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地处聚宝山,园所依山而建,秋季满山的落叶色彩缤纷,幼儿在散步时与教师收集了大量树叶,带回班级后筛选、清洁、压平、分类,将自然物与美工区活动相结合,凸显与自然资源的相互作用。这种随季节变化生成的活动既鲜活真实,又紧贴着幼儿的兴趣和经验。
秋季是聚宝山景色最美的时节,山中植物多样、色彩缤纷,基于幼儿的兴趣,大班开展了主题活动“好玩的树叶”。教师以幼儿最喜爱的银杏叶展开谈话:“叶子在美工区里可以怎么玩?”孩子们分享以往玩树叶的经验,在实物、同伴的相互启发下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
玉玉:“叶子可以撕碎,向天空撒!”
朵朵:“树叶可以串在一起,变成小食街美味的烤串!”
聪聪:“把树叶表面撕掉,小心地留下叶脉,可以做成书签!”
龙龙:“树叶可以剪成各种形状,做衣服的装饰。”
圈圈:“可以玩树叶拓印。”
乐乐:“秋天的花都枯萎了,只留下树叶,可以用树叶拼成花的形状,永远保存下来。”
第一轮讨论结束后,人气最高的玩法当属“树叶变成花”这个创意,孩子们为游戏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金花朵朵”。
教师在美工区大量投放孩子们收集来的树叶,提供各种各样的底板纸,孩子们开始探索将树叶变成花的创意活动。
第一次:考虑到孩子们对制作花有一定的经验,教师就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指导。孩子们各自选择了需要的树叶,开始摆弄起来。只见楚阳将叶柄向圆中心方向摆放,围成一个封闭的圆,逐一粘贴在准备好的底板纸上。其他孩子看到楚阳的树叶花已经成型,纷纷开始模仿起来,之后孩子们又互相比拼谁的树叶花造型大,谁用的树叶品种多。一次区域活动后就有了满墙造型千篇一律的“树叶花”作品。在第二周时,教师发现许多孩子都不愿意进入美工区,创作陷入瓶颈。询问他们操作之后的感受,孩子们纷纷表示:“把树叶围成一个圆,平铺在底纸上就是花朵的样子,太简单了。”
教师仔细观察幼儿作品展示墙,反思游戏停滞的原因:1.树叶提供过于杂乱,追求了自然物品种多、数量多,却忽略了材料的可操作性和观赏性;2.孩子们大脑中的花卉造型源于日常绘画经验,思维受限,停留在原始水平,出现造型单一的情况;3.教师刻意追求开放的游戏氛围,没有给幼儿带来支持性的指导。幼儿美术活动不仅要有学习动机、制作氛围,教师还要支起“技巧和思路”的桥梁,帮助幼儿在创意中提高技能。
找到活动症结所在,教师为美工区增加了艺术欣赏墙,让艺术家的作品激发幼儿的想象。另外,教师还在树叶品种的选择上做了调整,删减了干燥后易碎、卷曲、难成形的叶子品种,留下来海棠叶、银杏叶等质感柔软、便于改变造型的品种投放在美术区中。
在充分帮助幼儿发散思维,感知平面、立体的艺术作品,积累更多的造型经验后,孩子们尝试把树叶与美工区已有的材料相结合,思考有了更多新颖的角度。
睿睿:“我想变出一朵像冰淇淋卷筒一样的花,有一团蜘蛛丝藏在中间当花蕊。”
元元:“我想把吸管剪一剪,叶子插进缝隙里,像螺旋桨一样飞起来的花。”
圈圈:“我想用树叶一片压着一片,每片只露出半个,围成一个圆,用油泥装饰它们。”
文文:“我见过像糖葫芦一样一串一串的花,我也要把树叶串起来。”
乐乐:“我先做一个像宝石一样的花蕊,用银杏叶围着花蕊包起来,也会很好看。”
幼儿表述逐渐清晰、丰富,不再束缚于前期已有的操作经验中。教师引导幼儿用图片和符号将奇特、有趣的艺术想法记录下来,帮助他们把想法更形象化,也更具操作性。孩子们很快投入了设计,用小箭头标记树叶怎样拼插、包裹方向、每片之间怎样粘连。有的幼儿绘制一张设计图后,继续设计方案二、方案三……集体讨论演变成孩子们激情勾勒的设计时间。
第二次:在做了充足的准备后,幼儿美工区游戏创作欲望被再次点燃,以乐乐小朋友为例,教师记录下她创作树叶花的过程。乐乐选了一堆银杏叶,她按照设计的步骤图,第一步,使用粘土搓出水滴形的花蕊;第二步,借助粘土的粘性,围绕着花蕊粘贴银杏叶根部。第一层粘贴很顺利,仅用了三片银杏叶就有了初步的花朵造型。乐乐开始快速排列第二层……花朵初步成型后,乐乐准备给叶柄处缠绕毛根作为固定。但叶子数量太多,乐乐的小手掌控不了叶子的方向和造型,外围很快松散,越是着急攥紧叶子,叶子碎得越快。
教师走近乐乐询问:“树叶花创意刚开始很棒,为什么捆绑时都碎了呢?”
乐乐:“我很想让它们聚拢在一起,可是,越用劲,越碎得越厉害。”
教师:“会不会是数量太多?造型上你更难控制了呢?”
乐乐:“我设计的花就是需要很多层花瓣,花朵才能开得大!”
教师:“设计想法很好,你再想想,用什么办能让花朵更饱满?”
经过思考和总结,乐乐听取了教师建议,设计图作为参考,不完全照搬。根据树叶质地、造型难易做适时调整。这一次,她在篮子里寻找大小不一的银杏叶:“靠近花蕊的那层用小叶子,一层层慢慢包,越往外叶子越大。”这样一来造型有了目标,使用叶子数量也得到了控制。包裹三层后,乐乐看看手中初具雏形的“银杏花”满意地笑了。教师提醒她观察图片上艺术家们设计的花瓣造型,包裹的方向。她又尝试用指尖主动调整花瓣造型:“这儿要松一点,身体靠着身体(交错着,一个压着一个),每片都要向着花蕊,好看多了!”乐乐第二次操作有了新进展,教师则提醒她,请她思考有没有更快捷、方便的粘贴方法。
乐乐信心满满地继续尝试。教师发现她仍然沿用上次的水滴形花蕊,树叶围着花蕊逐层包裹。每包裹完一层乐乐就在叶子背后增添一点薄薄的油泥,将油泥均匀涂抹开,固定花朵造型,她一边操作一边演示:“我的手太小,让油泥的黏性帮我固定它们,这样每层都不会散掉,直接就插进吸管里,变成一朵花。”半个小时过去了,乐乐越来越熟练,当她將三朵树叶花高低错落地插在花瓶里时,得意地笑了。
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缺乏自我探索、大胆表达的经验,没有从操作中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更谈不上自由表达、自主创作。经过讨论、实践、反思后,教师认识到,活动初期,看上去是借助了自然资源、季节特点,实际只停留在浅层次动手操作上,忽略了要有创造性的引导和体验,要继续挖掘一种材料的多种可能性。幼儿想象力丰富,要将想象变成现实,不仅需要创作灵感,开放包容的态度,更需要积累经验、提高技巧,教师的适时引导,能帮助幼儿实现自主的发展和个性化表现。再次组织幼儿讨论时,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表述创作思路,设计步骤图再次点燃了幼儿的兴趣,推动了幼儿深度创作。
由此可见,教师应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行为,不仅能拓宽幼儿自主创作的道路,还能有效提升审美能力,顺利地将“理想照进现实”。
一、围绕自然,紧贴教材,创作灵感的诞生
秋季是聚宝山景色最美的时节,山中植物多样、色彩缤纷,基于幼儿的兴趣,大班开展了主题活动“好玩的树叶”。教师以幼儿最喜爱的银杏叶展开谈话:“叶子在美工区里可以怎么玩?”孩子们分享以往玩树叶的经验,在实物、同伴的相互启发下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
玉玉:“叶子可以撕碎,向天空撒!”
朵朵:“树叶可以串在一起,变成小食街美味的烤串!”
聪聪:“把树叶表面撕掉,小心地留下叶脉,可以做成书签!”
龙龙:“树叶可以剪成各种形状,做衣服的装饰。”
圈圈:“可以玩树叶拓印。”
乐乐:“秋天的花都枯萎了,只留下树叶,可以用树叶拼成花的形状,永远保存下来。”
第一轮讨论结束后,人气最高的玩法当属“树叶变成花”这个创意,孩子们为游戏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金花朵朵”。
教师在美工区大量投放孩子们收集来的树叶,提供各种各样的底板纸,孩子们开始探索将树叶变成花的创意活动。
第一次:考虑到孩子们对制作花有一定的经验,教师就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指导。孩子们各自选择了需要的树叶,开始摆弄起来。只见楚阳将叶柄向圆中心方向摆放,围成一个封闭的圆,逐一粘贴在准备好的底板纸上。其他孩子看到楚阳的树叶花已经成型,纷纷开始模仿起来,之后孩子们又互相比拼谁的树叶花造型大,谁用的树叶品种多。一次区域活动后就有了满墙造型千篇一律的“树叶花”作品。在第二周时,教师发现许多孩子都不愿意进入美工区,创作陷入瓶颈。询问他们操作之后的感受,孩子们纷纷表示:“把树叶围成一个圆,平铺在底纸上就是花朵的样子,太简单了。”
教师仔细观察幼儿作品展示墙,反思游戏停滞的原因:1.树叶提供过于杂乱,追求了自然物品种多、数量多,却忽略了材料的可操作性和观赏性;2.孩子们大脑中的花卉造型源于日常绘画经验,思维受限,停留在原始水平,出现造型单一的情况;3.教师刻意追求开放的游戏氛围,没有给幼儿带来支持性的指导。幼儿美术活动不仅要有学习动机、制作氛围,教师还要支起“技巧和思路”的桥梁,帮助幼儿在创意中提高技能。
二、发散思维,拓展眼界,目睹“金花”盛放
找到活动症结所在,教师为美工区增加了艺术欣赏墙,让艺术家的作品激发幼儿的想象。另外,教师还在树叶品种的选择上做了调整,删减了干燥后易碎、卷曲、难成形的叶子品种,留下来海棠叶、银杏叶等质感柔软、便于改变造型的品种投放在美术区中。
在充分帮助幼儿发散思维,感知平面、立体的艺术作品,积累更多的造型经验后,孩子们尝试把树叶与美工区已有的材料相结合,思考有了更多新颖的角度。
睿睿:“我想变出一朵像冰淇淋卷筒一样的花,有一团蜘蛛丝藏在中间当花蕊。”
元元:“我想把吸管剪一剪,叶子插进缝隙里,像螺旋桨一样飞起来的花。”
圈圈:“我想用树叶一片压着一片,每片只露出半个,围成一个圆,用油泥装饰它们。”
文文:“我见过像糖葫芦一样一串一串的花,我也要把树叶串起来。”
乐乐:“我先做一个像宝石一样的花蕊,用银杏叶围着花蕊包起来,也会很好看。”
幼儿表述逐渐清晰、丰富,不再束缚于前期已有的操作经验中。教师引导幼儿用图片和符号将奇特、有趣的艺术想法记录下来,帮助他们把想法更形象化,也更具操作性。孩子们很快投入了设计,用小箭头标记树叶怎样拼插、包裹方向、每片之间怎样粘连。有的幼儿绘制一张设计图后,继续设计方案二、方案三……集体讨论演变成孩子们激情勾勒的设计时间。
第二次:在做了充足的准备后,幼儿美工区游戏创作欲望被再次点燃,以乐乐小朋友为例,教师记录下她创作树叶花的过程。乐乐选了一堆银杏叶,她按照设计的步骤图,第一步,使用粘土搓出水滴形的花蕊;第二步,借助粘土的粘性,围绕着花蕊粘贴银杏叶根部。第一层粘贴很顺利,仅用了三片银杏叶就有了初步的花朵造型。乐乐开始快速排列第二层……花朵初步成型后,乐乐准备给叶柄处缠绕毛根作为固定。但叶子数量太多,乐乐的小手掌控不了叶子的方向和造型,外围很快松散,越是着急攥紧叶子,叶子碎得越快。
教师走近乐乐询问:“树叶花创意刚开始很棒,为什么捆绑时都碎了呢?”
乐乐:“我很想让它们聚拢在一起,可是,越用劲,越碎得越厉害。”
教师:“会不会是数量太多?造型上你更难控制了呢?”
乐乐:“我设计的花就是需要很多层花瓣,花朵才能开得大!”
教师:“设计想法很好,你再想想,用什么办能让花朵更饱满?”
经过思考和总结,乐乐听取了教师建议,设计图作为参考,不完全照搬。根据树叶质地、造型难易做适时调整。这一次,她在篮子里寻找大小不一的银杏叶:“靠近花蕊的那层用小叶子,一层层慢慢包,越往外叶子越大。”这样一来造型有了目标,使用叶子数量也得到了控制。包裹三层后,乐乐看看手中初具雏形的“银杏花”满意地笑了。教师提醒她观察图片上艺术家们设计的花瓣造型,包裹的方向。她又尝试用指尖主动调整花瓣造型:“这儿要松一点,身体靠着身体(交错着,一个压着一个),每片都要向着花蕊,好看多了!”乐乐第二次操作有了新进展,教师则提醒她,请她思考有没有更快捷、方便的粘贴方法。
乐乐信心满满地继续尝试。教师发现她仍然沿用上次的水滴形花蕊,树叶围着花蕊逐层包裹。每包裹完一层乐乐就在叶子背后增添一点薄薄的油泥,将油泥均匀涂抹开,固定花朵造型,她一边操作一边演示:“我的手太小,让油泥的黏性帮我固定它们,这样每层都不会散掉,直接就插进吸管里,变成一朵花。”半个小时过去了,乐乐越来越熟练,当她將三朵树叶花高低错落地插在花瓶里时,得意地笑了。
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缺乏自我探索、大胆表达的经验,没有从操作中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更谈不上自由表达、自主创作。经过讨论、实践、反思后,教师认识到,活动初期,看上去是借助了自然资源、季节特点,实际只停留在浅层次动手操作上,忽略了要有创造性的引导和体验,要继续挖掘一种材料的多种可能性。幼儿想象力丰富,要将想象变成现实,不仅需要创作灵感,开放包容的态度,更需要积累经验、提高技巧,教师的适时引导,能帮助幼儿实现自主的发展和个性化表现。再次组织幼儿讨论时,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表述创作思路,设计步骤图再次点燃了幼儿的兴趣,推动了幼儿深度创作。
由此可见,教师应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行为,不仅能拓宽幼儿自主创作的道路,还能有效提升审美能力,顺利地将“理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