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的安装场地分析

来源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enhuaji1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西北农村住宅采暖面积、村庄规模及村内住宅建筑密度等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村发展太阳能集中采暖主要限制因素,研究了太阳能集中采暖模式在西北农村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西北农村采用太阳能集中采暖需满足下列条件:集热器安装场地条件,西安农村平均每户需提供集热场地面积为30~40 m2,兰州、银川农村为40~50 m2,乌鲁木齐农村为45~60 m2,西宁、格尔木农村为20~30 m2;农村住宅容积率条件,西安、西宁、格尔木地区农村最低需满足0.38~0.41,兰州、银川、乌鲁木齐地区为0.27~0.31。对比西北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条件现状及上述限制性条件分析结果得出,西安、兰州地区超过80%的村庄不能提供足够的集中集热场地;西宁、格尔木地区满足住宅建筑容积率条件的村庄不足30%。
  关键词:农村地区;太阳能集中采暖;问卷调查;集热场地;建筑密度
  中图分类号:TU8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4764(2015)04-0142-07
  Abstract: 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the residential heating area of northwest rural, village scales and building density.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adaptabilities of concentrated solar heating in rural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llowing factors requirements should be satisfied before concentrated solar heating was applied. Firstly, the average area required for collector installation per household was was30~40 m2 in Xi’an, 40~50 m2 in Lanzhou, Yinchuan, 45~60 m2 in Urumqi, and 20~30 m2 in Xining and Golmud, respectively. Secondly, the minimum building volume rate required was 0.38~0.41 in Xi’an, Xining and Golmud rural village, 0.27~0.31 in Lanzhou, Yinchuan, and Urumqi,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in northwest rural showed that more than 80% of the villages in Xi’an and Lanzhou failed to provide enough space for concentrated heating. Less than 30% of the village had building volume rate that met the requirement. of conditions.
  Key words: rural areas;concentrated solar heat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collector area; building density
  隨着西北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户对住宅冬季采暖需求不断提高,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发展农村太阳能采暖可有效满足冬季采暖要求[1-6]。如今太阳能采暖已在诸多农村得到实施,北京市平谷区的将军关村、挂甲屿村及河北省迁安市马兰庄的新农村住宅等都使用了太阳能采暖技术[7-8];英、美等国也先后建成了伯明翰郊区的太阳能村及托马森太阳房、洛夫太阳房等太阳能采暖示范工程[9-13]。农村太阳能采暖工程按采暖规模划分主要分为分户采暖模式和集中采暖模式[14]。太阳能分户采暖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应用较为普遍,该模式操作简单运行方便,但供暖稳定性差,且对多层住宅无法有效供暖[15]。随着农村新建住宅层数的增加、住宅建筑密度的聚集,发展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不仅提高了农村太阳能采暖的经济性,也解决了农村多层住宅太阳能采暖的难题[16-18]。
  目前,关于农村太阳能分户采暖模式的相关技术研究日趋成熟,而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模式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笔者以西北农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西北农村地区太阳能集中采暖条件进行问卷调查,掌握西北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条件现状,在分析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模式可行性条件的基础上,研究太阳能集中采暖模式在西北农村的适应性。
  1 西北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条件调查
  1.1 调查概况
  为掌握西北农村住宅采暖面积、村庄规模及村内住宅建筑密度等基本情况,对西安、兰州、银川、西宁、格尔木、乌鲁木齐6个地区的农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向各地区随机选取数10个村庄,每村发放问卷调查表1~2份,其中西安周边随机选取村庄75个,兰州周边选取村庄78个,银川周边选取村庄32个,西宁周边选取村庄32个,格尔木周边选取村庄20个,乌鲁木齐周边选取村庄45个。共发放问卷调查表450份,收回有效问卷396份,有效回收率88%。
  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西北农村住宅,一般对卧室、厅堂等居民经常使用的区域进行供暖,由于各户家庭住宅条件不同,住宅采暖面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图1可知,西北农村每户住宅建筑采暖面积为80~100 m2的比例为70%,而超过120 m2及少于60 m2的采暖住宅低于10%。   西北地区面积广阔,受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各地村庄规模差距较大,以“自然村”为单位村庄进行问卷调查。由图2得出西安、兰州、银川农村地区的单位村庄居民户数在150~200户的比例较高,超过了50%,乌鲁木齐、西宁、格尔木约有60%的村庄居民户数在100~150户。
  西北农村村庄周边大都存在许多或大或小的闲置荒废土地,同时,随着新建建筑的增加、旧有宅基地的累积及荒废,这样的闲置土地越来越多。这些土地一般荒废、集中且周围无遮阳,比较适合作为集热器的集中集热场地。由图3调查结果可知,由于各地农村环境条件不同,不同地区农村的闲置土地面积相差较大,其中西宁、格尔木、乌鲁木齐地区农村村内闲置土地面积明显高于西安、兰州周边农村。
  对比图2、图3可知,有些地区农村住宅户数较少,但村内闲置土地面积较大;而有些地区农村住宅户数较大,可村内闲置土地面积也较多。考虑到集中集热场地面积主要与村庄规模有关,而调查得出的不同地区闲置土地面积大小不能反映该地是否提供所需的集热器安装场地面积,因此,对当地的村庄规模及村内的闲置土地进行了综合统计,得出了各地区农村平均每户拥有的集中集热安装场地面积调查结果。
  由图4可知,西安、兰州大部分村庄可提供的每户集热场地面积不足40 m2,而乌鲁木齐、西宁、格尔木大部分村庄可提供的每户集热场地面积超过50 m2的比例超过65%。
  农村住宅建筑密度是指单位宅基地面积下所具有的居民户数。表1为西北各典型地区农村住宅建筑密度调查,调查以每10 000 m2宅基地面积所具有的居民户数为对象,其中10 000 m2宅基地面积的选取以村内住宅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带为中心,选择住宅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
  由表1调查结果得出,西安、兰州周边农村居民住宅建筑密度显著高于西宁、格尔木地区,其中西安地区接近60%的村庄住宅建筑密度在30户/(万m2)以上,格尔木地区超过55%的村庄住宅建筑密度在20户/(万m2)以下。
  2 西北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可行性条
  件分析
  影响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可行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村住宅采暖负荷条件、集热器集中安装场地、采暖建筑容积率要求等。
  2.1 西北农村住宅太阳能集中采暖负荷条件分析
  农村住宅采暖热负荷是设计太阳能集中采暖系统及设备选型的重要依据,同时,农村住宅围护结构良好的热工性能是确保太阳能集中采暖可在农村使用的必要前提。如果住宅建筑本身保温性能不高,住宅单位面积采暖负荷较大,将会使采暖系统设计容量增加,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大幅降低太阳能采暖系统应用的经济性。
  由于农村住宅建筑有着与城市建筑不同的结构形式,因而现存的一些节能标准规定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对农村住宅而言并不适用。农村住宅建筑热工参数主要受到当地室外气候条件的影响,西北气候分区主要包括严寒地区与寒冷地区,不同气候分区的住宅建筑热工参数具有明显差异,笔者参考文献[19]提供的农村节能建筑围护结构热工参数限值;由于农村居民工作生活相对自由,在家所穿衣物较多,因此,农村室内计算温度应以14~16 ℃考虑,选取15 ℃;住宅采暖热负荷的计算参照文献[20]中3.3.2的规定。西北各地农村在良好的建筑围护结构条件下,单位面积住宅建筑耗热量指标计算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西北农村住宅建筑在良好的建筑围护结构条件下,单位面积建筑耗热量指标可降至50~70 W/m2,这一指标与城市节能住宅相比仍然较高,但與传统农村住宅相比,采暖负荷显著降低很多,已满足农村太阳能采暖应用要求。
  2.2 西北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集热场地条件
  太阳能集中采暖采用集中集热,能否提供足够的集热器安装场地是判定集中采暖模式能否在该地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太阳能集中采暖集热器安装场地面积的大小主要由住宅建筑耗热量指标及太阳能采暖系统保证率决定,西北各地农村住宅建筑耗热量指标采用表2的计算结果,而太阳能保证率的最低限值主要与当地太阳能资源有关;由于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分布不均,因此,各地太阳能采暖保证率最低限值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笔者主要参照文献[21]确定不同地区太阳能保证率最低限值。
  太阳能采暖系统集热器面积的计算参考文献[20]中3.4.3的规定。西北农村住宅单户采暖面积假定为60、80、100、120 m2的条件下,各地集中采暖中平均每户所需的集热器安装场地面积指标如表3;其中表中JT 为当地纬度倾角平面12月份的月平均日辐照量,MJ/( m2·d);QH为单位面积建筑物耗热量,W/m2;f 为太阳能保证率;θ为换热因子;ηcd为基于总面积的集热器平均集热效率;ηl为管路及蓄热装置热损失率;AIN为单户采暖面积所需的集热器面积,m2。
  由图1西北农村住宅采暖面积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西北农村超过70%的住宅建筑所需采暖面积在80~100 m2,由表3可知,西安农村采用集中采暖模式平均每户需满足集热场地面积为30~40 m2,兰州、银川农村为40~50 m2,乌鲁木齐农村为45~60 m2,西宁、格尔木农村为20~30 m2。
  2.3 西北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建筑容积率条件
  农村住宅采暖建筑容积率是指农村总采暖面积与总宅基地面积的比值。采暖建筑容积率是影响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室外管网热输送的主要因素,农村采暖住宅分布过于分散会导致供暖管道过长,不但加大了管道的热损失,也存在很多的“无效冷水”,使远处住宅采暖时,不能达到设计的采暖温度。因此,发展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住宅采暖建筑容积率需有一个限制性指标。
  图5为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室外管网简易图,以住宅1~4为分析对象。为使4个住宅采暖外网总长度最大,则要求相邻住宅之间距离相等,即图5中住宅1与住宅2,住宅1与住宅3距离相等,此时管道热损失最大,采暖住宅容积率也最低。因此,根据住宅总采暖量、管网热损失率及采暖住宅容积率之间的关系,可得出室外管网热损失率与采暖建筑容积率之间的变化规律,具体结果如图5。   由图6、图7可知,集中采暖系统室外管网热损失随住宅采暖建筑容积率的增加而减少。根据文献[22]的规定,室外供热管网热输送效率不应低于90%,即室外管网热损失率不能高于10%。当室外管网热损失率为10%时,西安、西宁、格尔木地区农村住宅采暖建筑容积率约为0.33~0.38,兰州、银川、乌鲁木齐地区为0.20~0.25。
  3 西北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适应性
  分析
  太阳能集中采暖模式在农村地区使用的主要限制性条件为集热器集中安装场地及住宅采暖建筑容积率。基于2.2、2.3节中这些限制性条件的计算分析结果,并结合西北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条件调查结果对比分析,可得出西北各典型地区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模式的适应性。
  由于住宅采暖建筑容积率是农村单户采暖面积与总宅基地面积的比值,无法直接调查得出,以单户住宅采暖面积为100 m2,结合典型地区住宅采暖建筑容积率指标,可计算得出每10 000 m2宅基地面积所具有的居民户数,该指标称为居民户数指标。西安、西宁、格尔木地区农村住宅采暖建筑容积率为0.33~0.38,兰州、银川、乌鲁木齐地区农村住宅采暖建筑容积率为0.20~0.25。将其转化为居民户数指标,西安、西宁、格尔木地区每10 000 m2宅基地面积所具有的居民户数为33~38户,兰州、银川、乌鲁木齐为20~25户。
  上述计算得出的居民户数指标与表1各典型地区农村住宅建筑密度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典型地区满足居民户数指标要求的村庄比例。表3为西北各典型地区农村集中采暖集热器面积分析结果,与图3各地村内单户拥有集热场地面积统计结果相比较,得出西北典型地区农村能够提供太阳能集中采暖集热安装场地要求的村庄比例。相关数据对比结果如表4。
  由表4可得,以集热器安装场地条件分析,西安、兰州地区农村可提供足够集中集热安装场地面积的村庄比例不足20%,银川、乌鲁木齐地区农村满足要求的村庄比例在50%~75%,而西宁、格尔木地区有超过80%的农村可提供足够的集中集热场地。以农村采暖建筑容积率条件分析,兰州、银川、乌鲁木齐农村居民住宅建筑密度满足要求的农村比例超过50%,而西宁、格尔木周边农村住宅建筑分布较为分散,满足要求的农村比例不足30%。
  4 结 论
  1)农村住宅采用太阳能采暖,住宅围护结构需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西北农村住宅在保温性能良好的条件下,单位面积建筑耗热量指标可降至50~70 W/m2,相比传统农村住宅,采暖负荷显著降低,满足太阳能采暖应用要求。
  2)西北农村太阳能集中采暖可行性的关键影响因素为集热器安装场地条件及采暖建筑容积率条件。其中,西安农村平均每户需提供集热场地面积为30~40 m2,兰州、银川农村为40~50 m2,乌鲁木齐农村为45~60 m2,西宁、格尔木农村为20~30 m2;西安、西宁、格尔木农村采暖建筑容积率最低限值需满足0.38~0.41,兰州、银川、乌鲁木齐农村为0.27~0.31。
  3)对比各典型地区太阳能集中采暖可行条件及当地太阳能采暖条件问卷调查结果得出:西安、兰州地区超过80%的村庄不能提供足够的集中集热场地,西宁、格尔木地区满足住宅建筑容积率条件的村庄不足30%。
  参考文献:
  [1]Huang Q L, Li J F, Gao H.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road map of China’s renewable energy [J]. Engineering Sciences,2009(2): 5-12.
  [2]Zheng R C.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lar heating technology in China [J]. Engineering Sciences, 2009(2): 86-90
  [3]Jin J J, Tang Z H, Gao L F, et al. Feasibility analysis on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solar energy, biogas,coal-fired boiler and radiant floor heating for rural residence [J].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3, 5(4): 12-14.
  [4]Tang Q, Xuan W. Application of renewable energ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residences [J].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2, 4(1):42-43.
  [5]王磊,馮雅,曹友传,等. 西藏地区太阳能采暖建筑热工性能优化研究[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3, 35(2): 86-91.
  Wang L, Feng Y, Cao Y C, et al. Thermal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solar heating building envelope in Tibet of China [J]. Journal of Civil, Archite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3, 32 (2): 86-91.(in Chinese)
  [6]王登甲,刘艳峰,刘加平,等.西北村镇建筑热工及冬季室内热环境分析[J].工业建筑,2010,40(Sup1):24-27.
  Wang D J, Liu Y F, Liu J P, et al. Analysis of thermal performance and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in winter of rural buildings in north west of China [J].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2010, 40(Sup1):24-27.(in Chinese)   [7]王涛.太阳能供暖系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J].应用能源技术, 2015 (2):46-49.
  Wang T. Application of solar heating system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J]. Applied Energy Technology, 2015(2): 46-49.(in Chinese)
  [8]郑瑞澄,韩爱兴.我国太阳能供热采暖技术现状与发展[J].建设科技,2013(1):12-16.
  Zheng R C, Han A X.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lar heating technology in China [J].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1): 12-16.(in Chinese)
  [9]闫云飞,张智恩,张力,等.太阳能利用技术及其应用[J].太阳能学报,2012,33(Sup1):47-54.
  Yan Y F, Zhang Z E, Zhang L, et al. Application and utilization technology of solar energy [J].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 2012, 33(Sup1):47-54.(in Chinese)
  [10]Henden L, Rekstad J, Meir M. Thermal performance of combined solar systems with different collector efficiencies [J].Solar Energy,2007,72(3):299-305.
  [11]Olivier J R, Harlnas T M, Esterhuyse D J. Technical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 utilization of solar energy at South Africa,s SANAE IV base in Antarctica [J]. Science Direct, 2008, 33: 1073-1084.
  [12]Carboni C, Montanari R. Solar thermal systems: Advantages in domestic integration [J]. Renewable Energy, 2008, 33: 1364-373.
  [13]Hassana M M, Beliveau Y. Modeling of an integrated solar system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8, 43: 804-810.
  [14]鄭瑞澄,路宾,李忠,等. 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应用技术手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Zheng R C, Lu B, Li Z, et al. Technical handbook for solar heating [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 2012.(in Chinese)
  [15]高新宇, 范伯元, 张红光. 太阳能采暖系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太阳能学报, 2009, 30(12): 1653-1657.
  Gao X Y,Fan B Y, Zhang H G. Study on in application of solar heating system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J]. 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 2009, 30(12): 1653-1657.(in Chinese)
  [16]Eriksson O, Finnveden G, Ekvall T, et al.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fuels for district heating: A comparison of waste incineration, biomass and natural gas combustion [J]. Energy Policy, 2007,35 :1346-1362.
  [17]Chung M, Park J U, Yoon H K. Simulation of a central solar heating system with seasonal storage in Korae [J]. Solar Energy, 1998, 64: 163- 178 .
  [18]Mohsen M S, Akash B A. Evaluation of domestic 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 in Jordan using ailalytic hierarchy proeess [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1997, 38(18): 1815-1822.
  [19]张思思,董重成,王陆廷.我国村镇住宅采暖热负荷指标计算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9(11):97-99.
  Zhang S S, Dong C C, Wang L T. Our country village residential heating heat load index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J]. Low Temperature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2009(11): 97-99.(in Chinese)
  [20]GB 50495—2009 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GB 50495—2009 Technical code for solar heating system [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9.(in Chinese)
  [21]张昕宇,由世俊,徐伟,等.太阳能建筑应用系统效果评价体系研究[J].建筑科学,2013, 29(2):21-28.
  Zhang X Y, You S J, Xu W, et al.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solar energy application [J]. Building Science, 2013, 29(2): 21-28.(in Chinese)
  [22]GB/T 50627—2010 城镇供热系统评价标准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GB/T 50627—2010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district heating system [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0.(in Chinese)
  (编辑 胡英奎)
其他文献
摘 要:  气候变暖已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运行状况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准确评估气候变化下的建筑能耗对建筑方案设计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具有重要意义。进行气候变化下建筑能耗的精确预测,必须拥有未来的逐时气象数据。以寒冷地区北京和夏热冬暖地区广州为研究对象,将挑选的两个城市典型气象年为基线气候,结合全球模式下的预测气象数据,应用变形法修正TMY的气象参数,得到直至本世纪末的10个节点年逐时气象文件,并进
期刊
摘要:研究了不同水胶比条件下,NaOH预处理方式和橡胶掺量对混凝土吸水性、毛细孔隙率、干燥收缩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加经NaOH预处理的橡胶所配混凝土具有更低的吸水率、毛细孔隙率、脆性和更高的抗折强度,预处理对橡胶混凝土上述性能的改性作用与水胶比有关,水胶比较高时改性效果较好。  关键词:橡胶混凝土;NaOH预处理;吸水性;脆性;水胶比  中图分类号:TU528.41  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
摘要:给出了小剪切变形下的基桩P-△效应和大剪切变形下支座P-△效应计算的杆单元刚度矩阵方程。假定杆单元弯曲变形位移函数为三次幂函数,剪切变形函数为线性函数,根据有限元法一般原理,推导了一种同时计入竖向力径向剪切分力剪切变形和水平力剪切变形的P-△效应杆单元刚度方程,推导了一种仅计入竖向力径向剪切分力剪切变形而忽略水平力剪切变形的P-△效应杆单元刚度方程,推导了一种仅计入水平力剪切变形而忽略竖向力
期刊
摘要:针对重力式U型桥台一背土相互作用,结合现行抗震规范,提出了4种分析模型及其力学本构关系和计算式。采用非线性时程法对比研究了某在建高墩双薄壁连续刚构桥的桥台一背土相互作用效应。结果表明:只有弹簧模型可以求得与精细模型基本一致的高阶弹性模态;在纵桥向,滚轴模型和支座模型的结果都比精细模型小,弹簧模型相对精细模型的计算误差最小,关键内力误差不超过20%;在横桥向,支座模型的内力最接近精细模型,而弹
期刊
摘要:在城市空间快速增长背景下,开展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研究,有助于解决城市空间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可为确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制定空间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评价方法旨在定量、客观地判断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要素配置与运行是否合理、高效和公平。笔者建立了结构配置效应、经济配置效应和公平配置效应3个方面的评价体系,通过目标法对城市空间增长效应进行评价,得出空间增长效应评价函数。以重庆市为例进行实
期刊
摘要:为提高碳纤维布加固RC结构的效果及其可靠性,提出了预应力碳纤维布与预紧螺栓联合加固技术。结合在役RC梁的损伤特点及目前的RC梁加固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的碳纤维布加固技术对完整梁和破坏梁的抗弯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针对目前碳纤维布张拉设备的缺陷,研发了便于现场应用的新型碳纤维布布张拉设备,分析了预应力大小对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应力碳纤维布及预紧螺栓联合加固技术是一种更可靠的桥梁加固方法
期刊
摘要:为研究钢结构仿古建筑双梁柱中节点的抗震性能,对4个全焊双梁柱中节点进行了水平低周反复加载试验。通过观测试件在侧向力作用下的受力过程和破坏形态,分析双梁柱中节点的受力机理。根据梁截面形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箱型截面梁与工字型截面梁2类,依据仿古建筑独特的构造特点,将各试件节点核心区划分为上、中、下3个区域。通过量测各区域内的应变大小,分析该类结构节点核心区在侧向力作用下的受理机理及破坏模式,并建立
期刊
摘要:结合砌体结构的发展现状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一种“预应力装配混凝土复合墙板”,以期望在中小城镇低层建筑民用房屋中发展一种新的结构形式来对砌体结构进行补充。为了考察该复合墙板的抗震性能,对2块不同预应力度的试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得到了相应试件的抗震性能指标,显示该墙板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分析认为所提出的墙板可以达到8度区低层民用房屋的应用要求,可以作为砌体承重墙的一种替代形式,
期刊
摘要:对1990—2010年49景福州市TM时间序列影像进行处理,采用MODTRAN4+模型进行大气校正,得到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的NDVI值的多时相轨迹图。分析城镇化背景下建成区的变化特征和NDVI时间序列数据的季节特征,添加耕地发展为建设用地的地物特征到学习样本,比较不同数据组合对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法、面向对象法对分类和检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用地精度的影响,以及比较添加样本特征后对城
期刊
摘要:利用相似材料模拟高速铁路隧道基底软岩,采用荷载控制和非对称正弦波循环加载方式对软岩试件进行动三轴疲劳与损伤检测综合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建立了软岩3参数多项式疲劳寿命计算模型和4参数多项式累积损伤参量计算模型,获得了软岩疲劳损伤特性,即:软岩疲劳破坏表现为端部拉-剪复合破坏和中部压-剪复合破坏两种模式;疲劳破坏全过程表现为初始微孔隙压密、裂纹发生与稳定扩展以及损伤裂纹加速发展3个发展阶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