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火后钢混凝土组合梁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来源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w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火后钢混凝土组合梁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姚伟发,黄侨,张娟秀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桥梁工程系,南京 210096)
  摘要:为研究火灾高温后组合梁桥的基本材料力学性能与特征,共制作3片具有代表性的缩尺梁模型:简支T形梁、简支箱形梁及连续箱形梁,利用火灾试验炉进行局部三面受火试验,并给出详细的试验方案。通过受火后取样试件与未受火试件的材性试验结果对比,可以发现受火(最高温度在700~900 ℃)对钢板材料的屈服强度及极限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降低幅度为10%~20%;而钢板材料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略有变化,但变化值不大。火灾对混凝土强度材性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对其冷却后的材料强度有一定影响,相对于常温混凝土其强度会降低5%左右。
  关键词:桥梁;火灾;钢混凝土组合梁;材料性能;试验
  中图分类号:U442.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764(2015)03000110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mechanical performances of the composite girder under the fire loads, three typical experimental models including simplesupport Tsection girder, simplesupport boxsection girder, and continuous boxsection girder, were built. After establishing a detailed experimental plan, a fire experiment loaded on three sides was conducted in a laboratory fire furnace.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f steel between the models before and after the fire loads showed that the yield and limit strengths decreased by 10%~20 % after fire loads with the 700~900 ℃.The elastic modulus of the steel girder only slightly chang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The influence on the concrete material during the fire could be almost ignored; however, 5% decrease of the concrete material strength could be found after cooling off. The results provided good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determining the basic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ntifire design of the composite girders.
  Key words:bridges; fire; steelconcrete girder; material characters; experiments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交通基础建设得到迅猛发展。然而,由于车辆的超载、超速、司机的疲劳驾驶等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由事故及其他缘由所引发的桥梁火灾往往给桥梁带来了较大的损坏,严重时甚至引起桥梁垮塌,给人们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13]。
  对于中国跨线桥广泛使用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来说,其结构具有良好的静动力性能和疲劳性能[4]。但在火灾高温作用下,由于钢材抗火的能力较之混凝土更差,与普通混凝土梁桥相比将会受到更大的损坏[5],甚至引起桥梁的坍塌破坏。具体来说,钢材在高温下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造成截面破坏和变形过大而失效、倒塌。钢筋虽有混凝土的保护,但在高温作用下强度降低,以致在外荷载引起的应力下提前屈服而引起截面破坏;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6];由于构件内部温度梯度的作用,可能造成构件开裂,弯曲变形;由于构件热膨胀,可能使相邻构件产生过大的位移和变形[78]。
  然而,关于火灾安全措施的规定主要是针对建筑设计所需,对桥梁设计却缺少相应的规定。例如美国AFPA 502:Standard for Road Tunnels,Bridges,and Other Limited Access Highways(公路隧道、桥梁及其他高速公路标准)规定:应该防止导致公路桥梁或高架桥结构及结构关键构件破坏或完全倒塌的碰撞及高温暴露发生。没有任何规范制定了关于如何保护桥梁防火以免发生破坏或倒塌。与此相似,欧洲标准EC1 part2关于荷载的内容也没有包含任何桥梁防火的设计条款。即使欧洲相关的规范如EC1 part12,EC2 part12,EC3 part12,EC4 part12也忽略了桥梁防火内容。同样,中国的相关设计规范中也没有包含任何有关桥梁防火的设计条款。
  为研究火灾高温后组合梁桥的基本材料力学性能与特征,制作了3片具有代表性的缩尺梁模型进行局部火灾试验,通过对受火后取样试件与未受火试件的材料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取得的一些有益的结论可为组合梁桥防火灾设计时材料基本特性取值提供基础试验积累与理论依据。
  1试验准备工作   1.1试验样本
  共制作了3片试验梁,代号分别为SCB1、SCB2以及SCB3,试验梁详细制作参数见表1。
  钢梁均采用Q235钢板在钢构件制作公司加工制作,混凝土板在试验室人工拌制,并进行浇筑和养护。
  1.2试验设备
  试验在东南大学火灾试验室进行,涉及的设备主要包括火灾试验炉、钢材拉伸试验机。火灾试验炉为大型水平试验炉(图1),以天然气为燃料。组合梁的静力集中荷载采用千斤顶施加。
  1.2.1大型水平试验炉
  炉体内尺寸:长×宽×高=4.0 m×3.0 m×15 m。
  单跨梁最大受火尺寸:4 m×0.4 m×0.4 m。
  炉内可增设分隔墙,分隔后的两部分炉体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炉顶垂直加载系统可沿轨道移动。
  1.2.2钢材拉伸试验机
  该机采用调速精度高、性能稳定的全数字伺服调速系统及伺服电机作为驱动系统,全数字控制器作为控制系统核心,以Windows为操作界面的控制与数据处理软件,实现试验力、试验力峰值、横梁位移、试验变形及试验曲线的屏幕显示。试验机主要参数为:试验力大小为1 000 kN;试验力测量范围:2%~100%FS;试验力示值精度:示值精度±1%;最大拉伸空间:520 mm;最大压缩空间:420 mm。
  2受火试验[913]
  2.1试验布置
  2.1.1SCB1梁
  1)火灾场景设计
  设定1.4 m长的跨中部分梁段处于“三面”受火[10](梁顶面、翼缘板侧面不受火),为模拟工字形梁桥下局部受火,采用耐火隔热棉对未受火部位进行包裹隔热,支座构造为滚动简支,火灾场景模拟方案见图2与图3。
  2)温度测点布置
  钢梁跨中截面为温度场测试主截面(截面II),共布置7个测点。钢梁沿梁肋共设置3个温度测点(W1~W3);混凝土板共设置4个测点(T1~T4),具体位置见图4。
  为确保主截面测点温度数据正确性,在距主截面0.5 m处(截面ⅡⅡ)与主截面相同高度位置处布置同数量的温度测点,钢梁沿梁肋设置3个测点(W1′~W3′),混凝土板内设置4个测点(T1′~T4′),见图4中括号内编号。
  2.1.2SCB2梁
  1)火灾场景设计
  与SCB1梁类似,不再赘述,SCB2梁的现场布置以及截面形式见图5。
  2)温度测点布置
  以跨中截面为温度场测试主截面(截面II),共布置10个测点。钢梁上共设置6个温度测点,其中在腹板内侧设置3个测点(W11~W31),在腹板外侧相应位置设3个测点(W12~W32);混凝土板共设置4个测点(T1~T4)。
  为确保主截面测点温度数据的正确性,在距主截面0.5 m处截面(截面ⅡⅡ)上与主截面测点相同高度处布置温度场测点,箱梁腹板内侧布置3个测点(W1′~W3′),混凝土板内布置4个测点(T1′~T4′)。
  测试截面与温度测点布置及编号见图6(立面布置图与SCB1梁相同,见图4)。
  2.1.3SCB3梁
  1)火灾场景设计
  按连续梁布置,设定单跨失火时,中支点负弯矩处长约1/3跨径(0.9m)部分箱形梁段处于“三面”受火(梁顶面、翼缘板侧面不受火),以模拟桥面局部受火,采用隔热棉对未受热部位进行严实包裹隔热,火灾场景模拟方案见图7和图8。
  2)温度测点布置
  SCB3梁截面形式与SCB2梁相同,仅立面布置略有不同,见图9,其余均与SCB2梁一致。
  截面温度测点布置及编号同于SCB2梁,见图6。
  2.2温度荷载
  桥梁发生火灾时,火场温度决定构件内部温度,从而决定了构件及结构的耐火时间。本试验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ISO834标准升温曲线[11](图10),并恒定荷载(升温期间作用于梁上荷载不变)升温。
  在点火前,首先对各试验梁常温加载,使其达到各自设计试验荷载。加载稳定后对试验梁做外观检查,三片试验梁外观检查均未见肉眼可见裂缝,测得试件变形较小。此外,亦未见试件其他异常情况,在再次确认测试仪器正常工作情况下,开始点火试验。
  2.3温度试验结果
  2.3.1水平试验炉
  水平试验炉共分8个区,每区都设置了控温热电偶,热电偶采集的温度数据经计算机运算后与设定值进行比较,根据实际温度与目标温度的偏离情况由计算机发出信号给燃烧控制系统,自动调节炉温大小。
  图11所示为SCB1~SCB3梁试验时实测炉温与前述ISO834标准升温曲线的对比情况。在开始升温期间炉温与标准升温曲线相差较大,但历时较短(5 min),对构件受火试验影响不大。此后,炉内实测温度与标准升温曲线吻合较好。
  2.3.2试验梁
  1)SCB1梁
  图12给出SCB1试验梁顶板的温度实测值。图中可以看出,试件混凝土顶板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靠近钢腹板的测点温度最高,受火半小时后接近360 ℃;而混凝土顶板顶部测点的测试温度较低,受火半小时不到60 ℃;越靠近钢腹板,其温度越高,反之亦然。
  图13给出SCB1试验梁腹板的温度实测值。整体上来说,测点温度上升速度快,而相同试验时间混凝土板温度远低于钢梁温度。腹板W1及W2测点温度值非常接近,试验结束时温度接近800 ℃。测点W3由于受到顶板混凝土的影响,其值较其他两测点温度低100 ℃左右。
  3受火后材料性能试验
  3.1材料试件取样
  试验均从受火后的试件中截取材料性能试验样本,从被检测的结构或构件上直接截取材料试件进行试验,能反映被试材料实际的状态,尤其对于无论混凝土还是钢材,由于在受火过程中其内部温度场分布不均匀,直接截取的材料试件实际上是一个非均匀层状试样,依此材料试件的测试结果更具代表性,且由于是实物分析,更加全面系统,因而,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从工程上看,这种直观简便且可靠的取样方法,无论从现场的适应性还是经济性、安全性考虑,都有极大的发展前途和实用价值。   3.2试验现象
  SCB1、SCB2以及SCB3梁延火时间分别为32、34以及60 min。三者受火初期随温度升高,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数量的水汽(图18(a)),表面呈润湿状态,混凝土板内残余水份不断蒸发。
  整个试验过程SCB1、SCB2梁(简支梁)顶面混凝土板均未发现裂缝,但SCB3梁(连续梁)受火节段顶面混凝土板发现明显裂缝,且随受火时间不断发展。同时,SCB3梁卸载降温后,可见受火腹板、底板钢板呈青色;中支点负弯矩区箱梁受火梁段的中横隔板附近的底板、腹板均产生明显的屈曲现象(图19)。
  3.3钢材材性试验
  3.3.1试件取样
  火灾高温对钢材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以下3个方面:
  1)高温下原子的原有热振动加剧并且扩散,钢材产生软化,达到一定程度后抵消硬化的影响;
  2)高温下原子间的结合力降低,增大其滑移变形,减小了抗滑能力;
  3)在1 400 ℃以上时,钢材进入液态相,失去了抵抗荷载的能力。因此火灾高温对冷加工钢筋的影响大于热轧钢筋。同时,火灾高温的影响还与钢材种类和生产加工工艺有关。
  针对本次试验梁,在其制作构件时,选用与其相同批次的钢材试样留待材性对比试验;并在构件受火试验完成后,采用机械切割的方式从试件中割取钢板试样用作受火后材性试验(图20)。
  3.3.2试样尺寸
  厚度大于3 mm的钢板矩形横截面试样[12](图21(a)):Lc≥L0+1.5 S01/2。式中:Lc为试样平行长度,mm;L0为试样原始标距,mm,L0=k S01/2,比例系数k值取为5.65;S0为试样原始横截面面积,mm2,S0=a×b,a为试样厚度,mm,b为试样平行长度的宽度,mm。
  试样均以机械加工的方式进行加工,平行长度和夹持头部之间以过渡弧连接,试样头部制成适合于试验机夹持的形状,夹持端和平行长度之间的过渡弧的半径为12 mm,试样加工设计图见图21(b)。共制作27件试验试样(图22),试样取样情况见表2。
  3.3.3材性试验
  钢板材性试验主要测定受火试验前后钢材屈服强度以及极限强度。同时,粘贴钢筋应变计,以便在试样拉伸试验时测定钢材应变,从而测定钢材的弹性模量。其中,选取SCB01~SCB03、SCB11~SCB13、SCB21~SCB26及SCB31底/腹~SCB36底/腹试样粘贴应变计。
  钢板的材性试验均在常温下进行,且试样以火灾试件自然冷却后割取的钢板制成,以确保试验所测材性为高温后材料的性能,钢材材性试验均在东南大学材料试验室试验机上按标准试验方法进行(图23)。
  3.3.4试验结果
  表3、表4分别给出了受火前后钢板屈服强度σy、极限强度σb的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钢板试样无论屈服强度或极限强度在经火灾环境高温作用后均较之常温下有一定程度降低,且屈服强度σy降低程度大于极限强度σb。以高温后钢板强度实测值与常温下钢板强度实测值比较可知,SCB1、SCB2构件钢腹板强度降低10%~15%(受火最高温度在700~800 ℃),SCB3试件钢腹板屈服强度降低20%左右(受火最高温度在800~900 ℃)。三者极限强度降低幅度均小于其屈服强度的降低幅度,在受火最高温度700~800 ℃情况下钢材的极限强度降低最大幅度在10%左右,在受火最高温度不超过800~900 ℃情况下钢材的极限强度降低最大幅度在15%左右。
  依据试件上粘贴的钢筋应变计测得的数据经综合分析后可以绘制出未受火及经历不同高温自然冷却后钢材的应力应变曲线图,见图24。由图可知钢材的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的变化前述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3.4混凝土材性试验
  3.4.1试件取样
  一般来说,高温造成混凝土强度损失和变形性能退化的主要原因有:
  1)水分蒸发后形成的内部空隙和裂缝;
  2)粗骨料和其周围水泥砂浆体的热工性能不协调,产生变形差和内应力;
  3)骨料本身受热膨胀破裂,这些内部损伤的发展和积累随温度升高而更加严重;
  4)当温度达到某一数值时,水泥石中的氢氧化钙开始分解导致水泥石结构破坏;
  5)混凝土内部温度梯度引起的内应力将导致裂缝产生与发展。
  在受火试件混凝土板浇筑时,以同批次混凝土制作两组共6块150 mm×150 mm×150 mm标准尺寸混凝土立方体试块(试件编号1~6)。该组混凝土试样与试件以相同条件进行养护,在常温下测试其强度,以确定试件混凝土的立方体强度。
  SCB1~SCB3试件受火试验后,在受火部位以取芯的方式从受火后的试验梁中取出圆柱形混凝土试块。高径比为1∶1时,公称直径为70~75 mm圆柱体芯样试件的抗压强度与标准芯样试件(公称直径为100 mm,高径比为1∶1的混凝土圆柱体试件)的抗压强度基本相当[13],因此,每个试件分别取出3块70 mm×70 mm的混凝土圆柱体(试件编号SCB11~ SCB33),测出的圆柱体混凝土强度即为高温后混凝土标准芯样试件混凝土强度,取芯后混凝土试样见图25。
  由于混凝土板底部直接受火,混凝土受损较严重,取芯时,板底部混凝土发生了破损现象,见图25(b),后期混凝土强度试验用芯样试件均以去除这部分破损混凝土后并用磨光机进行端面处理后加工而成。
  3.4.2材性试验与数据
  为使试验结果比较更具合理性,受火前后混凝土强度试件试验时间均安排在同一天进行。试验在东南大学材料试验室液压式压力试验机上进行,表6给出了常温与受火烧后混凝土立方体强度测试值。
  对比表6、表7可以看出,对于受火时间不长的SCB1梁(32 min)与SCB2梁(34 min)混凝土试件,其温度场处于较低水平,混凝土冷却后,其强度相较于常温混凝土强度降低幅度不到2%,火灾对其强度影响有限,可以认为未发生显著变化。但是对于受火时间较长的SCB3梁(60 min)混凝土试件,火灾对其冷却后的强度有一定影响,相对于常温混凝土其强度会降低5%左右,但影响程度小于火灾高温对同样试验条件钢板的影响。   4结论
  针对火灾高温后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材料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共制作3片钢混凝土组合梁试验构件,分别为简支T形梁、简支箱形梁及连续箱形梁。通过受火后取样试件与未受火试件的材性试验结果对比,得到以下结论:
  1) 受火(最高温度在700~900 ℃)对钢板材料的屈服强度及极限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可以达到15%~20%。
  2) 受火(最高温度在700~900 ℃)环境下钢板材料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略有变化,但变化值不大,故对于钢腹板火灾高温后弹性模量可不予折减。
  3) 标准升温曲线下受火时间小于30 min,可忽略不计火灾对混凝土强度材性的影响。
  4) 标准升温曲线下受火时间大于60 min,火灾对其冷却后的材料强度有一定影响,相对于常温混凝土其强度会降低5%左右。
  参考文献:
  [1] Kodur V,Gu L,Garlock M E M.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fire hazard in bridges [C]//Proceedings of the TRB Annual Meeting, Washington D C,2010.
  [2] Garlock M E,PayaZaforteza I,Gu L,et al. Fire hazard in bridges:review,assessment and repair strategies [J].Engineering Structures,2012,35:8998.
  [3] Neves I C,Branco F A,Valente J C.Effects of formwork fires in bridge construction [J].Concrete International,1997,19(3):4146.
  [4] 黄侨.桥梁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Huang Q.The design principle of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ridges [M].Beijing: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2011.
  [5] AstanehAsl A,Noble C R,Son J,et al.Fire protection of steel bridges and the case of the macarthur maze fire collapse[EB/OL].Lifelin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n a Multihazard Environment,2009.
  [6] 阎慧群,王清远,闫宁.高温下及高温后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评述[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25(3):110114,119.
  Yan H Q,Wang Q Y,Yan N.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under and after high temperature:A review [J].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2003,25(3):110114,119.(in Chinese)
  [7] 王振清,朱大雷,韩玉来,等.火灾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热弹塑性变形分析[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0,32(1):7883.
  Wang Z Q,Zhu D L,Han Y L,et al.Deformation analysis of thermo elastic plastic on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subjected to fire[J].Journal of Civil,Architectura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0,32(1):7883. (in Chinese)
  [8] Branco F A,Mendes P A.Thermal actions for concrete bridge design [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93,119(8): 23132231.
  [9] 董毓利,王德军.框架组合梁抗火性能试验[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40(2):178182.
  Dong Y L,Wang D J.Experimental study on behavior of frame composite steel beams in fire [J].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8,40(2):178182. (in Chinese)
  [10] 时旭东,过镇海.高温下钢筋混凝土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0,33(6):616.
  Shi X D,Guo Z H.Investigation on the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J].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00,33(6):616. (in Chinese)
  [11]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834 Fire resistance test on element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S].2012.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228—2002 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Quality Supervision,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GB/T228—2002 Metallic materialstensile testing at ambient temperature [S].Beijing: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2002.
  [13]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CECS 03:2007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CECS 03:2007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esting concrete strength with drilled core [S].Beijing:China Planning Press,2007.
  (编辑王秀玲)
其他文献
摘要:在城市空间快速增长背景下,开展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研究,有助于解决城市空间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可为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制定空间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方法旨在定量、客观地判断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要素配置与运行是否合理、高效和公平。笔者建立了结构配置效应、经济配置效应和公平配置效应3个方面的评价体系,通过目标法对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进行评价,得出空间增长效应评价函数。以重庆市为例进行实
期刊
摘要:为提高碳纤维布加固RC结构的效果及其可靠性,提出了预应力碳纤维布与预紧螺栓联合加固技术。结合在役RC梁的损伤特点及目前的RC梁加固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碳纤维布加固技术对完整梁和破坏梁的抗弯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针对目前碳纤维布张拉设备的缺陷,研发了便于现场应用的新型碳纤维布布张拉设备,分析了预应力大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应力碳纤维布及预紧螺栓联合加固技术是一种更可靠的桥梁加固方法
期刊
摘要:为研究钢结构仿古建筑双梁柱中节点的抗震性能,对4个全焊双梁柱中节点进行了水平低周反复加载试验。通过观测试件在侧向力作用下的受力过程和破坏形态,分析双梁柱中节点的受力机理。根据梁截面形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箱型截面梁与工字型截面梁2类,依据仿古建筑独特的构造特点,将各试件节点核心区划分为上、中、下3个区域。通过量测各区域内的应变大小,分析该类结构节点核心区在侧向力作用下的受理机理及破坏模式,并建立
期刊
摘要:结合砌体结构的发展现状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一种“预应力装配混凝土复合墙板”,以期望在中小城镇低层建筑民用房屋中发展一种新的结构形式来对砌体结构进行补充。为了考察该复合墙板的抗震性能,对2块不同预应力度的试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得到了相应试件的抗震性能指标,显示该墙板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分析认为所提出的墙板可以达到8度区低层民用房屋的应用要求,可以作为砌体承重墙的一种替代形式,
期刊
摘要:对1990—2010年49景福州市TM时间序列影像进行处理,采用MODTRAN4+模型进行大气校正,得到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的NDVI值的多时相轨迹图。分析城镇化背景下建成区的变化特征和NDVI时间序列数据的季节特征,添加耕地发展为建设用地的地物特征到学习样本,比较不同数据组合对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法、面向对象法对分类和检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用地精度的影响,以及比较添加样本特征后对城
期刊
摘要:利用相似材料模拟高速铁路隧道基底软岩,采用荷载控制和非对称正弦波循环加载方式对软岩试件进行动三轴疲劳与损伤检测综合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建立了软岩3参数多项式疲劳寿命计算模型和4参数多项式累积损伤参量计算模型,获得了软岩疲劳损伤特性,即:软岩疲劳破坏表现为端部拉-剪复合破坏和中部压-剪复合破坏两种模式;疲劳破坏全过程表现为初始微孔隙压密、裂纹发生与稳定扩展以及损伤裂纹加速发展3个发展阶段;
期刊
摘要:对西北农村住宅采暖面积、村庄规模及村内住宅建筑密度等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村发展太阳能集中采暖主要限制因素,研究了太阳能集中采暖模式在西北农村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西北农村采用太阳能集中采暖需满足下列条件:集热器安装场地条件,西安农村平均每户需提供集热场地面积为30~40 m2,兰州、银川农村为40~50 m2,乌鲁木齐农村为45~60 m2,西宁、格尔木农村为20~30 m2;农村住宅容积率条件
期刊
摘要:  为得出直墙拱形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应用复变函数弹性理论推导了直墙拱形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的解析表达式。对直墙拱形巷道边界的围岩应力和巷道水平线方向的围岩应力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考虑直墙拱形巷道断面高宽比和侧压系数对其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不同巷道断面高宽比、侧压系数下,直墙拱形巷道围岩应力集中区域主要集中在直墙底部底角处、拱形顶板中点附近和底板中部3个位置。不同巷道断面高宽比下,直墙拱形巷
期刊
摘要:对混凝土密柱石膏复合墙板的水平剪力传递机理进行分析,发现石膏板肋能有效地在混凝土芯柱间传递水平剪力,对复合墙板结构性能有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混凝土密柱石膏复合墙板的等效带缝剪力墙简化分析模型,剪力墙竖缝布置以保证等效带缝剪力墙与复合墙板具有相同弹性抗侧刚度为原则确定。对混凝土密柱石膏复合墙板及等效带缝剪力墙的结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混凝土密柱石膏复合墙板与带缝剪力墙受力机理相似,等效
期刊
摘要:变电站建筑不仅要满足精密设备的运行要求,还要满足人员的工作使用要求,其外遮阳的设计需要兼顾节能和室内自然采光的要求。以夏热冬暖地区某典型变电站建筑的主控通信楼为例,采用相关能耗和采光模拟软件,模拟分析该建筑在不同遮阳设施工况下建筑能耗和室内采光的变化,以建筑节能率和采光系数标准值为评价指标,得出其尺寸设计的适宜范围,明确此类建筑外遮阳的尺寸设计应采用节能与自然采光双目标优化的方法,改变以外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