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难发现,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他们的语文感悟能力比较强,课堂上,老师稍微点拨一下,他们马上就能领会感悟到,这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一般又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学起语文来就显得相对轻松,不用老师费力而語文成绩稳定且优秀。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感悟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教学完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中《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散文,更加深了我的体会:“我”一个人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为什么选择以书为侣,而不选择万人迷电脑、百音盒?原因简单得很,因为“我”能在书中有所发现,得到感悟,获得惊喜。换句话说,要想学生爱上书,与书为伴,就得从感悟入手,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本人认为在教学中要坚持以读为本,通过自读自悟,以读促悟来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决重点问题,突破难点,给学生带来惊喜。
一、初读,走近文本
五年级学生虽有了初步的阅读的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体验,但仍要结合对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到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第一次读,初读,大声读,自由读,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圈出生字词读,把课文读正确,在反馈正音时,教师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音;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个人读,集体读,小组读,默读,速读,开火车形式读等),把课文读通顺。教学中,一定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和感知,为下面的感情朗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精读,走进文本
精读就是要仔细地深入揣摩和研讨课文,以了解文章的精微,也就是说要对文章的每个字词、每句话,每个段落以及全文的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会,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精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 “不待解说、自知其义 ”的效果。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有所感悟的重点是通过精读课文。此时的精读课文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
1.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品读,推敲词义,读中感悟
以本文《走遍天下書为侣》为例,我抓住比喻句重点研读:
(1)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2)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3)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通过让学生个别读,个别读后评价,挑战读,读后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大部分学生心中虽明白,但难以言表。我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朋友、家、故地,轻轻一点拨:你和朋友的关系;你对家的感觉;你对故地的熟悉与留恋……,学生就体会到作者把书当作朋友时的珍爱与亲密;把书比作家时的温馨和留恋;把书比作故地时的方便与依恋。学生通过读句子、讲感受,深入文髓,达到在读中感悟。
2.引导学生图文结合,体悟感情,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图文并茂的文章,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图文结合,体悟感情,培养语感。
3.引导学生巧用比较,在剖析中培养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巧用比较,是有效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之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就得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语言的敏锐,往往来源于对生活的敏锐。一旦学生有了对语言的敏感,他们就能在社会生活中更敏锐地观察生活,洞察生活,理解生活。
加强感悟体验,可使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加速,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可见,比较在语言感悟中的作用是奇妙的。
三、赏读,升华文本
赏读感悟是在精读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精读感受的继续和提高。这一阶段是对语言文字从概括到具体、从内容到语言更加深入的认识过程。我要求学生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去读书,通过品评作者的立意、构思、语言表达等特点,从而训练语感,学习表达方法。例如,对全文整体性的品评,我主要放在让学生理解作者布局谋篇的突出特点上。做法是:让学生从中心出发,反馈课文,默读或朗读进行思考讨论——作者这样安排语言材料表达中心思想的用心何在,课文的立意、选材有何精妙独到之处;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课文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体系,对课文有一个高层次的整体认识。
为了突出这个阶段的重点——“赏”和“悟”,我注意巧妙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我用《月光曲》做背景音乐,引学生欣赏,进入意境,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学生尽情地朗读,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轻柔舒缓、热情明快、高昂激越,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学生就这样在“赏”中不知不觉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小学阶段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们精心挑选出来的美文,因此在教学每一篇文章时,我都要求学生有重点的选读一两个段落,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意境,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多问一个为什么,不要用一个答案或一个结论来框死学生,禁锢他们的思想,应鼓励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当学生有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时,我们语文老师还担心孩子不爱上书吗?
一、初读,走近文本
五年级学生虽有了初步的阅读的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体验,但仍要结合对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到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第一次读,初读,大声读,自由读,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圈出生字词读,把课文读正确,在反馈正音时,教师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音;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个人读,集体读,小组读,默读,速读,开火车形式读等),把课文读通顺。教学中,一定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和感知,为下面的感情朗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精读,走进文本
精读就是要仔细地深入揣摩和研讨课文,以了解文章的精微,也就是说要对文章的每个字词、每句话,每个段落以及全文的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不但要读懂,而且要读会,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精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以收到 “不待解说、自知其义 ”的效果。文章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之中,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真正有所感悟的重点是通过精读课文。此时的精读课文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
1.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品读,推敲词义,读中感悟
以本文《走遍天下書为侣》为例,我抓住比喻句重点研读:
(1)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2)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3)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通过让学生个别读,个别读后评价,挑战读,读后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大部分学生心中虽明白,但难以言表。我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朋友、家、故地,轻轻一点拨:你和朋友的关系;你对家的感觉;你对故地的熟悉与留恋……,学生就体会到作者把书当作朋友时的珍爱与亲密;把书比作家时的温馨和留恋;把书比作故地时的方便与依恋。学生通过读句子、讲感受,深入文髓,达到在读中感悟。
2.引导学生图文结合,体悟感情,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图文并茂的文章,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引导学生图文结合,体悟感情,培养语感。
3.引导学生巧用比较,在剖析中培养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巧用比较,是有效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之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就得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语言的敏锐,往往来源于对生活的敏锐。一旦学生有了对语言的敏感,他们就能在社会生活中更敏锐地观察生活,洞察生活,理解生活。
加强感悟体验,可使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加速,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可见,比较在语言感悟中的作用是奇妙的。
三、赏读,升华文本
赏读感悟是在精读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精读感受的继续和提高。这一阶段是对语言文字从概括到具体、从内容到语言更加深入的认识过程。我要求学生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去读书,通过品评作者的立意、构思、语言表达等特点,从而训练语感,学习表达方法。例如,对全文整体性的品评,我主要放在让学生理解作者布局谋篇的突出特点上。做法是:让学生从中心出发,反馈课文,默读或朗读进行思考讨论——作者这样安排语言材料表达中心思想的用心何在,课文的立意、选材有何精妙独到之处;之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课文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体系,对课文有一个高层次的整体认识。
为了突出这个阶段的重点——“赏”和“悟”,我注意巧妙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我用《月光曲》做背景音乐,引学生欣赏,进入意境,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学生尽情地朗读,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轻柔舒缓、热情明快、高昂激越,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学生就这样在“赏”中不知不觉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小学阶段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们精心挑选出来的美文,因此在教学每一篇文章时,我都要求学生有重点的选读一两个段落,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意境,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多问一个为什么,不要用一个答案或一个结论来框死学生,禁锢他们的思想,应鼓励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当学生有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时,我们语文老师还担心孩子不爱上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