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开展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主题实践活动中,江苏省各级农业农经部门构建创先争优新机制,把争创活动作为服务农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全力打造为农服务新载体,争创活动在希望的田野上结出了群众满意之果。
一、牢牢把握时代特征,充分认识争创活动现实意义
争创活动体现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动,乡村治理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民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农村的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农民的利益诉求更加广泛,这对农业农村工作、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三农”服务方式,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争创活动体现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省广大农民的共同企盼。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把农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农民要求作为第一选择,把农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加快创新服务理念和方式,把工作指导的重心由以生产为主向生产力、生产关系并重转变,由以服务生产为主向服务生产、加工、流通并重转变,由以产业指导为主向科技服务、农民培训、质量监管、农民维权、农村发展并重转变,努力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更加满意。
争创活动体现了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新要求。农业部门工作主战场在农村,直接服务广大农民群众,是一个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的窗口单位,工作作风、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必须充分发挥熟悉农业、了解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抓住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活动的重要契机,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在服务农民、推动发展中创先进、争优秀,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时代重任中勇挑重担、争做排头兵。
二、努力践行服务承诺,着力打造争创活动“三大载体”
“接地气”——构建现代农业指导服务团。充分发挥机关党员干部在联系基层、服务农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现代农业指导服务团,将机关干部下基层调研指导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完善密切联系基层、联系农民的工作机制。一是处级干部挂钩到县,指导一方产业发展。在机关选派68名处级干部和68名技术骨干,组成指导服务组,定点挂钩全省各农业县(市、区),指导当地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二是技术专家进村入户,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围绕夺取夏粮“八连增”,加强小麦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技术指导,成立专家指导组,实行分区挂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指导服务。三是业务骨干驻镇下乡,锤炼作风培养干部。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突破年”活动,结合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镇建设,选派20个年轻业务骨干赴20个经济发达镇挂职锻炼,帮助地方谋发展、办实事,切实当好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员”、农业项目申报的“服务员”、传递农情民意的“联络员”、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员”、三农工作落实的“督查员”。
“练内功”——开展“六抓六比”活动。将争创活动具体化、部门化、载体化,在全省农业农经系统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六抓六比”活动,突出“抓学习比素养、抓调研比创新、抓服务比效能、抓作风比奉献、抓管理比规范、抓工作比进位”,努力把满意的行业形象体现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丰硕成果里。一是提升服务标杆。把争创的重点放在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农经站等服务窗口,与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坚持工作同部署同检查、软件硬件一起抓,推进乡镇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二是开展服务竞赛。围绕服务农民、服务现代农业、服务新农村建设,各级农业农经部门通过知识竞赛、技能比武、星级评比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争创农民满意示范崗、为农服务标兵等竞赛活动。三是拓展服务深度。顺应农村发展新要求、农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完善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组织各级农业农经部门为农民办好10件实事。围绕部分蔬菜“滞销价低”,加强市场信息监测预警,强化产销衔接,有效破解农民“卖菜难”;围绕打假护农,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举办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围绕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制定土地流转综合指导价,强化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服务,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
“聚合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推进科教推广单位与地方、科技与产业、专家与示范户深度对接,组织39家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45个县(市、区)挂钩,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扎根农村、结对农民,创新科技服务机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转化在产业上、贡献体现在农民增收上。一是开通科教兴农“直通车”。引导激励挂县单位和挂钩专家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强化与当地技术推广单位的联合,通过合作研发、技术入股、创办科技型企业、领办合作组织等形式,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作机制,让业内最新、产业最急需、实施效益最好的科技成果第一时间应用到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打响地方产业“特色牌”。围绕对接县(市、区)产业发展需求,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财政资金扶持,引导科教资源向农业产业配置,支持院地、校地对接共建,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创建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壮大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三是培育农民增收“示范户”。充分发挥帮扶专家驻村入户的优势,通过点对点的对接、手把手的指导,着力培育一批学习接受能力强、自我发展能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户,促进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成果转化与农民致富的“零距离”。
三、切实构建长效机制,更加突出争创活动“三大重点”
争创活动的实践启示我们,提升争创活动水平,必须抓住三大重点,切实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必须更加关注农民群众新的利益诉求。农民群众是推动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实践主体,对发展中的问题,基层感受最深,群众看得最准。在争创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市场服务需求,土地流转和土地权益保护政策服务需求,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等新的利益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通过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把争创活动成效体现在提高农民群众满意度上。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必须找准“兴奋点”,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去“雪中送炭”。抓住了新形势下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就找准了我们完善和服务的落脚点和切入点,我们的各项工作就能更加符合群众意愿、得到群众拥护。
必须更加注重服务机制和载体的创新。在这次争创活动过程中,我们立足行业、系统、机关三个层面,通过打造服务新载体,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运作机制、保障机制、督察机制和激励机制,把“三农”工作根植于农民之中,形成了鲜明特色。要使争创活动长久发挥作用,既要善于不断总结密切党群关系的新鲜实践和经验,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又要善于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突破思维定势和对传统路径的依赖,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载体,使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更畅通,效果更明显。
必须更加突出基层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省委明确要求争创活动的落脚点要放在支部和基层一线。争创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的乡镇农技站、农经站等一线服务窗口,把争创活动与服务农民的日常性工作、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倍增、村级“四有一责”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以创建促进基础建设、促进能力提升,凝聚了创优“三农”服务的强大动力。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三农”服务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如何让我们的服务更到位、让农民满意,既要充分激发全体“三农”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更要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强化为农服务的条件手段和人才建设。
一、牢牢把握时代特征,充分认识争创活动现实意义
争创活动体现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动,乡村治理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民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农村的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农民的利益诉求更加广泛,这对农业农村工作、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创新“三农”服务方式,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争创活动体现了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省广大农民的共同企盼。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把农民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农民要求作为第一选择,把农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加快创新服务理念和方式,把工作指导的重心由以生产为主向生产力、生产关系并重转变,由以服务生产为主向服务生产、加工、流通并重转变,由以产业指导为主向科技服务、农民培训、质量监管、农民维权、农村发展并重转变,努力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更加满意。
争创活动体现了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新要求。农业部门工作主战场在农村,直接服务广大农民群众,是一个联系民生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的窗口单位,工作作风、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必须充分发挥熟悉农业、了解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抓住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活动的重要契机,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在服务农民、推动发展中创先进、争优秀,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时代重任中勇挑重担、争做排头兵。
二、努力践行服务承诺,着力打造争创活动“三大载体”
“接地气”——构建现代农业指导服务团。充分发挥机关党员干部在联系基层、服务农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现代农业指导服务团,将机关干部下基层调研指导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完善密切联系基层、联系农民的工作机制。一是处级干部挂钩到县,指导一方产业发展。在机关选派68名处级干部和68名技术骨干,组成指导服务组,定点挂钩全省各农业县(市、区),指导当地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二是技术专家进村入户,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围绕夺取夏粮“八连增”,加强小麦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技术指导,成立专家指导组,实行分区挂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加强指导服务。三是业务骨干驻镇下乡,锤炼作风培养干部。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突破年”活动,结合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镇建设,选派20个年轻业务骨干赴20个经济发达镇挂职锻炼,帮助地方谋发展、办实事,切实当好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员”、农业项目申报的“服务员”、传递农情民意的“联络员”、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员”、三农工作落实的“督查员”。
“练内功”——开展“六抓六比”活动。将争创活动具体化、部门化、载体化,在全省农业农经系统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六抓六比”活动,突出“抓学习比素养、抓调研比创新、抓服务比效能、抓作风比奉献、抓管理比规范、抓工作比进位”,努力把满意的行业形象体现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丰硕成果里。一是提升服务标杆。把争创的重点放在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农经站等服务窗口,与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坚持工作同部署同检查、软件硬件一起抓,推进乡镇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二是开展服务竞赛。围绕服务农民、服务现代农业、服务新农村建设,各级农业农经部门通过知识竞赛、技能比武、星级评比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争创农民满意示范崗、为农服务标兵等竞赛活动。三是拓展服务深度。顺应农村发展新要求、农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完善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组织各级农业农经部门为农民办好10件实事。围绕部分蔬菜“滞销价低”,加强市场信息监测预警,强化产销衔接,有效破解农民“卖菜难”;围绕打假护农,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举办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围绕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制定土地流转综合指导价,强化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服务,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
“聚合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推进科教推广单位与地方、科技与产业、专家与示范户深度对接,组织39家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45个县(市、区)挂钩,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扎根农村、结对农民,创新科技服务机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转化在产业上、贡献体现在农民增收上。一是开通科教兴农“直通车”。引导激励挂县单位和挂钩专家创新科技服务机制,强化与当地技术推广单位的联合,通过合作研发、技术入股、创办科技型企业、领办合作组织等形式,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作机制,让业内最新、产业最急需、实施效益最好的科技成果第一时间应用到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打响地方产业“特色牌”。围绕对接县(市、区)产业发展需求,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财政资金扶持,引导科教资源向农业产业配置,支持院地、校地对接共建,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创建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壮大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三是培育农民增收“示范户”。充分发挥帮扶专家驻村入户的优势,通过点对点的对接、手把手的指导,着力培育一批学习接受能力强、自我发展能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户,促进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成果转化与农民致富的“零距离”。
三、切实构建长效机制,更加突出争创活动“三大重点”
争创活动的实践启示我们,提升争创活动水平,必须抓住三大重点,切实建立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必须更加关注农民群众新的利益诉求。农民群众是推动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实践主体,对发展中的问题,基层感受最深,群众看得最准。在争创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市场服务需求,土地流转和土地权益保护政策服务需求,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等新的利益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工作,通过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把争创活动成效体现在提高农民群众满意度上。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必须找准“兴奋点”,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去“雪中送炭”。抓住了新形势下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就找准了我们完善和服务的落脚点和切入点,我们的各项工作就能更加符合群众意愿、得到群众拥护。
必须更加注重服务机制和载体的创新。在这次争创活动过程中,我们立足行业、系统、机关三个层面,通过打造服务新载体,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运作机制、保障机制、督察机制和激励机制,把“三农”工作根植于农民之中,形成了鲜明特色。要使争创活动长久发挥作用,既要善于不断总结密切党群关系的新鲜实践和经验,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又要善于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突破思维定势和对传统路径的依赖,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载体,使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更畅通,效果更明显。
必须更加突出基层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省委明确要求争创活动的落脚点要放在支部和基层一线。争创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群众的乡镇农技站、农经站等一线服务窗口,把争创活动与服务农民的日常性工作、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倍增、村级“四有一责”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以创建促进基础建设、促进能力提升,凝聚了创优“三农”服务的强大动力。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三农”服务工作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如何让我们的服务更到位、让农民满意,既要充分激发全体“三农”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更要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强化为农服务的条件手段和人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