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在我国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日益受到关注,它不仅与小学生如何学好数学有着密切关系,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有着较大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供相关教育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据调查,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练习的时间和次数都不少,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小学生在作业或者考试中仍然会重复出现计算错误、概念理解偏差、分类不当等错误,学生的数学思想、思维能力并没有真正得到提升。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进而培养、提升學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依托数据分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根据皮亚杰认知理论,小学阶段(7—11岁)的学生在运算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如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讲授《条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对电视节目爱好、喜欢的食物、喜欢去的场所等方面入手进行统计。过程中,提示学生可利用画“正”字的方法,或是其他多样方法进行统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收集证据,充分体会其中的乐趣,并通过相应的统计方式对数据作进一步汇总,制作数据分析统计图。实践证明,这一过程能有效提升学生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能力,进而提升数学思维,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助推力。
二、结合生活实际,促使数学思维形成
生活是一切理论知识的来源。因此为了更好的把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数学教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理论形象化。比如在加减法和乘法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举出学校展开植树活动的例子,学校购买了单价180元的玉兰树苗11棵,单价90元的银杏树苗10棵,让学生计算总共需要多少元?学生通常会用这样的解题方法:180×10+90×11=2790(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散思维,老师可以引导他们想象出两种树苗同时买入10棵或者11棵的情况,然后通过加或减进行调整:(180+90)×10+90=2790(元)或(180+90)×11-180=2790(元),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而且呈现了多样方法,这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三、学会读题审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并不多,对于数学题目阅读起来很困难,所以一年级的练习或试卷,我们是以图案等直观的题型为主,对于文字较多的题型,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但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从几个测试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有阅读理解障碍,导致读题后不能明确把握题目的意思,从而解题错误,影响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例如在一次的数学练习中(题目:农民伯伯有2筐苹果,其中一筐有31个,另外一筐卖出了18个,里面还剩15个,请问今天农民伯伯一共挑了多少个苹果来卖?)
生1:31+15=46(不写单位名称,不写答)
生2:31-18+15=28(个)答:农民伯伯一共有28个苹果
(以上两人简单看了看题目后,快速完成)
生3:……很久不敢下笔
很显然,答案都不对,学生们都只是简单的理解了剩余的苹果,没有考虑到最后的问题是最初农民伯伯带来的苹果数量。
由此看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很片面,做题比较随便,不作深思,不懂检查是否合理。其实质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学生无法对题中涉及的数量关系以及题意真正理解。为此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也是培养其良好数学思维的一种途径。
四、在教学中数形结合,形成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形结合对于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可以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通过空间与数量之间的转化,引导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本质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解决他们遇到的数学问题,并深化他们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图形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或者是把数量关系通过图形表现出来,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们在“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教学中,虽然有现成的周长计算公式,但如果老师只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公式,学生在实际中就不能灵活运用这些公式,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灵活运用这一公式。首先把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用屏幕展示出来,让小学生认识到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可以有以下四种思路:(1)宽×2+长×2;(2)长+长+宽+宽;(3)(长+宽)×2;(4)长/宽×4。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四种方法的原理,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思维得到深化,也能大大增强他们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借助划归思想,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中常用的且效率较高的方法之一就是划归,划归的核心思想是将烦琐的知识简单化,不仅便于理解,还能加快问题的解决。例如,在《多边形面积计算》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划分成已经熟悉的图形,学生思索后就会联想到三角形,即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划分成两个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面积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在弄清楚、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更复杂的多边形,这样学生就可以先划分、再计算。这种方法通常也应用于四则运算等数学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采用划归思想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对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逐步提升,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点环节。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更新,教师能够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其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强化,并实现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郭俊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8).
[2]郭凤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黑龙江科学,2020(7).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据调查,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练习的时间和次数都不少,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小学生在作业或者考试中仍然会重复出现计算错误、概念理解偏差、分类不当等错误,学生的数学思想、思维能力并没有真正得到提升。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进而培养、提升學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依托数据分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根据皮亚杰认知理论,小学阶段(7—11岁)的学生在运算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如能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讲授《条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对电视节目爱好、喜欢的食物、喜欢去的场所等方面入手进行统计。过程中,提示学生可利用画“正”字的方法,或是其他多样方法进行统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收集证据,充分体会其中的乐趣,并通过相应的统计方式对数据作进一步汇总,制作数据分析统计图。实践证明,这一过程能有效提升学生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能力,进而提升数学思维,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进一步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助推力。
二、结合生活实际,促使数学思维形成
生活是一切理论知识的来源。因此为了更好的把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数学教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理论形象化。比如在加减法和乘法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举出学校展开植树活动的例子,学校购买了单价180元的玉兰树苗11棵,单价90元的银杏树苗10棵,让学生计算总共需要多少元?学生通常会用这样的解题方法:180×10+90×11=2790(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发散思维,老师可以引导他们想象出两种树苗同时买入10棵或者11棵的情况,然后通过加或减进行调整:(180+90)×10+90=2790(元)或(180+90)×11-180=2790(元),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而且呈现了多样方法,这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三、学会读题审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并不多,对于数学题目阅读起来很困难,所以一年级的练习或试卷,我们是以图案等直观的题型为主,对于文字较多的题型,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但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从几个测试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有阅读理解障碍,导致读题后不能明确把握题目的意思,从而解题错误,影响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例如在一次的数学练习中(题目:农民伯伯有2筐苹果,其中一筐有31个,另外一筐卖出了18个,里面还剩15个,请问今天农民伯伯一共挑了多少个苹果来卖?)
生1:31+15=46(不写单位名称,不写答)
生2:31-18+15=28(个)答:农民伯伯一共有28个苹果
(以上两人简单看了看题目后,快速完成)
生3:……很久不敢下笔
很显然,答案都不对,学生们都只是简单的理解了剩余的苹果,没有考虑到最后的问题是最初农民伯伯带来的苹果数量。
由此看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很片面,做题比较随便,不作深思,不懂检查是否合理。其实质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学生无法对题中涉及的数量关系以及题意真正理解。为此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也是培养其良好数学思维的一种途径。
四、在教学中数形结合,形成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形结合对于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可以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通过空间与数量之间的转化,引导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本质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解决他们遇到的数学问题,并深化他们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图形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或者是把数量关系通过图形表现出来,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们在“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教学中,虽然有现成的周长计算公式,但如果老师只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公式,学生在实际中就不能灵活运用这些公式,因此我们很有必要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灵活运用这一公式。首先把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用屏幕展示出来,让小学生认识到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可以有以下四种思路:(1)宽×2+长×2;(2)长+长+宽+宽;(3)(长+宽)×2;(4)长/宽×4。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四种方法的原理,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思维得到深化,也能大大增强他们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借助划归思想,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中常用的且效率较高的方法之一就是划归,划归的核心思想是将烦琐的知识简单化,不仅便于理解,还能加快问题的解决。例如,在《多边形面积计算》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划分成已经熟悉的图形,学生思索后就会联想到三角形,即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划分成两个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面积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在弄清楚、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索更复杂的多边形,这样学生就可以先划分、再计算。这种方法通常也应用于四则运算等数学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采用划归思想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对于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逐步提升,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成为教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点环节。通过课堂教学模式和手段的更新,教师能够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其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强化,并实现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郭俊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8).
[2]郭凤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黑龙江科学,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