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小张是一名爱好运动的大学生,平时经常打球或跑步。近几年,他在久坐或久站后,会出现腰骶部疼痛,活动一下就能缓解。开始,他一直以为是运动引起的损伤,没有重视。近几周,他只要坐得时间久一些,就会感到腰骶部疼痛或发僵,严重时还会有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早晨起床时也会感到腰部明显发僵,活动后症状能减轻。为了明确病因,小张去医院就诊,经一系列检查,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且已有骶髂关节面骨质破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医生的话:强直性脊柱炎(AS),简称“强脊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风湿病,病因未明。目前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有关。
认识“强脊炎”
“强脊炎”好发于青壮年,发病年龄通常在20~30岁,男性患者多见,男女患病比例为3~5∶1,我国患病率约为0.26%,照此估算,我国共有400万~500万患者。该病主要侵犯腰骶部、脊柱及四肢关节,并可侵犯到关节外脏器,如眼、肾脏、心、肺等,严重者最终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造成驼背、行走困难,甚至瘫痪。
早期症状隐匿,易被忽视
由于“强脊炎”早期症状隐匿,不容易被发现。即便部分患者出现腰骶部疼痛、发僵,髋部、臀部或大腿根部疼痛等症状,但由于早期症状是非持续性的,表现为发作与缓解相交替,也容易被患者忽视。随着病情进展,疼痛由骶部向腰椎、胸椎和颈椎发展,会出现相应部位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晚期可出现脊柱弯曲和畸形。我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受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国外,症状出现在疾病早期,表现为腹股沟和髋部疼痛、行走困难,髋部活动受限,站立或负重时加重,甚至不能行走,只能卧床或坐轮椅,是我国青壮年致残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国30%~45%的“强脊炎”患者是从外周关节开始发病,以膝、髋、踝、肩关节居多,肘和手、足小关节偶有受累,一般以单侧、非对称性关节肿痛多见。
影像学改变是确诊依据
“强脊炎”的发病和HLA-B27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发病倾向,但只有约10%HLA-B27阳性患者才发病。要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来明确。影像学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诊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X线平片简单、经济、能全面观察骶髂关节的改变,是强直性脊柱炎的首选检查方法,但X线所能发现的骨质病变已经不是早期病变。CT检查的分辨率高于X线片,可比X线片提前发现病变;磁共振可显示CT所不能显示的关节软骨异常和骨髓内水肿等改变,可以发现早期炎症性病变。目前,美国、欧洲和我国,还是用X线改变来确诊强直性脊柱炎,但这往往不能及时诊断早期病例,会延误治疗时机。若有条件,宜用更敏感的指标(如磁共振)帮助早期诊断。
特别提醒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腰骶部疼痛容易被误诊为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结核,外周关节肿痛可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结核等。国内外的研究报告提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从出现症状到被明确诊断的间隔时间平均为5~10年。也就是说,很多患者由于延误诊断而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年轻人一旦出现腰骶部疼痛等不适,应尽早就诊。
早期干预,长期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以消除或缓解腰痛、关节痛、晨僵等症状,防止和矫正脊柱或关节变形,防止脊柱骨折等并发症,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身体功能和精神状态。
在“强脊炎”的治疗中,生活方式干预十分关键,包括生活和心理护理、保持正确的坐卧姿势、进行坚持合理的体育锻炼等。运动疗法应贯穿治疗的始终, 患者应坚持进行适当运动,如颈、胸、腰及四肢的锻练运动,如走路、游泳、非对抗性的球类运动等。时常做躯体伸展运动,双臂上举似爬梯,尽量爬高,或背靠墙,双臂尽量上举贴墙,感觉全身伸直、舒展。此外,患者在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习惯,要做到“站如松,坐如钟”。坐姿要端正,尽量挺胸收腹,不坐过低、过软的椅子或沙发,尤其不能用半坐半卧的躺椅。睡硬板床,床褥不能太厚。若颈椎尚未受累,可用低枕;若已经有颈椎活动障碍,最好不用枕头,或用毛巾垫于颈下。
药物是疾病活动期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及抗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患者若有腰痛、关节痛、晨僵、腿痛等疾病活动的表现,且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影像学检查有急性炎症表现,需按时用药、定期随访。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纠正晚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避免残疾。坚持锻炼、加强体质及预防复发。
特别提醒
虽然目前的医疗手段还不能完全治愈“强脊炎”,但能达到缓解腰痛、关节痛、控制急性炎症、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早期诊治能防止关节、脊柱变形,防止出现髋关节坏死、驼背,防止骨折,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反之,如果不重视疾病,不积极治疗,病情会反复发展,从骶髂关节、腰椎、胸椎到颈椎,逐渐出现关节侵蚀、增生及融合,韧带钙化呈“竹节样”改变,临床表现为驼背,腰部、颈部活动受限,胸廓扩张受限,严重者可以有胸闷、呼吸受限等症状。有些患者还会并发关节外表现,如虹膜炎、肠炎、心脏受累、肺功能下降、肾脏损害等。
汪年松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各种疑难肾病、风湿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强直性脊柱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并发症的防治,以及血液净化技术。
小张是一名爱好运动的大学生,平时经常打球或跑步。近几年,他在久坐或久站后,会出现腰骶部疼痛,活动一下就能缓解。开始,他一直以为是运动引起的损伤,没有重视。近几周,他只要坐得时间久一些,就会感到腰骶部疼痛或发僵,严重时还会有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早晨起床时也会感到腰部明显发僵,活动后症状能减轻。为了明确病因,小张去医院就诊,经一系列检查,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且已有骶髂关节面骨质破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医生的话:强直性脊柱炎(AS),简称“强脊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风湿病,病因未明。目前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有关。
认识“强脊炎”
“强脊炎”好发于青壮年,发病年龄通常在20~30岁,男性患者多见,男女患病比例为3~5∶1,我国患病率约为0.26%,照此估算,我国共有400万~500万患者。该病主要侵犯腰骶部、脊柱及四肢关节,并可侵犯到关节外脏器,如眼、肾脏、心、肺等,严重者最终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造成驼背、行走困难,甚至瘫痪。
早期症状隐匿,易被忽视
由于“强脊炎”早期症状隐匿,不容易被发现。即便部分患者出现腰骶部疼痛、发僵,髋部、臀部或大腿根部疼痛等症状,但由于早期症状是非持续性的,表现为发作与缓解相交替,也容易被患者忽视。随着病情进展,疼痛由骶部向腰椎、胸椎和颈椎发展,会出现相应部位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晚期可出现脊柱弯曲和畸形。我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受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国外,症状出现在疾病早期,表现为腹股沟和髋部疼痛、行走困难,髋部活动受限,站立或负重时加重,甚至不能行走,只能卧床或坐轮椅,是我国青壮年致残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国30%~45%的“强脊炎”患者是从外周关节开始发病,以膝、髋、踝、肩关节居多,肘和手、足小关节偶有受累,一般以单侧、非对称性关节肿痛多见。
影像学改变是确诊依据
“强脊炎”的发病和HLA-B27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发病倾向,但只有约10%HLA-B27阳性患者才发病。要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来明确。影像学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诊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X线平片简单、经济、能全面观察骶髂关节的改变,是强直性脊柱炎的首选检查方法,但X线所能发现的骨质病变已经不是早期病变。CT检查的分辨率高于X线片,可比X线片提前发现病变;磁共振可显示CT所不能显示的关节软骨异常和骨髓内水肿等改变,可以发现早期炎症性病变。目前,美国、欧洲和我国,还是用X线改变来确诊强直性脊柱炎,但这往往不能及时诊断早期病例,会延误治疗时机。若有条件,宜用更敏感的指标(如磁共振)帮助早期诊断。
特别提醒
由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腰骶部疼痛容易被误诊为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结核,外周关节肿痛可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结核等。国内外的研究报告提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从出现症状到被明确诊断的间隔时间平均为5~10年。也就是说,很多患者由于延误诊断而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年轻人一旦出现腰骶部疼痛等不适,应尽早就诊。
早期干预,长期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以消除或缓解腰痛、关节痛、晨僵等症状,防止和矫正脊柱或关节变形,防止脊柱骨折等并发症,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身体功能和精神状态。
在“强脊炎”的治疗中,生活方式干预十分关键,包括生活和心理护理、保持正确的坐卧姿势、进行坚持合理的体育锻炼等。运动疗法应贯穿治疗的始终, 患者应坚持进行适当运动,如颈、胸、腰及四肢的锻练运动,如走路、游泳、非对抗性的球类运动等。时常做躯体伸展运动,双臂上举似爬梯,尽量爬高,或背靠墙,双臂尽量上举贴墙,感觉全身伸直、舒展。此外,患者在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习惯,要做到“站如松,坐如钟”。坐姿要端正,尽量挺胸收腹,不坐过低、过软的椅子或沙发,尤其不能用半坐半卧的躺椅。睡硬板床,床褥不能太厚。若颈椎尚未受累,可用低枕;若已经有颈椎活动障碍,最好不用枕头,或用毛巾垫于颈下。
药物是疾病活动期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抗风湿药及抗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患者若有腰痛、关节痛、晨僵、腿痛等疾病活动的表现,且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影像学检查有急性炎症表现,需按时用药、定期随访。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纠正晚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避免残疾。坚持锻炼、加强体质及预防复发。
特别提醒
虽然目前的医疗手段还不能完全治愈“强脊炎”,但能达到缓解腰痛、关节痛、控制急性炎症、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早期诊治能防止关节、脊柱变形,防止出现髋关节坏死、驼背,防止骨折,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反之,如果不重视疾病,不积极治疗,病情会反复发展,从骶髂关节、腰椎、胸椎到颈椎,逐渐出现关节侵蚀、增生及融合,韧带钙化呈“竹节样”改变,临床表现为驼背,腰部、颈部活动受限,胸廓扩张受限,严重者可以有胸闷、呼吸受限等症状。有些患者还会并发关节外表现,如虹膜炎、肠炎、心脏受累、肺功能下降、肾脏损害等。
汪年松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风湿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各种疑难肾病、风湿病的诊治,尤其擅长强直性脊柱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并发症的防治,以及血液净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