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个人成长、成才中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美院学生普遍存在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问题,文章从表现、起因、可行策略几方面展开,以期探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学生个体等方面,可操作可践行的方法。
关键词:美院学生;自我管理;对策
自20世纪末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以来,艺术院校的教育模式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快速推进。艺术院校至今仍不失为部分课业成绩弱者借此获得大学教育机会的一种选择。学生艺术的基本功底不齐,兼之中国式家长的教育特征,及高校管理工作强调的人文关怀和贴近服务,大部分学生主体意识较弱,对学校、家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化所引发的种种状况,已成为高校教育环节中日益突出的问题。
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学生自身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本文以“90后”“00后”美院在校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从自我管理能力现状的表现、成因及对策三方面入手,尝试探究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实际可操作的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办法。
一、自我管理缺乏的主要表现
1.自我要求丧失
结合笔者工作以来接触到问题学生的各种案例,缺乏目标是学生十分突出的共性问题。就现阶段美院学生而言,生源的文化课普遍薄弱,虽不乏受兴趣和自幼习得教育影响而愿意从事艺术道路者,但仍有不少考生,是借助艺考这个方式,获取进入大学或进入更好的大学的一种途径。因此,这部分学生在达成高考目标后,因艺考中所学技能仅是一种手段,所以进入大学后,常常缺乏学习动力,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兼之绘画等能力是培训班速成,很容易造成学生个人大学初期的困境局面。此时的问题学生,一方面,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因素,影响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另一方面,完成高考的既定目标后,下一个目标尚在形成过程中,极容易形成无学习压力、无父母管教的放松期。因此极容易出现沉迷游戏、作息不规律、不按时上课、旷课等问题。
2.时间管理能力差
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差主要体现在拖延、无法协调学习与生活等方面。不能按时到课,无意义地熬夜、通宵,作业总是赶在最后一刻上交,等等,更有甚者,以攀比熬夜时间为乐。因此造成睡眠紊乱、身体素质下降、课堂听课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3.过度依赖教学管理
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接受各类信息的方式更高效便捷,但因此也对不断的“保姆式”提醒等管理形式形成依赖。由此形成的略过自我思考环节,不先自己主动获取信息,而是遇到问题张口就问等习惯。
4.强调自我追求无法兼顾学业
还有一种“问题学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学生。相反,这类学生有不少优秀的品质,他们了解并善于挖掘自己,对于自己有兴趣的方向乐于探索,积极付诸实践,充满着人的自由发展的人性解放意味。但是从笔者接触的案例来看,这种情况又容易导致过于追求自我的发展而忽略学业的状况。这也是学生于自我管理过程中,在精力分配,主次缓急上管理欠缺造成的。
二、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
1.艺术生群体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美术类院校招生,在大规模扩招后,由精英式教育迅速沦为考生获取大学资格的捷径,考入艺术院校的考生,一般文化课基本相对薄弱,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调整,也进而影响新的阶段——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2.学习目标不明确
自我目标的丧失,是学生个体的问题,也和家庭及传统教育模式分不开。长期以来的“填鸭式”教学,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高考成为苦学十二年的终极奋斗目标,家长的引导存在人生观价值的缺失,都极易给学生造成进入大学即完成人生一大目标的幻觉,而当问题学生意识到跟随毕业带来的压力时,局面已十分被动。
3.价值观偏差
受当下流行文化、低俗文化等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学生在个人发展的问题上出现价值观偏差,短期的名利产生巨大吸引,一部分学生因此沉迷网络,宁做网红,小部分学生受创业潮带动,以创业作为最大追求,未能平衡学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
4.缺乏基本心理調节能力
在实际接触的问题学生案例中,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起初是因疏忽自控,沉迷游戏而旷课,后因旷课累计次数渐多,即便产生要去上课补救的心理,也因自卑与畏惧,在自责中被动面对现状。此时通过心理疏导,可以暂缓现状,但一段时间后,学生自身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问题周而复始,甚至愈演愈烈。
三、可行的提升途径
1.从教学管理角度出发
教师应当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但切不可做学生的“保姆”。教师先要明确什么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什么问题可以协助学生,什么问题需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解决。只有教师明晰不同问题的处理态度,才能帮忙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意识。此外,应做到充分信任学生,不仅是相信学生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也相信他们能够逐渐自己管理自己,进而推进他们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
同时,从实际工作角度看,教师也可适当调整自己的语言风格,改变公文式的文件通知方式,以调整文字呈现形式或丰富语言表述的方式,引发学生查看通知的意识,帮助学生学会把握重点。当然这样的方法,因人而异。
2.创造良好环境,让学生带动学生
每个班级中都有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目标明确的学生,学生会中也常有社团活动和学业双优的学生骨干,可以发挥这批学生的榜样优势,通过公开场合有意识引导的方式,以个别带动群体,让问题学生明白良好的自我管理可以通过何种方式达成,进而从逐步模仿发展为真正的自己管自己。
3.跟进心理通识教育
现今高校学生中,有心理疾病的比例逐渐增多,这种情况在艺术类院校可能更为突出,有着重度抑郁的学生,每年都有。面对这种现状,高校现在的策略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一般为一学期,开设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疾病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从效果看,心理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进行心理咨询的教师,多为辅导员兼职,专业度不够,心理档案的健全完整,不仅需要学校积极开展,还需要学生和家长两方面的配合。
对于一般学生群体,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心理认知,学会基础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这方面有针对性的教育仍可进一步强化。
4.个体意识生发
外部环境终究是客观因素,要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关键是需要这方面自我意识的觉醒。当然自我意识的生发,又不是纯粹意识形态范畴的问题,而是需要多方结合。我国大学生和欧美大学生相比,自主管理的能力和愿望都不强烈,从对父母的依赖到对学校的依赖,自我管理意识一直被种种应试的压力压制。
除去上述三点以外部方式来带动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外,更需要提供给学生自我管理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从实践中,获得自我管理带来的学习生活的改变,从自身改变引发学生个体对自我管理实现的认同,进而一步步养成和习得这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 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严中华.大学生自我管理技能开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美院学生;自我管理;对策
自20世纪末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以来,艺术院校的教育模式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快速推进。艺术院校至今仍不失为部分课业成绩弱者借此获得大学教育机会的一种选择。学生艺术的基本功底不齐,兼之中国式家长的教育特征,及高校管理工作强调的人文关怀和贴近服务,大部分学生主体意识较弱,对学校、家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化所引发的种种状况,已成为高校教育环节中日益突出的问题。
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学生自身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本文以“90后”“00后”美院在校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从自我管理能力现状的表现、成因及对策三方面入手,尝试探究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实际可操作的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办法。
一、自我管理缺乏的主要表现
1.自我要求丧失
结合笔者工作以来接触到问题学生的各种案例,缺乏目标是学生十分突出的共性问题。就现阶段美院学生而言,生源的文化课普遍薄弱,虽不乏受兴趣和自幼习得教育影响而愿意从事艺术道路者,但仍有不少考生,是借助艺考这个方式,获取进入大学或进入更好的大学的一种途径。因此,这部分学生在达成高考目标后,因艺考中所学技能仅是一种手段,所以进入大学后,常常缺乏学习动力,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兼之绘画等能力是培训班速成,很容易造成学生个人大学初期的困境局面。此时的问题学生,一方面,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因素,影响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另一方面,完成高考的既定目标后,下一个目标尚在形成过程中,极容易形成无学习压力、无父母管教的放松期。因此极容易出现沉迷游戏、作息不规律、不按时上课、旷课等问题。
2.时间管理能力差
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差主要体现在拖延、无法协调学习与生活等方面。不能按时到课,无意义地熬夜、通宵,作业总是赶在最后一刻上交,等等,更有甚者,以攀比熬夜时间为乐。因此造成睡眠紊乱、身体素质下降、课堂听课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
3.过度依赖教学管理
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接受各类信息的方式更高效便捷,但因此也对不断的“保姆式”提醒等管理形式形成依赖。由此形成的略过自我思考环节,不先自己主动获取信息,而是遇到问题张口就问等习惯。
4.强调自我追求无法兼顾学业
还有一种“问题学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学生。相反,这类学生有不少优秀的品质,他们了解并善于挖掘自己,对于自己有兴趣的方向乐于探索,积极付诸实践,充满着人的自由发展的人性解放意味。但是从笔者接触的案例来看,这种情况又容易导致过于追求自我的发展而忽略学业的状况。这也是学生于自我管理过程中,在精力分配,主次缓急上管理欠缺造成的。
二、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
1.艺术生群体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美术类院校招生,在大规模扩招后,由精英式教育迅速沦为考生获取大学资格的捷径,考入艺术院校的考生,一般文化课基本相对薄弱,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调整,也进而影响新的阶段——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2.学习目标不明确
自我目标的丧失,是学生个体的问题,也和家庭及传统教育模式分不开。长期以来的“填鸭式”教学,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高考成为苦学十二年的终极奋斗目标,家长的引导存在人生观价值的缺失,都极易给学生造成进入大学即完成人生一大目标的幻觉,而当问题学生意识到跟随毕业带来的压力时,局面已十分被动。
3.价值观偏差
受当下流行文化、低俗文化等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学生在个人发展的问题上出现价值观偏差,短期的名利产生巨大吸引,一部分学生因此沉迷网络,宁做网红,小部分学生受创业潮带动,以创业作为最大追求,未能平衡学业与创业之间的关系。
4.缺乏基本心理調节能力
在实际接触的问题学生案例中,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起初是因疏忽自控,沉迷游戏而旷课,后因旷课累计次数渐多,即便产生要去上课补救的心理,也因自卑与畏惧,在自责中被动面对现状。此时通过心理疏导,可以暂缓现状,但一段时间后,学生自身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问题周而复始,甚至愈演愈烈。
三、可行的提升途径
1.从教学管理角度出发
教师应当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但切不可做学生的“保姆”。教师先要明确什么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什么问题可以协助学生,什么问题需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解决。只有教师明晰不同问题的处理态度,才能帮忙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意识。此外,应做到充分信任学生,不仅是相信学生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也相信他们能够逐渐自己管理自己,进而推进他们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
同时,从实际工作角度看,教师也可适当调整自己的语言风格,改变公文式的文件通知方式,以调整文字呈现形式或丰富语言表述的方式,引发学生查看通知的意识,帮助学生学会把握重点。当然这样的方法,因人而异。
2.创造良好环境,让学生带动学生
每个班级中都有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目标明确的学生,学生会中也常有社团活动和学业双优的学生骨干,可以发挥这批学生的榜样优势,通过公开场合有意识引导的方式,以个别带动群体,让问题学生明白良好的自我管理可以通过何种方式达成,进而从逐步模仿发展为真正的自己管自己。
3.跟进心理通识教育
现今高校学生中,有心理疾病的比例逐渐增多,这种情况在艺术类院校可能更为突出,有着重度抑郁的学生,每年都有。面对这种现状,高校现在的策略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一般为一学期,开设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疾病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从效果看,心理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进行心理咨询的教师,多为辅导员兼职,专业度不够,心理档案的健全完整,不仅需要学校积极开展,还需要学生和家长两方面的配合。
对于一般学生群体,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心理认知,学会基础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这方面有针对性的教育仍可进一步强化。
4.个体意识生发
外部环境终究是客观因素,要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关键是需要这方面自我意识的觉醒。当然自我意识的生发,又不是纯粹意识形态范畴的问题,而是需要多方结合。我国大学生和欧美大学生相比,自主管理的能力和愿望都不强烈,从对父母的依赖到对学校的依赖,自我管理意识一直被种种应试的压力压制。
除去上述三点以外部方式来带动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外,更需要提供给学生自我管理表现和锻炼的机会,从实践中,获得自我管理带来的学习生活的改变,从自身改变引发学生个体对自我管理实现的认同,进而一步步养成和习得这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 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严中华.大学生自我管理技能开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