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是一名新闻记者。作品以评书《白眉大侠》为例,从三个方面剖析了评书在描写人物外貌、衣着、性格特征等方面独特的“开脸儿”艺术。并通过列举实例的方法说明了评书“开脸儿”与人物通讯在描写人物、承接上下文以及评论人物等方面的异曲同工之妙,充分说明了“开脸儿”艺术手法可以很好地借鉴到新闻写作中去,在新闻写作中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关键词】:“开脸儿”;人物通讯;描写;白眉大侠
正文:
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也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手法的新闻报道形式,通讯报道往往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人物通讯作为通讯写法的一种,在新闻报道中最为常见。这种写法生动、鲜活、特点鲜明,深受受众的欢迎。我们常常听人说这篇文章把人物写“活”了,其实这都是对作者写作功力的称赞。
通过这几年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笔者惊喜的发现,人物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作为一种文字艺术,它的描写手法与评书中的“开脸儿”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新闻写法中完全可以借鉴“开脸儿”艺术,在人物通讯写作中巧妙运用,将人物写“活”。下面这篇文章就以评书《白眉大侠》为例,简单谈一谈“开脸儿”艺术在人物通讯描写手法中的妙用。
第一,二者手法相近,目的相同,“开脸儿”艺术在描写人物时言简意赅,特点鲜明。
《白眉大侠》是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老师的经典力作,主要讲的是北宋仁宗年间,“小五义”之一的山西雁徐良协助包拯抓差办案的传奇故事。为了凸显人物形象、性格,单田芳对评书中的书胆(主人公)徐良给予了多次形象生动的“开脸儿”描写,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白眉大侠》在第1回中就说道,“只见此人长得真是与众不同,身高八尺左右、溜肩膀,两条大仙鹤腿。往脸上看是面如紫羊肝、小眼睛、鹰钩鼻、菱角嘴,最显眼、最非凡的是长着两条刷白刷白的白眼眉!大片牙、黑牙根,眼角往下耷拉着,嘴角往上翘着,要不注意看活脱像个吊死鬼。”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由远及近、由身到脸,画龙点睛地把主人公的形体、外貌特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听众一听就知道徐良这个人奇丑无比、十分怪异、与众不同。正像评书中所说,長相怪异的人必有异于常人的能耐和本领。这也为后文书介绍徐良拜师学艺、捕盗捉贼、锄暴安良的事迹作了一个引子。
评书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参考评书知识指南第二节:评书的定义)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要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思想面貌,英雄形象来勾画他们的相貌特征和气质风度,然后还要配上符合身份形象的衣、帽、裤、袜,让人物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参考评书知识指南第四节:开脸儿与摆砌末子)
这样的描写手法,在人物通讯的写作中也会经常运用。2016年,笔者采访了吉林省敦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周庆军的先进事迹。为了更自然、更贴切的开篇、布局,笔者简单的描写了他的外貌和衣着特征,借鉴运用了“开脸儿”的手法写道,“刚见到这位检察官,他身材魁梧,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每次穿着制服办案的时候,他总习惯照照镜子,看一看胸前衣领上的检徽。这看似一个简单的习惯动作,却明显让人感受到了一名检察官的信仰。”这几句简单的介绍,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性质,也为后文介绍他履职尽职,帮助群众挽回经济损失的先进事迹作了铺垫。
第二,场景不限,依情节需要而定,“开脸儿”艺术可以做到画龙点睛。
“开脸儿”不一定在人物刚一出场时就使用,有时根据情节或艺术手段的需要,到了“人看人”的时候再使用。(参考北京评书第三节:北京评书的结构程式——“开脸儿”)
例如,在评书《白眉大侠》第104回中,徐良二次学艺后搭救开封府众人,大战飞天神魔陆青,与刚出世的玉面小达摩白云瑞见面。书中写道,“白云瑞定睛瞧看,只见一人周身穿青,便体挂皂,头上六棱抽口软瘫壮帽,顶梁门倒拉三尖慈姑叶,鬓插青绒球,寸排骨头纽,十字绊大带扎腰,蹲裆滚裤,抓地虎的靴子,十字插花的镖囊,大衣在后边背着,身边背后是空刀鞘,手里擎着明晃晃、冷森森的大环金丝宝刀,两道白眼眉格外显眼,正是三哥徐良。”这种人看人的“开脸儿”在评书中的灵活运用,不仅彰显了主人公的英雄气质,而且凸显了他再次出场的精神面貌和不同之处,往往起着把控场面,调节节奏,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人物通讯的写作中也是如此。例如,笔者采访过吉林省图们市邮局长安支局唯一的投递员李爱军。他七年如一日,每天骑行摩托车行程60多公里,两天往返图们市长安镇13个行政村,为农村用户送信件送包裹、义务跑腿,为村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了突出李爱军工作的辛苦,笔者在文末中特别用人看人的手法写道,“这一个夏天下来,李爱军的皮肤又晒黑了不少。想想这难走的山路,真不知道这几年他穿坏了多少双鞋,陷过多少次车。”虽然是很简单的几句话,但却很自然的为人物的同期声作了很好的引子,让人物更好地说出自己的心声。
第三,衬托主要人物,有一定的评论意义。
白眉大侠第137回讲到“细脖大头鬼”房书安调查假白云瑞一事,从莲花门掌门“飞云道长”郭长达口中套出“玉面小如来”张小西就是假冒白云瑞的罪魁祸首,并对他进行了“开脸儿”描写。书中代言,“只见这个人个头与白云瑞相仿,打扮相差无几,借灯光一照,只见他头上戴着月白缎扎巾,顶梁门倒拉三尖慈姑叶,鬓插英雄球,穿白挂素,外披灰色英雄氅,水红绸子挂底,上绣牡丹花,左胁下挎一口钢刀。打冷眼一看,真像白云瑞,但再看就不像了,人哪有那么像的。这个人虽然像白云瑞,但是跟白云瑞有本质的区别。白云瑞那小伙子多正啊,眼角眉梢,身前身后带着一团子正气,而这个人多少有点青眼圈,眼光发贼,一看就不是好东西。”
笔者注意到,白眉大侠这套评书中对二号书胆——白云瑞并没有进行单独的“开脸儿”描写。只是在白云瑞出世时,介绍他的身世时作出了简单的交代,说他跟白玉堂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仿佛白五爷再世。除这之外,就是通过“玉面小如来”张小西的“开脸儿”来对比衬托出白云瑞的俊美、英气,可以说这样的“开脸儿”虽然没有单独、刻意的介绍主要人物,却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起到了“开脸儿”的作用,赋予了“开脸儿”手法一定的评论作用。 其实,评论本身就是评书艺术的重要作用。评书艺术的特色和功能,首先表现在“评”字上。所以有“评书之贵在于评”的说法。“评”包括评人物、评事件、评情理等等。评人物就要评价一个人物在此时此地的作为、表现,他的行动和他的世界观、道德观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忠奸善恶;评事件就是要评价一件事的始末原因、发展变化和最终结局以及它们与客观环境的制约关系;评情理就是要评价人和事的是非曲直,伦理观念及其社会背景。(参考评书知识指南第三节:评书的艺术特征)
与评书一样,有的人物通讯中在写人物的时候,也不会去刻意的描写人物的外貌、形体、衣着等特征,而是通过对比类的“开脸儿”,交待人物与其他人的不同或是有代表性的差异。在2014年,笔者曾经采访过敦化市的孝心好少年王磊的事迹。笔者在文中写道,“12岁,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纪。但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是,小王磊的眼中仿佛充满了对生活的恐慌。因为12岁的他在父亲患病卧床后,不得不辍学守在病床前悉心照料父亲,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虽然,介绍人物没有通过“开脸儿”,但是通过这种衬托式的反差,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以及人性中的闪光点,引发了受众心中的共鸣。
其实,评书作品中还有很多的人物“开脸儿”艺术手法与人物通讯写作有着共通之处,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评书中的“开脸儿”手法对人物通讯写作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而之所以二者存在着这么多的共通之处,是因为通讯写作和评书作品一样,都是辩证的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时任中宣部部长、新闻学术界代表人物陆定一曾经提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首先说明新闻是事实的新闻,是对事实的陈述。新闻传播的归属就是‘受者晓其事’;其次,新闻是报道,报道是一种文字加工,是对事实的再现,里面含有主观成分,是有弹性的。”
新聞作品是对客观事件的主观加工。认真想想,在写人物通讯时,记者都是对先进人物的事迹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对客观事实的认定之后,才进行的二次加工。在加工的同时,就包含了作者对人物在主观上的一定程度的认知和评价。
综上所述,采写人物通讯时,可以充分借鉴评书中的“开脸儿”手法,要正确处理好客观事实与主观认知的辩证关系,以事实为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多写、多练,才能创作出精品力作,让受众欢迎。
参考文献:
[1]评书知识指南(主编:潘秀英)ISBN978-7-5398-3339-2
[2]北京评书(梁彥 著)ISBN978-7-80501-853-9
【关键词】:“开脸儿”;人物通讯;描写;白眉大侠
正文:
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也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手法的新闻报道形式,通讯报道往往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人物通讯作为通讯写法的一种,在新闻报道中最为常见。这种写法生动、鲜活、特点鲜明,深受受众的欢迎。我们常常听人说这篇文章把人物写“活”了,其实这都是对作者写作功力的称赞。
通过这几年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笔者惊喜的发现,人物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作为一种文字艺术,它的描写手法与评书中的“开脸儿”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新闻写法中完全可以借鉴“开脸儿”艺术,在人物通讯写作中巧妙运用,将人物写“活”。下面这篇文章就以评书《白眉大侠》为例,简单谈一谈“开脸儿”艺术在人物通讯描写手法中的妙用。
第一,二者手法相近,目的相同,“开脸儿”艺术在描写人物时言简意赅,特点鲜明。
《白眉大侠》是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老师的经典力作,主要讲的是北宋仁宗年间,“小五义”之一的山西雁徐良协助包拯抓差办案的传奇故事。为了凸显人物形象、性格,单田芳对评书中的书胆(主人公)徐良给予了多次形象生动的“开脸儿”描写,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白眉大侠》在第1回中就说道,“只见此人长得真是与众不同,身高八尺左右、溜肩膀,两条大仙鹤腿。往脸上看是面如紫羊肝、小眼睛、鹰钩鼻、菱角嘴,最显眼、最非凡的是长着两条刷白刷白的白眼眉!大片牙、黑牙根,眼角往下耷拉着,嘴角往上翘着,要不注意看活脱像个吊死鬼。”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由远及近、由身到脸,画龙点睛地把主人公的形体、外貌特征描写的淋漓尽致。让听众一听就知道徐良这个人奇丑无比、十分怪异、与众不同。正像评书中所说,長相怪异的人必有异于常人的能耐和本领。这也为后文书介绍徐良拜师学艺、捕盗捉贼、锄暴安良的事迹作了一个引子。
评书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参考评书知识指南第二节:评书的定义)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要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思想面貌,英雄形象来勾画他们的相貌特征和气质风度,然后还要配上符合身份形象的衣、帽、裤、袜,让人物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参考评书知识指南第四节:开脸儿与摆砌末子)
这样的描写手法,在人物通讯的写作中也会经常运用。2016年,笔者采访了吉林省敦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周庆军的先进事迹。为了更自然、更贴切的开篇、布局,笔者简单的描写了他的外貌和衣着特征,借鉴运用了“开脸儿”的手法写道,“刚见到这位检察官,他身材魁梧,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每次穿着制服办案的时候,他总习惯照照镜子,看一看胸前衣领上的检徽。这看似一个简单的习惯动作,却明显让人感受到了一名检察官的信仰。”这几句简单的介绍,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性质,也为后文介绍他履职尽职,帮助群众挽回经济损失的先进事迹作了铺垫。
第二,场景不限,依情节需要而定,“开脸儿”艺术可以做到画龙点睛。
“开脸儿”不一定在人物刚一出场时就使用,有时根据情节或艺术手段的需要,到了“人看人”的时候再使用。(参考北京评书第三节:北京评书的结构程式——“开脸儿”)
例如,在评书《白眉大侠》第104回中,徐良二次学艺后搭救开封府众人,大战飞天神魔陆青,与刚出世的玉面小达摩白云瑞见面。书中写道,“白云瑞定睛瞧看,只见一人周身穿青,便体挂皂,头上六棱抽口软瘫壮帽,顶梁门倒拉三尖慈姑叶,鬓插青绒球,寸排骨头纽,十字绊大带扎腰,蹲裆滚裤,抓地虎的靴子,十字插花的镖囊,大衣在后边背着,身边背后是空刀鞘,手里擎着明晃晃、冷森森的大环金丝宝刀,两道白眼眉格外显眼,正是三哥徐良。”这种人看人的“开脸儿”在评书中的灵活运用,不仅彰显了主人公的英雄气质,而且凸显了他再次出场的精神面貌和不同之处,往往起着把控场面,调节节奏,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人物通讯的写作中也是如此。例如,笔者采访过吉林省图们市邮局长安支局唯一的投递员李爱军。他七年如一日,每天骑行摩托车行程60多公里,两天往返图们市长安镇13个行政村,为农村用户送信件送包裹、义务跑腿,为村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了突出李爱军工作的辛苦,笔者在文末中特别用人看人的手法写道,“这一个夏天下来,李爱军的皮肤又晒黑了不少。想想这难走的山路,真不知道这几年他穿坏了多少双鞋,陷过多少次车。”虽然是很简单的几句话,但却很自然的为人物的同期声作了很好的引子,让人物更好地说出自己的心声。
第三,衬托主要人物,有一定的评论意义。
白眉大侠第137回讲到“细脖大头鬼”房书安调查假白云瑞一事,从莲花门掌门“飞云道长”郭长达口中套出“玉面小如来”张小西就是假冒白云瑞的罪魁祸首,并对他进行了“开脸儿”描写。书中代言,“只见这个人个头与白云瑞相仿,打扮相差无几,借灯光一照,只见他头上戴着月白缎扎巾,顶梁门倒拉三尖慈姑叶,鬓插英雄球,穿白挂素,外披灰色英雄氅,水红绸子挂底,上绣牡丹花,左胁下挎一口钢刀。打冷眼一看,真像白云瑞,但再看就不像了,人哪有那么像的。这个人虽然像白云瑞,但是跟白云瑞有本质的区别。白云瑞那小伙子多正啊,眼角眉梢,身前身后带着一团子正气,而这个人多少有点青眼圈,眼光发贼,一看就不是好东西。”
笔者注意到,白眉大侠这套评书中对二号书胆——白云瑞并没有进行单独的“开脸儿”描写。只是在白云瑞出世时,介绍他的身世时作出了简单的交代,说他跟白玉堂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仿佛白五爷再世。除这之外,就是通过“玉面小如来”张小西的“开脸儿”来对比衬托出白云瑞的俊美、英气,可以说这样的“开脸儿”虽然没有单独、刻意的介绍主要人物,却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起到了“开脸儿”的作用,赋予了“开脸儿”手法一定的评论作用。 其实,评论本身就是评书艺术的重要作用。评书艺术的特色和功能,首先表现在“评”字上。所以有“评书之贵在于评”的说法。“评”包括评人物、评事件、评情理等等。评人物就要评价一个人物在此时此地的作为、表现,他的行动和他的世界观、道德观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忠奸善恶;评事件就是要评价一件事的始末原因、发展变化和最终结局以及它们与客观环境的制约关系;评情理就是要评价人和事的是非曲直,伦理观念及其社会背景。(参考评书知识指南第三节:评书的艺术特征)
与评书一样,有的人物通讯中在写人物的时候,也不会去刻意的描写人物的外貌、形体、衣着等特征,而是通过对比类的“开脸儿”,交待人物与其他人的不同或是有代表性的差异。在2014年,笔者曾经采访过敦化市的孝心好少年王磊的事迹。笔者在文中写道,“12岁,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纪。但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是,小王磊的眼中仿佛充满了对生活的恐慌。因为12岁的他在父亲患病卧床后,不得不辍学守在病床前悉心照料父亲,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虽然,介绍人物没有通过“开脸儿”,但是通过这种衬托式的反差,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以及人性中的闪光点,引发了受众心中的共鸣。
其实,评书作品中还有很多的人物“开脸儿”艺术手法与人物通讯写作有着共通之处,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评书中的“开脸儿”手法对人物通讯写作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而之所以二者存在着这么多的共通之处,是因为通讯写作和评书作品一样,都是辩证的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时任中宣部部长、新闻学术界代表人物陆定一曾经提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首先说明新闻是事实的新闻,是对事实的陈述。新闻传播的归属就是‘受者晓其事’;其次,新闻是报道,报道是一种文字加工,是对事实的再现,里面含有主观成分,是有弹性的。”
新聞作品是对客观事件的主观加工。认真想想,在写人物通讯时,记者都是对先进人物的事迹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对客观事实的认定之后,才进行的二次加工。在加工的同时,就包含了作者对人物在主观上的一定程度的认知和评价。
综上所述,采写人物通讯时,可以充分借鉴评书中的“开脸儿”手法,要正确处理好客观事实与主观认知的辩证关系,以事实为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多写、多练,才能创作出精品力作,让受众欢迎。
参考文献:
[1]评书知识指南(主编:潘秀英)ISBN978-7-5398-3339-2
[2]北京评书(梁彥 著)ISBN978-7-80501-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