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谭若丽2018年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青年项目“东北流人方拱乾诗歌研究”阶段成果。
摘 要:方拱乾是清初东北流人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梳理目前学界对方拱乾及其诗歌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方拱乾及其诗歌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就研究深度而言,还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以细致分类的方式对方拱乾诗歌如农事诗的深入探索,能够展现方拱乾遭流放后的复杂心理,并藉此对清初东北流人心灵路程进行全面关注。
关键词:方拱乾;诗歌;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谭若丽,女,山东省莱芜市人,2015年获吉林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古典诗词、东北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02
桐城方氏,自明代以来,以古文名世,文风延绵几百年而长盛不衰。进士、举人众多,为官、治学者多名闻天下,如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散文家方苞,文学家方宗诚、方东树、方守敦,文学家兼水利专家方观承,数学家方中通等等,实乃仅次于曲阜孔家的又一个簪缨世家。
方拱乾,字肃之,号坦庵,又号江东髯史、云麓老人,安徽桐城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是文学家方孝标之父。方拱乾是方大美的第四个儿子,自小聪慧颖悟,七岁能作诗文,成童会背六经,被称为“六骏”之一。明末时期官少詹事,文名遍播当时。后清朝建立,被起用为内翰林秘书院侍讲学士,参与《顺治大训》《内政辑要》等书的编修。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因受江南科场案株连于1659年与家人被流放宁古塔,方拱乾以诗歌为平生爱好,喜读喜作,流放宁古塔三年近千个日头,几乎每日都要写作诗歌,期间共得诗九百五十一首,后结集曰《何陋居集》。后捐资赦归,在归乡路途中、回到家乡后依然笔耕不辍。得诗四百八十一首,结诗集曰《甦庵集》。其中,写作于宁古塔时期的《何陋居集》传播中原文化,记录边境风情,被称为黑龙江现存第一部诗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目前,已发表的对方拱乾进行研究的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共13篇,其中期刊论文11篇,学位论文2篇。最早的《李兴盛新校刊<方拱乾诗集>》[1]一文是罗继祖对李兴盛所校刊的《方拱乾诗集》所具有的补史意义进行的赞扬。其后吉林大学马大勇教授的《流放诗人方拱乾论》[2]是对方拱乾诗歌作品的专门性研究文章,全文在梳理诗歌作品及相关资料后,认为方拱乾在罹科场案后远徙绝塞过程中心理上是有一个变换过程的:首先是遭遇冤案后在已有学识修养基础上的自我宽解,其后是案情已定,流放极北后的强作欢颜,再到苦寒环境中的忧愤难平,再到后来借助道教强自解脱,偶发感慨。方拱乾的心路历程虽经历了复杂变化,但整体看来,他的锐气并未因残酷的磨折而消减,这是作者对方拱乾精神状况的辨识。曾绍皇《论“绪”的诗学生成及其现代意义——以方拱乾手批<杜诗论文>为例》[3]“绪”是中国传统诗论中一个常用的术语,它经过魏晋六朝、宋明时期文学批评家的运用发展,在清代已成为较为普遍的评论词语,但其具体意义与特质却少有人进行详细阐释,而方拱乾所手批的《杜诗论文》中对“绪”这一术语的大量运用,反映了方拱乾的“绪”义观。“绪”本是指丝物的一端,是实指具体的事物,随着评论家将其运用于诗歌批评当中,有了向虚化转变的倾向,但是并没有人具体标明这一评论用语的具体涵义,直到方拱乾杜诗批注中的多次运用,“绪”这一诗论用语才逐渐显示了它的具象面貌。方拱乾对这是对“绪”字在诗歌批评中的运用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论观念的升华,是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进步,对“绪”这一术语的基本特征的揭示具有现代意义。
2010年和2011年,陈美华相继发表《试论方拱乾<宁古塔杂诗>的认知价值》《方拱乾诗学思想谫论》《方拱乾生平著述考补》《“甦庵心语”:方拱乾<甦庵集>探论》四篇文章,对方拱乾的平生著述、诗歌思想、具体作品进行了探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写作了硕士论文《方拱乾研究》。《试论方拱乾<宁古塔杂诗>的认知价值》[4]对方拱乾遭流放后,在初到宁古塔地区就自己的所见所感写作的杂诗百首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这百首诗歌内容丰富,既有异于中原地区新奇风俗的记录,又有严寒苦境中生活不易的抗争,还有贬谪流人心灵波动的写照,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认知价值。《方拱乾诗学思想谫论》[5]一文总结方拱乾的诗歌思想为:诗歌一方面要抒写诗人的真性情与理想,有所寄托,另一方面也要兼顾诗歌的娱乐功能,发挥其情感宣泄的工具作用;
诗歌要不断创新才能为人所用,有自己的面貌,而不应因循守旧,人为诗所累。方拱乾推崇杜诗,以杜诗为尊,关注诗歌对现实的观察作用。方拱乾诗风质朴、自然,为清初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方拱乾生平署述考补》[6]一文依据李长祥《和宪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铭》和《桐城桂林方氏家谱》等相關资料的记录,对方拱乾的生卒年日、生平事迹和平生著述等内容作了补充和完善,具有文献发现价值。《“甦庵心语”:方拱乾<甦庵集>探论》[7]一文道:《甦庵集》是方拱乾捐资获赦归之旨离开宁古塔途中与返归江南后生活的记录,诗集记载了诗人与宁古塔流人的惜别与思念,与亲人的团聚,对余生获归的庆幸,对历经艰险人生的总结与感悟,是清初流人的心灵写真,在清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贡献。如果说以上四篇文章是陈美华对方拱乾及其诗歌断点式的感悟探析,那其硕士论文《方拱乾研究》[8]则是连点成线,成面的系统整体性研究,文章以四章的容量对方拱乾的家世家学、诗学主张、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地位与影响等内容展开了详细探索,并藉此窥探清代流人的心灵世界。这是方拱乾研究中较为全面优秀的学位论文。
方拱乾研究的学位论文除上篇所提的陈美华一篇外,还有张朝阳的硕士论文《方拱乾及其诗歌研究》[9]是将方拱乾及其诗歌放置在明清易代的时代大背景之中,在对方拱乾及其诗歌作个体性把握的同时对清初东北文学作整体性观照。在清代东北文学的大背景中分析方拱乾诗歌的典型性与独特性,准确东北文学及清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张朝阳对方拱乾进行的研究除学位论文外还有一篇期刊论文《宁古塔流人方拱乾兼论流人文化》[10]以方拱乾诗歌所记录的流人生存和心理状态为观照对象,探究东北特别是宁古塔地区流放文人群体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进一步分析了请初东北流人群体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和文化发展、传播作出的突出贡献。
方拱乾研究性文章除上述论述外还有廖旎羽《清初宁古塔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以吴兆骞、方拱乾诗歌文本为例》[11]认为吴兆骞、方拱乾等流放诗人的诗歌在书写边地的景物、情感时往往以中原为参照物,事实上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将中国民族文化在宁古塔地区的传播,内核是地域文化与中华民族认同感的碰撞与融合,国家认同意识的扩展是清初流放至宁古塔的士人对当地文化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维护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意识的重要部分。周乔木有文章《“意”的重构与误读:论沈德潜对东北流人诗的改写——以<国朝诗别裁集>方拱乾的作品为中心》[12]与《方拱乾“诗必编年”说的提出、实践及诗学意义》[13]论及方拱乾,前一篇论述的中心是沈德潜在进行《国朝诗别裁集》重订本的编校时根据编者需要对以方拱乾《甦庵集》诗歌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删减,背后反映的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后一篇认为方拱乾《何陋居集》和《甦庵集》选择以时间为结集形式是方拱乾在数十次批注杜诗后所形成的诗学理念的显性反映,是其反对将诗歌作品社交工具化倾向的诗歌主张的体现。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李兴盛主编,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何陋居集﹒甦庵集》是对方拱乾现存诗歌的一次系统整理,为方拱乾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体而言,方拱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对其生平、诗歌思想等内容的梳理等,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就研究深度而言,则还比较薄弱,尚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例如对方拱乾诗歌的分类研究,对方拱乾诗歌内容下蕴含的真实心态的进一步解读等等。蒙受“千古奇冤”后以六十二岁高龄流放宁古塔的方拱乾,内心无疑是怨悱、愤恨的,然而深厚的儒家修养义使他不自觉地弱化、修正这份愤进而化为温柔牧厚,于是,方拱乾以佛、道的思想宽慰自己。世事总难如人意,内心最是难掌控,阴谋中所受的迫声,艰苦的驻地生活的现实与后天所受教育的理想往往剧烈冲突,从而形成方拱乾诗歌中多样的复杂心音。方拱乾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最明显的是《宁古塔杂诗》百首和农事诗,特别是到达宁古塔后逐年增多的农事诗,完整展现了诗人由悲怨到试图宽慰到悟道开解的过程,是我们进一步研究诗人内心世界可以进行的着眼点与展开视角。
方拱乾是清初年东北流人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何陋居集》和《甦庵集》中的一千五百余首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方拱乾所留存的诗歌全面展现了一位自小在江南文化世家长大,官途亨通的科举士子在花甲之年遭受牵连,被流放边北地区前后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感受,以及到达流放地后的所见所感,生活经历等。方拱乾在流放地创作的诗歌、方志等对清代东北流放文人和清代东北文化的研究具有典型意义。通过方拱乾的诗歌,我们对这位东北流人的心路历程及思想变化能够有更深入的探索,也可由此进一步深入探究清初东北流人群的生活状态与心灵世界。
注释:
[1]罗继祖.李兴盛新校刊《方拱乾诗集》[J].北方文物,1993(02):75-76.
[2]马大勇.流放诗人方拱乾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02):63-66.
[3]曾绍皇.论“绪”的诗学生成及其现代意义——以方拱乾手批《杜诗论文》为例[J].中国文学研究,2009(04):92-96.
[4]陈美华.试论方拱乾《宁古塔杂诗》的认知价值[J].枣庄学院学报,2010,27(01):81-85.
[5]陈美华.方拱乾诗学思想谫论[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06):38-43。
[6]方拱乾生平著述考补[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01):68-70 88。
[7]陈美华.“甦庵心语”:方拱乾《甦庵集》探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02):86-90.
[8]陳美华. 方拱乾研究[D].苏州大学,2011.
[9]张朝阳. 方拱乾及其诗歌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0]张朝阳.宁古塔流人方拱乾兼论流人文化[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02):35-37.
[11]廖旎羽.清初宁古塔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以吴兆骞、方拱乾诗歌文本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5):12-13.
[12]周乔木.“意”的重构与误读:论沈德潜对东北流人诗的改写——以《国朝诗别裁集》方拱乾的作品为中心[J].广西社会科学,2017(12):157-161.
[13]周乔木.方拱乾“诗必编年”说的提出、实践及诗学意义[J].学术交流,2018(01):150-158.
参考文献:
[1]李兴盛主编,方拱乾著:《何陋居集﹒甦庵集》,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摘 要:方拱乾是清初东北流人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梳理目前学界对方拱乾及其诗歌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方拱乾及其诗歌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就研究深度而言,还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以细致分类的方式对方拱乾诗歌如农事诗的深入探索,能够展现方拱乾遭流放后的复杂心理,并藉此对清初东北流人心灵路程进行全面关注。
关键词:方拱乾;诗歌;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谭若丽,女,山东省莱芜市人,2015年获吉林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古典诗词、东北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02
桐城方氏,自明代以来,以古文名世,文风延绵几百年而长盛不衰。进士、举人众多,为官、治学者多名闻天下,如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散文家方苞,文学家方宗诚、方东树、方守敦,文学家兼水利专家方观承,数学家方中通等等,实乃仅次于曲阜孔家的又一个簪缨世家。
方拱乾,字肃之,号坦庵,又号江东髯史、云麓老人,安徽桐城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是文学家方孝标之父。方拱乾是方大美的第四个儿子,自小聪慧颖悟,七岁能作诗文,成童会背六经,被称为“六骏”之一。明末时期官少詹事,文名遍播当时。后清朝建立,被起用为内翰林秘书院侍讲学士,参与《顺治大训》《内政辑要》等书的编修。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因受江南科场案株连于1659年与家人被流放宁古塔,方拱乾以诗歌为平生爱好,喜读喜作,流放宁古塔三年近千个日头,几乎每日都要写作诗歌,期间共得诗九百五十一首,后结集曰《何陋居集》。后捐资赦归,在归乡路途中、回到家乡后依然笔耕不辍。得诗四百八十一首,结诗集曰《甦庵集》。其中,写作于宁古塔时期的《何陋居集》传播中原文化,记录边境风情,被称为黑龙江现存第一部诗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目前,已发表的对方拱乾进行研究的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共13篇,其中期刊论文11篇,学位论文2篇。最早的《李兴盛新校刊<方拱乾诗集>》[1]一文是罗继祖对李兴盛所校刊的《方拱乾诗集》所具有的补史意义进行的赞扬。其后吉林大学马大勇教授的《流放诗人方拱乾论》[2]是对方拱乾诗歌作品的专门性研究文章,全文在梳理诗歌作品及相关资料后,认为方拱乾在罹科场案后远徙绝塞过程中心理上是有一个变换过程的:首先是遭遇冤案后在已有学识修养基础上的自我宽解,其后是案情已定,流放极北后的强作欢颜,再到苦寒环境中的忧愤难平,再到后来借助道教强自解脱,偶发感慨。方拱乾的心路历程虽经历了复杂变化,但整体看来,他的锐气并未因残酷的磨折而消减,这是作者对方拱乾精神状况的辨识。曾绍皇《论“绪”的诗学生成及其现代意义——以方拱乾手批<杜诗论文>为例》[3]“绪”是中国传统诗论中一个常用的术语,它经过魏晋六朝、宋明时期文学批评家的运用发展,在清代已成为较为普遍的评论词语,但其具体意义与特质却少有人进行详细阐释,而方拱乾所手批的《杜诗论文》中对“绪”这一术语的大量运用,反映了方拱乾的“绪”义观。“绪”本是指丝物的一端,是实指具体的事物,随着评论家将其运用于诗歌批评当中,有了向虚化转变的倾向,但是并没有人具体标明这一评论用语的具体涵义,直到方拱乾杜诗批注中的多次运用,“绪”这一诗论用语才逐渐显示了它的具象面貌。方拱乾对这是对“绪”字在诗歌批评中的运用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论观念的升华,是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进步,对“绪”这一术语的基本特征的揭示具有现代意义。
2010年和2011年,陈美华相继发表《试论方拱乾<宁古塔杂诗>的认知价值》《方拱乾诗学思想谫论》《方拱乾生平著述考补》《“甦庵心语”:方拱乾<甦庵集>探论》四篇文章,对方拱乾的平生著述、诗歌思想、具体作品进行了探讨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写作了硕士论文《方拱乾研究》。《试论方拱乾<宁古塔杂诗>的认知价值》[4]对方拱乾遭流放后,在初到宁古塔地区就自己的所见所感写作的杂诗百首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这百首诗歌内容丰富,既有异于中原地区新奇风俗的记录,又有严寒苦境中生活不易的抗争,还有贬谪流人心灵波动的写照,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认知价值。《方拱乾诗学思想谫论》[5]一文总结方拱乾的诗歌思想为:诗歌一方面要抒写诗人的真性情与理想,有所寄托,另一方面也要兼顾诗歌的娱乐功能,发挥其情感宣泄的工具作用;
诗歌要不断创新才能为人所用,有自己的面貌,而不应因循守旧,人为诗所累。方拱乾推崇杜诗,以杜诗为尊,关注诗歌对现实的观察作用。方拱乾诗风质朴、自然,为清初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方拱乾生平署述考补》[6]一文依据李长祥《和宪先生桐城方公墓志铭》和《桐城桂林方氏家谱》等相關资料的记录,对方拱乾的生卒年日、生平事迹和平生著述等内容作了补充和完善,具有文献发现价值。《“甦庵心语”:方拱乾<甦庵集>探论》[7]一文道:《甦庵集》是方拱乾捐资获赦归之旨离开宁古塔途中与返归江南后生活的记录,诗集记载了诗人与宁古塔流人的惜别与思念,与亲人的团聚,对余生获归的庆幸,对历经艰险人生的总结与感悟,是清初流人的心灵写真,在清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贡献。如果说以上四篇文章是陈美华对方拱乾及其诗歌断点式的感悟探析,那其硕士论文《方拱乾研究》[8]则是连点成线,成面的系统整体性研究,文章以四章的容量对方拱乾的家世家学、诗学主张、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地位与影响等内容展开了详细探索,并藉此窥探清代流人的心灵世界。这是方拱乾研究中较为全面优秀的学位论文。
方拱乾研究的学位论文除上篇所提的陈美华一篇外,还有张朝阳的硕士论文《方拱乾及其诗歌研究》[9]是将方拱乾及其诗歌放置在明清易代的时代大背景之中,在对方拱乾及其诗歌作个体性把握的同时对清初东北文学作整体性观照。在清代东北文学的大背景中分析方拱乾诗歌的典型性与独特性,准确东北文学及清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张朝阳对方拱乾进行的研究除学位论文外还有一篇期刊论文《宁古塔流人方拱乾兼论流人文化》[10]以方拱乾诗歌所记录的流人生存和心理状态为观照对象,探究东北特别是宁古塔地区流放文人群体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进一步分析了请初东北流人群体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和文化发展、传播作出的突出贡献。
方拱乾研究性文章除上述论述外还有廖旎羽《清初宁古塔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以吴兆骞、方拱乾诗歌文本为例》[11]认为吴兆骞、方拱乾等流放诗人的诗歌在书写边地的景物、情感时往往以中原为参照物,事实上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将中国民族文化在宁古塔地区的传播,内核是地域文化与中华民族认同感的碰撞与融合,国家认同意识的扩展是清初流放至宁古塔的士人对当地文化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维护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意识的重要部分。周乔木有文章《“意”的重构与误读:论沈德潜对东北流人诗的改写——以<国朝诗别裁集>方拱乾的作品为中心》[12]与《方拱乾“诗必编年”说的提出、实践及诗学意义》[13]论及方拱乾,前一篇论述的中心是沈德潜在进行《国朝诗别裁集》重订本的编校时根据编者需要对以方拱乾《甦庵集》诗歌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删减,背后反映的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后一篇认为方拱乾《何陋居集》和《甦庵集》选择以时间为结集形式是方拱乾在数十次批注杜诗后所形成的诗学理念的显性反映,是其反对将诗歌作品社交工具化倾向的诗歌主张的体现。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李兴盛主编,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何陋居集﹒甦庵集》是对方拱乾现存诗歌的一次系统整理,为方拱乾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体而言,方拱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对其生平、诗歌思想等内容的梳理等,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就研究深度而言,则还比较薄弱,尚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例如对方拱乾诗歌的分类研究,对方拱乾诗歌内容下蕴含的真实心态的进一步解读等等。蒙受“千古奇冤”后以六十二岁高龄流放宁古塔的方拱乾,内心无疑是怨悱、愤恨的,然而深厚的儒家修养义使他不自觉地弱化、修正这份愤进而化为温柔牧厚,于是,方拱乾以佛、道的思想宽慰自己。世事总难如人意,内心最是难掌控,阴谋中所受的迫声,艰苦的驻地生活的现实与后天所受教育的理想往往剧烈冲突,从而形成方拱乾诗歌中多样的复杂心音。方拱乾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最明显的是《宁古塔杂诗》百首和农事诗,特别是到达宁古塔后逐年增多的农事诗,完整展现了诗人由悲怨到试图宽慰到悟道开解的过程,是我们进一步研究诗人内心世界可以进行的着眼点与展开视角。
方拱乾是清初年东北流人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何陋居集》和《甦庵集》中的一千五百余首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方拱乾所留存的诗歌全面展现了一位自小在江南文化世家长大,官途亨通的科举士子在花甲之年遭受牵连,被流放边北地区前后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感受,以及到达流放地后的所见所感,生活经历等。方拱乾在流放地创作的诗歌、方志等对清代东北流放文人和清代东北文化的研究具有典型意义。通过方拱乾的诗歌,我们对这位东北流人的心路历程及思想变化能够有更深入的探索,也可由此进一步深入探究清初东北流人群的生活状态与心灵世界。
注释:
[1]罗继祖.李兴盛新校刊《方拱乾诗集》[J].北方文物,1993(02):75-76.
[2]马大勇.流放诗人方拱乾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02):63-66.
[3]曾绍皇.论“绪”的诗学生成及其现代意义——以方拱乾手批《杜诗论文》为例[J].中国文学研究,2009(04):92-96.
[4]陈美华.试论方拱乾《宁古塔杂诗》的认知价值[J].枣庄学院学报,2010,27(01):81-85.
[5]陈美华.方拱乾诗学思想谫论[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06):38-43。
[6]方拱乾生平著述考补[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01):68-70 88。
[7]陈美华.“甦庵心语”:方拱乾《甦庵集》探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02):86-90.
[8]陳美华. 方拱乾研究[D].苏州大学,2011.
[9]张朝阳. 方拱乾及其诗歌研究[D].西南大学,2011.
[10]张朝阳.宁古塔流人方拱乾兼论流人文化[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02):35-37.
[11]廖旎羽.清初宁古塔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以吴兆骞、方拱乾诗歌文本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5):12-13.
[12]周乔木.“意”的重构与误读:论沈德潜对东北流人诗的改写——以《国朝诗别裁集》方拱乾的作品为中心[J].广西社会科学,2017(12):157-161.
[13]周乔木.方拱乾“诗必编年”说的提出、实践及诗学意义[J].学术交流,2018(01):150-158.
参考文献:
[1]李兴盛主编,方拱乾著:《何陋居集﹒甦庵集》,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