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实践证明,按照市场要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助推器”。近年来,高安市充分利用本地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初步形成了以“一村一品”为主导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格局,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一、初步成效
综观高安市“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情况,主要呈现出“四化”特点:一是规模化效益初步显现。目前,全市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乡镇已占到全市乡镇总数的40%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已发展到76个,“一村一品”村从事主导产业专业生产的农户数达5300余户,2006年,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126元,超过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0 元,农民从主导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占家庭经营年收入的80%以上。二是特色化基地不断扩大。在“一村一品”工程的推动下,全市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着力建成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全市已培育建成了以黄沙、八景等乡镇为主的肉(奶)牛养殖基地,以上湖、石脑、筠阳为主的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灰埠、龙潭为主的优质棉花种植基地等8大优质农产品基地。三是品牌化生产日益显效。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高安市注重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创新,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在科技的带动下,全市“一村一品”品牌生产步伐加快,培育发展了一批如“上湖牌辣椒”、“大观楼牌腐竹”、“湖田牌挂面”、“棠山粉皮”、“坑上椪柑”、“杨圩肉牛”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特别是“上湖牌辣椒”,以其“鲜、嫩、辣”特点畅销大江南北,并出口到美国、韩国、日本等地,走上了外国人的餐桌。四是市场化辐射逐步拓宽。紧紧围绕产品建市场、围绕市场搞生产,通过政府扶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等形式,逐步建立起了由一批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行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组成的市场开拓体系。全市已建成蔬菜、肉牛、花卉苗木、棉花等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7个,发展各类民间流通组织360多个,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经纪人近9000人。完善的市场体系极大地方便了农民进入市场,有效地推进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
二、主要做法
1、抓产业培植,夯实“一村一品”发展基础。主导产业、特色产品是“一村一品”的核心特征,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产业支撑。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之初,高安市就坚持规划先行,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农村各个产业逐一进行论证,从中确立了蔬菜、肉(牛)、花卉苗木、棉花、杨树、椪柑、板栗、方柿、蚕桑等10余个以乡镇、村组为区域的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同时,通过抓龙头、建基地、扩市场、联农户等措施,引导组织农民向主导产业靠拢,向“一村一品”发展,延伸发展了种棉—纺织—制衣—印染产业,蔬菜、花生、红薯—旅游休闲食品,猪牛—奶制品—肉食品—皮革加工,粮食—大米加工—酿酒—饲料等八大农产品加工链条,实现与大市场的衔接,加快了产业化经营步伐。
2、抓科技推广,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质量。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也是“一村一品”成败的关键。高安市充分依靠科技人才,采取科技承包、科技入股、科技示范等方式,促使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着力抓好了以下关键技术:一是良种技术。近年来,先后引进白玉春萝卜、鸡爪辣椒、西门塔尔肉牛等130多个高质、高产、高抗的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二是无公害生产技术。先后推广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生物技术,不断满足市场对绿色食品和生态食品的需求。三是反季节生产、贮藏、保鲜技术。四是低耗高效技术。大力推广低成本养殖、地膜覆盖、节水灌溉和配方施肥等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五是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腐竹生产、挂面粉皮加工、粉末油脂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应变力。
3、抓配套运作,强化“一村一品”发展动力。发展“一村一品”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选准特色产业和产品,而且需要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利益机制作为强有力的支撑。高安市坚持配套运行、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强化三项建设: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累计争取中央、省、市支农资金2亿多元,在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饮解困、退耕还林、农村公路、国土整治等方面实施了一大批项目,全市“一村一品”发展的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各涉农部门分别成立了 “一村一品”技术服务组,深入乡村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每年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利用乡镇的农业技术骨干,加强病虫害监测、无公害产品监测和畜牧防疫。“一村一品”专业村也由示范户牵头组成了技术服务小组,为农户提供现场服务,形成了市乡村三级一体化服务网络。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真正进入产业化经营,得到更多实惠。
4、抓组织协调,优化“一村一品”发展环境。顺利推进“一村一品”,抓好组织协调也是关键的一环。高安市坚持把“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的重点工程,从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优惠政策、保证资金投入、强化责任落实上全力推进。一是制定落实了扶持“一村一品”工程的政策措施。出台了《实施意见》,明确了“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地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切实加强了对“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对涉及“一村一品”工程的重大问题,都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决策。各地党政主要领导身体力行,现场办公、蹲点调研帮助抓好“一村一品”工程的实施。三是切实加大了对“一村一品”的资金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一村一品”建设专项经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不撒胡椒面,集中扶持一批重点村、主导产业和示范点。与此同时,把国家、省、市投资的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捆绑集中使用,重点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四是切实加强了对“一村一品”工程的责任考核。高安市制定了“一村一品”的“六个一”具体考核标准,即:培育一个主导产业、发展一个龙头企业、壮大一批产业基地、带动一批规模农户、发展一批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一个专业组织协会。既要求农口及涉农部门帮基层所需、解农民所难,制订出台更加务实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又坚持一级抓一级,对“一村一品”工程开展情况实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确保了上下左右合力的凝聚和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从而使全市“一村一品”工程得以扎实向前迈进。
三、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培育龙头企业是发展“一村一品”的关键。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也是“一村一品”的关键。 “一村一品”作为一种产业链条,龙头企业规模越大、水平越高,牵动力就越强,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就越高。因此,只有按照市场需求,选准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兴办龙头企业,并从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从政策上给予优惠,从内部管理上实现突破,促进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从而牵动“一村一品”快速发展。
启示之二:建好产业基地是发展“一村一品”的基础。“一村一品”是建立在农产品生产上的。基地的规模决定龙头企业的规模。在基地建设上,一定要立足优势,面向市场,科学论证,合理规划,配套建设。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发展“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启示之三:依靠科技进步是发展“一村一品”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一村一品”,必须依靠现代科技作为支撑,依靠科技高起点、高水平发展种养加一体化,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依靠科技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搞好社会化服务,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先进技术的普及率、科技的贡献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提高科技兴农的水平。
启示之四:培育特色品牌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根本。发展“一村一品”最终的落脚点是发展能够占领市场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品牌是“一村一品”的生命所在,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有品牌、有特色,才有市场,才有效益,才能使“一村一品”发展向纵深推进。
一、初步成效
综观高安市“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情况,主要呈现出“四化”特点:一是规模化效益初步显现。目前,全市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乡镇已占到全市乡镇总数的40%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已发展到76个,“一村一品”村从事主导产业专业生产的农户数达5300余户,2006年,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126元,超过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0 元,农民从主导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占家庭经营年收入的80%以上。二是特色化基地不断扩大。在“一村一品”工程的推动下,全市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着力建成了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全市已培育建成了以黄沙、八景等乡镇为主的肉(奶)牛养殖基地,以上湖、石脑、筠阳为主的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灰埠、龙潭为主的优质棉花种植基地等8大优质农产品基地。三是品牌化生产日益显效。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高安市注重把传统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创新,着力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步伐,大力推广对增产增收提升品质作用明显的农业实用技术。在科技的带动下,全市“一村一品”品牌生产步伐加快,培育发展了一批如“上湖牌辣椒”、“大观楼牌腐竹”、“湖田牌挂面”、“棠山粉皮”、“坑上椪柑”、“杨圩肉牛”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特别是“上湖牌辣椒”,以其“鲜、嫩、辣”特点畅销大江南北,并出口到美国、韩国、日本等地,走上了外国人的餐桌。四是市场化辐射逐步拓宽。紧紧围绕产品建市场、围绕市场搞生产,通过政府扶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等形式,逐步建立起了由一批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行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组成的市场开拓体系。全市已建成蔬菜、肉牛、花卉苗木、棉花等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7个,发展各类民间流通组织360多个,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经纪人近9000人。完善的市场体系极大地方便了农民进入市场,有效地推进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
二、主要做法
1、抓产业培植,夯实“一村一品”发展基础。主导产业、特色产品是“一村一品”的核心特征,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产业支撑。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之初,高安市就坚持规划先行,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农村各个产业逐一进行论证,从中确立了蔬菜、肉(牛)、花卉苗木、棉花、杨树、椪柑、板栗、方柿、蚕桑等10余个以乡镇、村组为区域的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同时,通过抓龙头、建基地、扩市场、联农户等措施,引导组织农民向主导产业靠拢,向“一村一品”发展,延伸发展了种棉—纺织—制衣—印染产业,蔬菜、花生、红薯—旅游休闲食品,猪牛—奶制品—肉食品—皮革加工,粮食—大米加工—酿酒—饲料等八大农产品加工链条,实现与大市场的衔接,加快了产业化经营步伐。
2、抓科技推广,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质量。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也是“一村一品”成败的关键。高安市充分依靠科技人才,采取科技承包、科技入股、科技示范等方式,促使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着力抓好了以下关键技术:一是良种技术。近年来,先后引进白玉春萝卜、鸡爪辣椒、西门塔尔肉牛等130多个高质、高产、高抗的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二是无公害生产技术。先后推广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生物技术,不断满足市场对绿色食品和生态食品的需求。三是反季节生产、贮藏、保鲜技术。四是低耗高效技术。大力推广低成本养殖、地膜覆盖、节水灌溉和配方施肥等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五是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腐竹生产、挂面粉皮加工、粉末油脂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应变力。
3、抓配套运作,强化“一村一品”发展动力。发展“一村一品”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选准特色产业和产品,而且需要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利益机制作为强有力的支撑。高安市坚持配套运行、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强化三项建设: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累计争取中央、省、市支农资金2亿多元,在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饮解困、退耕还林、农村公路、国土整治等方面实施了一大批项目,全市“一村一品”发展的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各涉农部门分别成立了 “一村一品”技术服务组,深入乡村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每年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利用乡镇的农业技术骨干,加强病虫害监测、无公害产品监测和畜牧防疫。“一村一品”专业村也由示范户牵头组成了技术服务小组,为农户提供现场服务,形成了市乡村三级一体化服务网络。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真正进入产业化经营,得到更多实惠。
4、抓组织协调,优化“一村一品”发展环境。顺利推进“一村一品”,抓好组织协调也是关键的一环。高安市坚持把“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的重点工程,从加强组织领导、制定优惠政策、保证资金投入、强化责任落实上全力推进。一是制定落实了扶持“一村一品”工程的政策措施。出台了《实施意见》,明确了“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地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二是切实加强了对“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对涉及“一村一品”工程的重大问题,都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决策。各地党政主要领导身体力行,现场办公、蹲点调研帮助抓好“一村一品”工程的实施。三是切实加大了对“一村一品”的资金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一村一品”建设专项经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不撒胡椒面,集中扶持一批重点村、主导产业和示范点。与此同时,把国家、省、市投资的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捆绑集中使用,重点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四是切实加强了对“一村一品”工程的责任考核。高安市制定了“一村一品”的“六个一”具体考核标准,即:培育一个主导产业、发展一个龙头企业、壮大一批产业基地、带动一批规模农户、发展一批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一个专业组织协会。既要求农口及涉农部门帮基层所需、解农民所难,制订出台更加务实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又坚持一级抓一级,对“一村一品”工程开展情况实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确保了上下左右合力的凝聚和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从而使全市“一村一品”工程得以扎实向前迈进。
三、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培育龙头企业是发展“一村一品”的关键。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也是“一村一品”的关键。 “一村一品”作为一种产业链条,龙头企业规模越大、水平越高,牵动力就越强,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就越高。因此,只有按照市场需求,选准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兴办龙头企业,并从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从政策上给予优惠,从内部管理上实现突破,促进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从而牵动“一村一品”快速发展。
启示之二:建好产业基地是发展“一村一品”的基础。“一村一品”是建立在农产品生产上的。基地的规模决定龙头企业的规模。在基地建设上,一定要立足优势,面向市场,科学论证,合理规划,配套建设。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发展“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启示之三:依靠科技进步是发展“一村一品”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一村一品”,必须依靠现代科技作为支撑,依靠科技高起点、高水平发展种养加一体化,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依靠科技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新型农民。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搞好社会化服务,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先进技术的普及率、科技的贡献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提高科技兴农的水平。
启示之四:培育特色品牌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根本。发展“一村一品”最终的落脚点是发展能够占领市场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品牌是“一村一品”的生命所在,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有品牌、有特色,才有市场,才有效益,才能使“一村一品”发展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