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责。勤工助学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大学生挖掘自身创新创业潜能,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应扩大勤工助学的群体、拓展勤工助学工作平台、深化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使创新创业与勤工助学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创新创业
作者简介:石建梅,女,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丁建华,男,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20-0038-02
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10月,李克强总理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要批示强调:“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提升全民创新素质的必然趋势,是大学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超越自我的需要。高校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磨练意志,增强社会阅历,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用于改善自身的学习与生活,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活动能力。高校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形势下探讨高校学生勤工助学育人的新举措,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围绕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是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为衡量标准,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是围绕创新而开展的。创业教育是将大学生的创新训练进行社会实践。创业精神的核心是创新,是大学生发现机遇把握机遇的过程,学生主动的将创新付诸于社会实践的过程。
创新创业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体现,大学生主动进行社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体现;创新教育是基础,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成效体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责,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系统全面的进行创新。课堂上,要融进更多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元素;走出课堂,鼓励学生进行勤工助学,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多地磨练,使学到的创新创业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促进大学生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2]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有些高校已将勤工助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二、勤工助学模式创新
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探索大学生勤工助学新途径,扩大勤工助学的群体,拓展勤工助学工作平台,深化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使创新创业与勤工助学有机结合。
(一)以“育人功能”为导向,拓展勤工助学功能
现今90后大学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社会阅历与实践经验,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更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育人功能是高校勤工助学的重要功能之一,高校应主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勤工助学结合起来,以“育人功能”为导向,拓宽勤工助学功能,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3]
(二)以“网络媒体”为载体,拓展勤工助学岗位
搭建勤工助学平台,建立完善的勤工助学信息发布体系。借助新媒体微信公众平台、QQ群、微博、网站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将勤工助学的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各项兼职报名培训反馈等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由于学生受经验、能力、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勤工助学岗位应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设置引导,使学生最大潜能地发挥所长。高校应在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南通大学建立专门的勤工助学QQ群,提供多种兼职招聘信息,其中,家教信息精确到家长信息、学生专业、家庭住址等具体内容,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较好地保障了学生外出兼职的安全。
(三)以“济困助学”为目标,创新勤工助学模式
传统的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由于其工作层次较低且多以劳务型岗位为主,学生往往消极对待,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而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勤工助学与济困育人的有机结合。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业型勤工助学管理模式是成功的实践例证——启动资金由学生勤工助学基金支助;学校无偿提供场地;坚持“勤工助学、专业实习、创业实践、思想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师生”六位一体的工作理念;由学生自主创业、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独立核算。这种创业实践模式被认为是在中国高校“勤工助学济困育人”中具有示范作用的成功模式,既是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有效资助,更是学生进行实践的又一重要课堂。培養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实现济困助学的目标,这是高校勤工助学的宗旨所在。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工作的思考
(一)学生主动创业意识不强
传统教育是老师进行知识的讲解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高校勤工助学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学习实践。但在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学校勤工助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的主体意识依然没有充分展现,热情很高但缺乏准备,仍然习惯于被动接受,很难摆脱已有模式,很少有具体可行的创新想法与实践,学生主动进行创业更是凤毛麟角。 (二)各高校重视程度不一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各高校对于创新创业、勤工助学的落实情况与支持力度不一。学校虽然大力建设创新创业基地,但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扶持服务力度不够,将创新创业与勤工助学岗位的结合则更少,如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培训内容空泛,多为观念传授,缺少实际操作实训;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不够,如在学籍管理、学分获得等方面少有优惠政策。这些情况,在某些方面限制了部分学生的积极尝试。
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都很重视,部分高校给学生创业提供了资金、场地、设备材料等支持。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了创新学院,由学院副院长任创业学院院长,学校引进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在教学用房紧张的情况下,拿出1 000多平方米的一栋小楼,无偿提供给学生使用。目前,学校有支点创业中心、园E创业园、创新公园等大学生创业中心,在创业中心大学生有多项创业项目入驻。2014年,在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
(三)师资力量较为匮乏
高校勤工助学多由学生工作部和一线辅导员
具体负责,辅导员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企业市场缺乏了解,接触创新创业教育不多,较少参加创新创业培训。有些学校虽开设了创新创业选修
课,但老师大多也没接受过创新创业方面的学习,教学模式较为传统,以理论讲授为主,由于课时人数等限制,很少进行实践操作性训练,对学生的创业计划创新方案缺少针对性的指导。[4]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大多停留在创业讲座,受众少、针对性不强、没有建立长效机制。
(四)创业项目孵化难
创新创业需要大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需要一段过程。找到项目并进行创新项目的孵化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实践,项目孵化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一个好的项目要想达到预期目标,往往需要的时间较长。孵化的过程中需要技术场地设备资金等条件的支持,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在满腔热忱中有的经受不住挫折,部分创业项目就半途夭折,真正能把创业项目做成功的大学生少之又少。
(五)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高校与企业联系多为建立专业实习就业基地等,企业到高校进行宣传讲座也多是围绕招聘就业,企业主动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进行培育实施的项目较少,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不高。学校与各地市创业园联系较少,高校之间在创业方面的联系也不紧密;企业没有充分了解把握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办法;学校对创业校友的示范典型作用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创业校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引领指导帮扶作用;勤工助学工作与社会、企业联系不够,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自觉性与针对性不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505/187212.html.
[2] 蒋玄.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途径探讨[J].延边党校学报,2014(5):97-99.
[3] 王智慧.高校勤工助學模式创新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4):20-21.
[4] 刘志丽.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西部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探索[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31):16-18.
[责任编辑 李 漪]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创新创业
作者简介:石建梅,女,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丁建华,男,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20-0038-02
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10月,李克强总理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要批示强调:“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提升全民创新素质的必然趋势,是大学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超越自我的需要。高校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磨练意志,增强社会阅历,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用于改善自身的学习与生活,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活动能力。高校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形势下探讨高校学生勤工助学育人的新举措,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围绕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是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为衡量标准,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是围绕创新而开展的。创业教育是将大学生的创新训练进行社会实践。创业精神的核心是创新,是大学生发现机遇把握机遇的过程,学生主动的将创新付诸于社会实践的过程。
创新创业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体现,大学生主动进行社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体现;创新教育是基础,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成效体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责,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系统全面的进行创新。课堂上,要融进更多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元素;走出课堂,鼓励学生进行勤工助学,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多地磨练,使学到的创新创业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促进大学生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2]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校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有些高校已将勤工助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二、勤工助学模式创新
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探索大学生勤工助学新途径,扩大勤工助学的群体,拓展勤工助学工作平台,深化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使创新创业与勤工助学有机结合。
(一)以“育人功能”为导向,拓展勤工助学功能
现今90后大学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社会阅历与实践经验,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更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育人功能是高校勤工助学的重要功能之一,高校应主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勤工助学结合起来,以“育人功能”为导向,拓宽勤工助学功能,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3]
(二)以“网络媒体”为载体,拓展勤工助学岗位
搭建勤工助学平台,建立完善的勤工助学信息发布体系。借助新媒体微信公众平台、QQ群、微博、网站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将勤工助学的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各项兼职报名培训反馈等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由于学生受经验、能力、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勤工助学岗位应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设置引导,使学生最大潜能地发挥所长。高校应在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南通大学建立专门的勤工助学QQ群,提供多种兼职招聘信息,其中,家教信息精确到家长信息、学生专业、家庭住址等具体内容,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较好地保障了学生外出兼职的安全。
(三)以“济困助学”为目标,创新勤工助学模式
传统的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由于其工作层次较低且多以劳务型岗位为主,学生往往消极对待,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而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勤工助学与济困育人的有机结合。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业型勤工助学管理模式是成功的实践例证——启动资金由学生勤工助学基金支助;学校无偿提供场地;坚持“勤工助学、专业实习、创业实践、思想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师生”六位一体的工作理念;由学生自主创业、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独立核算。这种创业实践模式被认为是在中国高校“勤工助学济困育人”中具有示范作用的成功模式,既是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有效资助,更是学生进行实践的又一重要课堂。培養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实现济困助学的目标,这是高校勤工助学的宗旨所在。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工作的思考
(一)学生主动创业意识不强
传统教育是老师进行知识的讲解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高校勤工助学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学习实践。但在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学校勤工助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的主体意识依然没有充分展现,热情很高但缺乏准备,仍然习惯于被动接受,很难摆脱已有模式,很少有具体可行的创新想法与实践,学生主动进行创业更是凤毛麟角。 (二)各高校重视程度不一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各高校对于创新创业、勤工助学的落实情况与支持力度不一。学校虽然大力建设创新创业基地,但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扶持服务力度不够,将创新创业与勤工助学岗位的结合则更少,如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培训内容空泛,多为观念传授,缺少实际操作实训;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不够,如在学籍管理、学分获得等方面少有优惠政策。这些情况,在某些方面限制了部分学生的积极尝试。
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都很重视,部分高校给学生创业提供了资金、场地、设备材料等支持。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了创新学院,由学院副院长任创业学院院长,学校引进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在教学用房紧张的情况下,拿出1 000多平方米的一栋小楼,无偿提供给学生使用。目前,学校有支点创业中心、园E创业园、创新公园等大学生创业中心,在创业中心大学生有多项创业项目入驻。2014年,在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
(三)师资力量较为匮乏
高校勤工助学多由学生工作部和一线辅导员
具体负责,辅导员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对企业市场缺乏了解,接触创新创业教育不多,较少参加创新创业培训。有些学校虽开设了创新创业选修
课,但老师大多也没接受过创新创业方面的学习,教学模式较为传统,以理论讲授为主,由于课时人数等限制,很少进行实践操作性训练,对学生的创业计划创新方案缺少针对性的指导。[4]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大多停留在创业讲座,受众少、针对性不强、没有建立长效机制。
(四)创业项目孵化难
创新创业需要大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需要一段过程。找到项目并进行创新项目的孵化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进行实践,项目孵化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一个好的项目要想达到预期目标,往往需要的时间较长。孵化的过程中需要技术场地设备资金等条件的支持,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在满腔热忱中有的经受不住挫折,部分创业项目就半途夭折,真正能把创业项目做成功的大学生少之又少。
(五)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高校与企业联系多为建立专业实习就业基地等,企业到高校进行宣传讲座也多是围绕招聘就业,企业主动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进行培育实施的项目较少,参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不高。学校与各地市创业园联系较少,高校之间在创业方面的联系也不紧密;企业没有充分了解把握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办法;学校对创业校友的示范典型作用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创业校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引领指导帮扶作用;勤工助学工作与社会、企业联系不够,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自觉性与针对性不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505/187212.html.
[2] 蒋玄.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途径探讨[J].延边党校学报,2014(5):97-99.
[3] 王智慧.高校勤工助學模式创新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4):20-21.
[4] 刘志丽.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西部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探索[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4(31):16-18.
[责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