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不妨给学生留点空间,留给学生一点思考的余地。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对教学内容讲得太透彻、太深刻,很容易误导学生,无意中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空间。
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处于想象过程的学生是自由的、幸福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点空间,使得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放飞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思维。教师甚至可以通过故意犯错误等“示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此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为学生提供创意、分享、修改的环境,让学生选择最佳时机和最合适的方法解决。有一个案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画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这位同学的美术水平在国内学校算比较可以。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著名艺术家齐白石在教育学生时曾说过的一句话。学别人学得再像,也是在别人阴影下生活,古往今来,还从没有听说过单靠模仿就能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想象力和创新。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必须把想象还给孩子。我们只有把想象力真正地还给学生,我们才能欣赏到姹紫嫣红、春色满园的景象,才能收获到丰富多彩的答案,而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面目可憎的雷同虚假的回答。
教师不妨给学生留点空间,让学生有一个拓展的余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有云: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开拓超越教师的空间和能力,这样才会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良好效果。如果所有事情都是教师包办代替,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寄生虫”的生活,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失去了探究的动力和勇气,也渐渐地丧失了分析概括能力,更别说求异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了。传统教育理念的“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准备一桶水”的纯知识“喂婴”式教育危害甚巨,是十分不可取的。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是把学生的认知水平限制在教师的“一桶水”之内,不要说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不到培养,更会丧失创新的意志和动力。如果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取决于教师的“一桶水”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学生在教师的“一桶水”里能够领悟多少,那真是中国教育的悲剧。即使教师的“一桶水”学生都能全部领会得到,学生仍然无法超越自己的老师。牛顿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教师应当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心甘情愿为学生“看得更远一些”搭建梯子,成为学生能够“欲穷千里目”的一个台阶,为学生的发展拓展一个广阔空间。
教师不妨给学生留点空间,使学生享受探索过程的愉悦。教师上课时不妨设置一些悬念,制造一点“障碍”,添一点“麻烦”,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寻资料、找答案、搞调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时,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结果,更有探究过程的乐趣;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死的知识,更是拥有了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当这种学习方式一旦形成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高三综合会考,我们几门学科教师拼命地组织学生复习,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而有位李老师对自己任教的地理学科一直优哉游哉,我们都为他和学生捏了一把汗。然而会考成绩出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这位教师任教的地理学科成绩非常优异。倒是我们这些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地毯”式复习、“保姆”式帮助的学科会考成绩并不怎么理想。究其原因,这位教师平时传授了学生科学的地理学科学习方法,课堂教学坚持了“点到为止”“留一手”的原则。当其他学科教师都争着挤占时间的时候,学生自然非常担心不争不抢的地理学科,就会挖空心思把这门学科学好。这样学生积极主动“用心”去学,其效果自然比教师“填鸭式”灌输,被动学习的效果好得多。这样教师给学生留点空间,成为激发学生探究的“发动机”,通过学生自身对过程的亲身体验,其效果当然不同凡响。
当然,我们需要坚决抵制另外一种课堂上留点空间给学生的行为。有的教师以课堂上“留空间”为手段,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参加有偿家教。某重点中学的一位老师,要求几百个学生必须集中补课,每人需要交纳几百元补课费,还扬言如果谁不参加,以后就不管谁。该事情经家长举报后,市教育局进行了严厉查处。一些老师在正课上不认真讲课,只有到“补课时间”才会教授书本重点,这样就迫使所有學生必须交钱参加补课。这种“留空间”的动机和结局都是可耻的,是我们要坚决抵制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处于想象过程的学生是自由的、幸福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点空间,使得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放飞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思维。教师甚至可以通过故意犯错误等“示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此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为学生提供创意、分享、修改的环境,让学生选择最佳时机和最合适的方法解决。有一个案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画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这位同学的美术水平在国内学校算比较可以。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著名艺术家齐白石在教育学生时曾说过的一句话。学别人学得再像,也是在别人阴影下生活,古往今来,还从没有听说过单靠模仿就能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想象力和创新。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必须把想象还给孩子。我们只有把想象力真正地还给学生,我们才能欣赏到姹紫嫣红、春色满园的景象,才能收获到丰富多彩的答案,而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面目可憎的雷同虚假的回答。
教师不妨给学生留点空间,让学生有一个拓展的余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有云: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开拓超越教师的空间和能力,这样才会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良好效果。如果所有事情都是教师包办代替,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寄生虫”的生活,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失去了探究的动力和勇气,也渐渐地丧失了分析概括能力,更别说求异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了。传统教育理念的“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准备一桶水”的纯知识“喂婴”式教育危害甚巨,是十分不可取的。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是把学生的认知水平限制在教师的“一桶水”之内,不要说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不到培养,更会丧失创新的意志和动力。如果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也要取决于教师的“一桶水”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学生在教师的“一桶水”里能够领悟多少,那真是中国教育的悲剧。即使教师的“一桶水”学生都能全部领会得到,学生仍然无法超越自己的老师。牛顿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教师应当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心甘情愿为学生“看得更远一些”搭建梯子,成为学生能够“欲穷千里目”的一个台阶,为学生的发展拓展一个广阔空间。
教师不妨给学生留点空间,使学生享受探索过程的愉悦。教师上课时不妨设置一些悬念,制造一点“障碍”,添一点“麻烦”,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寻资料、找答案、搞调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时,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结果,更有探究过程的乐趣;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死的知识,更是拥有了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当这种学习方式一旦形成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高三综合会考,我们几门学科教师拼命地组织学生复习,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而有位李老师对自己任教的地理学科一直优哉游哉,我们都为他和学生捏了一把汗。然而会考成绩出来,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这位教师任教的地理学科成绩非常优异。倒是我们这些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地毯”式复习、“保姆”式帮助的学科会考成绩并不怎么理想。究其原因,这位教师平时传授了学生科学的地理学科学习方法,课堂教学坚持了“点到为止”“留一手”的原则。当其他学科教师都争着挤占时间的时候,学生自然非常担心不争不抢的地理学科,就会挖空心思把这门学科学好。这样学生积极主动“用心”去学,其效果自然比教师“填鸭式”灌输,被动学习的效果好得多。这样教师给学生留点空间,成为激发学生探究的“发动机”,通过学生自身对过程的亲身体验,其效果当然不同凡响。
当然,我们需要坚决抵制另外一种课堂上留点空间给学生的行为。有的教师以课堂上“留空间”为手段,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参加有偿家教。某重点中学的一位老师,要求几百个学生必须集中补课,每人需要交纳几百元补课费,还扬言如果谁不参加,以后就不管谁。该事情经家长举报后,市教育局进行了严厉查处。一些老师在正课上不认真讲课,只有到“补课时间”才会教授书本重点,这样就迫使所有學生必须交钱参加补课。这种“留空间”的动机和结局都是可耻的,是我们要坚决抵制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