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了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然而作为一门小学科,每周一课时安排相对较少,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思考,怎样立足学生的成长环境,尊重他们的学习需求,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下最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巧妙结合学校和班级正在进行的一些主题活动,让“用以致学”来作为教学安排的主线,结合教材灵活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从美术课堂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校园活动;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3-105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四个: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它主导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有了这个理论为依据,我在构建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大胆的实践,以“用以致学”来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实施自己的教学目标。
在校园中,学生除了上好课,还有大量的校园活动需要参加,苏少版的美术教材中有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等版块,我发现美术课的相关内容其实是可以和很多校园活动找到关联点的,从这个角度可以挖掘出许多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调整和优化教学的安排。
学习情境举例。
1.《学农中的陶艺活动》
初二学生每年有学农的安排,学农活动中有一项手工陶艺项目。玩泥巴是孩子们都喜欢的项目,但是要玩出美感、艺术感,那要求必然不同。在学农前的一周,我会结合设计应用章节的《泥土的味道》这节课,先主要介绍陶泥的基本造型方法,捏塑法、盘条、泥板和轮转等,让他们各自准备好一个造型方案有备而去。学生们通过在课堂上所学,在学农陶艺活动中都显得胸有成竹,制作的成品也各有特色。活动结束后我结合他们带回的作品会再安排一次陶艺的课程,让学生讲讲他们的创作体验,有什么困惑和难处。进一步介绍陶器的历史,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陶器的造型与装饰特点,怎样用陶艺来装点生活。通过学生的反馈,结合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提问艺术家的作品为什么更有艺术性,美在哪里,我们怎么学习与借鉴。这样的课程有真实的活动体验作为基础,结合了学与玩,同时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们对陶艺真正产生兴趣,老师授课也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有很多生动的第一手资料,选材贴近学生生活,课堂上師生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2.《校园十三景的绘画》
我们校园环境优美,校区众多,四季如春,景色宜人。学校为了增加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热爱,在全校发起了《校园十三景》的绘画征稿活动,入选的作品还可以做成学校的文创产品。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充满热情,但是也表达出不知如何选取景色的烦恼。出现困难就是学习的机会,我利用美术课带学生们走进校园,结合美术教材中的造型表现单元,实地讲解如何在校园中取景,怎样使用取景框,观察和表现画面的空间与透视,示范用不同绘画工具结合速写的方式记录下对景色的大量感受。学生在这个过程学习到了画好一张风景画,是要用心经营的,有些需要全景表现,有些适合局部特写,要学会取舍。巧用透视在绘画中能营造纵深感和层次感,等等。因为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入选,学生们落笔之前都会细细斟酌,他们在校园里不停地观察、比较,用心选取最佳角度,透视上不太了解的地方,也会立刻找老师问个明白。在表现方法上,有的用彩铅,有的用水粉颜料,有的用马克笔,形式多样。力争与别人不同。一次为校园活动设置的课程,也把美术课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授了下去,同时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了能力的提升,一举两得。
一、学习情境真实生动,学习目标明确,用学结合
对学生而言,初中美术教材涵盖了欣赏、绘画、设计等,内容广泛,如果按照一周一课时按部就班的学完,容易遗忘和产生懈怠感。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个体知识构建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学习,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学习者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在真实的活动背景情境下,学生的目标明确,内在学习动机强烈,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
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习反馈及时,教学相长
对教师而言,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更精准实施教学计划。传统美术课堂教授知识的模式你问,我答;我画,你画。常常是教师设计问题,主导学生的思维。这很难真实地去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想画什么。有的老师讲的激动,学生也听的动容,之后学生仍然不知道什么问题是最需要解决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中提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解释。在“用以致学”的过程中,教师把教学内容和实际运用相联系,创设的教学环境是轻松开放的;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容易爆发出思维火花,始终是自己学习的主导者,也更容易暴露自己的弱点。教师就要适时调整教学设计,灵活、高效,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
总之,优化传统美术课堂教学,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常常思考,如何采用多种多样、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美术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能力,学生是充满个性的,需求点也是各不相同,只有尊重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需求,经验基础,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作者单位:南京市钟英中学,江苏 南京210000)
关键词:美术教学;校园活动;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3-105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四个: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它主导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有了这个理论为依据,我在构建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大胆的实践,以“用以致学”来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实施自己的教学目标。
在校园中,学生除了上好课,还有大量的校园活动需要参加,苏少版的美术教材中有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等版块,我发现美术课的相关内容其实是可以和很多校园活动找到关联点的,从这个角度可以挖掘出许多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调整和优化教学的安排。
学习情境举例。
1.《学农中的陶艺活动》
初二学生每年有学农的安排,学农活动中有一项手工陶艺项目。玩泥巴是孩子们都喜欢的项目,但是要玩出美感、艺术感,那要求必然不同。在学农前的一周,我会结合设计应用章节的《泥土的味道》这节课,先主要介绍陶泥的基本造型方法,捏塑法、盘条、泥板和轮转等,让他们各自准备好一个造型方案有备而去。学生们通过在课堂上所学,在学农陶艺活动中都显得胸有成竹,制作的成品也各有特色。活动结束后我结合他们带回的作品会再安排一次陶艺的课程,让学生讲讲他们的创作体验,有什么困惑和难处。进一步介绍陶器的历史,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陶器的造型与装饰特点,怎样用陶艺来装点生活。通过学生的反馈,结合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提问艺术家的作品为什么更有艺术性,美在哪里,我们怎么学习与借鉴。这样的课程有真实的活动体验作为基础,结合了学与玩,同时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们对陶艺真正产生兴趣,老师授课也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有很多生动的第一手资料,选材贴近学生生活,课堂上師生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2.《校园十三景的绘画》
我们校园环境优美,校区众多,四季如春,景色宜人。学校为了增加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与热爱,在全校发起了《校园十三景》的绘画征稿活动,入选的作品还可以做成学校的文创产品。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充满热情,但是也表达出不知如何选取景色的烦恼。出现困难就是学习的机会,我利用美术课带学生们走进校园,结合美术教材中的造型表现单元,实地讲解如何在校园中取景,怎样使用取景框,观察和表现画面的空间与透视,示范用不同绘画工具结合速写的方式记录下对景色的大量感受。学生在这个过程学习到了画好一张风景画,是要用心经营的,有些需要全景表现,有些适合局部特写,要学会取舍。巧用透视在绘画中能营造纵深感和层次感,等等。因为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入选,学生们落笔之前都会细细斟酌,他们在校园里不停地观察、比较,用心选取最佳角度,透视上不太了解的地方,也会立刻找老师问个明白。在表现方法上,有的用彩铅,有的用水粉颜料,有的用马克笔,形式多样。力争与别人不同。一次为校园活动设置的课程,也把美术课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授了下去,同时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了能力的提升,一举两得。
一、学习情境真实生动,学习目标明确,用学结合
对学生而言,初中美术教材涵盖了欣赏、绘画、设计等,内容广泛,如果按照一周一课时按部就班的学完,容易遗忘和产生懈怠感。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个体知识构建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学习,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学习者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自内而外的生长。在真实的活动背景情境下,学生的目标明确,内在学习动机强烈,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
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习反馈及时,教学相长
对教师而言,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更精准实施教学计划。传统美术课堂教授知识的模式你问,我答;我画,你画。常常是教师设计问题,主导学生的思维。这很难真实地去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想画什么。有的老师讲的激动,学生也听的动容,之后学生仍然不知道什么问题是最需要解决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中提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解释。在“用以致学”的过程中,教师把教学内容和实际运用相联系,创设的教学环境是轻松开放的;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容易爆发出思维火花,始终是自己学习的主导者,也更容易暴露自己的弱点。教师就要适时调整教学设计,灵活、高效,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
总之,优化传统美术课堂教学,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常常思考,如何采用多种多样、丰富有趣的教学手段,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美术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能力,学生是充满个性的,需求点也是各不相同,只有尊重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需求,经验基础,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作者单位:南京市钟英中学,江苏 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