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课标
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第一课时的要求是: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地形特征;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二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江源地区的名称由来、位置、范围,“中华水塔”的作用及水源,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等知识点。本节内容既是第一节“青藏地区”总体区域地理特征——“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延伸,又为第二课时学习“三江源地区的保护”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继“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后教材安排学习研究的第二个省内区域案例,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巩固学习省内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状况,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图说出三江源地区名称的由来、位置和范围,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破解密码、动画和微视频演示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作用及水源。通过模拟考察中的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和考察活动可能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认识科学考察的艰辛,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作用及水源为本节重点。因为课标明确要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教材也是根据这一要求安排地图、阅读材料等相关内容,重在说明三江源地区成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是该区域高海拔地势、高寒气候与多雪山冰川、多湖泊和沼泽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八年级学生缺乏运用知识的前后联系综合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这部分知识,注重渗透地理环境综合性的思想,培养学生从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难点:难点为三江源地区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和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因为教材采用三个“活动”围绕“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的主题展开,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三江源地区源头考察活动离八年级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学习和理解有困难。
五、说学情和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好动、好表现,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再加上大部分学生看过热播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更有助于学习本节课内容。但是,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比较归纳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且学生对源头考察的知识储备不足,学习和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和培养能力。
学法指导:通过阅读地理图表,使学生学会从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在探究学习中比较、分析、归纳地理知识,使学生学会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六、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本节课教师通过模拟考察,帮助五位明星子女解决三江源源区考察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将地理问题融贯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应用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主要是在学习三江源地区名称的由来、位置和范围时使用。这部分内容较简单,组织学生个人独立阅读地图,从中获取信息,提高识图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主要是在学习“中华水塔”的作用和水源时应用。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动画直观演示蓄水池原理,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水塔”的作用;组织学生观看“教师用图表解读‘中华水塔’水源”的微视频,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归纳法:主要是在学习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和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时应用。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河流源头考察时,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组内选出组长,明确分工,组员根据任务交流后,选出代表发言。在确定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正源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七、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引
从学生喜爱的热播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中拍摄地点的图片引入,提问学生五位明星父亲携子女到过的我国六个地点名称,以及这些地点分别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些区域。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明确五位明星的子女到过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除了青藏地区以外的三个地区,然后展示三江源地区自然景观图片,引出本节主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发现地理问题,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亲切感,使其愉悦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综合探究,启迪思维
展示五位明星的子女头像图片,模拟五位明星子女带着很多问题来到三江源地区进行旅游考察,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环节一:火眼金睛——名称的由来
教师指导学生读三江源地区地形图,自主学习,帮助Kimi描出三江源地区轮廓,找出三江源地区的名称由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眼、动手能力,读图、用图能力。
环节二:机智问答——位置和范围 教师指导学生读三江源地区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自主学习后,以抢答形式帮助Angela描述三江源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活动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获取、归纳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破解密码——“中华水塔”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为突出重点,主要采用破解密码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水塔”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读教材中的数字资料和观看“中华水塔”动画,帮助天天破译密码“254915”,归纳“中华水塔”的作用。
设计意图:问题引领、突出重点,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动画直观演示,了解蓄水池原理,为第二课时学习“三江源地区的保护”奠定基础。
环节四:图表解读——揭秘水“源”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采用微视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观看用图表解读“中华水塔”水源来源的微视频,帮助Cindy解答三江源地区成为许多大江大河源头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体会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环节五:源头考察——寻河探源
此部分内容为本节课难点,为突破难点,采用教材探寻黄河源头的三个“活动”材料,以及为学生提供探寻长江和澜沧江源头的科考资料,帮助学生认识河流源头考察的原则和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①探寻黄河源头: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探寻黄河源头的三个“活动”材料,小组合作探究,模拟考察,探寻黄河源头。②探寻长江和澜沧江的源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长江和澜沧江的水系图及科考资料,比较、分析、归纳,分别探寻长江和澜沧江源头,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在学习交流中互相启发,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科学考察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特别是不同时期源头的变化,突出科考资料在科研中的作用。体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教师展示家乡白城的洮儿河水系图和相关数据资料,指导学生探寻洮儿河源头。
设计意图:联系家乡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思想感情,体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强化训练,总结回顾
教师展示针对本节课教学重难点而设计的巩固练习题,指导学生完成。最后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节课知识点,从内容、方法等方面谈学习收获和感悟。
设计意图:当堂练习,内化知识,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反馈教学。总结本节内容,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归纳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用结构式,用箭头和括号展现整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将散乱的地理内容整理成有序的框架体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突出重点,不但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知识,而且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及训练思维能力。
专家点评: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2013版教材新增内容,对于教师而言是全新的内容,教学难度较大。此说课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全面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分析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到实处,重难点把握准确;②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教法,有效指导学法,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和学科特点;③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合理、具体,并具有开放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用热播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作为情境创设主线,贯穿教学始终,通过不同环节帮助明星子女解决本节课学习中遇到的不同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拓展环节增加乡土元素——探寻洮儿河的源头,更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新课程理念;④说课内容脉络清晰、环环相扣,说理性较强,能说清楚“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研员 郑春艳)
2011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第一课时的要求是: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地形特征;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二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江源地区的名称由来、位置、范围,“中华水塔”的作用及水源,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等知识点。本节内容既是第一节“青藏地区”总体区域地理特征——“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延伸,又为第二课时学习“三江源地区的保护”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继“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后教材安排学习研究的第二个省内区域案例,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青藏地区的地理特征,巩固学习省内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状况,制定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图说出三江源地区名称的由来、位置和范围,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破解密码、动画和微视频演示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作用及水源。通过模拟考察中的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和考察活动可能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认识科学考察的艰辛,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和科学的探究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作用及水源为本节重点。因为课标明确要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教材也是根据这一要求安排地图、阅读材料等相关内容,重在说明三江源地区成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是该区域高海拔地势、高寒气候与多雪山冰川、多湖泊和沼泽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八年级学生缺乏运用知识的前后联系综合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这部分知识,注重渗透地理环境综合性的思想,培养学生从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难点:难点为三江源地区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和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因为教材采用三个“活动”围绕“模拟科学考察,探寻黄河源头”的主题展开,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三江源地区源头考察活动离八年级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学习和理解有困难。
五、说学情和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好动、好表现,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再加上大部分学生看过热播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更有助于学习本节课内容。但是,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比较归纳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且学生对源头考察的知识储备不足,学习和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设计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和培养能力。
学法指导:通过阅读地理图表,使学生学会从中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在探究学习中比较、分析、归纳地理知识,使学生学会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六、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本节课教师通过模拟考察,帮助五位明星子女解决三江源源区考察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将地理问题融贯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应用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主要是在学习三江源地区名称的由来、位置和范围时使用。这部分内容较简单,组织学生个人独立阅读地图,从中获取信息,提高识图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主要是在学习“中华水塔”的作用和水源时应用。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动画直观演示蓄水池原理,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水塔”的作用;组织学生观看“教师用图表解读‘中华水塔’水源”的微视频,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归纳法:主要是在学习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和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时应用。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河流源头考察时,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组内选出组长,明确分工,组员根据任务交流后,选出代表发言。在确定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正源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七、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引
从学生喜爱的热播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中拍摄地点的图片引入,提问学生五位明星父亲携子女到过的我国六个地点名称,以及这些地点分别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些区域。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明确五位明星的子女到过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除了青藏地区以外的三个地区,然后展示三江源地区自然景观图片,引出本节主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发现地理问题,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亲切感,使其愉悦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综合探究,启迪思维
展示五位明星的子女头像图片,模拟五位明星子女带着很多问题来到三江源地区进行旅游考察,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环节一:火眼金睛——名称的由来
教师指导学生读三江源地区地形图,自主学习,帮助Kimi描出三江源地区轮廓,找出三江源地区的名称由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眼、动手能力,读图、用图能力。
环节二:机智问答——位置和范围 教师指导学生读三江源地区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自主学习后,以抢答形式帮助Angela描述三江源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范围。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活动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阅读地图获取、归纳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破解密码——“中华水塔”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为突出重点,主要采用破解密码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水塔”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读教材中的数字资料和观看“中华水塔”动画,帮助天天破译密码“254915”,归纳“中华水塔”的作用。
设计意图:问题引领、突出重点,培养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动画直观演示,了解蓄水池原理,为第二课时学习“三江源地区的保护”奠定基础。
环节四:图表解读——揭秘水“源”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采用微视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观看用图表解读“中华水塔”水源来源的微视频,帮助Cindy解答三江源地区成为许多大江大河源头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体会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体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环节五:源头考察——寻河探源
此部分内容为本节课难点,为突破难点,采用教材探寻黄河源头的三个“活动”材料,以及为学生提供探寻长江和澜沧江源头的科考资料,帮助学生认识河流源头考察的原则和考察活动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①探寻黄河源头: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探寻黄河源头的三个“活动”材料,小组合作探究,模拟考察,探寻黄河源头。②探寻长江和澜沧江的源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长江和澜沧江的水系图及科考资料,比较、分析、归纳,分别探寻长江和澜沧江源头,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在学习交流中互相启发,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科学考察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特别是不同时期源头的变化,突出科考资料在科研中的作用。体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教师展示家乡白城的洮儿河水系图和相关数据资料,指导学生探寻洮儿河源头。
设计意图:联系家乡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思想感情,体现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强化训练,总结回顾
教师展示针对本节课教学重难点而设计的巩固练习题,指导学生完成。最后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节课知识点,从内容、方法等方面谈学习收获和感悟。
设计意图:当堂练习,内化知识,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反馈教学。总结本节内容,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归纳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用结构式,用箭头和括号展现整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将散乱的地理内容整理成有序的框架体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突出重点,不但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知识,而且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及训练思维能力。
专家点评: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2013版教材新增内容,对于教师而言是全新的内容,教学难度较大。此说课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全面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分析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到实处,重难点把握准确;②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教法,有效指导学法,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和学科特点;③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合理、具体,并具有开放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用热播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作为情境创设主线,贯穿教学始终,通过不同环节帮助明星子女解决本节课学习中遇到的不同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拓展环节增加乡土元素——探寻洮儿河的源头,更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新课程理念;④说课内容脉络清晰、环环相扣,说理性较强,能说清楚“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研员 郑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