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传统节日,便是中华民族文化之园里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而民谚,则是鲜花上的滴滴清露,历经时间变幻,始终鲜亮如初。农历二月初二,相传是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菜节、青龙节之称。我国北方广泛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生动地诠释了这个节日的基本内涵。
神奇传说寄愿望
民谚有云:“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这源自一个民间传说。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民谚说,“春雨贵如油”,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又祈望龙王出来镇住毒虫。
适逢惊蛰农事始
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农耕社会,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不懂气象学,便只好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消除虫害、五谷丰登。龙一抬头,希望便有了。于是,人们选择在“春龙节”这个祥瑞的日子,拉开一年农事活动的序幕,比如“二月二,龙抬头,庄稼院,盼丰收”“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二月二,龙抬头,农家忙着修犁头”。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皇帝率满朝大臣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
此时,诗人们也是兴致高昂,用饱满的笔触书写春光,抒发情怀。白居易有诗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大意是说,二月二日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堤岸边,一群身着轻衫牵着细马的少年正徐徐走着。春光与少年,均是好时节。
习俗繁多祈祥瑞
在中国古代,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此,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更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过春龙节时,我国山东等地区多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作“引田龙”。
这一天吃食颇有讲究。家家户户要把食品冠之以“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炸油糕叫吃“龙胆”,爆玉米花的寓意与民谚“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暗合。
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因此有谚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古时,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这一天禁忌也很多。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天要抬头观望天下,用针恐刺伤龙体。民谚云:“二月二动刀,伤了龙的腰;二月二动剪,伤了龙的眼;二月二动针,龙蛇断了根。”妇女起床前,要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
神奇传说寄愿望
民谚有云:“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这源自一个民间传说。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面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民谚说,“春雨贵如油”,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又祈望龙王出来镇住毒虫。
适逢惊蛰农事始
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农耕社会,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不懂气象学,便只好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消除虫害、五谷丰登。龙一抬头,希望便有了。于是,人们选择在“春龙节”这个祥瑞的日子,拉开一年农事活动的序幕,比如“二月二,龙抬头,庄稼院,盼丰收”“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二月二,龙抬头,农家忙着修犁头”。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皇帝率满朝大臣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
此时,诗人们也是兴致高昂,用饱满的笔触书写春光,抒发情怀。白居易有诗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大意是说,二月二日新雨初霁,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而堤岸边,一群身着轻衫牵着细马的少年正徐徐走着。春光与少年,均是好时节。
习俗繁多祈祥瑞
在中国古代,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此,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更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过春龙节时,我国山东等地区多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作“引田龙”。
这一天吃食颇有讲究。家家户户要把食品冠之以“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炸油糕叫吃“龙胆”,爆玉米花的寓意与民谚“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暗合。
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因此有谚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古时,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这一天禁忌也很多。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天要抬头观望天下,用针恐刺伤龙体。民谚云:“二月二动刀,伤了龙的腰;二月二动剪,伤了龙的眼;二月二动针,龙蛇断了根。”妇女起床前,要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