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数学学习更接近于生活化、应用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数学语言生活化,理解数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讲解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口诀:“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有等号画实心圆点,无等号画空心圆圈”。这样有效的帮助学生很好的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解集。
又如在关于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顺口溜“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比如在数的开方的引入时,可这样提问:“邻居张大爷家新买了25只羊,要用栅栏围成一个四边形羊圈,为节省材料,把它作成一个正方形,如果每只羊占用1平方米,那么这个羊圈的边长需要多长?”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三、数学情境生活化,体验数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提供这样的思维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
例如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
四、数学作业生活化,运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
如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收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并在班级中展开讨论,看看哪些统计图表可以改进,哪些制作得很好,好在哪里;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据,让学生自己选择并绘制统计图,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地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
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作者简介:
黄晶,女,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数学语言生活化,理解数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讲解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口诀:“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有等号画实心圆点,无等号画空心圆圈”。这样有效的帮助学生很好的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的解集。
又如在关于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顺口溜“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比如在数的开方的引入时,可这样提问:“邻居张大爷家新买了25只羊,要用栅栏围成一个四边形羊圈,为节省材料,把它作成一个正方形,如果每只羊占用1平方米,那么这个羊圈的边长需要多长?”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如此切身的问题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更是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的最佳途径。
三、数学情境生活化,体验数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提供这样的思维环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需要大家一起来实践解决,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集体的共同研究,最终得出学习结论。
例如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
四、数学作业生活化,运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
如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收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并在班级中展开讨论,看看哪些统计图表可以改进,哪些制作得很好,好在哪里;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据,让学生自己选择并绘制统计图,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地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
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作者简介:
黄晶,女,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