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影子银行具有业务灵活性较强、结构复杂、透明度低、资产证券化程度较高、财务杠杆较高、风险较大等特征。影子银行在发挥着促进经济发展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风险与弊端,为了进一步促进影子银行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主要存在的风险及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与应对措施。
关键词:影子银行 风险问题 应对措施
一、引言
影子银行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2007年,当时人们将影子银行定义为“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虽不是银行却履行银行职能的各类金融机构。从广义上来讲,影子银行是区别于传统银行的,主要从事信用中介活动的金融实体;从狭义上来讲,影子银行是除正规银行以外的,从事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杠杆经营等一系列能够导致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体系。从金融实体角度来讲,影子银行类似于传统的商业银行,具有与其相似的信用中介、风险配置等功能,但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和银行区别最大的一点,就是其一般游离于中央银行的监管体系之外。从金融业务与金融产品角度来讲,影子银行是在银行表内业务的基础上不断的调整创新而形成的结构化金融工具。
二、现行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问题
有学者认为,从单纯的机构角度来看我国还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影子银行,但从整体金融发展情况来看,类似的影子银行业务却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我国的影子银行发展的起步较晚,目前的产品也较为单一,金融创新水平较低,现行的影子银行还存在着诸多的风险问题。
1.高杠杆化操作加大了市场经营风险。为了适应当前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获得高额的回报,在影子银行体系中常把高杠杆化操作当作是救命稻草,而高杠杆率往往会伴随着较高的经营风险。当金融市场形势发展较好时,影子银行可以通过资本或货币市场的融资来填补资金缺口,采用高杠杆运作来获得更高的收益。但在市场趋紧、财务状况恶化、融资成本上升的情况下,高杆杠化会进一步的加大金融市场风险,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金融市场的秩序。这时候影子银行很难通过融资来维持流动性,严重时会使影子银行体系走向破产的边缘。
2.不受监管,缺乏风险防范及机制。影子银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不受监管部门、监管机制的控制,使得影子银行具有较高灵活度、自由度的同时,也缺乏较高的风险保护机制。另外,国家中央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对防止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破产具有重要作用,而机构类影子银行并不在这一保护范围内。影子银行一旦面临较大的危机或突发事件,就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化解,或者只能走向破产倒闭。
3.信用违约风险。信用违约风险就是交易双方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按照约定履行双方的义务或责任造成一定的损失,导致资金无法收回、产生信贷违约等问题。尽管在当前市面上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基础信用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信用违约互换(CDS)。CDS的基本运作模式是,贷款提供者向信用违约互换卖家支付一定的费用,当借款人发生违约事件之后能够从出售方获得一定程度保障。但这种运作模式仍具有高度集中的风险,在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一旦发生经济危机,信用违约频发的情况下,卖家无力支付赔偿费用时就会造成其破产,进而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信用危机。
4.监管套利风险。目前,影子银行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这一特征无论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抑或其他国家都是一致的。由于影子银行没有明确的制度约束以及实际有效的管理经验,会给规避监管者以可乘之机,使其更加倾向于选择监管不严格的市场进行经营活动,以规避监管并获得超高利润,成为其监管套利的手段。当前影子银行常会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监管套利,一种是利用产品原本的属性转变,使受监管主体通过包装加工转移到监管范畴之外。另一种是全新的形式,设计出一系列的不受监管产品和表外的业务。
三、影子银行风险问题的应对措施
针对当前影子银行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应该从两的层面来对风险进行防范控制,一方面是加强规范影子银行的监管制度,另一方面是影子银行制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强化内部控制。
1.健全影子银行监管制度,加强规范引导。目前我国的金融法规针对影子银行尚未形成专门的体系,现有的法律体系很难解决实际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健全现行的监管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影子银行监管对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首先,在法律法规内容上,将功能性监管作为完善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的出发点,不管影子银行如何变幻,其基本运作模式以及功能变化相对较小,针对其功能制定法规更能保证监管相对全面。另外,加快出台针对影子银行专门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现有问题进行规范,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以解决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空白的问题。其次,对影子银行存在的现有问题进行规范,尽快的对民间金融等影子银行进行指引,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以解决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空白的问题,也能有效减少后期风险爆发时引起更大的危害。如我国试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就是对处理商业银行破产问题的一种有益尝试,能够很好的保护存款人的基本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2.提升影子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应结合影子银行的经济金融性质与国家法律制度,在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的情形下控制风险,形成符合投资者合理需求的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首先,加强影子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不仅能够开发自身的特色金融业务,提高经营利润率,从长远来看,还能够推动国家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展。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强化核心竞争力,必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性金融人才,完善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过程,通过市场投入前的多次模拟运作,充分认识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其次,在金融监管、金融创新过程中总是会伴随着相应的金融风险,在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同时促进金融创新、减少监管套利活动,不可避免的会带来金融风险。因此影子银行也要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相比于事后风险危机的控制处理,事前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动态的为风险监管提供重要依据,有效防止金融风险的发展与蔓延。
3.强化影子银行的内部控制。随着影子银行的不断发展壮大,金融风险进一步加深。雷曼兄弟的倒闭、金融危机的爆发、欧美各大金融集团的危机等等,都反映了各大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不力导致的金融危机。因此,在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改革措施中,各国也都在逐步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促进金融业稳健经营的一大措施,政府监管、行业自律都应当最终落实到强化内部控制当中。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测、信息沟通和制度环境,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的落实与执行。完善我国内部控制,首先要健全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結构,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部门和人员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要完善影子银行相关部门的内部控制建设,完善控制程序,制定有效内部控制准则,以此来打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内部运行环境。
四、结语
影子银行与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密不可分,风险内生于影子银行体系,其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增加金融供给,促进金融创新,又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要正确的看待影子银行带来的利弊问题,围绕维护金融与经济稳定性,在监管引导、把控风险,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安全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殷志军.金融风险视角下的影子银行[J].浙江学刊.2015(01).
[2] 刘太琳,董中印.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4(02).
[3] 贡晓红,王丹丹.影子银行风险生成机理[J].时代金融.2014(21)
[4] 魏永芬,赵桂娟.我国影子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05).
关键词:影子银行 风险问题 应对措施
一、引言
影子银行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2007年,当时人们将影子银行定义为“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虽不是银行却履行银行职能的各类金融机构。从广义上来讲,影子银行是区别于传统银行的,主要从事信用中介活动的金融实体;从狭义上来讲,影子银行是除正规银行以外的,从事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杠杆经营等一系列能够导致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信用中介体系。从金融实体角度来讲,影子银行类似于传统的商业银行,具有与其相似的信用中介、风险配置等功能,但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和银行区别最大的一点,就是其一般游离于中央银行的监管体系之外。从金融业务与金融产品角度来讲,影子银行是在银行表内业务的基础上不断的调整创新而形成的结构化金融工具。
二、现行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问题
有学者认为,从单纯的机构角度来看我国还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影子银行,但从整体金融发展情况来看,类似的影子银行业务却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我国的影子银行发展的起步较晚,目前的产品也较为单一,金融创新水平较低,现行的影子银行还存在着诸多的风险问题。
1.高杠杆化操作加大了市场经营风险。为了适应当前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获得高额的回报,在影子银行体系中常把高杠杆化操作当作是救命稻草,而高杠杆率往往会伴随着较高的经营风险。当金融市场形势发展较好时,影子银行可以通过资本或货币市场的融资来填补资金缺口,采用高杠杆运作来获得更高的收益。但在市场趋紧、财务状况恶化、融资成本上升的情况下,高杆杠化会进一步的加大金融市场风险,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金融市场的秩序。这时候影子银行很难通过融资来维持流动性,严重时会使影子银行体系走向破产的边缘。
2.不受监管,缺乏风险防范及机制。影子银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不受监管部门、监管机制的控制,使得影子银行具有较高灵活度、自由度的同时,也缺乏较高的风险保护机制。另外,国家中央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对防止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破产具有重要作用,而机构类影子银行并不在这一保护范围内。影子银行一旦面临较大的危机或突发事件,就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化解,或者只能走向破产倒闭。
3.信用违约风险。信用违约风险就是交易双方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没有按照约定履行双方的义务或责任造成一定的损失,导致资金无法收回、产生信贷违约等问题。尽管在当前市面上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基础信用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信用违约互换(CDS)。CDS的基本运作模式是,贷款提供者向信用违约互换卖家支付一定的费用,当借款人发生违约事件之后能够从出售方获得一定程度保障。但这种运作模式仍具有高度集中的风险,在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一旦发生经济危机,信用违约频发的情况下,卖家无力支付赔偿费用时就会造成其破产,进而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信用危机。
4.监管套利风险。目前,影子银行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这一特征无论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抑或其他国家都是一致的。由于影子银行没有明确的制度约束以及实际有效的管理经验,会给规避监管者以可乘之机,使其更加倾向于选择监管不严格的市场进行经营活动,以规避监管并获得超高利润,成为其监管套利的手段。当前影子银行常会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监管套利,一种是利用产品原本的属性转变,使受监管主体通过包装加工转移到监管范畴之外。另一种是全新的形式,设计出一系列的不受监管产品和表外的业务。
三、影子银行风险问题的应对措施
针对当前影子银行存在的各种风险问题,应该从两的层面来对风险进行防范控制,一方面是加强规范影子银行的监管制度,另一方面是影子银行制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强化内部控制。
1.健全影子银行监管制度,加强规范引导。目前我国的金融法规针对影子银行尚未形成专门的体系,现有的法律体系很难解决实际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健全现行的监管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影子银行监管对策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首先,在法律法规内容上,将功能性监管作为完善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的出发点,不管影子银行如何变幻,其基本运作模式以及功能变化相对较小,针对其功能制定法规更能保证监管相对全面。另外,加快出台针对影子银行专门的相关法律法规,对现有问题进行规范,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以解决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空白的问题。其次,对影子银行存在的现有问题进行规范,尽快的对民间金融等影子银行进行指引,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以解决影子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空白的问题,也能有效减少后期风险爆发时引起更大的危害。如我国试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就是对处理商业银行破产问题的一种有益尝试,能够很好的保护存款人的基本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2.提升影子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应结合影子银行的经济金融性质与国家法律制度,在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的情形下控制风险,形成符合投资者合理需求的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首先,加强影子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不仅能够开发自身的特色金融业务,提高经营利润率,从长远来看,还能够推动国家金融市场的繁荣与发展。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强化核心竞争力,必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性金融人才,完善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过程,通过市场投入前的多次模拟运作,充分认识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其次,在金融监管、金融创新过程中总是会伴随着相应的金融风险,在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同时促进金融创新、减少监管套利活动,不可避免的会带来金融风险。因此影子银行也要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相比于事后风险危机的控制处理,事前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动态的为风险监管提供重要依据,有效防止金融风险的发展与蔓延。
3.强化影子银行的内部控制。随着影子银行的不断发展壮大,金融风险进一步加深。雷曼兄弟的倒闭、金融危机的爆发、欧美各大金融集团的危机等等,都反映了各大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不力导致的金融危机。因此,在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改革措施中,各国也都在逐步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完善的内部控制是促进金融业稳健经营的一大措施,政府监管、行业自律都应当最终落实到强化内部控制当中。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对内部控制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测、信息沟通和制度环境,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的落实与执行。完善我国内部控制,首先要健全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結构,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部门和人员的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要完善影子银行相关部门的内部控制建设,完善控制程序,制定有效内部控制准则,以此来打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内部运行环境。
四、结语
影子银行与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密不可分,风险内生于影子银行体系,其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增加金融供给,促进金融创新,又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要正确的看待影子银行带来的利弊问题,围绕维护金融与经济稳定性,在监管引导、把控风险,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安全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殷志军.金融风险视角下的影子银行[J].浙江学刊.2015(01).
[2] 刘太琳,董中印.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4(02).
[3] 贡晓红,王丹丹.影子银行风险生成机理[J].时代金融.2014(21)
[4] 魏永芬,赵桂娟.我国影子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