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是不能复制的个体,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应当具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是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
一、童心无忌——作文立意的个性化
作文,是儿童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该是他们抒发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可是,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习惯于树立“意义”的灯塔让儿童仰望,把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异变成为毫无生气的技能训练,这样的作文教学必然远离作文的本原。
在作文的时候,我们常能听到学生无奈的叹息或无力的反抗:老师,我没事可写!学生真的无事可写吗?其实不然。现代儿童的生活接触面比起他们的前辈不知扩大了多少倍,他们缺乏的只是大人们需要的所谓的“有意义的事”。正是为了这类“有意义的事”,我们顺手把孩子们的思想清理干净了,然后越俎代庖,塞进一些“好东西”。记得有这样的故事:一位小学生一篇有关“牛”的文章中写道,牛不爱干净,身上脏兮兮的,它的毛病很多。结果遭到了家长的反对,在家长的指导下重新立意构思,定位为赞美老黄牛的奉献精神、吃苦精神,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并不觉得它是陌生的,而是似曾相识,因为我们身边甚至自己经常在演绎这样的故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孩子们懂得更应该如何生活、如何作文。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也是人性的投射。生活是多彩的,人性是多棱的,既能折射出真善美,也能反映出假恶丑,甚至还会有调和的中间色彩。我们要敢于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用惊奇、赞叹”去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让学生多角度立意,在作文中吐真意、发真情、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童心世界。
曾经有个学生写过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我有一个懒爸爸,每天躺在床上呼呼睡大觉,什么事儿都推给妈妈做。一天早上,我和妈妈叫他一起去操场锻炼身体,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还有一次,我叫他吃早饭,可爸爸还在睡懒觉,嘴上含含糊糊地应着:“噢!”可就是不出来。日子一天天过去,爸爸的肚子也一天天大起来,拍拍它就像敲小鼓。爸爸呀爸爸,你再这样下去可要变成一个猪爸爸了。这些信手拈来的文字虽然不怎么优美,比喻也不怎么恰当,更不用说立意了,但通篇洋溢着孩子特有的原始、稚气、可爱的语言特点。读着读着,你会被那些发自内心的真话、实话深深地打动。因此,如果我们用儿童的眼光赏识儿童的作文,用儿童的思想宽容儿童的作品,也许,我们就能见到一些久违的、令我们感动的灵性及悟性……
二、童趣盎然——作文思维的个性化
笛卡儿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要学生实现个性化的表达,必须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思考。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在文章的生成过程中,思维活动一直贯穿始终,并处于核心地位。没有个性化的思维,也就不可能有个性化的立意、布局、语言。一位小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雨”:“听着雨欢快地唱,便伸手抓雨,却什么也没有,扑了个空,我那只手可能是个特别的漏斗,过滤了心急的雨滴,留下了略带冰凉的小水渍和攀在手背上摇摇欲坠的小水滴。”这段文字可谓写得清新别致,富有鲜明的个性。其原因不仅在于对雨的喜爱,更在于她以个性化的思维,运用联想,刻画了“如漏斗般的小手、心急的雨滴和调皮的小雨滴”等三个形象。其中,一个“攀”字写出了小水珠欲滴犹留的情状,显得活泼可爱、俊俏灵动。试想,倘若不是具有个性化的思维,这类描写是很难写出来的。所以,作文必须有“我思”的切入。只有“我思”的触角才能掀开“我在”周围的各种迷茫,使作文成为“我在”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
1.要开发儿童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鲁迅先生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高空,他想潜入蚁穴。”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在低年段,儿童的想象力是异常丰富的。想象是思维不可或缺的手段,在作文训练时,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进行续写、改写,想象未来和未知的世界,这样思维驰骋的空间便会越来越广阔。
有一位老师在教《雨中》一课时,就契机引导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放手让他们写想象作文。教师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淘气的苹果掉到了马路上,经过了一次小小的旅行,它最愿意待在那里?这时有的说愿意在箩筐里,因为箩筐里干净又安全。有的说愿意待在马路上,因为自由自在。教师抓住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顺势引导:如果你是一只喜欢在马路上的苹果,那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如果你喜欢在箩筐里接着又会发生什么事?请你们写一写。确实有许多孩子写出了具有独特个性的文章。
2.要激发儿童的思维裂变
“文成于思”,构思是学生把习作素材在头脑中进行条理化的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思维定势,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思维,大胆求异,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如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联想思维,多让学生换个角度、换个层次去思考问题,不要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流畅而一触即发,深刻而入木三分,独特而别具匠心,做到了这一步,又何愁作文没有个性呢?
三、童笔生花——作文形式的个性化
每一部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如同它的内容是具体的独特的“这一个”一样,它的形式也是具体的独特的“这一个”。这是美学的基本原理。黑格尔说过:“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即由于它包含成熟的形式在内。”《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多角度地观察”,“有创意地表达。”
什么是有创意地表达?它不同于作家的创作。教师不要以任何形式去捆绑孩子,只要把内容表达好了,什么形式都可以用,不要有“作文该不该这样写”的顾虑。如写介绍家乡的物产可以用“设计广告”等形式,或者套用“说明书”的形式;介绍人可以借鉴“人物传记”的写作模式,也可以学写“课本剧”,或对人物进行“故事新编”;根据儿童善于异想天开的思维特点组织他们写“科幻小说”等想象作文,或编写“童话故事”;引导儿童写“环保”、“民工”等社会问题时,可以用“调查报告”的形式,甚至用上“开药方”的格式;鼓励儿童用“诗歌”、“儿歌”来描写生活情感,或以“日记体”、“书信体”来抒写内心世界。借助这些各异的形式,服务于内容,就会使儿童作文更富创意、更有新意。
当然,我们的“有创意地表达”是形式的创新,并不是片面地追求形式主义,它是对作文的外部包装,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打好写作基础的前提下,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给自己的文章寻找一个最有利于表达而又最符合自己个性的外部形式,更好地展示自己独特的写作个性。同时,我们不能把“有创意地表达”定位过高,这样就会人为地造成另一种形式的拔高作文的趋向,又一次使儿童作文走上异路。
四、童言灿烂——作文语言的个性化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岁月,儿童并不像成年人那样现实,他们更多地生活在物我一体、精神现实不分的状态,因此,他们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浪漫主义作家”。一堂语文公开课,老师问学生:“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学生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学生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学生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其实,老师课前准备的答案是:“花儿开了,因为春天来了。”
著名作家王旭峰说:“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我们要尊重儿童的语言特点,尊重他们的表达习惯,肯定他们的“童话”,欣赏他们的“童话”,鼓励儿童把原汁原味的儿童话语写到作文中去。对他们学习和运用语言中所犯的错误,要持宽容的态度。儿童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只属于他们的话语系统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套话语系统独特而富有情趣,词汇虽然不丰富但很生动,语法虽不够规范但有创意,表达虽不精确但足以描述他们的生活。如在孩子的话语中,下大雨不会说成是“天地间像挂上巨大的珍珠帘幕”,而可能说成“雨点像小鱼儿一样从天上跳下来”;茉莉花在他们眼里不会是“婀娜多姿”,可能像“小猫的脚印”。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文,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也只有训练和发展儿童自己的语言,作文教学才有价值,儿童才有可能对作文产生兴趣。用儿童语言表达儿童生活和情感是顺畅的、自然的、优美的,刻意地生硬地要求儿童用成人的语言模式来反映和表达成人所需求的生活和情感,这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也不是小学生语言学习的途径。我们要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真实生活,不要让生动的“童言”变成常见的成人话语的粗糙复制品。只有这样,儿童作文才能多姿多彩。
蒙台梭利曾说:“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那是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着人类的本性。善于观察孩子个性,张扬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个性,给孩子们一支自由的神笔,这才是儿童作文的根本意义和个性作文最终出路所在。
一、童心无忌——作文立意的个性化
作文,是儿童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该是他们抒发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可是,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习惯于树立“意义”的灯塔让儿童仰望,把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异变成为毫无生气的技能训练,这样的作文教学必然远离作文的本原。
在作文的时候,我们常能听到学生无奈的叹息或无力的反抗:老师,我没事可写!学生真的无事可写吗?其实不然。现代儿童的生活接触面比起他们的前辈不知扩大了多少倍,他们缺乏的只是大人们需要的所谓的“有意义的事”。正是为了这类“有意义的事”,我们顺手把孩子们的思想清理干净了,然后越俎代庖,塞进一些“好东西”。记得有这样的故事:一位小学生一篇有关“牛”的文章中写道,牛不爱干净,身上脏兮兮的,它的毛病很多。结果遭到了家长的反对,在家长的指导下重新立意构思,定位为赞美老黄牛的奉献精神、吃苦精神,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并不觉得它是陌生的,而是似曾相识,因为我们身边甚至自己经常在演绎这样的故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孩子们懂得更应该如何生活、如何作文。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也是人性的投射。生活是多彩的,人性是多棱的,既能折射出真善美,也能反映出假恶丑,甚至还会有调和的中间色彩。我们要敢于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用惊奇、赞叹”去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让学生多角度立意,在作文中吐真意、发真情、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童心世界。
曾经有个学生写过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我有一个懒爸爸,每天躺在床上呼呼睡大觉,什么事儿都推给妈妈做。一天早上,我和妈妈叫他一起去操场锻炼身体,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还有一次,我叫他吃早饭,可爸爸还在睡懒觉,嘴上含含糊糊地应着:“噢!”可就是不出来。日子一天天过去,爸爸的肚子也一天天大起来,拍拍它就像敲小鼓。爸爸呀爸爸,你再这样下去可要变成一个猪爸爸了。这些信手拈来的文字虽然不怎么优美,比喻也不怎么恰当,更不用说立意了,但通篇洋溢着孩子特有的原始、稚气、可爱的语言特点。读着读着,你会被那些发自内心的真话、实话深深地打动。因此,如果我们用儿童的眼光赏识儿童的作文,用儿童的思想宽容儿童的作品,也许,我们就能见到一些久违的、令我们感动的灵性及悟性……
二、童趣盎然——作文思维的个性化
笛卡儿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要学生实现个性化的表达,必须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思考。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在文章的生成过程中,思维活动一直贯穿始终,并处于核心地位。没有个性化的思维,也就不可能有个性化的立意、布局、语言。一位小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雨”:“听着雨欢快地唱,便伸手抓雨,却什么也没有,扑了个空,我那只手可能是个特别的漏斗,过滤了心急的雨滴,留下了略带冰凉的小水渍和攀在手背上摇摇欲坠的小水滴。”这段文字可谓写得清新别致,富有鲜明的个性。其原因不仅在于对雨的喜爱,更在于她以个性化的思维,运用联想,刻画了“如漏斗般的小手、心急的雨滴和调皮的小雨滴”等三个形象。其中,一个“攀”字写出了小水珠欲滴犹留的情状,显得活泼可爱、俊俏灵动。试想,倘若不是具有个性化的思维,这类描写是很难写出来的。所以,作文必须有“我思”的切入。只有“我思”的触角才能掀开“我在”周围的各种迷茫,使作文成为“我在”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
1.要开发儿童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鲁迅先生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高空,他想潜入蚁穴。”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在低年段,儿童的想象力是异常丰富的。想象是思维不可或缺的手段,在作文训练时,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进行续写、改写,想象未来和未知的世界,这样思维驰骋的空间便会越来越广阔。
有一位老师在教《雨中》一课时,就契机引导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放手让他们写想象作文。教师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淘气的苹果掉到了马路上,经过了一次小小的旅行,它最愿意待在那里?这时有的说愿意在箩筐里,因为箩筐里干净又安全。有的说愿意待在马路上,因为自由自在。教师抓住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顺势引导:如果你是一只喜欢在马路上的苹果,那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如果你喜欢在箩筐里接着又会发生什么事?请你们写一写。确实有许多孩子写出了具有独特个性的文章。
2.要激发儿童的思维裂变
“文成于思”,构思是学生把习作素材在头脑中进行条理化的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思维定势,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思维,大胆求异,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如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联想思维,多让学生换个角度、换个层次去思考问题,不要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流畅而一触即发,深刻而入木三分,独特而别具匠心,做到了这一步,又何愁作文没有个性呢?
三、童笔生花——作文形式的个性化
每一部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如同它的内容是具体的独特的“这一个”一样,它的形式也是具体的独特的“这一个”。这是美学的基本原理。黑格尔说过:“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即由于它包含成熟的形式在内。”《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多角度地观察”,“有创意地表达。”
什么是有创意地表达?它不同于作家的创作。教师不要以任何形式去捆绑孩子,只要把内容表达好了,什么形式都可以用,不要有“作文该不该这样写”的顾虑。如写介绍家乡的物产可以用“设计广告”等形式,或者套用“说明书”的形式;介绍人可以借鉴“人物传记”的写作模式,也可以学写“课本剧”,或对人物进行“故事新编”;根据儿童善于异想天开的思维特点组织他们写“科幻小说”等想象作文,或编写“童话故事”;引导儿童写“环保”、“民工”等社会问题时,可以用“调查报告”的形式,甚至用上“开药方”的格式;鼓励儿童用“诗歌”、“儿歌”来描写生活情感,或以“日记体”、“书信体”来抒写内心世界。借助这些各异的形式,服务于内容,就会使儿童作文更富创意、更有新意。
当然,我们的“有创意地表达”是形式的创新,并不是片面地追求形式主义,它是对作文的外部包装,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打好写作基础的前提下,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给自己的文章寻找一个最有利于表达而又最符合自己个性的外部形式,更好地展示自己独特的写作个性。同时,我们不能把“有创意地表达”定位过高,这样就会人为地造成另一种形式的拔高作文的趋向,又一次使儿童作文走上异路。
四、童言灿烂——作文语言的个性化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岁月,儿童并不像成年人那样现实,他们更多地生活在物我一体、精神现实不分的状态,因此,他们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浪漫主义作家”。一堂语文公开课,老师问学生:“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学生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学生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学生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其实,老师课前准备的答案是:“花儿开了,因为春天来了。”
著名作家王旭峰说:“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我们要尊重儿童的语言特点,尊重他们的表达习惯,肯定他们的“童话”,欣赏他们的“童话”,鼓励儿童把原汁原味的儿童话语写到作文中去。对他们学习和运用语言中所犯的错误,要持宽容的态度。儿童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只属于他们的话语系统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套话语系统独特而富有情趣,词汇虽然不丰富但很生动,语法虽不够规范但有创意,表达虽不精确但足以描述他们的生活。如在孩子的话语中,下大雨不会说成是“天地间像挂上巨大的珍珠帘幕”,而可能说成“雨点像小鱼儿一样从天上跳下来”;茉莉花在他们眼里不会是“婀娜多姿”,可能像“小猫的脚印”。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文,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也只有训练和发展儿童自己的语言,作文教学才有价值,儿童才有可能对作文产生兴趣。用儿童语言表达儿童生活和情感是顺畅的、自然的、优美的,刻意地生硬地要求儿童用成人的语言模式来反映和表达成人所需求的生活和情感,这不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也不是小学生语言学习的途径。我们要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真实生活,不要让生动的“童言”变成常见的成人话语的粗糙复制品。只有这样,儿童作文才能多姿多彩。
蒙台梭利曾说:“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那是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着人类的本性。善于观察孩子个性,张扬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个性,给孩子们一支自由的神笔,这才是儿童作文的根本意义和个性作文最终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