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复兴所发生的历史性交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构建系统化的课程培养体系、把准时代脉搏,坚持“三结合”的培养方式,将红色文化育人方案融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培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功能。
关键词:高校育人 红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中国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与发展,正朝着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奋进,要想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办好高等教育,争创一流大学,必须从中国特色着手,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温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红色革命精神以及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育人深度融合,进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百年变局中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习近平指出:“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许多交织在一起的文化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而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也会导致学生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等有所动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通过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各种文化认同挑战,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并接过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真正成为建设祖国和民族复兴的后备队和生力军。
(一)正本清源: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旗帜
面对大变局下世界力量对比“东升西降”的大趋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加大了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加剧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孕育而成的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形态,有着强大的精神震撼力和心理抚慰力,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共鸣。高校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红色文化教育,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坚定信心: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国际战略格局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世界文化格局伴随着复杂的战略博弈,文化斗争将成为常态。要确保文化格局朝着于有利我国的方向演变,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及其巨大的时代功能尤显重要。红色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上溯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神源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下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培育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了文化自信的现实土壤和根本支撑。
(三)凝气聚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宝贵的革命精神,是新时代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其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内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相契合,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
二、百年变局中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将红色文化教育积极融入到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大学要肩负起这一重要历史使命,持续深入扎实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导向,以课程培养为依托,以培养新时代接班人为目标,将“红色文化育人”理念落到实处。
(一)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构建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传播方式、发展程度因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变化会有所變化,但是现阶段能全面且生动形象地展示红色文化全貌的文本还不够完善,高校在教学和管理上也没有较为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这些造成了红色文化育人的阶段性和零散性,未形成科学持续的专业课程化培养体系。因此要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化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各类课堂渠道,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时代价值。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育人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渠道,将红色文化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合,赋予传统教育方式新的视角和理念,积极推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正确的道德观念、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等要素,注重红色文化育人的针对性,使大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渊源、发展、未来以及作用和地位。通过挖掘红色资源、红色故事中的鲜活例子,引导大学生逐步明晰红色文化“它是什么”“为什么要认同它” “它有什么用”,有效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深化“我们是谁”的文化主体意识,从而使培养对象在课程中接受熏陶,不仅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且逐步认同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念。
将红色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当下可以从各个角度、各种思路、各门学科视角下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作用,这些包罗万象的理解维度拓宽了红色文化学科的视野,提高了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比如在旅游管理等专业课程中,可融入“红色旅游”“红色资源开发”等内容,在经济学专业中可以挖掘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管理学中可以借鉴“红色管理”中管理学知识……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整合“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校园活动为辅。在充分利用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挖掘当地形态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队伍编撰,融知识性、时代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系列红色文化选修教材,开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选修课程,以此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素养,改善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单一、内容枯燥的现状,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把准时代脉搏,坚持“三结合”的培养方式
百年大变局中,我国原有的社会结构、利益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上也相应地产生了各种各样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思潮,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掌握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内心活动,创新教育理念、转变培养方式、注重语言艺术,牢牢把握适应新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
要坚持将理论教育和实践培养相结合。红色文化教育的生活化是其“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坚持知行合一。因此,应充分重视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指导作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将承载红色文化符号的载体与蕴含红色文化资源的文物、场所相结合,通过运用语言、文学、节日、仪式、庆典、建筑物等多种形式将红色文化符号资源呈现出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开展红色教育实践体验活动,突破传统课堂教育的界限,利用红色文化体验式资源,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调动个体的学习兴趣,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打造知识性与体验式的教育相融合,把有意义的教学模式变成有趣味、有价值的育人活动,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贯通,让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属性永不变色,使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
第二,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可以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即通过外显的教育活动与润物细无声的环境渗透相融合,有效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活动。首先,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拓展作用,依托社会红色资源还原历史故事和历史场景的体验活动,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大力营造崇尚红色文化的社会氛围。其次,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创设红色文化教育的场域校园环境。将红色元素加入校园的亭臺楼阁、雕塑石刻、壁画墙饰等景观中,还可以利用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甚至壮烈牺牲的事迹在学校文化墙上进行展示,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其成为会讲故事的景观设计。通过生动有趣、形象多样的传播方式,唤醒大学生内心深处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
第三,要将传统培养手段与“互联网+”相结合。与我国主流价值观相对立的社会思潮,希望在“漫不经心”和“零敲细打”中挑战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对高校教师积极开拓并加强利用网络阵地,创新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和辩证分析网络舆论、网络热点等问题。在坚持传统培养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性,打造“互联网+”的培养方式。互联网传播的双向互动为高校育人效果的提升开辟了多样途径,打破传统“你说我听”的单一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征与情感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具针对性。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适应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生活需求,以此为标准创新传播手段,使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具有生动性、社交性、时代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6-24(001).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马兆兴.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院校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1):92-96.
关键词:高校育人 红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中国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与发展,正朝着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奋进,要想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办好高等教育,争创一流大学,必须从中国特色着手,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温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红色革命精神以及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育人深度融合,进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百年变局中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习近平指出:“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许多交织在一起的文化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负面影响,而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也会导致学生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等有所动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通过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应对各种文化认同挑战,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并接过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真正成为建设祖国和民族复兴的后备队和生力军。
(一)正本清源: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旗帜
面对大变局下世界力量对比“东升西降”的大趋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同方式加大了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加剧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孕育而成的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形态,有着强大的精神震撼力和心理抚慰力,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共鸣。高校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红色文化教育,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坚定信心: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国际战略格局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世界文化格局伴随着复杂的战略博弈,文化斗争将成为常态。要确保文化格局朝着于有利我国的方向演变,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及其巨大的时代功能尤显重要。红色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上溯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神源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下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培育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了文化自信的现实土壤和根本支撑。
(三)凝气聚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宝贵的革命精神,是新时代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其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内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相契合,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
二、百年变局中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将红色文化教育积极融入到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大学要肩负起这一重要历史使命,持续深入扎实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全面育人的基本导向,以课程培养为依托,以培养新时代接班人为目标,将“红色文化育人”理念落到实处。
(一)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构建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传播方式、发展程度因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变化会有所變化,但是现阶段能全面且生动形象地展示红色文化全貌的文本还不够完善,高校在教学和管理上也没有较为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这些造成了红色文化育人的阶段性和零散性,未形成科学持续的专业课程化培养体系。因此要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化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各类课堂渠道,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时代价值。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育人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渠道,将红色文化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合,赋予传统教育方式新的视角和理念,积极推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正确的道德观念、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等要素,注重红色文化育人的针对性,使大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渊源、发展、未来以及作用和地位。通过挖掘红色资源、红色故事中的鲜活例子,引导大学生逐步明晰红色文化“它是什么”“为什么要认同它” “它有什么用”,有效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深化“我们是谁”的文化主体意识,从而使培养对象在课程中接受熏陶,不仅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且逐步认同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念。
将红色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当下可以从各个角度、各种思路、各门学科视角下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作用,这些包罗万象的理解维度拓宽了红色文化学科的视野,提高了红色文化教育实效性,比如在旅游管理等专业课程中,可融入“红色旅游”“红色资源开发”等内容,在经济学专业中可以挖掘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管理学中可以借鉴“红色管理”中管理学知识……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整合“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校园活动为辅。在充分利用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挖掘当地形态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队伍编撰,融知识性、时代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系列红色文化选修教材,开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选修课程,以此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素养,改善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单一、内容枯燥的现状,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把准时代脉搏,坚持“三结合”的培养方式
百年大变局中,我国原有的社会结构、利益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上也相应地产生了各种各样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思潮,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掌握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内心活动,创新教育理念、转变培养方式、注重语言艺术,牢牢把握适应新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
要坚持将理论教育和实践培养相结合。红色文化教育的生活化是其“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主体参与”,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坚持知行合一。因此,应充分重视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指导作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将承载红色文化符号的载体与蕴含红色文化资源的文物、场所相结合,通过运用语言、文学、节日、仪式、庆典、建筑物等多种形式将红色文化符号资源呈现出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开展红色教育实践体验活动,突破传统课堂教育的界限,利用红色文化体验式资源,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调动个体的学习兴趣,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打造知识性与体验式的教育相融合,把有意义的教学模式变成有趣味、有价值的育人活动,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贯通,让思想政治教育红色属性永不变色,使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
第二,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可以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即通过外显的教育活动与润物细无声的环境渗透相融合,有效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活动。首先,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拓展作用,依托社会红色资源还原历史故事和历史场景的体验活动,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大力营造崇尚红色文化的社会氛围。其次,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创设红色文化教育的场域校园环境。将红色元素加入校园的亭臺楼阁、雕塑石刻、壁画墙饰等景观中,还可以利用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甚至壮烈牺牲的事迹在学校文化墙上进行展示,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其成为会讲故事的景观设计。通过生动有趣、形象多样的传播方式,唤醒大学生内心深处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
第三,要将传统培养手段与“互联网+”相结合。与我国主流价值观相对立的社会思潮,希望在“漫不经心”和“零敲细打”中挑战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对高校教师积极开拓并加强利用网络阵地,创新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和辩证分析网络舆论、网络热点等问题。在坚持传统培养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性,打造“互联网+”的培养方式。互联网传播的双向互动为高校育人效果的提升开辟了多样途径,打破传统“你说我听”的单一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征与情感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使红色文化教育更具针对性。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适应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生活需求,以此为标准创新传播手段,使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具有生动性、社交性、时代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6-24(001).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马兆兴.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院校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1):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