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在中国,越来越像“赶大集”:不管长假短假,各大景点无处不见汪洋大海般的游客,大家像接到统一号令齐步出发,没人在乎旅行质量已如夏日围炉、严冬饮冰:本是为了逃脱疲惫、寻求愉悦,却只收获旅途劳顿、人头涌涌。
乌压压的游客在大观园只见风月的躯壳,几人有闲慢品曹公笔下的风月?急匆匆的团队在凡尔赛宫只见金碧与辉煌,又有几人能细看法式园林的理法?即便是自由行,很多人也难免被导游书或驴友论坛上的帖子牵着鼻子走,没有接触当地人的机会,没有体会周遭环境的心情,没有观察异域生活的时间。景点?不过是傻笑着拍下留念照的背景而已。
世界上有太多地方值得探索,旅行本身就是旅行的目的。去旅行的是你自己,何必听别人来规定太多的“必去之时”、“必游之景”、“必购之物”、“必食之味”?我们出游不就是为了逃离周而复始、单调乏味的时间表吗?给自己一些意外的惊喜和不确定性有什么不好?
以舒缓的节奏享受旅行生活,不受那些“必”们的牵制,用自己的日程去看自己的巴黎、自己的罗马或者自己的圣托里尼,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自由来去,留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节奏慢下来,把当地风情的眉眼看个清楚,或者做一些能留下更多回忆的事情……也许,这才是一个旅行高手对旅行的应有态度。一如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的创始人托尼•惠勒在自传结尾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今天的我仍然是一个中了‘旅行瘾’的人,只要塞给我一张机票,我马上就可以出发。”
我曾在暹粒街头的书摊车上看到过一本英文书,书名让人非常感慨——Sit On the Stone。
的确,在吴哥随处可见很多西方旅行者静静地坐在古老、沧桑的石头上,面对着令人震撼的古迹发呆,看书,呼吸雨林的清新空气,进入冥想状态。可是就从他们身边经过的行色匆匆的我们却总是抱怨:时间不够,没看懂,没待痛快,到处都是人,什么也没看到!连个拍照的地方都没有,拍到的永远是大合影!
其实,换一个心态,换一个玩法,感受就会不同。线路当然可以事先设定好,但却没必要自我束缚日程、预先规定节目。去年在希腊旅行,有一天整整一个下午我太太只做了一件事情——在米克诺斯海边和一条不知从何而来的小狗戏水。直到它听到一声呼唤飞奔而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她整个下午都在替一个偷懒的希腊少年遛狗!
这节目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旅行社的团单上,可还是让太太快乐得像一个17岁的小姑娘。直到那天黄昏我们在海边落日下对饮时她还在感叹:这种海边戏犬的生活正是她十几年来梦想而不得体验的。
谁又能说,这就不是旅行呢?
乌压压的游客在大观园只见风月的躯壳,几人有闲慢品曹公笔下的风月?急匆匆的团队在凡尔赛宫只见金碧与辉煌,又有几人能细看法式园林的理法?即便是自由行,很多人也难免被导游书或驴友论坛上的帖子牵着鼻子走,没有接触当地人的机会,没有体会周遭环境的心情,没有观察异域生活的时间。景点?不过是傻笑着拍下留念照的背景而已。
世界上有太多地方值得探索,旅行本身就是旅行的目的。去旅行的是你自己,何必听别人来规定太多的“必去之时”、“必游之景”、“必购之物”、“必食之味”?我们出游不就是为了逃离周而复始、单调乏味的时间表吗?给自己一些意外的惊喜和不确定性有什么不好?
以舒缓的节奏享受旅行生活,不受那些“必”们的牵制,用自己的日程去看自己的巴黎、自己的罗马或者自己的圣托里尼,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自由来去,留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节奏慢下来,把当地风情的眉眼看个清楚,或者做一些能留下更多回忆的事情……也许,这才是一个旅行高手对旅行的应有态度。一如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的创始人托尼•惠勒在自传结尾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今天的我仍然是一个中了‘旅行瘾’的人,只要塞给我一张机票,我马上就可以出发。”
我曾在暹粒街头的书摊车上看到过一本英文书,书名让人非常感慨——Sit On the Stone。
的确,在吴哥随处可见很多西方旅行者静静地坐在古老、沧桑的石头上,面对着令人震撼的古迹发呆,看书,呼吸雨林的清新空气,进入冥想状态。可是就从他们身边经过的行色匆匆的我们却总是抱怨:时间不够,没看懂,没待痛快,到处都是人,什么也没看到!连个拍照的地方都没有,拍到的永远是大合影!
其实,换一个心态,换一个玩法,感受就会不同。线路当然可以事先设定好,但却没必要自我束缚日程、预先规定节目。去年在希腊旅行,有一天整整一个下午我太太只做了一件事情——在米克诺斯海边和一条不知从何而来的小狗戏水。直到它听到一声呼唤飞奔而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她整个下午都在替一个偷懒的希腊少年遛狗!
这节目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旅行社的团单上,可还是让太太快乐得像一个17岁的小姑娘。直到那天黄昏我们在海边落日下对饮时她还在感叹:这种海边戏犬的生活正是她十几年来梦想而不得体验的。
谁又能说,这就不是旅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