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深化户籍改革、促进各种类型的城市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地区与城市保持协调同步发展的状态。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意义、要求和途径三个方面,对二者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的问题进行重点说明,进而为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鎮化战略实施,都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转变,经济结构处于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内驱力发生变化等共同背景所提出的。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则是这两个重要战略实施的直接原因,在二者协调发展过程中,能够起到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深入分析二者在协调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二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意义
1.1 二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虽然在“三农”问题上不断加大重视力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方面内驱力的影响,使得农村发展在整体上面临较大的困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所提出的,具有实效意义的战略措施。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者在本质上具有显性的一致性,是国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1.2 新型城镇化能够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产业兴旺是整体战略的重点层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来源,在坚持质量兴农、绿色性能的基础上,全面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才能够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在这一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城镇化战略实施中具有的特殊助推作用。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要求,其中较为主要的方面就是做好城乡互补要求,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这也是充分发挥城镇辐射能力的主要途径[1]。
2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要求
2.1 确保战略目标的协调一致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都是国家从发展大局出发,基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出的具有前瞻性布局,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这方面问题的产生具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其整体解决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是一项艰苦而又漫长的工作。从发展的眼光出发,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目标存在不同差异,但又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将这些相同的目标融入到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减少整体实施成本,将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发展融入到统一的建设流程中,能够减少整体战略实施的成本,能够提升统筹发展的整体水平。
2.2 确保战略优势的充分展现
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优势也各有不同,在确保二者战略目标协调一致的背景下,必须确保各自的战略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要能够真正凸显各自的战略优势,需要在具体实施中注意以下要点:一是要切实认识不同地区在人口结构、自然资源、文化积累和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在统一安排的基础上,全盘制定乡村和城镇发展的长期规划,借助于各自特色来发挥实际优势,最终达成社会经济效益最优的状态。二是减少具体政策对战略优势的缩减作用。目前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土地政策和农民自身在转移方面存在顾虑现象,使得城镇化出现滞后的现象,也就是存在事实上的半城镇化和农业内卷化。三是要对两个战略的实施给予均等化的机会,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提升农村区域在基础设施上的短板,提升乡村区域在空间布局上的吸引力。
3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途径
3.1 产业体系的创新是基础
依照不同区域内部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加大在新型产业方面的投入力度,依托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不仅能够促进战略的快速实施,还能够促进两大战略的深度融合。在产业体系创新过程中,要能真正从战略高度出发,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要求同城镇化发展改造同步结合在一起,通过新型产业的建设发展来弥补传统发展中的不足,全面提升二者的协调发展力度。
3.2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根基
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是限制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也能够强化理念,对于一些长期发展中能够产生均衡收益的公共设施项目,能够积极引进PPP建设模式,积极引导不同方面在实际运行中的投入力度,在强化政府监管作用的同时,不断提升项目运行的规范性,为提升基础设施完善水平奠定基础。
3.3 要素流通的充分是提升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对于要素的需求不同,同时在要素的流通之间存在较大障碍,这是限制二者之间协调发展不足的重要问题。要想真正解决要素流动的限制,充分实现要素的流动,是一个漫长而又困难的过程[2]。一方面来说,对于土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要素,要能够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改革不同要素的应用形式,提升要素运转的效率,扭转传统观念中以城市发展为重心的思想,提升乡村要素内涵的价值。另一方面来说,要强化对乡村层面要素的挖掘力度,依托农村区域要素自身转换的基础上,减少要素交换的环节,提升要素在周转过程中的增值水平,借助于现代科技技术和信息手段,全面提升要素发挥的层面和水平,加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引导力度。
4 结语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具有内在联系,在二者协调发展的状态下,才能够确保整体战略实施水平的提升,但是目前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充实,相关的实践活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深入战略实施的实际,全面做好调查和理论分析,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泉,张坤,薛珊珊.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10).
[2] 蒋慧.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浅析[J].智能城市,2019(18).
(作者单位: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商洛分公司)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鎮化战略实施,都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转变,经济结构处于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内驱力发生变化等共同背景所提出的。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则是这两个重要战略实施的直接原因,在二者协调发展过程中,能够起到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深入分析二者在协调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二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意义
1.1 二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虽然在“三农”问题上不断加大重视力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方面内驱力的影响,使得农村发展在整体上面临较大的困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所提出的,具有实效意义的战略措施。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者在本质上具有显性的一致性,是国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1.2 新型城镇化能够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产业兴旺是整体战略的重点层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来源,在坚持质量兴农、绿色性能的基础上,全面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才能够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在这一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城镇化战略实施中具有的特殊助推作用。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要求,其中较为主要的方面就是做好城乡互补要求,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这也是充分发挥城镇辐射能力的主要途径[1]。
2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要求
2.1 确保战略目标的协调一致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都是国家从发展大局出发,基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出的具有前瞻性布局,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这方面问题的产生具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其整体解决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是一项艰苦而又漫长的工作。从发展的眼光出发,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目标存在不同差异,但又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将这些相同的目标融入到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能够减少整体实施成本,将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发展融入到统一的建设流程中,能够减少整体战略实施的成本,能够提升统筹发展的整体水平。
2.2 确保战略优势的充分展现
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优势也各有不同,在确保二者战略目标协调一致的背景下,必须确保各自的战略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要能够真正凸显各自的战略优势,需要在具体实施中注意以下要点:一是要切实认识不同地区在人口结构、自然资源、文化积累和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在统一安排的基础上,全盘制定乡村和城镇发展的长期规划,借助于各自特色来发挥实际优势,最终达成社会经济效益最优的状态。二是减少具体政策对战略优势的缩减作用。目前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土地政策和农民自身在转移方面存在顾虑现象,使得城镇化出现滞后的现象,也就是存在事实上的半城镇化和农业内卷化。三是要对两个战略的实施给予均等化的机会,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提升农村区域在基础设施上的短板,提升乡村区域在空间布局上的吸引力。
3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途径
3.1 产业体系的创新是基础
依照不同区域内部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加大在新型产业方面的投入力度,依托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不仅能够促进战略的快速实施,还能够促进两大战略的深度融合。在产业体系创新过程中,要能真正从战略高度出发,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要求同城镇化发展改造同步结合在一起,通过新型产业的建设发展来弥补传统发展中的不足,全面提升二者的协调发展力度。
3.2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根基
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是限制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求政府部门也能够强化理念,对于一些长期发展中能够产生均衡收益的公共设施项目,能够积极引进PPP建设模式,积极引导不同方面在实际运行中的投入力度,在强化政府监管作用的同时,不断提升项目运行的规范性,为提升基础设施完善水平奠定基础。
3.3 要素流通的充分是提升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对于要素的需求不同,同时在要素的流通之间存在较大障碍,这是限制二者之间协调发展不足的重要问题。要想真正解决要素流动的限制,充分实现要素的流动,是一个漫长而又困难的过程[2]。一方面来说,对于土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要素,要能够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改革不同要素的应用形式,提升要素运转的效率,扭转传统观念中以城市发展为重心的思想,提升乡村要素内涵的价值。另一方面来说,要强化对乡村层面要素的挖掘力度,依托农村区域要素自身转换的基础上,减少要素交换的环节,提升要素在周转过程中的增值水平,借助于现代科技技术和信息手段,全面提升要素发挥的层面和水平,加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引导力度。
4 结语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具有内在联系,在二者协调发展的状态下,才能够确保整体战略实施水平的提升,但是目前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充实,相关的实践活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深入战略实施的实际,全面做好调查和理论分析,是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泉,张坤,薛珊珊.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10).
[2] 蒋慧.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浅析[J].智能城市,2019(18).
(作者单位: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商洛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