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也要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渗透德育的要求以来,许多教师都开始大力提倡德育指导活动,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品格的砥砺,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品质,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对此,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语文教师也应当从本学科的教学特色出发,深度挖掘语文文本中的内涵,找到德育的元素,以便磨炼学生的品格,让学生在增强语文素养的同时,形成高尚的品格。
一、细化目标,指出训练品格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师最终期望的教育归宿,在教学目标中,不仅明确地指出了学生需要学习哪些基础知识、发展哪些技能、掌握哪些方法,同时指出了学生应当形成怎样的人文品格、如何为人处世等。因此,在展开语文课程的教学前,教师应当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细化设计教学目标,指出对学生训练品格的要求,落实在教学目标中,达到培养学生高尚品格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守株待兔》一课时,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教师能够认识到本篇文章主要内容,它讲述了古代一个种田人,无意中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之后,便在这棵树下一直等待野兔,最后一无所获的故事。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要踏踏实实工作”的道理。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本节课的七个生字,会写五个生字,能够正确、流畅地阅读故事,了解故事当中的寓意,可以将故事转述给其他人。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默读的方式,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兔子撞死在树下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种田人白捡到一只兔子的侥幸心理”等内容,从而悟出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没有长久的不劳而获,只有踏踏实实地工作和学习,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并形成相应的品格。随后,教师以此为依据展开教学活动,逐步落实目标要求。
由此看出,教师对教材上的文本进行分析,挖掘文本中隐藏的深厚内涵,并在教学目标中进行明示,能够明确地指出培养学生高尚品格的要求。
二、提高难度,有效磨炼学生品格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有好胜心和征服欲,当教师为学生展示的教学内容简单时,学生会轻而易举地完成学习任务,很难有机会挑战自己的极限,突破自己的难点。为了在语文课堂上磨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可以形成坚韧的品格,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提高学习难度,让学生自主对字词和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分析文章内涵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磨炼学生的品格。
比如,在教学《纸的发明》这一课时,教师就利用问题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分析,从而提高本节课的教学难度。文章讲述了纸的发明过程,以及蔡伦改造纸的方法等内容,为了让学生对本文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向学生先抛出问题:“本篇文章中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呢?”学生在解答这一问题的同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阅读和总结。之后,教师再提出“蔡伦为什么要改进造纸的方法呢?蔡伦使用了什么方法来改进造纸呢”等问题,促使学生对文本中的细节进行深度分析,在依次解答上述问题时,获得突破难点的成就感。最后,教师也可以设计问题:“结合文本上的语句,你认为蔡伦是一个怎样的人?基于本篇文章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呢?”促使学生在解决有难度的问题中进一步思索,磨炼自己的品格,形成坚韧的心理品质。
教师根据文本的内容,设计了层递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分析,有效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难度,让学生在不断突破难点的同时磨炼坚韧的品格。
三、分析文本,学习文章高尚品格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据,在进行教材内容的选编时,编者也会严格按照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对入选的文章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文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之余,也可以认知真善美,形成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因此,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对隐藏在文字之下的内涵进行分析,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文本学习到作者和主人公的人文品性,从而铸造自身的品格。
例如,在教学《精卫填海》一课时,寓言講述了中国的一个远古神话,炎帝的小女儿被东海吞噬之后便化身为精卫鸟,立誓要将东海填平。这则故事中塑造了一个顽强不屈、执着勇敢,为梦想洒热血的精卫形象,而精卫的这种精神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品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习精卫的精神,促使学生发展相应的品格。具体来说,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对文本进行通读,了解故事情节之后,向学生抛出问题:“精卫做了什么事?对于精卫来说,做这个事情是否有难度呢?”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精卫的能力有限,但是仍旧坚持填海的不懈精神。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精卫填海的视频,辅助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引导学生总结出精卫的形象和品质。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再向学生询问“你们觉得精卫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呢”,促使学生在了解精卫品格的同时,认识到自己也应当塑造勇敢、不屈、顽强的品格来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不难看出,教师从文本塑造的形象出发,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在理解主人公性格的同时,促进自身高尚品格的形成。
四、塑造情境,引导学生发展品格
与直观的情境相比,文本带有一定的抽象色彩,因此,在学生单独对文本进行阅读时,学生很难直接理解文本的独特思想和深厚内涵,以至于学生的品格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将抽象文本转化为具象情境的功能,能够为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字的情感世界,强化学生的品格。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创建,引导学生发展高尚品格。
以《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文本中作者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圆明园被毁之前的辉煌盛景,但是,单凭学生的想象,他们很难想象出圆明园复原的景象,因此也无法将圆明园的昔日盛况与当下的破败不堪进行对比,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所以,教师不妨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还原作者笔下的圆明园。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网络中的一段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直观地看到圆明园昔日的景色,赞叹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之后,教师再为学生播放现今北京圆明园公园的视频,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刺激下,认识到美好的东西被摧毁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随后,教师再让学生比对视频上的内容理解文章上的语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作者笔下内容的理解效果,从而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情感,在了解圆明园辉煌过去的过程中,激发深厚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上述例子,教师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转变文本的呈现效果,能够带给学生直接的视听体验,让学生在理解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国家意识,激发爱国情感。
总而言之,文字是传递文化的有效形式,在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人文品格内涵的文本,因此,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主动挖掘文本中的品格元素,并在教学目标中明示,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以便学生在学会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高尚的品格,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天元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
一、细化目标,指出训练品格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教师最终期望的教育归宿,在教学目标中,不仅明确地指出了学生需要学习哪些基础知识、发展哪些技能、掌握哪些方法,同时指出了学生应当形成怎样的人文品格、如何为人处世等。因此,在展开语文课程的教学前,教师应当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细化设计教学目标,指出对学生训练品格的要求,落实在教学目标中,达到培养学生高尚品格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守株待兔》一课时,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教师能够认识到本篇文章主要内容,它讲述了古代一个种田人,无意中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之后,便在这棵树下一直等待野兔,最后一无所获的故事。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要踏踏实实工作”的道理。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本节课的七个生字,会写五个生字,能够正确、流畅地阅读故事,了解故事当中的寓意,可以将故事转述给其他人。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默读的方式,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兔子撞死在树下是一件偶然的事情”“种田人白捡到一只兔子的侥幸心理”等内容,从而悟出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没有长久的不劳而获,只有踏踏实实地工作和学习,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并形成相应的品格。随后,教师以此为依据展开教学活动,逐步落实目标要求。
由此看出,教师对教材上的文本进行分析,挖掘文本中隐藏的深厚内涵,并在教学目标中进行明示,能够明确地指出培养学生高尚品格的要求。
二、提高难度,有效磨炼学生品格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有好胜心和征服欲,当教师为学生展示的教学内容简单时,学生会轻而易举地完成学习任务,很难有机会挑战自己的极限,突破自己的难点。为了在语文课堂上磨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可以形成坚韧的品格,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提高学习难度,让学生自主对字词和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分析文章内涵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磨炼学生的品格。
比如,在教学《纸的发明》这一课时,教师就利用问题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分析,从而提高本节课的教学难度。文章讲述了纸的发明过程,以及蔡伦改造纸的方法等内容,为了让学生对本文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向学生先抛出问题:“本篇文章中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呢?”学生在解答这一问题的同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阅读和总结。之后,教师再提出“蔡伦为什么要改进造纸的方法呢?蔡伦使用了什么方法来改进造纸呢”等问题,促使学生对文本中的细节进行深度分析,在依次解答上述问题时,获得突破难点的成就感。最后,教师也可以设计问题:“结合文本上的语句,你认为蔡伦是一个怎样的人?基于本篇文章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呢?”促使学生在解决有难度的问题中进一步思索,磨炼自己的品格,形成坚韧的心理品质。
教师根据文本的内容,设计了层递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分析,有效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难度,让学生在不断突破难点的同时磨炼坚韧的品格。
三、分析文本,学习文章高尚品格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依据,在进行教材内容的选编时,编者也会严格按照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对入选的文章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文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之余,也可以认知真善美,形成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因此,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对隐藏在文字之下的内涵进行分析,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文本学习到作者和主人公的人文品性,从而铸造自身的品格。
例如,在教学《精卫填海》一课时,寓言講述了中国的一个远古神话,炎帝的小女儿被东海吞噬之后便化身为精卫鸟,立誓要将东海填平。这则故事中塑造了一个顽强不屈、执着勇敢,为梦想洒热血的精卫形象,而精卫的这种精神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品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习精卫的精神,促使学生发展相应的品格。具体来说,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对文本进行通读,了解故事情节之后,向学生抛出问题:“精卫做了什么事?对于精卫来说,做这个事情是否有难度呢?”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精卫的能力有限,但是仍旧坚持填海的不懈精神。随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精卫填海的视频,辅助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引导学生总结出精卫的形象和品质。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再向学生询问“你们觉得精卫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呢”,促使学生在了解精卫品格的同时,认识到自己也应当塑造勇敢、不屈、顽强的品格来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不难看出,教师从文本塑造的形象出发,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在理解主人公性格的同时,促进自身高尚品格的形成。
四、塑造情境,引导学生发展品格
与直观的情境相比,文本带有一定的抽象色彩,因此,在学生单独对文本进行阅读时,学生很难直接理解文本的独特思想和深厚内涵,以至于学生的品格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将抽象文本转化为具象情境的功能,能够为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字的情感世界,强化学生的品格。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创建,引导学生发展高尚品格。
以《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文本中作者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圆明园被毁之前的辉煌盛景,但是,单凭学生的想象,他们很难想象出圆明园复原的景象,因此也无法将圆明园的昔日盛况与当下的破败不堪进行对比,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所以,教师不妨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还原作者笔下的圆明园。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网络中的一段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直观地看到圆明园昔日的景色,赞叹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之后,教师再为学生播放现今北京圆明园公园的视频,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刺激下,认识到美好的东西被摧毁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随后,教师再让学生比对视频上的内容理解文章上的语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作者笔下内容的理解效果,从而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情感,在了解圆明园辉煌过去的过程中,激发深厚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上述例子,教师利用现代媒体技术转变文本的呈现效果,能够带给学生直接的视听体验,让学生在理解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国家意识,激发爱国情感。
总而言之,文字是传递文化的有效形式,在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人文品格内涵的文本,因此,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主动挖掘文本中的品格元素,并在教学目标中明示,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以便学生在学会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高尚的品格,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天元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