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为我们开启了教育教学领域的一个新的时空。课程改革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未来的世纪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改变以前的旧观念、旧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观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行为习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程,它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经过多年时间的摸索、实践,新课程给我的感触很深。下面我就自身的认识和体会,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注入新型的教学理念。
1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变化
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认为教师只要把自己知道的传授给学生就行,可现在不同了。面对新课程我们普遍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为了让工作更有效的进行,老师们集思广益,开动脑筋,教师之间共同交流,探讨教学方法,集体备课。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
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往往会给老师带来“惊喜”——开学之初,做自我介绍脸红到耳根、三言两语讲完就赶快往下跑的同学,悄悄地、主动地举起了手;学生会在周记里悄悄地告诉你“老师,以前上课我从不敢举手,怕说错了同学笑,可现在我敢举手了,因为这些答案是我们小组共同探究的结果……”。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比开学时更高了,课堂气氛也比以前活跃。
2老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师道尊严”意识形态人为地拉开了师生的距离,阻碍了师生的心灵对话,禁锢了童稚思想的传递。传统的学习方式较多的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我教你学”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这样学下来的效果是学生的知识只不过是教师知识的又一个翻版,缺少创新。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倡导下,我们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老师们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四人小组讨论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学习比以前更有兴趣,学起来更轻松。”
在教学《山中访友》这一课的时候,我就采用让学生自己来,他们自己组织教学的方式,让他们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找出来,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共同解决。这时候,有一个学生起来问“作者到山中访了哪些朋友?”他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这个问题书里已经有现成的答案,连这题都不会答,我来告诉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的学,而是积极的参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交流合作,对他们来说学习语文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说到四人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现在更是深入学生的心中。遇到什么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就会自觉地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
在一次完成单元综合测试的练习中,事先我已经讲明:把这次练习作为一次测验,自己独立完成,不能看同桌的,也不能和同桌商量、讨论。同学们开始认认真真的做起来。等到快下课的时候,一个男同学举起了手。我走到他跟前,问他有什么问题?他轻轻地对我说:“老师,这道题太难了,我想了好半天,也想不出来,你让我们四人小组讨论吧!”听了他的话,我在诧异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的同时也感到一阵欣慰:毕竟我们的学生已经懂得了,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依靠小组的力量来完成。我想,这也可以算是学生已经认可了“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吧!
3评价方式的转换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领域,我们往往以考代评。考试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成了学生的命根。我们把评价简单的等同于考试,不仅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宗旨,还扼杀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随着课程理念的深入,许多老师认识到,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那种旧的思想观念要打破,新的观念则需要尽快建立起来。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才是评价的真正主体。而在以往的教育中评价的主体往往是教师和家长,而学生则常常是被评价的对象,是处于评价的被动位置。正因为长期实行这样的评价制度,使人们误以为学生没有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其实,只要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学生是有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的;而且学生自我评价及学生间互相评价,比教师、家长的单方面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我们要恰当的利用一些评语,给学生以鼓励,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语言评价是随时随地、简单易行的,当学生有了进步,教师会及时给予鼓励:“你能行,进步真快!”当学生退步时教师也会悄悄提醒:“要掉队了,快迎头赶上。”最具魅力的还是神态评价。当一个性格比较内向,表达能力欠佳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老师面带微笑、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并不时地点点头,就是对这位学生最大的鼓励。有时候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就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开始都不可能作到尽善尽美。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维系着国计民生。只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树立全新教育理念,始终坚持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指导思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浪潮之中,那么,新课程改革将会有广阔的前景。
1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变化
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认为教师只要把自己知道的传授给学生就行,可现在不同了。面对新课程我们普遍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为了让工作更有效的进行,老师们集思广益,开动脑筋,教师之间共同交流,探讨教学方法,集体备课。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
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往往会给老师带来“惊喜”——开学之初,做自我介绍脸红到耳根、三言两语讲完就赶快往下跑的同学,悄悄地、主动地举起了手;学生会在周记里悄悄地告诉你“老师,以前上课我从不敢举手,怕说错了同学笑,可现在我敢举手了,因为这些答案是我们小组共同探究的结果……”。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比开学时更高了,课堂气氛也比以前活跃。
2老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师道尊严”意识形态人为地拉开了师生的距离,阻碍了师生的心灵对话,禁锢了童稚思想的传递。传统的学习方式较多的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我教你学”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这样学下来的效果是学生的知识只不过是教师知识的又一个翻版,缺少创新。现代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倡导下,我们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老师们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四人小组讨论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学习比以前更有兴趣,学起来更轻松。”
在教学《山中访友》这一课的时候,我就采用让学生自己来,他们自己组织教学的方式,让他们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找出来,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共同解决。这时候,有一个学生起来问“作者到山中访了哪些朋友?”他的话音刚落,就有同学说:“这个问题书里已经有现成的答案,连这题都不会答,我来告诉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的学,而是积极的参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交流合作,对他们来说学习语文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了。说到四人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现在更是深入学生的心中。遇到什么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就会自觉地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
在一次完成单元综合测试的练习中,事先我已经讲明:把这次练习作为一次测验,自己独立完成,不能看同桌的,也不能和同桌商量、讨论。同学们开始认认真真的做起来。等到快下课的时候,一个男同学举起了手。我走到他跟前,问他有什么问题?他轻轻地对我说:“老师,这道题太难了,我想了好半天,也想不出来,你让我们四人小组讨论吧!”听了他的话,我在诧异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的同时也感到一阵欣慰:毕竟我们的学生已经懂得了,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依靠小组的力量来完成。我想,这也可以算是学生已经认可了“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吧!
3评价方式的转换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领域,我们往往以考代评。考试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成了学生的命根。我们把评价简单的等同于考试,不仅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宗旨,还扼杀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随着课程理念的深入,许多老师认识到,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那种旧的思想观念要打破,新的观念则需要尽快建立起来。新课标告诉我们: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才是评价的真正主体。而在以往的教育中评价的主体往往是教师和家长,而学生则常常是被评价的对象,是处于评价的被动位置。正因为长期实行这样的评价制度,使人们误以为学生没有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其实,只要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学生是有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的能力的;而且学生自我评价及学生间互相评价,比教师、家长的单方面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我们要恰当的利用一些评语,给学生以鼓励,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语言评价是随时随地、简单易行的,当学生有了进步,教师会及时给予鼓励:“你能行,进步真快!”当学生退步时教师也会悄悄提醒:“要掉队了,快迎头赶上。”最具魅力的还是神态评价。当一个性格比较内向,表达能力欠佳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老师面带微笑、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并不时地点点头,就是对这位学生最大的鼓励。有时候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就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开始都不可能作到尽善尽美。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维系着国计民生。只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树立全新教育理念,始终坚持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指导思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浪潮之中,那么,新课程改革将会有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