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教学策略

来源 :高考·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90207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新课改后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历史学科容量大、基本史实性知识较多,所以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容易将课堂的重心放在对基本史实的识记上,不够重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将从必要性、提升途径和注意问题三个方面,对在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对历史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中学历史;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各阶段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尽管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有所改进,但仍存在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延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学习需要。传统观点认为,数学等理科学科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而历史等人文学科更加重视教授知识本身,即所谓“依靠记忆就能学好”的学科。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教育观点的不断发展,这种观点已经被证实是片面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结合历史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背后的答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基于实现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速度是比较快的,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的比重也逐渐加大,逻辑思维能力也不断提高。这一时期的学生对概念性知识进行逻辑性思考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时期学生成绩的上限。而历史学科对学生历史思维的训练,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构建出历史事件间的逻辑关系、总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用这种客观理性的方式进行思考。这不仅对学生总体成绩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全面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途径等多方面的能力,这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发展有着十分长远的意义。
  (二)基于实现历史教育价值的需要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目标的价值取向也是以人为本。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历史学科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塑造正确三观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通过历史教学,学生能够从历史中获得启示,获得思辨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上的进步。就中学历史课堂而言,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课后的反思总结,以达到实现历史科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最终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即提升整个社会的国民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多重史料,直观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会应用到大量的史料,常见的有教材中的图片、地图、相关史书记录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史料去学习和掌握历史。但是历史课堂中教授的内容通常距现实生活比较久远,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很难真正地理解所学的历史。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不同史料,尽量利用多重史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让历史事件具象化,促进学生形象历史思维的形成。具体有以下两个方法。
  首先是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乡土资源承载了本地区历史的发展,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最直观的看到的历史记录。一般乡土资源涉及的历史与学生的成长和生活息息相关。即使在经历历史学习之前,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環境、家乡的风俗习惯以及家乡著名的历史人物等,也都是十分熟悉的。在历史教学中,如能将本地乡土资源引入课堂,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在学习中了解风俗习惯、家乡遗迹的由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厦门地区的教师在讲述“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时,引入近代爱国实业家,厦门大学、集美学村的创立者陈嘉庚的相关材料,学生会有在学习中倍感亲切,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深入。
  第二是尽量使用直观史料。这里的“直观史料”指的是图片、视频、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学生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直接获得信息的史料,一般指的是非文字史料。学生通过直观史料,能够将历史知识直接在脑海中转换为画面、声音,帮助学生在教材之外从更多角度去学习和了解历史。比如:在讲授“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播放民国时期拍摄的录像材料,能够给学生一个视觉冲击:近代时期大城市社会上层人士的服装、语言等其实与现在十分相似。学生在观看史料后通过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灵活教学
  历史教学情境,主要是指由各种客观历史因素构成的特定情境。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是认知、情感、行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是一种以师生的主观心理、客观环境和兴趣意愿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的历史典型再现。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心理情境的创设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具体材料发挥想象,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氛围,对掌握历史知识,激发历史情感有重要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具体有两个方式。
  首先,是带领学生体验历史角色。前文已经提到过,历史课堂上学习的历史事件离学生生活较远。这种“远”不仅体现在时空上,也体现在地域上。尤其是讲授世界历史时,很多概念、名词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历史场景和历史角色的模拟,让学生体验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充分融入历史事件中,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在讲授“三角贸易”时,创设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在黑人奴隶、欧洲船主、美洲种植园主,让学生在不同角度经历三角贸易,体会三角贸易的过程以及对不同阶层的影响。
  第二,带领学生解决历史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况设计历史相关的问题或做出历史假设,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理,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历史思维,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如在讲授“新中国的外交”时,让学生讨论“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让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三)构建框架,整体史观
  历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历史事件的发展是有其内在逻辑的。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说过:“唯有总体史才是真历史。”对中学学生来说,历史学科的内容较多,需要记忆的内容也较多,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只把基本史实当作分散的知识点教授学生,那么学生便容易也把历史学科的重点放在对很多知识点的记忆上。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走进历史事件,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地学习和思考历史。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是注重对于历史知识间的比较。历史是发展的,历史事件前后之间是有关联的。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浩如烟海,基于中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历史教材中有些时期的内容是较为简略的,每一课的内容也不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讲授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一定要将历史事件放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进行讲授,注重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同时,也要注意对同一时期内中外历史进行横向比较。如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时间轴,将已经学过的中国近代史的“抗日战争”相关的内容也一起整理,进而加深对这一时期整体历史发展的掌握。
  第二是注重利用思维导图。历史学科内容比较琐碎,对历史思维的培养要建立在学生对基本史实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寻找方法,将零散的历史知识加工整理,抓住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和细节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历史。利用思维导图就能够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构,了解历史事件间的内在逻辑,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方式通常在复习小结使用较多。如在讲授中国近代遭受的四次侵略战争时,让学生绘制“中国近代侵略与反抗知识导图”,锻炼学生对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在课堂上教师干涉过多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升学压力、学时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在历史课堂上有时会出现教师干涉过多的情况。教师被固定的课堂模式所限制,进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只设置一种答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缺乏预设。或是教师在过于依赖教材和配套练习册,担心教学任务不能全部完成,故很少设施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环节。对学生讨论等活动,也常流于形式,得出预设正确结论后就进行下一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讨论得出的不同结论缺少反馈。
  (二)忽视对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些教师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但是对课堂外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够重视,这里主要指学生的课前预习部分。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大致了解,在课堂上能够更容易跟上教师思路,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于学生课前预习不做要求,导致很多学生对课前预习也不重视。上课前对课本内容没有了解,使得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引导上,影响对知识的深入挖掘,进而影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对学生要求停留在在记忆层面
  由于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考试要求,导致很多教师甚至学校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要求只停留在记忆层面,认为学生把知识点背下来能够应付考试就足够了。历史课堂上没有针对学生思维培养的设计,导致学生知识死记硬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比较片面。这种方式不仅非常耗费时间,而且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长远来看,无论是对学生的成绩还是长远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伤害。这种情况是历史教师一定要注意避免的。
  結束语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历史教师们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中也更加重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相信随着对历史教学的不断探索,在多元开放的历史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了解历史事件、探索发展规律,在历史中汲取智慧、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祁燕.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1):108.
  [2]王清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1):208-209.
  [2]赖丽珍.例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7(12):60-62.
  [4]王佳翠.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探究性学习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2):130-131.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学科对学生的推理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的教授上,天天想着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安排大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虽然题海战术和灌输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看起来掌握了知识,看起来让学生掌握了解题技巧,但是在遇到新颖的题目的时候,学生会不知所措。而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合情推理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本文从内涵、重要性
期刊
摘 要: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诸多教师对高中生物课程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新的认识,他们更加注重高中学生的学习理念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对高中学生的生物思维、生物意识、生物学习观念的关注度更高了。面对高中生物课程教育要求,如何延伸高中生物课程教育空间,如何探索更加创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教育方法,是值得研究人员加强研讨的地方,而创新教育教学策略为其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本文围绕高中生物课程教育,以新时代为背景,深入
期刊
摘 要:教材插图是一种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教材资源,但是它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在教材中加入了插图不仅能让教材变得生动有趣,还能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引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另外,因为插图是在视觉上的冲击,给人的感觉更加的直观,在对图片有一定的理解之后,同学再借助文字对其进行丰富,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就教材插图的引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探讨。  摘 要:高中英语;插图;学习效果  自17世纪以来,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国家逐渐加大了对于生物教学的重视程度,特别是高中阶段的生物教育。相关的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断的进行着教学观念,以及教育方式上的改变。积极地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于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视程度,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本文就高考驱动下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的反思探索展开相关的论述。  关键词:高考驱动;高中生物;针对性复习;独立思考能力;反思探索  在高中阶段进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化教学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语文课堂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的直观、深入。在语文课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会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文章将结合教学实例,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方式的作用和实践。  关键词:高中语文;信息技术;作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的飞速普及,多媒体教学
期刊
摘 要:当前,在高中化学教育领域内,实验教学对于培育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探索意识具有关键影响,可以有效增强高中学生的化学研究思维与化学核心素养,强化高中学生的化学知识运用能力,提升高中化学的教育质量。然而,在当前的高中化学教育中,实验教学被轻视的现象普遍存在,实验教学的重要价值难以彰显,这都制约了高中化学实验教育的优化,降低了高中学生对化学实验与化学知识的探索兴趣。本文重点研究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创新教育逐渐成为高中化学教师的重点教学目标,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据此,简要概述了利用高中化学教学进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并从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习动机以及结合教材知识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利用高中化学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其他化学教学工作者实施创新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化学
期刊
摘 要:高中地理知识较为复杂,涉及广泛,富有变化,给学生的知识记忆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所以,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记忆方式需要进行创新,以此来提升学生记忆效率,节省更多时间。文章主要在介绍当前高中地理知识记忆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高中地理知识记忆方式的创新路径,以此来提升学生地理知识记忆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知识;记忆方式;地理学习  记忆是一种对以往经验在脑海中的反映,是人的大脑对已经存入到
期刊
摘 要: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是高校招生考试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本文从班主任责任入手,详细介绍班主任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与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相应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班主任;素质教育;综合素质评价  一、山东省教育厅印发
期刊
摘 要:本文为了保障初中学生能顺利过渡到高中学段,并在高中学段充分发挥初中所学,促使初高中衔接关系良好,将在新课改背景下以数学学科为基础展开研究工作。研究主要论述初高中数学学科衔接关系的重要性,随后指出初高中数学衔接关系的不足,最后提出对应的初高中数学衔接关系建设策略。策略的实施可实现研究目标,且有益于初高中数学知识连接,能起到推动数学基础教育质量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初高中;数学学科  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