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包袱”好抖否?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j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说起偶像,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樓观寺庙中的泥塑石雕,也不是以功业闻名的前辈长者,而是一张张颜值在线的脸,以及镌刻在脸上的一个个光彩夺目的名字。在今天这样一个有相当消费倾向的社会里,偶像似乎都集中在了流行娱乐圈中。但切不可认为这个圈子狭隘,在消费观念的影响下,有娱乐资质者都有成为偶像的可能。从这个角度而言,偶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跳出“实力派”与“偶像派”的简单二元划分,混同进化为“职业偶像”。所以我们突然发现,在曲艺这种现在看来似乎与流行文化和娱乐圈无涉的传统艺术形式中,竟然也生发出拥有摇着荧光棒、唱着大合唱粉丝群体的偶像。这些曲艺界的偶像们是怎么产生的?有观众热捧就会上天成为偶像吗?从事曲艺小剧场演出的那么多,登上广域宣传平台的也不少,怎么被捧出来的偶像好像不太多呢?
  近年来,有不少九〇后甚至〇〇后的年轻人登上了曲艺表演舞台,这对扩展曲艺知名度自有积极的一面。但想要成为偶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人说,“饭爱豆”的第一步便是“始于颜值”。
  “颜值即正义”是一句调侃,但也道出了好样貌在娱乐圈中的重要作用—— 美好的样貌自然更容易引发关注,也更容易带来流量。流量就是注意力,而人的注意力是当今资本市场的稀缺资源,所以偶像的颜值是相当重要的硬性条件。也许有人会说某某人其貌不扬但有才华,但实事求是地讲,丑萌是特例,美萌才是常态。
  然而,这种对颜值的追捧,背后可能潜藏着某些可能连当事人都没有察觉的、潜滋暗长的欲望。
  2017年10月8日,鹿晗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的恋情:“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女朋友@关晓彤”。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小时内该微博就有了近30万的转发、40万的评论和100多万的点赞。截至10月9日中午,这条微博已经有近100万的转发、200多万的评论和500万的点赞。这次事件导致微博在当天下午三四个小时的时间里陷入瘫痪。大量粉丝表示无法接受该消息而选择脱粉,有媒体则戏称这是一场“四千万少女的失恋”。
  但“芦苇”们真的失恋了么?她们喜欢的真是一个被真实了解的人么?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原本笼罩在明星周遭的“战争迷雾”已经消减,但人们对于明星偶像身体的观赏渴望更加强烈,对其身体的原始欲望更少掩饰。譬如某些女粉丝,动辄以哥哥、老公、男朋友等带有情侣关系的词组称呼自己的“爱豆”。若深究之,这些粉丝也许明白这些称呼多是玩笑,但个中心理折射出的,是粉丝群体对偶像明星的物化。而这种物化在相当程度上有着商业运作的影子。
  如果说美好的肉身构成偶像养成的第一条件,那么“人设”就是第二条件。所谓“人设”,原本指的是动漫或影视剧对人物角色的一些设定,比如外貌特征、性格特点、职业特长等。但偶像身上的“人设”则指的是被有心塑造出来的某种展示形象。理查德·戴尔认为,“明星是由媒体文本制造出来的,通过公共场合下的形象、宣传推广材料、电影本身以及学术批评和大众评论相结合的产物。” ①这就意味着偶像明星展示在公众眼前的形象是多种作用互相影响下有意整合出的产物。其复杂性适度强调了偶像的“真实”面貌,也让粉丝们在“我们‘饭’的是偶像本身”的潜意识下,强化对偶像的认同。在当今的曲艺界也生发出了“人设”,甚至因为相声表演有“帅卖怪坏”的讲究,把四个字的内涵稍加演绎变形,配合某种表演风格,便可以成为一种“人设”立在舞台之上。
  但“人设”既立,必有其重。对偶像明星而言,“人设”倒塌对自身的消极影响是无可估量的。吴秀波和翟天临对此都有话要说。在粉丝相信“人设”是偶像明星的真实形象,且愿意为“人设”周边买单时,“人设”的维护成本也相应增加。而当今的受众已经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也不仅仅是通用传播。互联网的每个节点都是关注信息流通的“火眼金睛”,一旦“人设”的外壁有一块墙砖松动,那随之而来“扒皮实锤”的信息,足以造成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
  样貌也好,人设也罢,总归都是偶像明星的包装,而包装袋内,很可能就是膨化的薯片,食有一时之快而无长久之思。而真正支撑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还是扎实的功夫和经过认真打磨的技艺。
  有人将“角儿”与偶像相提并论,但两者实不能完全画等号。“角儿”固然也自带流量,受观众追捧,但其被尊重的源头仍然是能演“戏”。“角儿”可以在不同的角色中穿梭,但偶像却不能频繁地更换“人设”—— 那样可能塌得更快。同样是表演,但“角儿”是在演员—角色的范畴内表演,适应艺术的规律,接受严肃的艺术批评。对“角儿”的最高评价是“德艺双馨”“人民艺术家”。无论是德行在先,还是艺为基石,都表明“角儿”或“戏骨”在艺术之外、人格之上的责任担当与境界品质。
  然而,偶像在相当程度上却是在“秀”自己。即便是剧场演出,偶像的“包袱”抖得好,不愁票房,但也因为这一“包袱”,使得艺术演出转变为某种“真人秀”的现场,演员与其说是在表演作品、演绎角色,不如说是在秀自己的“真人”设定。事实上,相声等之所以在曲艺中一马当先地走在了偶像化的道路上,也是因为诸如《欢乐喜剧人》一类喜剧竞赛真人秀的出现。正是这一波波推动,使得某些颜值在线的个体走红。这种有意识的造星活动,其实与《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等并无本质不同,都是靠资本砸,靠镜头曝光。对此,已经有敏锐的批评者指出,“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要想做可接触式养成偶像,想要将千奇百怪的‘材料’点石成金,要想做成整体品牌价值超越明星个人价值的男女团体,女团要学秋元康,男团要学郭德纲。” ②
  曲艺偶像的出现,客观上可以为曲艺的进一步传播添砖加瓦。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为偶像之“人设”局限——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为艺术赋形的功用,但长此以往,偶像的表演很容易走向固化、套路化,这将使得他们进一步拓展舞台空间、挖掘艺术的可能性变得困难重重。甚至在演艺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他们会同其他同行一样点歪“科技树”,把重点放在如何与粉丝沟通、如何向粉丝传达自己对他们的爱——真正做起了“职业偶像”,而忽视了对自身技艺的进一步打磨。对于整个曲艺来说,说得严重一些,偶像化的前景存在着去曲艺化的危险。   曲艺偶像确实让很多此前可能不太关注曲艺的人们“入了坑”,走入了大小剧场、关注曲艺点滴。这打开了市场,也打通了线上线下各种新旧媒体,着实推广了不少传统小调、曲艺片段等,给人们以一种曲艺繁荣之感。不过,如果追问一句粉丝对所会唱之曲的理解,恐怕仍是娱乐的心态居多,认真的居少。这就带来了偶像的资本化运作链条上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即粉丝的诉求。
  曲艺的粉丝们要的是什么?要的是曲艺本身吗?还是更多地倾向于在和台上说相声、演小品的偶像在互动中建构起来的浪漫的“亲密关系”?不可否认的是,后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粉丝买票进场,消费的不仅是文化艺术品,也不仅仅是偶像的颜值,还包括越来越被看重的情感。对此,有一些学者指出,在研究偶像和粉丝经济的过程中,除了一般的政治经济学概念之外,可能还需要诸如“情感资本主义”一类新的概念介入。正如上文已经提及的,偶像除了要进行唱歌、跳舞、相声、小品一类具体艺术样式的表演劳动之外,更肩负着情感的劳动——生产爱,进而用爱“发电”。
  粉丝“饭爱豆”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爱的生产,但除此之外,他们手中还拥有不可小视的群体性的力量,既可以助力偶像站上C位,也可能摧垮偶像“人设”。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互为“上帝”关系,始终无法摆脱基拉尔意义上的“三角欲望”及其辩证法。而这种关系跟传统曲艺中常常讲到的观众是衣食父母的说法,构成了一种戏仿。
  尽管粉丝中也不乏清醒的“理智粉”,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容易情绪激动,搅起互联网的骂战和网络暴力,遂有“脑残粉”的批评之声。这提示我们注意,偶像本身是难于批评的——有的只是捍卫或抵制。这种立场在相当程度上挤压了艺术批评与讨论原本该有的空间。对于曲艺来讲,批评与讨论空间的丧失是难以想象的。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扬起的过程,既是与时俱进,亦是否定之辩证法。更何况,曲艺内部的众多门类、样式,相互之间也是一直在“对话”着的——既有借鉴,也有批评,是一个可以言说的开放场域。
  就目前来看,曲艺的偶像化趋势比较集中在相声领域,又呈现出明显的家族化,或者说小圈子化特征。他们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曝光、流量,占有相当部分的商业、文化资源,但这并非曲艺的全部,还有很多“清水衙门”——他们的生存境况如何,出路又在哪里?资源的高度集中,恐怕会造成曲艺内部的发展不平衡,甚至会进一步拉大这种分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很多人都懂的道理。由此,经济能力的差异是否会产生一种恶劣的曲艺鄙视链?比如说相声的看不起演小品的,演小品看不起唱弹词的,唱弹词的看不起说快板的,流量小鲜肉看不起德高望重的艺术前辈……如果鄙视链一旦形成,便意味着上文提及的开放场域事实上的失效与关闭。还应看到,高度集中的资源所服务的对象,更多的是都市中的中产阶级。那乡村民间、田间地头的劳动者由谁去服务?他们的文化、诉求由何处发出?显然,曲艺的偶像化不单单是经济问题,更有意识形态问题和美学问题。
  综上,偶像的成败在于“人设”的树立和经营,还在于要善于生产出对粉丝的情感。影视娱乐圈的偶像其实可以为曲艺界提供很多可供参考的正反案例。最近央视等媒体对流量小生不点名却爆照的批评,亦可作为一种风向标。流量经济所带来的畸形黑产业,以及建筑其上的文艺现象,正遭受越来越多的批评与抵制。正如《桃花扇》中唱得好,“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既是一种兴替的趋势,也是一个价值判断与艺术追求的不同線路的分水之岭。曲艺的发展,最终要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从业者去做选择,是下马立“人设”,加入文化工业的大潮套现赚快钱,还是上马扬鞭去,寻找自己真正的从艺担当。
  注释:
  ① 理查德·戴尔:《明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
  ② 叶春池:《女看秋元康,男看郭德纲》,观察者网,2019年2月22日,https://user.guancha.cn/main/ content id=81863。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国际批评理论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有人說如果“连连看”这款游戏以韩国明星脸来设计的话,那一定会因为辨识度太低而大大增加难度。韩国政府似乎也有类似的烦恼。据英国《卫报》2019年2月20日报道,韩国性别平等和家庭事务部上周颁布流行文化多样化发展指南,批评韩流偶像歌手“长得太像”—— 这也许是韩国有关部门为本国整容业做的软广告,但更大可能是他们也在为产能过剩的韩流偶像产业而担忧吧。  可不管怎么说,韩流明星是韩国对外展示其文化软实力的
期刊
和風吹得黎花笑,  如雪满枝梢,杏花村里,  酒旗飘摇,春兴更高,游春的人,  个个醉在阳关道,醉眠芳草,猛抬头,  青杨绿柳如烟罩,弱丝千条,  紫燕双双,飞过小桥,  去寻新巢。  两河岸,桃花深处渔翁钓,  春水一篙,深林中,  远远近近黄鹂叫,声儿奇巧。  (文选自姜昆董耀鹏主编《中国历代曲艺作品选》下卷之时调·白雪遗音)
期刊
1943年5月的一个清晨,  暴雨过后,  空气清新,  油绿的漫洼白蒙蒙的雾,  绿野中间涓涓流水生命的魂,  草窝的青蛙脚下蹦,  燕子展翅水面划波纹,  一望无际的庄稼地,  映衬着祖国山河格外亲。  本该是地肥苗旺丰收景,  仔细看,  缺苗断垄还有的倒伏露着根。  都因为,日本鬼子来侵略,  烧、杀、抢、掠,招人恨。  小日本的扫荡队,  三天一扫荡五天一搜寻,  村里村外地找八路,  
期刊
说起曲艺,很多人马上会想到评书、相声、京韵大鼓、山东快书、凤阳花鼓、四川金钱板等说唱艺术形式,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至今令人耳熟能详。而这些曲艺品种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地域的地域文化。正如宋代学者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这句话来阐释地域文化与曲艺创作的关系再贴切不过了。  一、地域文化是曲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文化是实践的产物,文化的产生与存在,与人们所处
期刊
一、业余电工险被麻翻  在沙坪坝曲艺队干过25年的凌宗魁,除了吹拉弹唱,还得搬道具、装台、写宣传海报、卖票、推销票……整个一货真价实的万金油。更意外的是他根本就没有当过电工,居然还兼队里的电工。一次在某茶园演出,舞台上只有一盏十五瓦的灯泡,为增加几盏面光灯,他在观众已经进场的情况下带电接灯。  突然,他感到手指尖麻了一下,继而是手指,再来脚趾头也“来了电”。他低头一看,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正一边用手指
期刊
如果不试着全面理解集体记忆这一学术概念,而仅仅阐释其功能性的话,那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建立群体认同的必要途径之一。相对于漫长的可述历史和会更加漫长的未来,我们要在短暂的现实中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体认同,在很大程度是必须依靠一个个共享的故事、一段段共同的体验、一种种相似的情怀在个人、群体、社会乃至国家中的持续积累,如此认同才能得到实现。所以大到一个国家或民族、小到朋友圈或家庭,都需要仔细打理彼此共享的集
期刊
近段时间,一位青年相声演员的“荧光棒相声”成为热议的文化现象。它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争论,看似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实则触及了曲艺发展路线的敏感神经。在笔者看来,这也是在强势的大众文化背景下,曲艺发展所面临的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分化问题的集中显现。就此,浅析三点。  一、大众和小众的分化,是曲艺发展的必经之路  曾听闻,有一次上海某老牌剧院上演商业舞台剧,排队购票者甚多,门庭若市,一位老者经过轻叹
期刊
如果一人魅力十足且堪为人表,那大抵会得到一句“气场强大”的赞誉。照此而论,凌宗魁老先生的气场可谓十足。我这个曾经懵懂地在曲艺圈10环以外徘徊的贵州晚辈,也被这位重庆籍的谐剧表演艺术家所影响。只是这气场散发出来的不是让人“虎躯一震”的霸王之气,而是老先生平易近人的风度和因经年浸淫于谐剧艺术而自然散发出的艺术芬芳。  一、台下的仰望  我初见老先生是在2014年11月间,其时我正在重庆参加中国曲协举办
期刊
长沙弹词,又称“长沙道情”,主要流传于以长沙为中心的湘潭、益阳等湘中地区,属于中国传统说唱曲种。长沙弹词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宝贵产物,是湖湘人民珍贵的血脉符号,是最具长沙文化风格的说唱艺術,然而在文化多元发展的当代社会,其传承现状却堪忧。对这种将要绝迹的传统民间说唱艺术进行抢救和保护,让它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能重焕光彩,理论研究(论文)和实际操作(弹词学习和演出)的并行尤为重要。本文就长沙弹词本体特点、生
期刊
广东省曲协开展新春走基层惠民演出  1月16日,广东省曲协、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生活广播联合开展“广东红色文化轻骑兵曲艺小分队新春走基层惠民演出”,首次演出在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举行。全球微粤曲大赛的优秀选手进社区、上街头,以演唱粤曲经典的形式为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送上新春祝福。本次活动是广东省曲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广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