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党执政60年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那么,为什么要制定这样一个《决定》?
甄小英:召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目的,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是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延伸、深化,其出台的最大背景就是党的建设面对的“新形势”。“新”主要新在是充满机遇和潜伏危机,有的学者讲是“带有危机性质的新形势”。进入新世纪,党明确提出的我们“面对难得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现在,机遇和挑战这两方面,都有所发展。
记者:那么,如何认识我们当前面临的机遇?
甄小英:首先,从世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且呈强化趋势。我们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是可能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将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获取比较利益继续提供机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在技术跨越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等等。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在应对金融危机及这一轮全球竞争角逐中,我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活力,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上升。在过去的金融危机中,危机促进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使我国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如果我们应对得当,坚持十七大确定的理论、道路、旗帜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化危为机,可能会抓住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次,从国情来看,党领导人民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的探索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为我们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抓住机遇,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辉煌,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有几点是特别值得自豪的。一是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挨打形象,一个独立自主统一开放的大国屹立在世界东方。二是中国社会整体上由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站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起点。三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举世瞩目。四是开启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执政党自身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发展。
这些成就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化解各种潜在危机因素,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政治、制度条件和组织领导保障。
记者:挑战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甄小英:新形势下,我们面对的挑战的严峻程度也有所发展。
从世情看,世界形势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世界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力量对比,其影响长期而深远。
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特别是2003—2007年全球连续5年保持4%以上的增速,创下上世纪60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增长速度最快的上升期。这当然受益于科技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在发达经济体的透支消费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过度出口共同推动下产生的。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呈现过度依赖外需的局面,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适应世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立足创新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的途径和方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把经济增长模式由过度依赖外需转为以国内需求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的方式。能否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们来说是个很现实的挑战,直接考验党的执政能力。
此外,和平发展面临新环境。我国经济逐步成为大国开放经济,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加深,新一轮技术革命所引发的国际分工和生产组织方式变化正对我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对国外资源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世界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世界油价粮价变化,对我们都有影响。中国是能源、矿产等资源需求大国,现在中国进口什么,什么就大幅提价。中国要购买国外的企业、油田,一些国家百般阻挠,把一些经济行为搞成政治问题。
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提升,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挑战。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中国注定要经受更多的外部挑战和考验。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一些国家的戒惧,“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相继出台,就是明证。我国的和平发展明显受到某些大国势力的制约,一些国家支持达赖搞分裂、制造社会动乱,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也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所要经受的并非仅止于贸易的摩擦,甚至碰撞,还会有这样那样的摩擦,甚至碰撞。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应对新的复杂局势,必须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从国情来看,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正处在一个从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的关键时期。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看,当一国的人均GDP迈入3000—5000美元时,就会遇到现代化发展的瓶颈,瓶颈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贫富差距拉大,阶层矛盾激化、社会抗争频发,政治动荡不宁。有些国家冲不破这个发展瓶颈,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瓶颈期。
记者: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甄小英:基于以下几点:一是社会领域出现新矛盾。我国在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凸显,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矿难不断)、社会治安、征地搬迁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引起广泛关注。二是比较优势降低,经济增长面临新制约。劳动、资本、自然资源、技术这四大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正发生很大变化,生产成本有所提高,比较优势降低。自然资源的约束全面强化。土地、淡水、石油等资源的制约尤为严重。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环境污染严重。三是消费结构升级,社会心理出现新变化。温饱解决后,公共需求迅速增加,我们的公共供给严重短缺。四是改革攻坚出现新特点。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初步形成了资本社会化的格局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但是,市场经济的具体体制和机制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立法和规范的部门化,权力与利益结合,管制型政府还没有完全转向服务型政府,政府的宏观调控是需要的,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要相配合,但是,必须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们的问题是造成管制过度而抑制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涉及政府本身的改革,涉及强势群体的既得利益,阻力更大。瓶颈期的矛盾、冲突以及引发危机的因素,有的已经开始显现,有的可能还处在潜伏期。五是社会紧张度上升。今年以来,伴随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紧张度明显上升。群体性事件,往往是从维权争利,发展到泄愤,再到骚乱,最后会引起暴乱。能否成功化解和解决这些矛盾,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现代化的成败。当前,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的任务都十分艰巨。
人类迄今为止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近300年,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到12亿人口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但所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20%,而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将用不到100年时间,使13亿人口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用不到100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300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变革。这就意味着西方国家渐次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我国可能会浓缩在一个更短的时间内,问题更集中。正如《决定》所指出的: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未来20年我国又进入高风险发展期。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从党情来看。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来,共产党领导人民做了三件大事,革命、建设和改革。与此相对应,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三大根本变化。《决定》首次提出了“三个历史性转变”的论断,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完善了十六大的提法。这既是对党的历史进程的科学表述,也是对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更加全面的表述,从而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有了新的参照系和历史的坐标。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取得巨大成就。60年,执政党交了两份考卷,一份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答卷;一份是党的自身建设,即党的执政能力、领导能力、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答卷。
记者:那么,如何评价60年执政的状况?
甄小英:《决定》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决定》具体指出当前存在的六大问题、“三个严重”。六大问题即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三个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我们研究执政规律,任何政党都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可能性,一个政党,无论曾经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过多么大的贡献,曾经得到人民多么真心的拥护,一旦腐败堕落,脱离人民群众,都将被人民抛弃,要说执政规律,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可以说是一条铁律。国内有学者提出“三种前景”:第一种,由于腐败而丧失民心,丧失执政地位,这是最坏的前景。近期内不大可能出现。第二种前景是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把全党决定下来的基本理论、路线、道路、方针、政策只当作口头禅,在改革和发展的阻力和障碍面前畏缩不前,无所作为,或用满足少数既得利益者的需求来维护权力地位,其结果是使党变质,社会主义名存实亡,中国社会不能健康地发展。这是最应该避免的现实危险。第三种前景是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党兴、民富、国强,民族复兴的前景才大有希望。《决定》正是基于对执政规律的研究,提出“两个都不是”“四个不等于”的警示。我们全党只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记者:在党的建设上,我们有经验,也有教训。《决定》总结了六条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对搞好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甄小英:在执政一个甲子之际,《决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总结了我们党执政以来自身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也借鉴了国外一些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形成六条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运用和丰富发展这些基本经验,对搞好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第一条经验,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不久,很快就投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早期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因此,一些抱着良好愿望入党的同志,常常成为党内教条主义、机会主义的俘虏,这也是建党早期,革命屡遭挫折的重要原因。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艰难时期,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要担负起抗战的领导责任,必须解决“怎样认识自己、加强自己、团结自己”的问题,其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才解决了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问题,才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为全党掌握,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第一条经验强调这样几点:(1)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强调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武装全党。用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3)强调了以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能力,党性修养,实际上是要求党员按规律办事和按规矩办事。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这也是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目的。
第二条经验,是正确处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关系。在推进党的伟大事业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党建伟大工程保障和推进伟大事业。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正向、逆向)。加强党建,是为了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这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
第三条经验,是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总结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探索的成果,形成了一条主线“五位一体”的党建总体布局,即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方面的“五位一体”。要把握好“主线”与“五大建设”的关系。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与五大建设不是并列的关系,它贯穿于五大建设之中,五大建设要落脚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把握五大建设之间的关系: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思想理论基础;组织建设为其他四大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为党的建设提供纪律和作风保障,又反映党的其他三大建设的成效;党的制度建设为党内生活提供运行机制,为其他四大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实施这个总体布局,要着眼全局,统筹兼顾党的各方面建设,使之相互配套、互相促进,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整体推进,从总体上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第四条经验,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由工业社会将进入知识社会,信息社会是联系两者的桥梁。我们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把产业工人称为蓝领。新社会阶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适应执政党的要求,对党的性质的表述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条件的修改,等等),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
第五条经验,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第六条经验,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这六条经验,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仅包含着对以往成功和教训的总结,而且是今天和今后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都必须坚持的,这些经验,也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这六方面的经验,也是今天需要继续解决的六大问题。
总之,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建,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有政治勇气、实践勇气和创新勇气。今天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动力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忧患意识”。每个党员都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责任编辑:袁志平
甄小英:召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目的,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是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延伸、深化,其出台的最大背景就是党的建设面对的“新形势”。“新”主要新在是充满机遇和潜伏危机,有的学者讲是“带有危机性质的新形势”。进入新世纪,党明确提出的我们“面对难得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现在,机遇和挑战这两方面,都有所发展。
记者:那么,如何认识我们当前面临的机遇?
甄小英:首先,从世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且呈强化趋势。我们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是可能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将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获取比较利益继续提供机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在技术跨越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等等。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在应对金融危机及这一轮全球竞争角逐中,我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活力,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上升。在过去的金融危机中,危机促进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使我国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如果我们应对得当,坚持十七大确定的理论、道路、旗帜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化危为机,可能会抓住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次,从国情来看,党领导人民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的探索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为我们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抓住机遇,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辉煌,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有几点是特别值得自豪的。一是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挨打形象,一个独立自主统一开放的大国屹立在世界东方。二是中国社会整体上由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站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起点。三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举世瞩目。四是开启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执政党自身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发展。
这些成就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化解各种潜在危机因素,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政治、制度条件和组织领导保障。
记者:挑战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甄小英:新形势下,我们面对的挑战的严峻程度也有所发展。
从世情看,世界形势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世界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和力量对比,其影响长期而深远。
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特别是2003—2007年全球连续5年保持4%以上的增速,创下上世纪60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增长速度最快的上升期。这当然受益于科技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在发达经济体的透支消费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过度出口共同推动下产生的。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呈现过度依赖外需的局面,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适应世界国际环境的新变化,立足创新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的途径和方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把经济增长模式由过度依赖外需转为以国内需求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的方式。能否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们来说是个很现实的挑战,直接考验党的执政能力。
此外,和平发展面临新环境。我国经济逐步成为大国开放经济,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加深,新一轮技术革命所引发的国际分工和生产组织方式变化正对我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对国外资源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世界金融危机、经济衰退,世界油价粮价变化,对我们都有影响。中国是能源、矿产等资源需求大国,现在中国进口什么,什么就大幅提价。中国要购买国外的企业、油田,一些国家百般阻挠,把一些经济行为搞成政治问题。
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提升,也会带来一些新的挑战。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中国注定要经受更多的外部挑战和考验。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一些国家的戒惧,“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相继出台,就是明证。我国的和平发展明显受到某些大国势力的制约,一些国家支持达赖搞分裂、制造社会动乱,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也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所要经受的并非仅止于贸易的摩擦,甚至碰撞,还会有这样那样的摩擦,甚至碰撞。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应对新的复杂局势,必须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从国情来看,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正处在一个从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的关键时期。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看,当一国的人均GDP迈入3000—5000美元时,就会遇到现代化发展的瓶颈,瓶颈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贫富差距拉大,阶层矛盾激化、社会抗争频发,政治动荡不宁。有些国家冲不破这个发展瓶颈,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瓶颈期。
记者: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甄小英:基于以下几点:一是社会领域出现新矛盾。我国在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凸显,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矿难不断)、社会治安、征地搬迁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引起广泛关注。二是比较优势降低,经济增长面临新制约。劳动、资本、自然资源、技术这四大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正发生很大变化,生产成本有所提高,比较优势降低。自然资源的约束全面强化。土地、淡水、石油等资源的制约尤为严重。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环境污染严重。三是消费结构升级,社会心理出现新变化。温饱解决后,公共需求迅速增加,我们的公共供给严重短缺。四是改革攻坚出现新特点。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确立,初步形成了资本社会化的格局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但是,市场经济的具体体制和机制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立法和规范的部门化,权力与利益结合,管制型政府还没有完全转向服务型政府,政府的宏观调控是需要的,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要相配合,但是,必须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们的问题是造成管制过度而抑制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涉及政府本身的改革,涉及强势群体的既得利益,阻力更大。瓶颈期的矛盾、冲突以及引发危机的因素,有的已经开始显现,有的可能还处在潜伏期。五是社会紧张度上升。今年以来,伴随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紧张度明显上升。群体性事件,往往是从维权争利,发展到泄愤,再到骚乱,最后会引起暴乱。能否成功化解和解决这些矛盾,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现代化的成败。当前,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的任务都十分艰巨。
人类迄今为止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近300年,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到12亿人口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但所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20%,而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将用不到100年时间,使13亿人口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用不到100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300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变革。这就意味着西方国家渐次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我国可能会浓缩在一个更短的时间内,问题更集中。正如《决定》所指出的: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未来20年我国又进入高风险发展期。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从党情来看。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来,共产党领导人民做了三件大事,革命、建设和改革。与此相对应,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三大根本变化。《决定》首次提出了“三个历史性转变”的论断,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完善了十六大的提法。这既是对党的历史进程的科学表述,也是对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更加全面的表述,从而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的建设改革创新有了新的参照系和历史的坐标。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自身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取得巨大成就。60年,执政党交了两份考卷,一份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即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答卷;一份是党的自身建设,即党的执政能力、领导能力、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答卷。
记者:那么,如何评价60年执政的状况?
甄小英:《决定》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决定》具体指出当前存在的六大问题、“三个严重”。六大问题即民主集中制、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三个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我们研究执政规律,任何政党都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可能性,一个政党,无论曾经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过多么大的贡献,曾经得到人民多么真心的拥护,一旦腐败堕落,脱离人民群众,都将被人民抛弃,要说执政规律,这是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可以说是一条铁律。国内有学者提出“三种前景”:第一种,由于腐败而丧失民心,丧失执政地位,这是最坏的前景。近期内不大可能出现。第二种前景是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把全党决定下来的基本理论、路线、道路、方针、政策只当作口头禅,在改革和发展的阻力和障碍面前畏缩不前,无所作为,或用满足少数既得利益者的需求来维护权力地位,其结果是使党变质,社会主义名存实亡,中国社会不能健康地发展。这是最应该避免的现实危险。第三种前景是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样,党兴、民富、国强,民族复兴的前景才大有希望。《决定》正是基于对执政规律的研究,提出“两个都不是”“四个不等于”的警示。我们全党只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记者:在党的建设上,我们有经验,也有教训。《决定》总结了六条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对搞好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甄小英:在执政一个甲子之际,《决定》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课题,总结了我们党执政以来自身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也借鉴了国外一些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形成六条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运用和丰富发展这些基本经验,对搞好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第一条经验,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不久,很快就投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早期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因此,一些抱着良好愿望入党的同志,常常成为党内教条主义、机会主义的俘虏,这也是建党早期,革命屡遭挫折的重要原因。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艰难时期,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要担负起抗战的领导责任,必须解决“怎样认识自己、加强自己、团结自己”的问题,其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才解决了在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问题,才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为全党掌握,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第一条经验强调这样几点:(1)始终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2)强调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武装全党。用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3)强调了以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能力,党性修养,实际上是要求党员按规律办事和按规矩办事。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这也是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目的。
第二条经验,是正确处理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关系。在推进党的伟大事业中,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党建伟大工程保障和推进伟大事业。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正向、逆向)。加强党建,是为了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按照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总目标来加强,着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证。这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
第三条经验,是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总结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探索的成果,形成了一条主线“五位一体”的党建总体布局,即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方面的“五位一体”。要把握好“主线”与“五大建设”的关系。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与五大建设不是并列的关系,它贯穿于五大建设之中,五大建设要落脚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把握五大建设之间的关系: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思想理论基础;组织建设为其他四大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为党的建设提供纪律和作风保障,又反映党的其他三大建设的成效;党的制度建设为党内生活提供运行机制,为其他四大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实施这个总体布局,要着眼全局,统筹兼顾党的各方面建设,使之相互配套、互相促进,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整体推进,从总体上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第四条经验,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由工业社会将进入知识社会,信息社会是联系两者的桥梁。我们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把产业工人称为蓝领。新社会阶层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适应执政党的要求,对党的性质的表述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条件的修改,等等),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
第五条经验,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第六条经验,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这六条经验,体现和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仅包含着对以往成功和教训的总结,而且是今天和今后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都必须坚持的,这些经验,也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这六方面的经验,也是今天需要继续解决的六大问题。
总之,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建,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有政治勇气、实践勇气和创新勇气。今天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动力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忧患意识”。每个党员都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责任编辑:袁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