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是因为小学语文本身蕴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从目前教学实际看,总有教师只是把语文课当作工具课,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以至于把活活的语文教材讲“死”,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而语文教育则是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在师生的对话、活动、交流中进入真情交融的境界,因为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那么,怎样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呢?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课堂上教师应该与孩子们一起走进课文所呈现的情感世界,和孩子们一起用深切的感情朗读课文,用真切的感情品味亲情,用教者体验的亲情感化孩子,用文中描写的亲情感染孩子,再用孩子领悟的亲情感悟课文。让孩子学得有兴趣,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高尚的情趣,以趣激学,用幽默、机智的语言创造出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孩子们如沐春风。
二、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语文学习只有同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实践链接起来,发掘童心,寻找童趣,学习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实践经验的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要在课文的课题上设疑,激发创新兴趣;要在课文的重难点处设疑,使学生知难而进,迸发智慧的火花;要在学生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设疑,鼓励争辩讨论;要在“无疑”处生疑,求新求异,激活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如果只是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是很少有效果的。只有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做到刻骨铭心。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用情感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除要求学生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因为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可以表达出文章的特点、风格和感情。教师精彩的范读,能够很快地使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精彩的范读,能够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发挥独特的感染作用,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文的学习中;精彩的范读,是学生培养情感,启迪情感,激发情感的最好方式。因此教师就要认真地研究朗读,把课文朗读好,把感情恰如其分地融入到语言文字当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样师生才能自然而然在进入角色,感受文本。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运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二)用艺术激发学生情感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用于教学。孩子是天生的创造者,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创造的天赋,或文学的、或艺术的、或科学的……教育的全部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就是解放,解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快乐地学习。也只有快乐,才能催发孩子对学习的激情,催生出生命的智慧和创造。学习需要刻苦,但绝不需要痛苦。每个孩子的幼小心灵里都闪烁着智慧的火光,只要我们注意去“点”,它就可以燃起来,发出光和热。语文课要完成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书本世界的基础,语文教学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只有把一个个抽象的语言符号,变成学生头脑中生动可感的图像,语文教学才有生命力。 意识到这一点,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精神生命成长的乐园。
课堂表演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课堂表演又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小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能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总而言之,把艺术引进课堂,就是把课文描写的形象让学生仿佛能看到、听到、触摸到,使他们的感受更真切,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
(三) 用体态语言显示学生情感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此外,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录像、幻灯、电脑软件等电教手段,可以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讲述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生机。因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态度的体验,是行动的精神支柱,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积极的情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都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而消极的情感则会影响学习者的正常认知加工,甚至会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健康。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的整体功能,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把各种激趣艺术巧妙地加以提炼、糅合,才能营造出一种积极融洽、高涨热烈的氛围,才能掀起一波又一波课堂教学的高潮,语文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
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课堂上教师应该与孩子们一起走进课文所呈现的情感世界,和孩子们一起用深切的感情朗读课文,用真切的感情品味亲情,用教者体验的亲情感化孩子,用文中描写的亲情感染孩子,再用孩子领悟的亲情感悟课文。让孩子学得有兴趣,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高尚的情趣,以趣激学,用幽默、机智的语言创造出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孩子们如沐春风。
二、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学的综合。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是绘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语文学习只有同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实践链接起来,发掘童心,寻找童趣,学习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实践经验的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将备课时体验到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掀动学生情感的涟漪,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受到感染。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要在课文的课题上设疑,激发创新兴趣;要在课文的重难点处设疑,使学生知难而进,迸发智慧的火花;要在学生思路容易堵塞的地方设疑,鼓励争辩讨论;要在“无疑”处生疑,求新求异,激活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如果只是让学生呆板机械地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地接受吸纳,是很少有效果的。只有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做到刻骨铭心。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用情感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除要求学生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蕴含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因为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可以表达出文章的特点、风格和感情。教师精彩的范读,能够很快地使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精彩的范读,能够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发挥独特的感染作用,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文的学习中;精彩的范读,是学生培养情感,启迪情感,激发情感的最好方式。因此教师就要认真地研究朗读,把课文朗读好,把感情恰如其分地融入到语言文字当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样师生才能自然而然在进入角色,感受文本。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运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二)用艺术激发学生情感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用于教学。孩子是天生的创造者,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创造的天赋,或文学的、或艺术的、或科学的……教育的全部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就是解放,解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快乐地学习。也只有快乐,才能催发孩子对学习的激情,催生出生命的智慧和创造。学习需要刻苦,但绝不需要痛苦。每个孩子的幼小心灵里都闪烁着智慧的火光,只要我们注意去“点”,它就可以燃起来,发出光和热。语文课要完成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书本世界的基础,语文教学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只有把一个个抽象的语言符号,变成学生头脑中生动可感的图像,语文教学才有生命力。 意识到这一点,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精神生命成长的乐园。
课堂表演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课堂表演又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小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能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总而言之,把艺术引进课堂,就是把课文描写的形象让学生仿佛能看到、听到、触摸到,使他们的感受更真切,也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
(三) 用体态语言显示学生情感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
此外,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录像、幻灯、电脑软件等电教手段,可以使原本单调枯燥的讲述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生机。因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态度的体验,是行动的精神支柱,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积极的情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都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而消极的情感则会影响学习者的正常认知加工,甚至会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健康。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的整体功能,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把各种激趣艺术巧妙地加以提炼、糅合,才能营造出一种积极融洽、高涨热烈的氛围,才能掀起一波又一波课堂教学的高潮,语文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