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的实质与“软暴力”的认定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软暴力”,不是一个规范的法律概念,而是用以区分传统“暴力”和表现新型“暴力”特点的类型化司法用语。在2018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法发〔2018〕1号)和2019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办理实施“软暴力”的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都对“软暴力”的基本概念、表现形式、客观认定标准有不同程度的界定与列举。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仍然产生或存在“软暴力”的法律性质定位不清、与“暴力”“胁迫”“威胁”关系界定不明、与黑恶势力的界限模糊、各地对其规范评价尺度不一等诸多问题与困境。其实,如此等等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软暴力”的认知与认定,忽视了其作为汉语语境概念(表述)的“暴力”属性与内涵,以及刑法关于以上两个《意见》所界定“软暴力”的事实规定。有鉴于此,对“软暴力”的实质认知与认定,应首先从对“暴力”实质的认知入手。

“暴力”的实质及其刑法意义


  暴力,既是一个日常概念也是一个规范概念。在中文语境的通常意义上,是指“强制的力量”“武力”,意指通过武力等强制手段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精神的行为。在规范意义上,不仅我国许多法律都有包含对“暴力”相关内容的规定,如刑法中关于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抢劫罪、强制猥亵、侮辱罪、虐待罪等都包含了“暴力”的行为手段,而且还有法律对何为“暴力”作出了明确规定,如2016年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在刑法上,“暴力”及犯罪并非仅指有明确“暴力”表述的手段与犯罪,还包括客观具有“暴力”属性的手段与犯罪。如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可以针对实施特殊防卫的“暴力犯罪”,并非仅是立法中明确了“暴力”手段的抢劫罪和强奸罪,而且还包括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绑架罪等。又如刑法第五十条规定:“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以及刑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其中的“暴力性犯罪”,同样包括立法中未明确“暴力”表述的故意杀人、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犯罪甚至涉黑、涉恐等有组织犯罪。
  洞察以上刑法意义上的“暴力”界定,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违法犯罪手段的“暴力”,在实质上具有三个基本点:一是在客观上一定对人身安全或人身自由采取了强制性手段。无强制性手段,就无“暴力”可言。二是在主观上是为了达到某种不正当或不合法目的。也就是这里的强制性手段,要认定为“暴力”,需要与相应的行为目标相联系,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有攻击性的强烈行动”,所谓暴力犯罪,是指“行为人故意以强暴手段,侵害他人的人身和公私财产,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是“为获取某种利益或满足某种欲求而对他人人身采取的暴力侵害行为”。据此,具有合法或正当目的的“刑事抓捕”“扭送”“控制”“羁押”“防卫”“审讯”等,不能成为违法犯罪手段的“暴力”。三是在效果或后果上要对行为对象(被害人)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能、不敢或不知反抗的状态。既然“暴力”是作为实现某种非法目的的违法犯罪手段,那么就一定要产生或试图产生不能、不敢或不知反抗的“三不”效果或状态,否则,这个“暴力”就不可能成为实施相应犯罪的违法犯罪方法或手段。

“软暴力”的实质认知与认定


  以上关于“暴力”的实质考查表明,一方面,“软暴力”只不过是作为黑恶犯罪违法犯罪手段的一种“暴力”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它在实质上只不过是为实现某个黑恶犯罪目的而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能、不敢或不知反抗状态的“胁迫”等暴力性强制手段而已。
  其一,“软暴力”在实质上就是为实现某个黑恶犯罪目的实施而产生或意图产生不能、不敢或不知反抗状态的“胁迫”等暴力性强制手段。具体表现在:一是“软暴力”在客观上一定对人身安全或人身自由采取了强制性手段。无强制性手段,不仅无“暴力”可言,而且也同样无“软暴力”可言。前述《意见》中罗列的“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扰乱正常生活、工作、生产、经营秩序”“扰乱社会秩序”“其他符合本意见第一条规定的”等四个方面“软暴力”表现形式,其实都是“软暴力”的“客观方面”表现形式。二是“软暴力”在主观上也是为了达到某种不正当或不合法目的。以上客观方面形式的强制性手段,要认定为“软暴力”,也需与相应的行为目标相联系,需是基于某种不正当或不合法目的,而可能采取具有攻击性或其他强制性的行动。那些具有合法或正当目的而使行为对象产生身体或心理强制效果的行动,不是作为违法犯罪手段的“软暴力”。三是“软暴力”在效果或后果上能够对行为对象(被害人)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能、不敢或不知反抗的状态。既然“软暴力”是为实现某种非法或不正当目的的违法犯罪方法或手段,那就一定要产生或试图产生不能、不敢或不知反抗的效果或状态,否则,这个“软暴力”就不可能成为实施相应犯罪的违法犯罪方法或手段。也正因为此,公安部在解读何谓“软暴力”时强调:“软暴力”应当足以使他人产生恐惧、恐慌进而形成心理强制,或者足以影响、限制人身自由、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生产、经营,才能构成违法犯罪的手段;在具体的执法实践中,政法各部门会坚持依法办案、坚持法定标准,既不扩大、不拔高,也不降格,加强法律监督,强化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确保罚当其罪。“软暴力”的以上三個表现或特征,意味着所谓的“软暴力”,无非就是传统暴力(硬暴力)外且与传统“硬暴力”相对应并具有一定程度上“暴力”特质的强制性行为手段,包括那些一定要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能、不敢或不知反抗的效果或状态的“胁迫”或“威胁”。   其二,刑法立法事实上已将那些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能、不敢或不知反抗效果或状态的“胁迫”或“威胁”视为“暴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刑法立法上,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关于特殊防卫的“暴力犯罪”规定中的所谓“暴力”,是指“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中的“暴力”;刑法第五十条关于死缓限制减刑的“暴力犯罪”规定中的所谓“暴力”,是指“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中的“暴力”;刑法第八十一条关于限制假释的“暴力犯罪”规定中的所谓“暴力”,是指“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中的“暴力”。再从刑法关于强奸罪、抢劫罪等立法关于“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的规定来看,这里的“暴力”显然包括了那些一定要产生或试图产生不能、不敢或不知反抗的效果或状态的“胁迫”或“威胁”。换言之,在我国刑法立法上,实际上是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能、不敢或不知反抗效果或状态的“胁迫”或“威胁”视为与“硬暴力”并列的一种“暴力”表现形式,即所谓的“软暴力”。
  其三,“软暴力”并非只是作为黑恶犯罪的违法犯罪手段。“软暴力”作为主要作用于心理上和对他人内心造成伤害的“暴力”,并非只存在于黑恶违法犯罪中。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网络、职场和校园等场合也是“軟暴力”的高发地。如,家庭中,家长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进行对比,从而对孩子产生伤害性话语,使孩子产生负面情绪和行为,从而产生所谓的“家庭暴力”;网络上,键盘侠常会用所谓的正义伤害普通人,从而产生所谓的“网络暴力”;职场上,软暴力通常来自同事的冷嘲热讽;校园里,通过给同学起外号、孤立同学、传播闲言碎语和造谣摧残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从而产生所谓的“校园暴力”。在理论上与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将包括“软暴力”在内的“暴力”分为不同种类。如,按暴力发生地点,分为校园暴力和家庭暴力;按暴力的表现形式,分为身体暴力、情感暴力和性暴力;按受害者类型,分为儿童暴力和性别暴力。如此关于“暴力”的等等分类意味着,作为黑恶犯罪的违法犯罪手段的“软暴力”,只是“暴力”与“硬暴力”相对应、相并列和强制性程度稍低或强制性方式不同的一种表现形式。
  (摘自5月13日《人民法院报》。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
其他文献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发布,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41178万人(不含港澳台)。数据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人口老龄化加剧等趋势将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如何应对?人口普查数据还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哪些趋势?就此,新京智库采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劳动年龄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人口共141178万人,比2010年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  人口增长分为实际增长和内在增长。实际增长用以反映人口发展的历史态势,这是因为人口规律具有惯性效应;内在增长用以衡量人口发展的未来态势,这是因为人口规律具有更替效应。  低生育时代下,中国人口5.38%的正增长率实际上是对过去中国人口正增长惯性的延续。这是因为我国育龄人口基数很大,即使生育水
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5月11日公布,不仅引发国内全民热议,国外媒体也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第一大国,中国人口走势也将对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巧合的是,2020年至2022年是世界主要大国扎堆进行人口普查的时期:美国和日本已在去年开展人口普查;受疫情影响,俄罗斯人口普查主要工作时间从去年推迟至今年,德国则是从今年推迟至明年。国情与发展阶段不同,每个国家重点关注的人口问题也
本书是参与乡建的中青年对20年左右时间里“实践出真知”的过程所做的梳理。  我们各地乡建团队确实有遍及全国的大量实践活动,也由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产生了一代人的思想理论的创新。我们团队的研究者们一直在协助大家把这些经验及思考做一个归纳,我也有对20年乡建做个总结的意思。  新时代乡建起步于世纪之交的2000年。这20年是很重要的时间段,大家都知道20年算是一代人。新时代乡建事业通过一代人的努力才
朱绍文教授在85岁高龄时,出版了《经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一书,概括总结了几十年研究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历史的部分成果,对我们所有经济学者来说,这是一份极为可贵、值得认真一读的传世之作。  在此书的封面上,印有朱先生最为推崇的三位经典经济学大师的头像,他们是英国的亚当·斯密,德国的弗·李斯特和卡尔·马克思。为了与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古典经济学”相区别(那个词特指斯密、李嘉图、穆勒等经济学家的理论),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所在。从整个国家发展来看,京津冀地区是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如今,这里被寄予厚望成为推动北方经济崛起和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第一个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它事关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对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是
指导老师 王克俭    研究目的  传统的CRT、LCD、DLP等显示技术都是由美国、欧洲或日本发明,在这个领域我国几乎没有掌握任何核心技术。随着媒体应用的迅速膨胀,诸如广告牌、电视、显示器、投影等视觉载体技术也快速成长。因此设计不同于以上几种技术的新型显示技术具有非常现实的战略意义。我希望通过努力设计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显示核心技术,打破国际领域在此的技术垄断。    基本思路  在寻找新的
2016年,马国川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资助,获得了一个在庆应义塾大学为期四个月的访学机会。在庆应校园里,他“邂逅”了该大学的创始人、出现在万元日币钞票上的历史人物——引领明治时代思想的启蒙者福泽谕吉。  受问题意识的强烈驱动,这位常年专注于现代化问题的资深媒体人开始大量研读书籍、游历“历史现场”,想在这个东亚邻国的近现代行进轨迹中寻找到某种有针对性的答案。  2020年,马国川完成《国家的歧路》
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政策的良苦用心,市场左了我们向右,市场右了我们向左。  有话就问:  最近出台的房地新政“国四条”,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深陷“高烧”的楼市有望清热去火吗?  炖汤者言:  房价由供需关系决定。供给方面的情况相对简单,把供给放在“喂不饱”的位置,符合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需要。“国四条”中有两条针对供给,反映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要求。需求方面的情况
近几年,伴随“万物皆可盲盒”的热潮,潮流玩具逐渐走进公众视野。潮流玩具又称艺术玩具或设计师玩具,融入了艺术、设计、潮流、绘画、雕塑等多元素理念,是主要面向成年人的玩具。据有关报告显示,中国潮流玩具发展迅速,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63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07亿元。不少潮玩企业开始进军海外市场,一些中国设计也获得了海外消费者的喜爱,表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和文化影响力。潮流玩具不再是少部分人的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