愁。采莲女的情愁难解,作者的国愁就更难以排解了;采莲女的忧愁能寄托于“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而作者却无以寄托,“载不动,许多愁”。于是便不再奢望,只得往回走,回到开始的老路。“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这一部分,作者惜墨如金,表达想言而不敢言、言也无用、不如不言的苦衷。
三次“欲罢不能”,反映了作者无法摆脱现实又渴望超脱于现实之外的矛盾心理,三次都紧紧围绕着“莲”字来写,感情起伏跌宕。明写了荷塘月色、江南采莲、南塘忧思,暗写了一个担忧着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志士的焦虑,表现出一个民主战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综上所述,《荷塘月色》不愧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经典佳作。
【关键词】荷塘月色 诗情画意 含蓄蕴藉 纤柔细腻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55-0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作,它既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佳作。因此,可以从景和情两个方面赏析这篇美文。
一、领略荷香月色、诗情画意的景色之美
从标题可以看出,朱自清给我们描绘了两幅风景画:月下之荷塘和荷塘之月色,集中体现在文中第4、5两段,可以充分展开审美想象力,欣赏其中的意境之美。
1.赏析第4段——月下荷塘图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唯有那“亭亭”的舞女飞速旋转,她的裙才能与荷叶产生相似点。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出荷花含苞待放。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作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纯明,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细致的工笔和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分别对荷叶、荷花的形神、色香、资质作了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使我们感受到了荷叶、荷花的美。不过,那叶和花似乎还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给我们的美感还是零散的、静态的、平面的。
这时,作者的笔下生风,一掠“微风”从天而降:“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此时,叶动花颤,流香如歌,溢彩如波,叶与花、形与神、色与香浑然一体。那零散的静态的平面的美感在微风中化合成整体的和谐美、动态美、立体美。这就是“微风”的艺术魅力。
“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这一通感,抓住了在微风中淡淡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特点。歌声与清香有相似之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沁人心脾等,这种幽香唯有用心去闻才可以感受到。这样就把他主观上追求这种香气,以使心灵远离现实、摆脱不宁静的想法显现出来了。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找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荷叶、荷花与月色辉映,构成了月夜荷塘图。
2.赏析第5段——塘上月色图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静静地泻”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无声响,幽静幽美。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牛乳”给人一种洁白而鲜艳欲滴的感觉,“梦”表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这里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写到这里,作者仿佛已山穷水尽,却又峰回路转,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班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这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效果。
本段重点写月色,但处处又不忘荷瑭,那月光如流水般静静泻在花叶上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雾”,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
至此,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优雅、朦胧、幽静。
二、体会含蓄蕴藉、纤柔细腻的情感之美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作者之情是文章的灵魂,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中体察作者的情感轨迹,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受到情感美、思想美的熏陶。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虽然眼前的景物时常使作者感到“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但每次都只不过是暂时忘却了忧虑,偷得片刻的逍遥,最后还是回之于郁闷,正如文中所说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曾自我表白:“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
从以上的自我表白可以看出:这时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苦闷、彷徨、孤寂的,作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他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作为别无选择中的选择,作者“只有暂时逃避一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荷塘月色”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总的说来,作者经历了三次“欲罢不能”的情感历程。
1.荷塘月色中的“欲罢不能”
游荷塘是由于心里“不平静”,赏月色,是为了排解心里的“不平静”。作者想以荷塘的“静”,驱走内心的“不静”,享受“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的妙处。作者笔下,无论是月色下的荷塘,还是荷塘中的月色,以及荷塘四面的景物,都是在心不靜的前提下,为排遣心中的苦闷而写的。荷塘和月色,虽然非常美,但读这些文字,“像笼着清纱”,有“薄薄的青雾浮起”,总不够明快。直到看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才有了一些“热闹”的味道。然而就是这片刻的忘却也难拥有,“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一次想通过荷塘与月色排遣胸中的郁闷和忧虑的努力失败了。
2.江南采莲中的“欲罢不能”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信手掂来,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的江南采莲图:“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时节,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唱着情歌,互递酒杯,喝着酒,采着莲,欢歌笑语不断;水中有采莲的,岸边有看采莲的,水中、岸边形成一片欢乐的海洋,那是何等的幸福欢愉啊!似乎作者乘着想象的翅膀真要飞离痛苦的现实世界,去感受那“有趣的事”去了,然而,欲罢不能的无奈再一次袭上心来,“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就这样,第二次想要摆脱“不平静”心情的努力又失败了。
3.南塘忧思中的“欲罢不能”
这一次是寄托在“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中。诗中的女子因为“开门郎不至”,所以“出门采红莲”,借采莲来排遣思念之情。面对过人头的莲花,她不是尽情观赏,而是低头伤怀,恍恍惚惚,拨弄莲子,莲子落水,与水一色,什么也看不见了。这就很自然地引起了作者和这个采莲女的思想共鸣:同是满腹的忧愁,同是置身莲花荷香之中,同是借景消愁愁更愁。采莲女的情愁难解,作者的国愁就更难以排解了;采莲女的忧愁能寄托于“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而作者却无以寄托,“载不动,许多愁”。于是便不再奢望,只得往回走,回到开始的老路。“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这一部分,作者惜墨如金,表达想言而不敢言、言也无用、不如不言的苦衷。
三次“欲罢不能”,反映了作者无法摆脱现实又渴望超脱于现实之外的矛盾心理,三次都紧紧围绕着“莲”字来写,感情起伏跌宕。明写了荷塘月色、江南采莲、南塘忧思,暗写了一个担忧着民族前途命运的爱国志士的焦虑,表现出一个民主战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综上所述,《荷塘月色》不愧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经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