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从情感教育做起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学校里接连发生了几起学生违纪事件,其中有一个学生因偷窃别人的随身听被抓获而在德育处停课做检讨,并通知其家长到学校配合教育。当家长蓬头垢面、衣裳褴褛地站在办公室门口时,我的心底不禁一阵酸楚。再看看他的孩子,一头长发,一身时装,颈脖子上还挂着个护身符,一身都市时尚青年的装束,真让人难以想象这两人会是一对父子。当家长知道孩子所犯的错误后显得非常气愤和激动,不禁走过去责问孩子。没想到这位学生竟对他的父亲说:“谁让我这么倒霉生在你这个农民家呢!如果你是个干部或老板,我也用不着去拿别人的东西了。”他的父亲脸色铁青,嘴唇直哆嗦,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的心里也是一阵冰凉。
  这就是我们教育十多年的学生吗?这就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吗?我在心里不停地追问。对于一个连自己的父亲都瞧不起的人,他哪里还会有什么爱心和良知?哪里还会有什么责任感和使命感?哪里还会热爱他的同胞、家乡和祖国?又怎会为他人、为社会去付出、去奉献呢?
  我开始反思我们的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工作。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可能过分注重了管的成分,这个不许,那个不准。遇到学生违纪时也是扮演着“消防队员”和“警察”的角色,要么是通知家长来校,要么是做检讨、停课、处分。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生的麻木、厌倦甚至反感。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教育是雕刻心灵的艺术,不能作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的限制与要求,而应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兴趣、习惯和内心世界。多给他们尊重、信任和理解,用真情影响、感化他们,用道理说服、教育他们。
  在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中,也存在着简单化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往往把现存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把学生当作“美德的容器”。其实,德育教育不可能是急风暴雨式地一蹴而就,而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不断渗透与漫长积累;德育教育不能只是一些空洞的口号与大道理,而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从情感教育抓起。
  要教育学生爱自己的父母,这是情感教育的基点。“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在父母的眼里,他们的孩子一个个都是天使,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他们除了给子女以生命,更给了他们世界上最真最纯最深的爱,动物尚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何况人乎?对父母的爱应当是从心底流出的真情,表现在对父母的关心、体谅和理解,对家庭的责任、牵挂与付出,对自我的约束、鞭策与激励……
  要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同学,爱自己的朋友。人必然生活、学习在一个群体中,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与协作。当今社会,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是一个人成才所必须具备的两种基本素质。闭关自守、单打独斗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与他人的交往与协作中。只有充满真诚、宽容、尊重与关怀,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帮助,从而使自己心情舒畅、精神愉悦,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播种理想,收获希望。
  要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学业,爱自己的人生。当代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赞美的光环里,养尊处优,自高自大,逐渐变得狭隘、自私、懒惰、脆弱。考试成绩稍有不满意,就会情绪低落,一蹶不振;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就会丧失斗志,偃旗息鼓,用偏激的甚至极端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业和人生。歌德说过:“人们只能认识自己所爱的,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我们的教育应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懂得学习需要刻苦,但更是一种收获与快乐;生活充满艰辛,但更是一种磨练与期待。从而能保持一种平静、豁达的心境,去感受和体验耕耘之美、拼搏之美、创造之美、收获之美,从内心深处唤起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
  要教育学生爱身边的一切,爱美好的世界。清晨,当我们迎着晨风走进校园;傍晚,当我们踏着夕阳满载而归,我们的心中是否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热爱和深深的感动?教育应唤醒学生的理性与人性,使他们能以宽广的心境与博爱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周围的世界。爱天上的每一片云彩和每一缕阳光,爱地上的每一棵小草和每一朵鲜花,爱吹过脸颊的每一缕清风。珍视一切,善待一切,以快樂和感动的心情度过每一天,把每一个日子都装扮得灿烂夺目、绚丽多姿。
  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知、情、意、行的相互影响与相互生成。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它不是一种简单记忆的知识,而是一种修养、一种能力。情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与切入点,通过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得到升华,从而在其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并持续地影响其一生。
其他文献
多彩的生活告诉人们,举手之劳的帮助孕育着成功。人生在世,如果能时时处处乐善好施,唯小善举,对别人尽可能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方便和帮助,同样是令人难以忘怀,值得感动的。  今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我刚到办公室上班不久,只见一位同事手里擎着一束鲜艳的各色剑兰花(十三太保),满面笑容地送到了我的手中。说是新天镇沙滩村的一位种花的老人昨天来城里卖花,顺便到楼上给我送花,因办公室无人,便委托同事将鲜花转交给我。一
期刊
清同治元年,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以往的两江总督,仅节制苏、皖、赣三省,而此次朝廷却将富饶的浙江亦交与其手——可见曾氏之炙手可热、位高权重。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在给两个弟弟的信中,对官运却透着一股深深的畏惧之情:“日过正午要偏斜,月到圆满则亏缺。曾家现在正处于日正月圆时刻,时时有走下坡路的可能。应当勤政、廉洁,谨慎从事,推迟这一时刻的到来。”  身居高位,如履薄冰,曾国藩的畏惧心后面透着一股清醒
期刊
情趣是生活中的“调味品”。当心中存有一份情趣时,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平凡的“日子”就会更加亮丽。每一份情趣,给自己的都是一份独特的享受。  读书是一种情趣,休闲之时泡一杯清茶,随意翻开一本书,就如同与一知己围炉夜话,其乐融融。此时既可以与李太白同饮,邀巴尔扎克谈心,也可以让李清照和斯陀老人冲破时空的界限,翩然成为座上宾。读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崇尚。若能以一种平常心,用一种散淡的心情
期刊
有位校长跟我开玩笑说:“你退休了,我们就轻松了。”年轻的老师说:“认识你太迟了。”单位有人说:“我生怕没活干。”真的,再过两个月,我就退休了。我想说的话是:“教研员要当之无愧。”  服务、指导、研究是教研员的三大职能,说具体一点,教研员应是教师专业的引领者和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者,是教师专业的发展的伙伴,其职责在于帮助年轻教师走向成熟,年长教师走向风格,骨干教师走向审美。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研员是教育行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全面铺开,全国自下而上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犹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改革以崭新的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许多教师都自觉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注重教学中自己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形式。但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些透视。    一、听之任之,放之过度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努力探索这一奥秘。特别是对后进生,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因为我明白,造成他们后进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转化他们的方法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一、用爱打开他们的心扉    1999年第一次踏上讲台,我就发现学生小A“与众不同”:目光里透着看穿一切的冷漠,自我介绍是“差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智
期刊
一、目前我国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特征    中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9亿,其中乡镇企业吸纳约1.3亿人,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约有1亿人。按照不同的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中国农村约有1.1亿个到近2亿个处于隐性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状况的剩余劳动力。当前,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靠非农业收入,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收入的增长。2000年~2002年,农民收入的增量中47.8%来自于外出打工。  农村剩余
期刊
根据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思想,从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构建评价体系,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现就新课程综合评价浅议如下:    一、评价理念    1. 评价内容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及理念,要符合各地各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评价内容不宜过于复杂、繁琐,要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力求务实。  2. 评价要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
期刊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创设情境,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互动的基础上平等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构建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摆在每位教育者面前的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不光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敬业精神、敏锐的分析应变能力,还要把握新理念,掌握一定的交往与合作的技术。切实转换师生角色,这也是非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要求达到这样一个目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关注科学、关注知识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我浅显的认为,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