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对历史的“消费”可以说是变本加厉,读历史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分享一些私密的经验。“小事时代”的演绎既能丰富历史的肌理,但也会在不经意中导致对历史认识的格式化,因为对历史的重构和演绎往往会遮蔽真实的历史,会改写进入历史的姿态和路径。学者研究历史的路径一般都是经过资料的积累和数据的考察,但单纯靠资料回到历史现场的努力毕竟缺少趣味性,缺少普通读者的回应。鉴于此,进入历史的姿态和角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历史记忆对一个民族来说弥足珍贵。章剑华的纪实文学《承载》让我耳目一新,让我看到了记忆历史的新气象。作者不是对历史简单而随意的重建,而是通过大量第一手原始资料的收集,依据历史细节,在真实的基础上还原人物、建构历史,用生动、有趣、朴素的语言呈现了故宫文物迁徙的历史语境,并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的知识分子形象,填补了这段历史的空白。这样书写历史的方式不仅保留了历史的丰富、动感和趣味,又不失其应有的严肃和认真。
《承载》讲述的是一段波澜壮阔而又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北平岌岌可危,故宫的文物危在旦夕。文物被毁的前车之鉴让故宫人想到文物迁徙之策,以马衡、易培基、徐森玉等为首的一批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立下“文物在人在,文物亡人亡”的誓言。这群“文弱书生”在枪林弹雨中穿行,两万多公里的行程记录了他们艰辛的步伐,可以说,他们在另一个战场上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日”战争。他们用生命保护了故宫文物的安全和完整,完成了世界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迁徙。令人惊叹的是,在十多年的颠沛流离中,故宫文物没有一件被战火焚毁,没有一件在途中损坏或丢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举世奇迹!但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这段历史和这些曾经献出热血和青春的知识分子却是默默无闻,因为从事保管和研究文物的知识分子多以“物”为重,所以,文物所代表的物化历史一直有着另外的弊端,那就是背后缺少人物的支撑。而事实上,恰好是这些缺席的知识分子在推动着文化的传承,他们才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上的魂魄。
往事并不如烟,每个中国人都应铭记这段历史,都有责任将之传承,但是能够承担这种大任的知识分子却较为少见。毕竟关于文物的迁徙还是一个颇具“专业”的难题,而且资料的收集也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富有责任感的章剑华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
在使命感和承担意识的召唤下,章剑华从大量的历史细节中打捞出了历史的宝贵记忆,因为人的具体感受是需要通过细节来承担的。同时,他也是一个善于制造“矛盾”的人,能够把动荡不安的历史演绎得更加跌宕起伏和有声有色。比如决定文物迁徙的时刻,各方面的压力不约而至,文物外迁路上,日本特务的爆炸计划、土匪的抢劫、文物的无处安放、“袍哥”的出现、文物对气候环境的不适等等。为了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历史现场,作者选用了大量珍贵的照片,让读者从不会说谎的影像中真切地感受到文物外迁的悲壮和艰难。同时作者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代人与历史发生关联的方式,他们“小”的个人和“大”的历史是交融在一起,血肉相连的。由于这段历史的被遮蔽,这些人的命运也如同迅速融化的冰花,少有痕迹。章剑华为他们记录下了这些易逝的散乱的波纹,写出了一颗颗温暖的、真实的、充满力量的心灵。这代人的精神之河永远生生不息,如同一股潜流在地下静静向前流动,推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记得德国画家安瑟基弗曾说“我不是要怀旧,我只是记得”。“记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太重要了,如果是简单的记忆,记住的不过是材料,它因为无法拥有真实的、个人的深度而必定走向遗忘。而章剑华以纪实文学的方式使历史记忆获得了再现和延续,还原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也丰富了~个民族的精神史。我敬重作者对历史和文化承担责任的勇气和心胸,尽管文中的细节和语言有个别生硬之处,但这并不妨碍它所“承载”的多重意义。
《承载》讲述的是一段波澜壮阔而又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北平岌岌可危,故宫的文物危在旦夕。文物被毁的前车之鉴让故宫人想到文物迁徙之策,以马衡、易培基、徐森玉等为首的一批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立下“文物在人在,文物亡人亡”的誓言。这群“文弱书生”在枪林弹雨中穿行,两万多公里的行程记录了他们艰辛的步伐,可以说,他们在另一个战场上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日”战争。他们用生命保护了故宫文物的安全和完整,完成了世界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迁徙。令人惊叹的是,在十多年的颠沛流离中,故宫文物没有一件被战火焚毁,没有一件在途中损坏或丢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举世奇迹!但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这段历史和这些曾经献出热血和青春的知识分子却是默默无闻,因为从事保管和研究文物的知识分子多以“物”为重,所以,文物所代表的物化历史一直有着另外的弊端,那就是背后缺少人物的支撑。而事实上,恰好是这些缺席的知识分子在推动着文化的传承,他们才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上的魂魄。
往事并不如烟,每个中国人都应铭记这段历史,都有责任将之传承,但是能够承担这种大任的知识分子却较为少见。毕竟关于文物的迁徙还是一个颇具“专业”的难题,而且资料的收集也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富有责任感的章剑华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
在使命感和承担意识的召唤下,章剑华从大量的历史细节中打捞出了历史的宝贵记忆,因为人的具体感受是需要通过细节来承担的。同时,他也是一个善于制造“矛盾”的人,能够把动荡不安的历史演绎得更加跌宕起伏和有声有色。比如决定文物迁徙的时刻,各方面的压力不约而至,文物外迁路上,日本特务的爆炸计划、土匪的抢劫、文物的无处安放、“袍哥”的出现、文物对气候环境的不适等等。为了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历史现场,作者选用了大量珍贵的照片,让读者从不会说谎的影像中真切地感受到文物外迁的悲壮和艰难。同时作者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代人与历史发生关联的方式,他们“小”的个人和“大”的历史是交融在一起,血肉相连的。由于这段历史的被遮蔽,这些人的命运也如同迅速融化的冰花,少有痕迹。章剑华为他们记录下了这些易逝的散乱的波纹,写出了一颗颗温暖的、真实的、充满力量的心灵。这代人的精神之河永远生生不息,如同一股潜流在地下静静向前流动,推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记得德国画家安瑟基弗曾说“我不是要怀旧,我只是记得”。“记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太重要了,如果是简单的记忆,记住的不过是材料,它因为无法拥有真实的、个人的深度而必定走向遗忘。而章剑华以纪实文学的方式使历史记忆获得了再现和延续,还原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也丰富了~个民族的精神史。我敬重作者对历史和文化承担责任的勇气和心胸,尽管文中的细节和语言有个别生硬之处,但这并不妨碍它所“承载”的多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