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作为思维的起点,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灵魂所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内化出学生主动思考的心理倾向,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索活动,有效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问题情境;问题意识;思维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科技的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总目标中明确指出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指出,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是创新的基石,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极为重要的。
所谓问题情境,是学生觉察到了一定的目的而又不知道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数学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开放的、富有变化的、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策略有:
一、设置悬念,“奇”中发问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索即成积极性。所以,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才能要求析疑,才能产生求知欲,才能激发积极性。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提出多个任意的多位数,老师对这些数进行判断能被几整除,然后让学生用笔算一下老师的判断结果是否完全正确。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既惊讶又神秘有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要求懂得其中的奥秘。
二、巧设陷阱,“疑”中发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与研究问题的发展态势给予因势利导,行之有效的指导,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凸现个性的同时,及时给予足够的、恰当的、到位的有效性指导。如有意制造矛盾,引发学生不同观点,产生争议,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学会“偷懒”,不作任何评判,鼓励学生相互评判,相互启发,相互质询,这样就会引发学生“头脑风暴”, 使学生问题不断深化,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三、引入游戏,“玩”中发问
小学生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将一些数学问题转变为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比如,在学习《旋转》一节时,我准备了一副扑克牌,从中选出1、3、5、7、9的梅花、红心、黑桃,然后把梅花、红心、黑桃的方向调向一致,让前排的学生从中任意抽取一张,与其他同学记住这张扑克是什么,然后把那张扑克旋转180度放入。因为那张扑克牌经旋转后与其它扑克的方向不一致,我自然顺利地找到了,学生就问:“这里面隐藏着什么奥秘?”我边演边解释,学生知道了:原来教师是用数学的“旋转”“欺骗”了同学们。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感觉到了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
四、讲述故事,“趣”中发问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用典故或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在数学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讲一段故事给学生听,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使学生想问与乐问。例如,在听同事讲《年、月、日》一课时,她创设了故事情境: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今天林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泣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讲到这里,便有学生举手问: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
五、实践操作,“动”中发问
在操作實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时,组织学生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第一组学生量出课本大约是一枝铅笔长,第二组学生量出大约两个手掌长,第三组量出大约一个文具盒长,第四组量出大约五个橡皮擦长。这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各组量出来的数不同、量也不同,怎么办?有的学生就会提出“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这样的问题。于是就得出了结论:需要统一的标准长度单位。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像这样,教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寓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之中,使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同时都有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而求知欲往往正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应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提问氛围,提供一个“问题场”,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从而实现核心素养下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胡高正.《浅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M]教学月刊[J].2005,6(上)
[3]高文军等 .《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主要途径》[M].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4]曹 翊.《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M].2004
关键词:问题情境;问题意识;思维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科技的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总目标中明确指出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指出,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是创新的基石,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极为重要的。
所谓问题情境,是学生觉察到了一定的目的而又不知道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数学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开放的、富有变化的、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策略有:
一、设置悬念,“奇”中发问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索即成积极性。所以,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才能要求析疑,才能产生求知欲,才能激发积极性。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提出多个任意的多位数,老师对这些数进行判断能被几整除,然后让学生用笔算一下老师的判断结果是否完全正确。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既惊讶又神秘有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要求懂得其中的奥秘。
二、巧设陷阱,“疑”中发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与研究问题的发展态势给予因势利导,行之有效的指导,在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凸现个性的同时,及时给予足够的、恰当的、到位的有效性指导。如有意制造矛盾,引发学生不同观点,产生争议,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学会“偷懒”,不作任何评判,鼓励学生相互评判,相互启发,相互质询,这样就会引发学生“头脑风暴”, 使学生问题不断深化,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三、引入游戏,“玩”中发问
小学生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将一些数学问题转变为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比如,在学习《旋转》一节时,我准备了一副扑克牌,从中选出1、3、5、7、9的梅花、红心、黑桃,然后把梅花、红心、黑桃的方向调向一致,让前排的学生从中任意抽取一张,与其他同学记住这张扑克是什么,然后把那张扑克旋转180度放入。因为那张扑克牌经旋转后与其它扑克的方向不一致,我自然顺利地找到了,学生就问:“这里面隐藏着什么奥秘?”我边演边解释,学生知道了:原来教师是用数学的“旋转”“欺骗”了同学们。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感觉到了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
四、讲述故事,“趣”中发问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用典故或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在数学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讲一段故事给学生听,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使学生想问与乐问。例如,在听同事讲《年、月、日》一课时,她创设了故事情境: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今天林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泣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讲到这里,便有学生举手问: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
五、实践操作,“动”中发问
在操作實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时,组织学生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第一组学生量出课本大约是一枝铅笔长,第二组学生量出大约两个手掌长,第三组量出大约一个文具盒长,第四组量出大约五个橡皮擦长。这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各组量出来的数不同、量也不同,怎么办?有的学生就会提出“有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度标准”这样的问题。于是就得出了结论:需要统一的标准长度单位。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标准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像这样,教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寓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之中,使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同时都有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而求知欲往往正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应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提问氛围,提供一个“问题场”,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从而实现核心素养下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胡高正.《浅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M]教学月刊[J].2005,6(上)
[3]高文军等 .《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主要途径》[M].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4]曹 翊.《谈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M].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