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来源 :现代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工荒”作为一种新现象,不但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而且也波及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本文从企业需求和农民工供给等角度出发,认为一方面宏观经济的波动扩大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激烈、传统思维的存在、用工制度的歧视导致企业支付给农民工工资水平过低,是该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另外农民工替代选择的增加,自身素质的变化也影响到其供给。提高农民工工资虽然可暂时缓解该问题,但它的最终圆满解决依赖于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用工环境的改善等诸多因素的调整。
  近期,在福建、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种反常现象,即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致使部分企业招不到足够的农民工而停产或开工不足,呈现出“民工荒”。这时人们可能会产生疑问,每年春节过后,该地区不是有大量的全国其它地区的民工涌入吗?怎么又会出现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呢?事实上,情况确实如此。据《南方周末》报道,“民工荒”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首次遭遇的新现象。另据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福建省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报告显示:福州、泉州,蒲田等地均出现过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的现象,并已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其中,仅泉州最严重时“缺工”就在20万人以上。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三农”问题十分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它的解决核心又在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是如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郾5亿,同时每年农村又新增600多万劳动力,而1997-2003年全国平均每年只转移了500万人左右,可见转移任务艰巨。因此尽管“民工荒”目前仅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还未波及到全国,但若不引起重视,及时解决,它最终会影响到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所以对它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东南沿海地区整体市场化程度高,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市场来调节,“民工荒”现象就是一种市场行为,它是农民工通过自己对市场的把握,适时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工资标准,健康意识以及自己的市场位置,从而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大范围地赢得了主动。
  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可分别从企业对农民工需求和农民工自身供给的角度来分析民工荒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需求因素
  l、宏观经济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良好,GDP快速增长,在整个世界经济中一枝独秀。于是许多企业对未来生产抱有很好的预期,希望通过扩大再生产获取更多利润,这样就兴起一股投资热潮。但是,投入了的资本要素要求吸纳相应的劳动力要素以维持正常生产。然而近期农民工供给的正常增长却不能满足短期内资本快速增长所需求的大量新增劳动力。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所的统计,2003年11月底全国外来务工农民达到9800万人,并且以5%的增幅稳步增长,可是2004年企业需雇佣的农民工人数比2003年增加了13%,存在近800万的农民工需求缺口,这样就导致了农民工的供给小于需求。
  2、竞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正逐渐成為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根据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可知,低廉的生产成本,正是我国的优势所在。其中,又以制造业聚集程度最高的东南沿海地区最具成本优势,相应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竞争力。但是这些企业主要从事的是初级产品加工业以及劳动力密集型生产,产品的附加值低,获利少。由于一方面如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利润最大化又是企业生产追求的目标,因此为了在市场上生存下去,这些企业就尽一切可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从而确保利润。生产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方面。当企业面对近年来不可控的外部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时,那它只有选择降低劳动力成本这个可控因素了。目前,在沿海一些民营企业,劳动力成本已降到只占生产成本的15%,可见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多么低。正因为这些企业长期形成了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和榨取,当面对“民工荒”现象所带来的工资成本上升时,部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失去了昔日的优势,生产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3、传统思维的影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劳动力无限供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现代工业部门可以在现行的一个固定工资水平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劳动力,也即现代工资水平下,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具有无限弹性。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近似无限供给,远远大于用工需求,使得企业处于买方市场,因而不愿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它们认为,只要招工,即使工资再低也有应聘者。沿海发达地区,正是长期在这种思维影响下,以最低廉的成本买走了我国农村中最优质的劳动力,支撑起了它们的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在发展,生活在改善,农民工的要求也在提高,若当前企业仍坚持这种思维惯势,不调整工资,就会出现无工可招,事实正是如此。
  4、用工制度的歧视。在我国,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城镇居民和农民被分割开来。所 谓“农民工”即滞留在城市(镇)从事工业的农民而已。由于没有城市户籍,他们在就业方面就受到歧视,不能从事一些较好的工作,即使所从事的工作,也不可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所以,在城市居民眼里,他们是城市的边缘人,大多都从事脏、苦、累的工作。因此在这样的用工制度下,许多企业对农民工就采取了双重标准,于是恶意拖欠和克扣工资,加班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保护设施差,不签定劳动合约,不办理任何社会保险等违反劳动法的现象在这些企业随处可见。同时,由于农民工的特殊身份,当地劳动执法部门对其工作环境也关注不够,因此作为弱势群体的他们只好选择离开那些用工环境恶劣的企业。所以从整体上看,这次受民工荒现象影响最严重的正是那些不尊重农民工权益的私人作坊、比较小的厂矿及劳资关系比较紧张的企业。
  因此,“民工荒”与农民劳动环境恶劣,工资过低且得不到及时发放,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有密切关系。农民工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在进行是否流向城市的决策时,会考虑到流动的成本,收益及预期收益,当农民工感到打工艰难,风险大,回报低时,必然放弃外出打工。
  二、农民工供给因素
  用工企业和农民都是民工市场具有最终决定权的市场主体,但今年农民工因为其自身的主动变化而在市场中赢得了主动,使得过去民工的“无限”供给变的有限,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经济发展,替代选择的增多。经济学里,机会成本是每个人做出选择所必须考虑的。今年,中央在农村实行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农产品价格得到回升,农业的收益有所提高。这样,内地农民到沿海地区打工,不仅要忍受长距离旅途的颠簸,付出高额的路费,而且还要承担增加了的机会成本,即种地的收益。于是在“打工不挣钱”的思想下,许多内地农民不愿外出打工,而是留在当地务农。即使打工也在附近地区,这样,一来可以照应家庭农活,二来节省路费。毕竟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战略的实施,以及内地区域经济的发展都为内地农民外出打工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因此,东南沿海地区不是农民外出的唯一选择。
  2、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影响。长期以来,部分沿海地区主要依靠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加入WTO后,由于竞争的增加,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使得对技能型民工的需求量增加,相应企业对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譬如现在许多企业招聘的工种多为初级技工,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但由于农民工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普遍都是初中水平,这样就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于是尽管目前存在招工难,但仍有大量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企业用工出现短缺是结构性、行业性短缺,也即一方面是民工荒,另一方面是部分民工失业。另外,当前新一代青年农民工,其观念已不同于其父辈。尽管他们的文化素质不高,但不愿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认为这些工作既累又苦,不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要么就长期奔波,寻找自己满意的工作,而另一些人则短期离开劳动力市场,希望通过学习“充电”的形式来提高自己,以求将来找到较好的工作。这样,农民工的供给就会减少。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是系统工程
  由上述分析可得,沿海地区一方面经济发展,对农民工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企业长期压低农民工工资,漠视农民工的基本权益甚至生命,农民工在默默地忍耐多年之后,在有多种可选择途径,在观念转变的情况下,终于向企业说出“不”。而此现象发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低工资以及恶劣的用工环境。其实“民工荒”现象也是市场按照其内在规律调整农民工过低的工资,以使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的一种方式。它也给我们透露出一个信号,即那种超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发展模式下,我国的劳动力是否是无限供给的?
  由于未来我国仍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全国各地,因此“民工荒“问题的解决不仅对沿海地区而且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将农民工的工资提高到合适的水平可以暂时解决该问题,但该现象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譬如,一方面沿海从事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众多企业如何实现企业生产的转型及结构的升级,从而以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而不是通过压低工资成本;另一方面,民工短缺反映了外来务工者对本身的权益要求已有所提高。因此,在国内劳动力资源流动日趋理性的大背景下,政府部门不仅应把如何吸引劳动者,留住劳动者,稳定劳动者放置在一个应有的高度,而且还要把外来务工人员视为经济发展的一支基本力量。所以如何改变对农民工而言不合理的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就业环境因素,就显得特别重要。“民工荒”是农民工问题日积月累的结果,因此它的全面解决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世界级企业"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这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的时期.欧美企业在学习和吸取日本企业在生产和制造方面的经验的同时,开始对企业重新进行战略定位,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  革的逐步深化,尤其在我国顺利加入  WTO后,我国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  竞争,中国企业只有通过技术革命,进行  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地获取竞争优势,提  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在全球范围内  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能否制定出符合企业实  际情况的技术创新战略则是企业技术创  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如何进行企业  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主导资源;在工业经济时代,金融资本属于核心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本成为企业的关键资本  通常人们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到了工业经济后期,人们普遍认为人力资源是其中最重要的。所谓人力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的潜在活力、
国有资本退出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我国为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深化国内经济改革的形势下提出的战略性重大举措,我们必须积极投身其中,研究新形势、新问题,大力推动国有资本退出,为我国在世界经济竞争大舞台上争一席之地而努力。    国有资本退出的形式和选择    国有资本退出的形式选择,一定要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目前国有资本经营的状况,可采取一种形式或多种形式共用,一步退出或分步退出。  1、整体退出。
警示诫勉谈话对端正党风,挽救干部,完成党在各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国有企业,围绕警示诫勉谈话所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警示诫勉谈话的对象来看    1、对象不好界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发现领导干部在政治思想、履行职责、工作作风、道德品质、廉政勤政等方面的苗头性问题,党委、纪委和党委组织部门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时对
中国和日本的税收背景不同,其税务会计也存在差异。本文拟就中日税务会计作以比较,并对我国税务会计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启示。    日本的税务会计    在历史上,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曾经长期受中国的影响;在“二战”中,与德意法结盟;“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占领军(盟军)在日本推进“民主化”进程,1949年5月盟军司令官邀请卡尔、夏普博士等为日本起草制定税收制度,同年公布《夏普使节
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这种能为人们带来娱乐和健康的活动,已经顺理成章的变为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主角.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企业正向着文化管理阶段迈进的进代.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事业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管理效率、控制经济风险而在本单位内部制定的一系列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内部会计制度主要围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完整和确保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规定了三项基本目标。而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和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有效执行会计制度及实现控制目标的基础,也是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发展历程,为了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国一直在探索和寻找一种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国家先后采取了承包责任制、资产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