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出发,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贯穿“数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终运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基于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实践展开探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必须从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生活情境和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与创设观察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 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面对过往呆板的数学教学,学生已经逐渐开始排斥,所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生活化教学是新时期下小学数学老师教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生活化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材实例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确实具有一定的能力理解教材所给出的教学实例,然后回答课堂上教师提出的理论问题. 但是如果教师仅仅是“备课”,而不是“授课”,学生置于其中却无法理解概念和定理中描述的一切,这样的课堂教学作用何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性,将教材实例生活化,形成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那么就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教材的优点,吸引学生的眼球,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进而掌握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实例生活化,深入挖掘其存在的教学作用,让学生充分接触到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材料,扩散自己的思维,培养学习意识,为日后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如在“分数大小比较”一课中,可用以下生活例子对学生进行授课:星期天,小明的妈妈去超市买了三瓶果汁,小明的爸爸喝了一瓶的■,小明的妈妈喝了一瓶的■,小明喝了一瓶的■,请同学们猜猜他们三人谁喝的果汁最多?小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通过在生活中的比较,很快就能算出小明的妈妈喝得果汁最多. 通过从贴近学生的生活中取材,补充到教材内容中去,实现教材實例生活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有必要的.
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情景创设是在教学中被广为应用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恰当的生活情景,通过生活情景的设立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越相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能力就越高. 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有意创设或富有立体感的生活情景中时,学生会情绪高涨,富有想象空间和超常的思维能力,进而表现出以往所没有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平均数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这样一个动画场景:周末,红红一家一起来到郊外野餐,在充满青春活力的《小太阳》的歌声伴随下,红红和她的家人来到了鸟语花香的郊外,是曾相识的情景引起了学生的回忆,他们想起了曾经和家人一起出游的情景. 在学生被引起兴趣的同时,老师适当引入所学知识,提出问题:“把六个橘子和四支可乐饮料平均分给红红的爸爸妈妈,每人能分得多少?”学生回答之后,再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出结果,直观地显示出学习的内容“平均数”,让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一个充分的理解. 紧接着用课件显示出相应的练习题:“把八个梨子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个人最后分得几个?”加强学生对“平均数”的进一步认识.
三、走出数学课堂,强化生活教学
走出数学课堂,能有效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积累. 小学生处在6~12岁的年龄阶段,他们天真幼稚,他们好玩、好动,让他们长时间待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是没有教学成效的,即使让他们完成练习任务,他们也是为任务而练习,并没有深入了解数学的内在应用知识. 带领学生走出数学课堂,强化生活教学,能帮助学生解放自己,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此,老师除了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外,还要有效运用现实素材,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增加知识的积累.
如“比例的应用”一课学习,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地学习,通过测量竹竿影长、竹竿长度、旗杆的影长,应用比例知识求旗杆长度.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久而久之,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加深对比例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例知识的能力. 此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帮助制作教学工具来强化生活教学,学生在制作教学工具的过程中,对知识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通过生活教学环节的强化,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水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 语
新时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为了适应素质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正在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 要想小学数学教学达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就要从生活入手,实施有效的生活化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曾维军.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0(1).
[2]杨霖.谈“生活化”的数学教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7).
[3]黄赛丹.如何做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3(6).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必须从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生活情境和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与创设观察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 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面对过往呆板的数学教学,学生已经逐渐开始排斥,所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生活化教学是新时期下小学数学老师教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生活化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材实例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确实具有一定的能力理解教材所给出的教学实例,然后回答课堂上教师提出的理论问题. 但是如果教师仅仅是“备课”,而不是“授课”,学生置于其中却无法理解概念和定理中描述的一切,这样的课堂教学作用何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性,将教材实例生活化,形成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那么就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教材的优点,吸引学生的眼球,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进而掌握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实例生活化,深入挖掘其存在的教学作用,让学生充分接触到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材料,扩散自己的思维,培养学习意识,为日后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如在“分数大小比较”一课中,可用以下生活例子对学生进行授课:星期天,小明的妈妈去超市买了三瓶果汁,小明的爸爸喝了一瓶的■,小明的妈妈喝了一瓶的■,小明喝了一瓶的■,请同学们猜猜他们三人谁喝的果汁最多?小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通过在生活中的比较,很快就能算出小明的妈妈喝得果汁最多. 通过从贴近学生的生活中取材,补充到教材内容中去,实现教材實例生活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有必要的.
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情景创设是在教学中被广为应用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恰当的生活情景,通过生活情景的设立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越相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能力就越高. 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有意创设或富有立体感的生活情景中时,学生会情绪高涨,富有想象空间和超常的思维能力,进而表现出以往所没有的求知欲和探究欲. 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平均数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这样一个动画场景:周末,红红一家一起来到郊外野餐,在充满青春活力的《小太阳》的歌声伴随下,红红和她的家人来到了鸟语花香的郊外,是曾相识的情景引起了学生的回忆,他们想起了曾经和家人一起出游的情景. 在学生被引起兴趣的同时,老师适当引入所学知识,提出问题:“把六个橘子和四支可乐饮料平均分给红红的爸爸妈妈,每人能分得多少?”学生回答之后,再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出结果,直观地显示出学习的内容“平均数”,让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一个充分的理解. 紧接着用课件显示出相应的练习题:“把八个梨子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个人最后分得几个?”加强学生对“平均数”的进一步认识.
三、走出数学课堂,强化生活教学
走出数学课堂,能有效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积累. 小学生处在6~12岁的年龄阶段,他们天真幼稚,他们好玩、好动,让他们长时间待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是没有教学成效的,即使让他们完成练习任务,他们也是为任务而练习,并没有深入了解数学的内在应用知识. 带领学生走出数学课堂,强化生活教学,能帮助学生解放自己,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此,老师除了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外,还要有效运用现实素材,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增加知识的积累.
如“比例的应用”一课学习,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地学习,通过测量竹竿影长、竹竿长度、旗杆的影长,应用比例知识求旗杆长度.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久而久之,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加深对比例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例知识的能力. 此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帮助制作教学工具来强化生活教学,学生在制作教学工具的过程中,对知识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通过生活教学环节的强化,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水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 语
新时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为了适应素质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正在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 要想小学数学教学达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就要从生活入手,实施有效的生活化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曾维军.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0(1).
[2]杨霖.谈“生活化”的数学教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7).
[3]黄赛丹.如何做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