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语文课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教学,而散文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因此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自然聚焦在散文教学上。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面临散文解读理论研究缺位的困境,散文教学成为教学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散文难教,主要体现在它的文体不拘一格、形态多样,且没有定法成规,每一篇散文都是独特的“这一个”,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独抒心机”的作品,每一篇散文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现代散文的独抒心机,都是作者个体情怀的见证。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教出每一篇散文的独特之处呢?
关键词:散文教学 王荣生 教学实践
一、体味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
个性化语言很重要。散文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东西,学生能够从一篇美文里看出它的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包括词汇运用、句子、语段、标点等,找到关键句子,运用多种方式反复的读、反复的感受,反复的体味,这就是老师们常说的“品味语言”,“揣摩语言”。“品味语言”就是教每一篇散文都要做的事,这是散文教学最基础的,但这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优秀散文的语言极富个性色彩,能够精准传神地抒写作者个性化的情思。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感受往细腻处走,需要挖掘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和意味,帮助学生找到这样的语句,为学生真实地感受这些语句所传达的作者情思提供支架,并使学生的阅读感受清晰化、合理化。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个性化的表达语句,感受作者的独特情感经验。
品味语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当我们把它当作手段时,它就是教学方法;当我们把它当作目的时,它就是教学内容。在我们教学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先概括出一种情感或主题,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能够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如在教授汪曾祺散文《葡萄月令》时,一些老师将教学目标明确定位“品味本文淳朴自然、口语化的语言”,但教学过程中却把“品味语言”当作方法,目标变为感受汪曾祺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态度。这种“品味语言”实际上就是教师先给学生一个答案,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散乱地找能够证明这个答案的依据。这样的教学设计无疑是错误的引导,换句话说,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时候,不是总览通读全文,跳过重要的段落、语句、词句的赏析,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高度概括的结论,也不能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事、景、物,然后用一个高度概括的词语总结出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让同学们认同并记住它。
对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品味语言重点是句法和词法,对篇章的理解要落实在句法词法的解读上来。读完王老师的这本书后,我在想,我之前大学上课程论讲过《故都的秋》,我的教学思路是一上来就找关键词,命名几幅秋景图,把每一幅图高度凝练成几个词,让学生整体感知后,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其实找句子只是为了生搬硬套的证明自己所概括的那几幅图景,这不符合散文教学的要求,这样的教学环节是要反思的。如果我们在备课中,不是一味地找散文中的人事景物,花费大量时间在证明作者的情感,而是在这样的一篇课文里读出哪些语句是值得琢磨的,为什么它是值得琢磨的,如果我们能挑出这样的一两个语句让学生体会,其实这就可以作为确定的教学内容。
二、体认作者个性化的情思
散文教学的目标,是从作者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中感受作者的情绪、体认作者的情思、分享作者的独特经验。王老师说:“读散文,就是以己之心,体贴作者之心。”那么我们如何做到体贴作者之心呢?主要有两条路径可以体认作者个性化的情思:一是从作者的直接陈述中领悟;二是从作品的语气语调中把握这两条路径都需要通过品味语言来实现。要分享,不是占有;要体认,不是感同深受。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希望学生拥有与作者一样的人生经验,甚至将这些抽象化、概念化的精神和思想灌输给学生,希望学生具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同身受。这是一种错误的散文教学,学生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不可能完全吻合,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阅读的起点,还表现在阅读的终点。只能说,我们在体味作者个性化的语言过程中,分享着、体认着作者的情思,认识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种人、这样的一种思想、这样的一腔情怀。
曾经听中学语文老师讲《紫藤萝瀑布》时,老师在网上下载了紫藤萝花的图片,想让学生图片感知宗璞笔下的紫藤萝花的生命力,这节课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学生至始至终都没有理解宗璞看到紫藤萝瀑布时的震撼与思考。读完此书后,我明白即使图片中的紫藤萝的外形、姿态即使与课文描写得再相似,那也不是宗璞笔下的紫藤萝,离开了那个特定的时空与心境,是无法触摸作者本人那一刻内心的情感。我理解了“体认”一词,就是体会并认识到,而不是感同身受,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从精准的、丰富的、细腻的语言当中,体认它的那种独特的情怀。
在我们散文教学中,一定要立足“这一篇”,从“外”回到“里”,在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之内,去体味其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去体认其独特的人生经验。换言之,在“这一篇”散文作品中,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写出了其怎样的感情。特别的语言肯定蕴含着特别的特别的情思,特别的情思往往因为有特别的心情,作为教师来说,我们就是要把“这一篇”的独特之处教出来。
在阅读中,我们能够突破原有认知的限制,获得启迪和思考,对我们以后的散文教学有很大帮助。王荣生教授的这本《散文教学教什么》值得读,而且值得反复读,反复思考。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陈晓红.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目标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4]蔡玉萍. 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宋瑶瑶 ,(出生年份:1996.11.2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西省柳林县,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太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关键词:散文教学 王荣生 教学实践
一、体味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
个性化语言很重要。散文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东西,学生能够从一篇美文里看出它的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包括词汇运用、句子、语段、标点等,找到关键句子,运用多种方式反复的读、反复的感受,反复的体味,这就是老师们常说的“品味语言”,“揣摩语言”。“品味语言”就是教每一篇散文都要做的事,这是散文教学最基础的,但这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优秀散文的语言极富个性色彩,能够精准传神地抒写作者个性化的情思。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感受往细腻处走,需要挖掘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和意味,帮助学生找到这样的语句,为学生真实地感受这些语句所传达的作者情思提供支架,并使学生的阅读感受清晰化、合理化。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个性化的表达语句,感受作者的独特情感经验。
品味语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当我们把它当作手段时,它就是教学方法;当我们把它当作目的时,它就是教学内容。在我们教学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先概括出一种情感或主题,然后让学生从文中找能够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如在教授汪曾祺散文《葡萄月令》时,一些老师将教学目标明确定位“品味本文淳朴自然、口语化的语言”,但教学过程中却把“品味语言”当作方法,目标变为感受汪曾祺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态度。这种“品味语言”实际上就是教师先给学生一个答案,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散乱地找能够证明这个答案的依据。这样的教学设计无疑是错误的引导,换句话说,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时候,不是总览通读全文,跳过重要的段落、语句、词句的赏析,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高度概括的结论,也不能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事、景、物,然后用一个高度概括的词语总结出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让同学们认同并记住它。
对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品味语言重点是句法和词法,对篇章的理解要落实在句法词法的解读上来。读完王老师的这本书后,我在想,我之前大学上课程论讲过《故都的秋》,我的教学思路是一上来就找关键词,命名几幅秋景图,把每一幅图高度凝练成几个词,让学生整体感知后,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其实找句子只是为了生搬硬套的证明自己所概括的那几幅图景,这不符合散文教学的要求,这样的教学环节是要反思的。如果我们在备课中,不是一味地找散文中的人事景物,花费大量时间在证明作者的情感,而是在这样的一篇课文里读出哪些语句是值得琢磨的,为什么它是值得琢磨的,如果我们能挑出这样的一两个语句让学生体会,其实这就可以作为确定的教学内容。
二、体认作者个性化的情思
散文教学的目标,是从作者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中感受作者的情绪、体认作者的情思、分享作者的独特经验。王老师说:“读散文,就是以己之心,体贴作者之心。”那么我们如何做到体贴作者之心呢?主要有两条路径可以体认作者个性化的情思:一是从作者的直接陈述中领悟;二是从作品的语气语调中把握这两条路径都需要通过品味语言来实现。要分享,不是占有;要体认,不是感同深受。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希望学生拥有与作者一样的人生经验,甚至将这些抽象化、概念化的精神和思想灌输给学生,希望学生具有和作者一样的感同身受。这是一种错误的散文教学,学生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不可能完全吻合,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阅读的起点,还表现在阅读的终点。只能说,我们在体味作者个性化的语言过程中,分享着、体认着作者的情思,认识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种人、这样的一种思想、这样的一腔情怀。
曾经听中学语文老师讲《紫藤萝瀑布》时,老师在网上下载了紫藤萝花的图片,想让学生图片感知宗璞笔下的紫藤萝花的生命力,这节课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是学生至始至终都没有理解宗璞看到紫藤萝瀑布时的震撼与思考。读完此书后,我明白即使图片中的紫藤萝的外形、姿态即使与课文描写得再相似,那也不是宗璞笔下的紫藤萝,离开了那个特定的时空与心境,是无法触摸作者本人那一刻内心的情感。我理解了“体认”一词,就是体会并认识到,而不是感同身受,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从精准的、丰富的、细腻的语言当中,体认它的那种独特的情怀。
在我们散文教学中,一定要立足“这一篇”,从“外”回到“里”,在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之内,去体味其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去体认其独特的人生经验。换言之,在“这一篇”散文作品中,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写出了其怎样的感情。特别的语言肯定蕴含着特别的特别的情思,特别的情思往往因为有特别的心情,作为教师来说,我们就是要把“这一篇”的独特之处教出来。
在阅读中,我们能够突破原有认知的限制,获得启迪和思考,对我们以后的散文教学有很大帮助。王荣生教授的这本《散文教学教什么》值得读,而且值得反复读,反复思考。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陈晓红.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目标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4]蔡玉萍. 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宋瑶瑶 ,(出生年份:1996.11.2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西省柳林县,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太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