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化学技能、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等,改善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化学课堂上,教师需从微观探析和宏观辨识、平衡思想和变化观念、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切入,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善于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微观探析和宏观辨识能力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实验不仅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所在,更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关键手段。把微观的化学知识变得宏观,是培养学生微观探析和宏观辨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实验优化知识呈现形式,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思考化学问题,改善他们的思维品质。
比如,在进行《溶液的形成》教学时,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一组图片,包括:红糖水、白酒、汽水、碘酒、苏打水和硫酸铜溶液等,配音:这些液体都是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溶液,那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和生成物,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蔗糖分子在水中运动的动画,引领他们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分析溶液的形成过程,分析与总结这两种溶液的特征,初步推断出溶液的概念。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进行判断,使其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指出上述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归纳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将实验操作的机会交给学生,使其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溶液特征的了解,引领他们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视角研究溶液,培养微观探析和宏观辨识的能力。
二、结合化学知识特色,培养学生平衡思想和变化观念
平衡思想与变化观念是化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指的是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是变化与运动的,化学变化离不开一定的条件,需遵循一定规律,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且伴有能量转化,还可在一定限度内调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化学知识的特色指导学生探究原理,培养他们的平衡思想与变化观念,使学生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
比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先要求学生写出白磷在氧气中燃烧、铁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设问:化学反应特征是生成新的物质、发生质的变化,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无变化呢?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鼓励他们提出猜想或假设,预设: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减少或不变,也有可能在不同反应中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增加、减少或不变。接着,教师指引学生探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让学生分组操作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及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物质状态与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等信息。随后组织他们汇报、讨论结果,通过小组发言师生一起归纳与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把握好化学知识的特色,引导学生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与推理,帮助他们认识到物质运动和变化是永恒的,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
三、巧借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能力
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也是初中生要具备的,原因在于化学知识以微观层面为主,涉及多样化的微观结构模型,还有需通过推理得到的规律与性质,所以说培养他们的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十分重要。初中化学教师可巧借小组合作模式,指导学生运用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的方式探索化学原理,使其学会证据推理,增强模型认知,提升他们的化学学习能力。
比如,在进行《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教学时,教师先在课件中展示金刚石与石墨的图片,询问:大家知道金刚石与石墨的成分是什么吗?引领学生分组结合个人认知展开探讨,揭示出成分都是碳元素,使其质疑:同样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外观上差异会如此之大?让他们结合教材了解到金刚石很硬,可用来切割玻璃,石墨很软,能用来写字、绘画。接着,教师拿出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布结构模型,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认真观察,发现金刚石的内部结构碳原子排列成网状,石墨的碳原子则排列成层状,使其得出金刚石、石墨虽然都是碳单质,但是物理性质差异很大,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然后组织他们讨论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巧妙借助小组合作模式指导学生探究同一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让他们在模型辅助下清晰看到物质内部结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使其找到性质不同的证据,进行合理推理。
四、有效应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有效应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化学知识放置到相应的情境中,以实验、图片、视频等形式来呈现,使其通过观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初中化学教师利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主动融入科学探究活动中,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
比如,在讲授《燃烧和灭火》的过程中,教师先表演一个“滴水点灯”的小魔术,提前在酒精灯的灯芯中藏一小块金属钠,用滴管向上面滴一滴水,酒精灯瞬间被点燃。设疑:水也能使酒精灯燃烧,那么物质的燃烧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然后再告知他们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与着火点,以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使其对新课学习充满期待。接着,通过实验、讨论,再实验、再讨论,验证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随后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探讨灭火需要的条件,让他们自主设计实验展开探究与证明。
充分借助实验营造直观化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使其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运用事实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
初中化学属于化学教育的基础阶段,教材中选编的大部分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教学中,教师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将一些生活化现象引入到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生活中的化學问题,使其认识到化学的利与弊,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科学精神。
以《爱护水资源》教学为例。教师先在课件中展示节约用水的标志,与学生一起讨论该标志的意义,分享课前搜集的有关世界与我国储水量的信息,说明地球上的水资源十分丰富,然后出示一组干旱地区的图片,同步呈现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的图片,简单介绍缺水的原因。接着,讲述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提示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回答,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口众多、人均水量很少,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展示我国各地区人均水量分布图,分组讨论:假如没有水资源会怎么样?如何爱护水资源?让学生从节约用水与防止水体污染等方面提出举措。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带来一定的熟悉感与情感,使其懂得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有助于他们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活动的主导方向,教师需以教材中固有的知识内容为依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多元化的教学路径,全力培养他们的化学核心素养,使其形成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学习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
(责任编辑 晓寒)
一、善于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微观探析和宏观辨识能力
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类课程,实验不仅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所在,更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关键手段。把微观的化学知识变得宏观,是培养学生微观探析和宏观辨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实验优化知识呈现形式,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思考化学问题,改善他们的思维品质。
比如,在进行《溶液的形成》教学时,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一组图片,包括:红糖水、白酒、汽水、碘酒、苏打水和硫酸铜溶液等,配音:这些液体都是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溶液,那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和生成物,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蔗糖分子在水中运动的动画,引领他们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分析溶液的形成过程,分析与总结这两种溶液的特征,初步推断出溶液的概念。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进行判断,使其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指出上述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归纳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将实验操作的机会交给学生,使其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溶液特征的了解,引领他们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视角研究溶液,培养微观探析和宏观辨识的能力。
二、结合化学知识特色,培养学生平衡思想和变化观念
平衡思想与变化观念是化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指的是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是变化与运动的,化学变化离不开一定的条件,需遵循一定规律,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且伴有能量转化,还可在一定限度内调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化学知识的特色指导学生探究原理,培养他们的平衡思想与变化观念,使学生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
比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先要求学生写出白磷在氧气中燃烧、铁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设问:化学反应特征是生成新的物质、发生质的变化,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无变化呢?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鼓励他们提出猜想或假设,预设: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减少或不变,也有可能在不同反应中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增加、减少或不变。接着,教师指引学生探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让学生分组操作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及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物质状态与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等信息。随后组织他们汇报、讨论结果,通过小组发言师生一起归纳与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教师把握好化学知识的特色,引导学生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与推理,帮助他们认识到物质运动和变化是永恒的,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
三、巧借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能力
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也是初中生要具备的,原因在于化学知识以微观层面为主,涉及多样化的微观结构模型,还有需通过推理得到的规律与性质,所以说培养他们的模型认知和证据推理十分重要。初中化学教师可巧借小组合作模式,指导学生运用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的方式探索化学原理,使其学会证据推理,增强模型认知,提升他们的化学学习能力。
比如,在进行《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教学时,教师先在课件中展示金刚石与石墨的图片,询问:大家知道金刚石与石墨的成分是什么吗?引领学生分组结合个人认知展开探讨,揭示出成分都是碳元素,使其质疑:同样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外观上差异会如此之大?让他们结合教材了解到金刚石很硬,可用来切割玻璃,石墨很软,能用来写字、绘画。接着,教师拿出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布结构模型,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认真观察,发现金刚石的内部结构碳原子排列成网状,石墨的碳原子则排列成层状,使其得出金刚石、石墨虽然都是碳单质,但是物理性质差异很大,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然后组织他们讨论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巧妙借助小组合作模式指导学生探究同一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让他们在模型辅助下清晰看到物质内部结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使其找到性质不同的证据,进行合理推理。
四、有效应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有效应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化学知识放置到相应的情境中,以实验、图片、视频等形式来呈现,使其通过观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初中化学教师利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主动融入科学探究活动中,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
比如,在讲授《燃烧和灭火》的过程中,教师先表演一个“滴水点灯”的小魔术,提前在酒精灯的灯芯中藏一小块金属钠,用滴管向上面滴一滴水,酒精灯瞬间被点燃。设疑:水也能使酒精灯燃烧,那么物质的燃烧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然后再告知他们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与着火点,以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使其对新课学习充满期待。接着,通过实验、讨论,再实验、再讨论,验证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随后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探讨灭火需要的条件,让他们自主设计实验展开探究与证明。
充分借助实验营造直观化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使其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运用事实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精神
初中化学属于化学教育的基础阶段,教材中选编的大部分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教学中,教师应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将一些生活化现象引入到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生活中的化學问题,使其认识到化学的利与弊,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科学精神。
以《爱护水资源》教学为例。教师先在课件中展示节约用水的标志,与学生一起讨论该标志的意义,分享课前搜集的有关世界与我国储水量的信息,说明地球上的水资源十分丰富,然后出示一组干旱地区的图片,同步呈现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的图片,简单介绍缺水的原因。接着,讲述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提示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回答,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很大,但是人口众多、人均水量很少,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展示我国各地区人均水量分布图,分组讨论:假如没有水资源会怎么样?如何爱护水资源?让学生从节约用水与防止水体污染等方面提出举措。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带来一定的熟悉感与情感,使其懂得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有助于他们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活动的主导方向,教师需以教材中固有的知识内容为依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多元化的教学路径,全力培养他们的化学核心素养,使其形成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学习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