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实施以来,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很大的提升,教学方式得到极大的改进,合作互动教学、生命化课堂逐渐成为新型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模式。数学课堂经历了最初的满堂灌到现在的学生自主探究,课堂学习氛围越发生动。
我校每周三举行数学教研活动,听课、评课,然而我却在此次活动中上了一堂非常失败的课“认识三角形”,这使我陷入深深的沉思。
一、课堂中的败点
败点1:学生自学第一个学习目标(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时,由于练习、问题设计不到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浮于表面,导致后续学习的困难。
败点2:学生在寻找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虽然课堂上学生遇到了困难,但是没有放手让学生探讨,而是等待学生自己解决一段时间后,找到几个先懂的学生作为代表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多数学生却似懂非懂,囫囵吞枣似的得过且过。
败点3:学生自学课本范例时,仅限于看懂并能模仿做题的初等水平上,浅尝辄止。造成学生学习方法单一、思路不开阔的低效学习状态。
二、教学设计中的迷点
迷点1:学生的思维点不好把握。新教材试用以来,“空间与图形”部分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一直是个难点。旧教材在初二引入“几何”,学生学习起来颇为得心应手。而新教材中图形思维对初二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来说是不是引入得有点早?或者我的教学设计跟学生的思维没有寻求一种合理的切入点?导致学生对三角形部分的认识不深刻。
迷点2:一节优质课自然少不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参与课堂学习。但在实践中我担心合作交流没有真正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所以课堂上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不敢多讲。这种双边活动的争锋与规避,使我在设计课程时处在矛盾之中。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尴尬频频,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敢彻底放手让学生探讨,生怕是一时热闹;而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却又担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解决的,最后课堂中难点的突破只是为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提供展示机会而已,这该怎么办?
迷点3: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简单的模仿后,学生若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教师是否应该引出问题,若需要,该如何引出?
三、课后反思中的亮点
亮点1:明确了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内涵
自主学习不是自学,是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积极创设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和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机会。如学生在自主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遇到困难时,应及时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点,互相交流各自的观点,教师也参入其中,来发现学生的思维盲区,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交流得不充分,哪些知识理解得不够透彻,哪些地方学生提出了独到的解决方法。积极关注、及时加工课堂上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实施当堂生成性二次备课,以便更好地引领学生,达到深层次的学习目的。
亮点2: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走进学生的思维
展示交流是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升华的过程。只有展示才有发现,教师才能及时捕捉每个学生的不同思维,有的放失地实施教学。如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如果让学生交流一下对每句话的理解,或者根据学生的思维设计几个即时性的问题,那么三角形的三要素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的认知体系。而这些问题的设计、信息的捕捉都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展示交流中去观察、发现。它可以在批改学生的作业中,也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还可以在学生的讨论声中,在学生扮演时……
亮点3:精心设计练习,拓宽学生思维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贮存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还是思维训练和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例如,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说明“8、4、11”为什么能够成三角形之后,再设计如下变式练习:除11外,还可以选择哪条线段来构成三角形,你能说出所选线段的范围吗?通过这组练习学生不仅会用“两边和或差”来判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而且对“任意两边”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了最简练的程度,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配以综合练习。
至此,初中数学课到底该怎样上,如何结合我们的授课积极渗透课改理念,娴熟地驾驭新课程?通过反思我已经从误区中走了出来。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项,但教师又要注意辩证地吸收,切忌“拿来主义”,要把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解、把握和思考及时地反馈,并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系统理论和学生心理发展科学理论深入具体分析,最终沉淀为教师个体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使教师获得个体的专业成长。
我校每周三举行数学教研活动,听课、评课,然而我却在此次活动中上了一堂非常失败的课“认识三角形”,这使我陷入深深的沉思。
一、课堂中的败点
败点1:学生自学第一个学习目标(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时,由于练习、问题设计不到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浮于表面,导致后续学习的困难。
败点2:学生在寻找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虽然课堂上学生遇到了困难,但是没有放手让学生探讨,而是等待学生自己解决一段时间后,找到几个先懂的学生作为代表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而多数学生却似懂非懂,囫囵吞枣似的得过且过。
败点3:学生自学课本范例时,仅限于看懂并能模仿做题的初等水平上,浅尝辄止。造成学生学习方法单一、思路不开阔的低效学习状态。
二、教学设计中的迷点
迷点1:学生的思维点不好把握。新教材试用以来,“空间与图形”部分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一直是个难点。旧教材在初二引入“几何”,学生学习起来颇为得心应手。而新教材中图形思维对初二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来说是不是引入得有点早?或者我的教学设计跟学生的思维没有寻求一种合理的切入点?导致学生对三角形部分的认识不深刻。
迷点2:一节优质课自然少不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参与课堂学习。但在实践中我担心合作交流没有真正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所以课堂上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不敢多讲。这种双边活动的争锋与规避,使我在设计课程时处在矛盾之中。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尴尬频频,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敢彻底放手让学生探讨,生怕是一时热闹;而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却又担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解决的,最后课堂中难点的突破只是为几个思维敏捷的学生提供展示机会而已,这该怎么办?
迷点3: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简单的模仿后,学生若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教师是否应该引出问题,若需要,该如何引出?
三、课后反思中的亮点
亮点1:明确了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内涵
自主学习不是自学,是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积极创设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和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机会。如学生在自主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遇到困难时,应及时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点,互相交流各自的观点,教师也参入其中,来发现学生的思维盲区,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交流得不充分,哪些知识理解得不够透彻,哪些地方学生提出了独到的解决方法。积极关注、及时加工课堂上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实施当堂生成性二次备课,以便更好地引领学生,达到深层次的学习目的。
亮点2: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走进学生的思维
展示交流是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升华的过程。只有展示才有发现,教师才能及时捕捉每个学生的不同思维,有的放失地实施教学。如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如果让学生交流一下对每句话的理解,或者根据学生的思维设计几个即时性的问题,那么三角形的三要素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的认知体系。而这些问题的设计、信息的捕捉都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展示交流中去观察、发现。它可以在批改学生的作业中,也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还可以在学生的讨论声中,在学生扮演时……
亮点3:精心设计练习,拓宽学生思维
数学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贮存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还是思维训练和发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例如,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说明“8、4、11”为什么能够成三角形之后,再设计如下变式练习:除11外,还可以选择哪条线段来构成三角形,你能说出所选线段的范围吗?通过这组练习学生不仅会用“两边和或差”来判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而且对“任意两边”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了最简练的程度,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配以综合练习。
至此,初中数学课到底该怎样上,如何结合我们的授课积极渗透课改理念,娴熟地驾驭新课程?通过反思我已经从误区中走了出来。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项,但教师又要注意辩证地吸收,切忌“拿来主义”,要把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理解、把握和思考及时地反馈,并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系统理论和学生心理发展科学理论深入具体分析,最终沉淀为教师个体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使教师获得个体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