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是呼声一片,4月22日,教育部部长周济代表国务院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进行汇报,在会上,周济表示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将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左右,为拓展职业院校的教育空间,我国还将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衔接,搭建有利于职业院校毕业生继续深造和再培训的“立交桥”。但事实上,当今的职业院校在发展中却面临着许多尴尬。
第一,生源的尴尬。
职业院校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高分学生,职业学校很难留住他们。不少被职业院校录取的学生会选择复读,这也导致职业院校每年的报到率面临着一定的尴尬。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没有转变,总觉得职业教育低人一等。一方面,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用人单位普遍重视高文凭、高学历;另一方面,社会上对高职院校的认识也不够,总觉得这类院校是“杂牌军”,不够正规,培养的也都是“蓝领工人”没出息,最终使得高职院校倍受冷落。事实上,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正是技术型人才的稀缺,全国近80%的企业缺乏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而这样的技术人才,却正是高职高专院校的重点培养对象。据统计,目前全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1.4亿人,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人,高级技师只占0.41%,技师也只占3.1%。另据一项对全国3000多家企业进行的调查,58.5%的企业管理人员短缺,但与此相对应的是,近80%的企业缺乏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
第二,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尴尬。
由于高职生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目前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小、学科专业少、效益低下的情况,导致教学设备无法更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都在一间教室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无法用上,学生的实训课无法得到保证。
第三,文化课老师普遍人满为患,面临无课上的尴尬。
教育部曾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有些人片面地理解,认为高职教育的目的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操作技能,并以将来的就业岗位为中心培养人才,有的甚至极端的提出“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提法使许多学校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只强调学生技能的掌握。表现在具体课程设置上把一些公共文化课淡化甚至完全砍掉,导致文化课老师没课上。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职或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在原来的教学结构中备受重视的文化课老师普遍较多,而且大多是在职在编,学历高,职称高,又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升格后,他们的优势不复存在了,转而成为无事可做的闲人!
那么,面对目前的尴尬,又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呢?
笔者认为,针对生源的尴尬,一方面做好学校自身形象的宣传,另一方面,向全社会吸引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避免形成高职与本科院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差异;同时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一个电子教材平台,随时更新最新的学科变动情况,供教师下载,资源共享。
而教学硬件的尴尬,一方面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形式,实行办学资源的重组与优化配置,扩大办学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大幅度提高办学效益。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产学结合”环节应该寻求一个彻底制度化的解决方案,改变目前“产学”结合是学校单边义务的窘境。如果能够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制订有关法规,规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建设中的义务。现在企业抱怨最多的是在市场找不到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并据此把责任推给学校,难道企业就没有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显然不是,问题是政策制订部门要将这种责任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规定学校与企业之间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比如对参与学校建设较好的企业,政府在采购商品、项目招标等方面可优先考虑该企业;减少税收等措施。企业有了与学校结合的经济动力,学生、学校、企业、国家等四方会逐渐形成一种多赢的局面,高职教育也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这不正是一种科学发展观吗?
如果说前面两点有外部原因不好立竿见影,那么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应该属于高职院校的内部原因,是可以理顺的。
我国现行高职教育的主要弊端是专业技术分割过细,知识结构单一,素质教育薄弱,文化素养狭窄,不符合现代社会对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思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已不再满足于让学生仅仅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具备可以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国务院在2005年就提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为顺应时代,高职院校首先要增加传统人文学科的教学成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信念,不管是“明明德、亲民、止至善”也好,还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好,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美德自有强大的生命力。
除了人文精神,高职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学习、钻研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养成一些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爱因斯坦在“论教育”的一篇文章里,曾称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行动的能力,并认为在职业学校里也是这样,因为学生有了这些能力,一定可以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现在信息社会的趋势是技术更新加快、知识量急剧增加,人类社会的信息倍增呈现加速的趋势,据推算目前是18个月到5年翻一番。没有这些能力,面对环境的变化,学生会变得无所适从;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产品和服务,这也就意味着没有永远不变的岗位,依岗位而培养的“定单式”人才在其一生中,也会面临换岗的问题,以前学会的一些技能也会过时。他们能适应商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巨大变化吗?他们能正确重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吗?当初的三年高职教育为其生命中的这一刻积累了些什么?考慮到这些,“定单式”人才培养必然容易演化为一种短视的教育模式,必然不利于学生的长期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这种教育对其人格、精神、能力、素质的提高并无多大帮助的话,依靠熟练技能所走的路终将是有限的。在高职教育目的中,技能的掌握应该被看成训练能力的手段之一。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复杂的变化,纯粹操作层面的岗位会越来越少,工商环境对人思维、判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教育是“终极教育”,其毕业即就业,它不仅要学习就业的技能,还要为就业、创业、转业准备必要的知识。为“就业”服务的必要非专业知识较好认定,就是基本的做人的知识;而为“创业”服务的必要知识也能认定大部分,如创新意识与潜能、“梦想”的习惯、踏实地的作风、不满足现状的观念、远大的志向、百折不挠的精神、更会做人的知识等等;但“转业”的必要知识准备,谁也不能事先预计到是那方面的知识,如武打高手一样,要有见招拆招的本领。高职教育的知识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知识平台;二是就业、创业、转业的知识平台。现代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知识广博、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便为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个人今后的多方向发展提供全面的准备,这与终身学习和职业流动的现代化潮流是相适应的。
美国著名教育家、企业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学得的知识和技术,85%是靠他做人做事的方法和能力”。这“85%”就是情商能力,但却是我们大学教育的盲区,所以,高职教育要把情商和智商教育并重,增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本领。而这种情商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势必落在专业课以外的公关课堂上,如果各学科在考虑课程设置时能适当加大公共文化课的分量,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既可以解决目前的尴尬,又可以为学生再就业打下基础,不是一举两得吗?
综上所述,虽然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种种尴尬,职业教育并没有停下发展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将走出一条有职业特色的路。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各高职院校也将探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学制、专业、课程、教法,把职业教育办成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满意的大众教育。
第一,生源的尴尬。
职业院校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高分学生,职业学校很难留住他们。不少被职业院校录取的学生会选择复读,这也导致职业院校每年的报到率面临着一定的尴尬。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没有转变,总觉得职业教育低人一等。一方面,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用人单位普遍重视高文凭、高学历;另一方面,社会上对高职院校的认识也不够,总觉得这类院校是“杂牌军”,不够正规,培养的也都是“蓝领工人”没出息,最终使得高职院校倍受冷落。事实上,我国目前所面临的正是技术型人才的稀缺,全国近80%的企业缺乏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而这样的技术人才,却正是高职高专院校的重点培养对象。据统计,目前全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1.4亿人,其中技术工人7000万人,高级技师只占0.41%,技师也只占3.1%。另据一项对全国3000多家企业进行的调查,58.5%的企业管理人员短缺,但与此相对应的是,近80%的企业缺乏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
第二,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尴尬。
由于高职生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目前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小、学科专业少、效益低下的情况,导致教学设备无法更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都在一间教室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无法用上,学生的实训课无法得到保证。
第三,文化课老师普遍人满为患,面临无课上的尴尬。
教育部曾提出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有些人片面地理解,认为高职教育的目的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操作技能,并以将来的就业岗位为中心培养人才,有的甚至极端的提出“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提法使许多学校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只强调学生技能的掌握。表现在具体课程设置上把一些公共文化课淡化甚至完全砍掉,导致文化课老师没课上。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职或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在原来的教学结构中备受重视的文化课老师普遍较多,而且大多是在职在编,学历高,职称高,又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升格后,他们的优势不复存在了,转而成为无事可做的闲人!
那么,面对目前的尴尬,又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呢?
笔者认为,针对生源的尴尬,一方面做好学校自身形象的宣传,另一方面,向全社会吸引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避免形成高职与本科院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差异;同时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一个电子教材平台,随时更新最新的学科变动情况,供教师下载,资源共享。
而教学硬件的尴尬,一方面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形式,实行办学资源的重组与优化配置,扩大办学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大幅度提高办学效益。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产学结合”环节应该寻求一个彻底制度化的解决方案,改变目前“产学”结合是学校单边义务的窘境。如果能够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制订有关法规,规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建设中的义务。现在企业抱怨最多的是在市场找不到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并据此把责任推给学校,难道企业就没有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显然不是,问题是政策制订部门要将这种责任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规定学校与企业之间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比如对参与学校建设较好的企业,政府在采购商品、项目招标等方面可优先考虑该企业;减少税收等措施。企业有了与学校结合的经济动力,学生、学校、企业、国家等四方会逐渐形成一种多赢的局面,高职教育也会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这不正是一种科学发展观吗?
如果说前面两点有外部原因不好立竿见影,那么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应该属于高职院校的内部原因,是可以理顺的。
我国现行高职教育的主要弊端是专业技术分割过细,知识结构单一,素质教育薄弱,文化素养狭窄,不符合现代社会对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具有思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已不再满足于让学生仅仅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他们具备可以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国务院在2005年就提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为顺应时代,高职院校首先要增加传统人文学科的教学成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信念,不管是“明明德、亲民、止至善”也好,还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好,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美德自有强大的生命力。
除了人文精神,高职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学习、钻研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养成一些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爱因斯坦在“论教育”的一篇文章里,曾称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行动的能力,并认为在职业学校里也是这样,因为学生有了这些能力,一定可以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现在信息社会的趋势是技术更新加快、知识量急剧增加,人类社会的信息倍增呈现加速的趋势,据推算目前是18个月到5年翻一番。没有这些能力,面对环境的变化,学生会变得无所适从;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产品和服务,这也就意味着没有永远不变的岗位,依岗位而培养的“定单式”人才在其一生中,也会面临换岗的问题,以前学会的一些技能也会过时。他们能适应商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巨大变化吗?他们能正确重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吗?当初的三年高职教育为其生命中的这一刻积累了些什么?考慮到这些,“定单式”人才培养必然容易演化为一种短视的教育模式,必然不利于学生的长期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这种教育对其人格、精神、能力、素质的提高并无多大帮助的话,依靠熟练技能所走的路终将是有限的。在高职教育目的中,技能的掌握应该被看成训练能力的手段之一。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复杂的变化,纯粹操作层面的岗位会越来越少,工商环境对人思维、判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教育是“终极教育”,其毕业即就业,它不仅要学习就业的技能,还要为就业、创业、转业准备必要的知识。为“就业”服务的必要非专业知识较好认定,就是基本的做人的知识;而为“创业”服务的必要知识也能认定大部分,如创新意识与潜能、“梦想”的习惯、踏实地的作风、不满足现状的观念、远大的志向、百折不挠的精神、更会做人的知识等等;但“转业”的必要知识准备,谁也不能事先预计到是那方面的知识,如武打高手一样,要有见招拆招的本领。高职教育的知识平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知识平台;二是就业、创业、转业的知识平台。现代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知识广博、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便为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个人今后的多方向发展提供全面的准备,这与终身学习和职业流动的现代化潮流是相适应的。
美国著名教育家、企业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学得的知识和技术,85%是靠他做人做事的方法和能力”。这“85%”就是情商能力,但却是我们大学教育的盲区,所以,高职教育要把情商和智商教育并重,增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本领。而这种情商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势必落在专业课以外的公关课堂上,如果各学科在考虑课程设置时能适当加大公共文化课的分量,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既可以解决目前的尴尬,又可以为学生再就业打下基础,不是一举两得吗?
综上所述,虽然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种种尴尬,职业教育并没有停下发展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将走出一条有职业特色的路。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各高职院校也将探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学制、专业、课程、教法,把职业教育办成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满意的大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