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改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学定教,学案导学”尤为引人注目,“以学定教,学案导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实用性受到越来越多小学数学教师的欢迎。然而在“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的具体实践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争议、困惑和不解,致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下面,就小学数学“以学定教,学案导学”中问题作以下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案导学 自主
一、课堂的“放”与“收”
“以学定教,学案导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评价一堂课关键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改之初,我在观念改变的同时,也由这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堂一下由“一言堂”变为了“群乱言”,这下子学生可真是有机会发展个性了:你说,他说,大家说,说的是眉飞色舞,很多是一点不着边际。此时此刻,课堂秩序乱了,学生思维乱了。于是,有时我也会喝斥他们:坐下,坐下来举手!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热情马上就会减退,积极性也不高。于是我困惑了,“学案导学”的课堂是“放”还是“收”呢?
后来,笔者阅读了大量理论文章,其中一句话很有启发意义:“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个性的张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启迪。”是啊,我们何必在意学生是不是整整齐齐、安安静静,只要他们积极参与,思维运转,个性张扬,这不是更重要吗?
但是活跃的课堂表象下,作为教师,理应关注更深层次问题:学生是不是真正为了参与活动;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在参与;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诚然,学生应该做课堂的主人,可是这并不等于能抹杀老师的存在。教学是师生互动活动,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参与的基础是平等对话,而教师要做好“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生活阅历。对教材的把握,以及知识的底蕴都要远远的高于学生。所以教师该“干涉”的时候要干涉,该纠正的时候要纠正,该限制的时候要限制。好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 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合作的有效与有序
合作学习是“以学定教,学案导学”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小学数学课堂都设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遗憾的是,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个别学生还不明就里,导致看似“热热闹闹”,结果“蜻蜓点水”;有的合作学习过多过频,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交流与反馈,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有的教师急于求成,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让合作学习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怎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奏好三步曲:前奏,让学生明白合作的要求,知道该干什么和怎么干,必要时可以把要求明示在黑板或屏幕上;序曲,引导合作交流前,教师必须留有“空白”,让学生有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这样小组合作才顺畅高效,能激发学生认知,提高合作实效;进行曲,交流评价,组内分工,全班汇报,奏好集体进行去。同时,作为任课教师要持之以恒、有条不紊地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合作技能。
例如,笔者在教学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重点探讨了“11减几”的算法多样性之后,学生就能创造性的利用迁移和类推的方法自主探究其他的退位减法的算法,有的孩子能找到近十种算法。而在教学表内乘法(一)中的“2、3、4的乘法口诀”时,完全是由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得出口诀,这样孩子们记得牢,用得好,算得准确。通过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结合。学生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实现了“再发现”、“再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学会了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三、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以学定教,学案导学”注重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有些教师则理解片面,陷入了误区,把“少说话”作为关键指标,上课时不敢多说话,随便叫学生看书,没指导,没要求,没检查,没反馈,致使教学任务达成度不高,也达不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效果。这是典型的“放羊式”“自流式”教学,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主权,实质上不是真正的自主。
事实上,新课程实施并不是要摒弃以往传统优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我们应该继承优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用新的教学理念发展优秀的方法。
例如,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用数学”教学时,其中一道练习题有这样一句话“店庆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笔者及时提示学生:“优惠是什么意思?”学生纷纷说出是“减去8元”、“少了8元”、“便宜8元”的意思。在学生列出三道算式:篮球:45-8=37(元)足球:58-8=50(元)排球:39-8=31(元)后,又及时跟问:“为什么三道算式都要减去8呢?”学生回答:“因为题目告诉我们是优惠8元,所以要减去8才是要求的得数。”这样的教学,既注意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注意加强学生的双基教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继承了传统教学中的好的学习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案导学 自主
一、课堂的“放”与“收”
“以学定教,学案导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评价一堂课关键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改之初,我在观念改变的同时,也由这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堂一下由“一言堂”变为了“群乱言”,这下子学生可真是有机会发展个性了:你说,他说,大家说,说的是眉飞色舞,很多是一点不着边际。此时此刻,课堂秩序乱了,学生思维乱了。于是,有时我也会喝斥他们:坐下,坐下来举手!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热情马上就会减退,积极性也不高。于是我困惑了,“学案导学”的课堂是“放”还是“收”呢?
后来,笔者阅读了大量理论文章,其中一句话很有启发意义:“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个性的张扬、思维的活跃、深刻的思考、智慧的启迪。”是啊,我们何必在意学生是不是整整齐齐、安安静静,只要他们积极参与,思维运转,个性张扬,这不是更重要吗?
但是活跃的课堂表象下,作为教师,理应关注更深层次问题:学生是不是真正为了参与活动;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在参与;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课堂。诚然,学生应该做课堂的主人,可是这并不等于能抹杀老师的存在。教学是师生互动活动,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参与的基础是平等对话,而教师要做好“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生活阅历。对教材的把握,以及知识的底蕴都要远远的高于学生。所以教师该“干涉”的时候要干涉,该纠正的时候要纠正,该限制的时候要限制。好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 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合作的有效与有序
合作学习是“以学定教,学案导学”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小学数学课堂都设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遗憾的是,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个别学生还不明就里,导致看似“热热闹闹”,结果“蜻蜓点水”;有的合作学习过多过频,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交流与反馈,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完成;有的教师急于求成,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让合作学习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怎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奏好三步曲:前奏,让学生明白合作的要求,知道该干什么和怎么干,必要时可以把要求明示在黑板或屏幕上;序曲,引导合作交流前,教师必须留有“空白”,让学生有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这样小组合作才顺畅高效,能激发学生认知,提高合作实效;进行曲,交流评价,组内分工,全班汇报,奏好集体进行去。同时,作为任课教师要持之以恒、有条不紊地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合作技能。
例如,笔者在教学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重点探讨了“11减几”的算法多样性之后,学生就能创造性的利用迁移和类推的方法自主探究其他的退位减法的算法,有的孩子能找到近十种算法。而在教学表内乘法(一)中的“2、3、4的乘法口诀”时,完全是由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得出口诀,这样孩子们记得牢,用得好,算得准确。通过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结合。学生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实现了“再发现”、“再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学会了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三、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以学定教,学案导学”注重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有些教师则理解片面,陷入了误区,把“少说话”作为关键指标,上课时不敢多说话,随便叫学生看书,没指导,没要求,没检查,没反馈,致使教学任务达成度不高,也达不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效果。这是典型的“放羊式”“自流式”教学,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主权,实质上不是真正的自主。
事实上,新课程实施并不是要摒弃以往传统优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我们应该继承优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用新的教学理念发展优秀的方法。
例如,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用数学”教学时,其中一道练习题有这样一句话“店庆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笔者及时提示学生:“优惠是什么意思?”学生纷纷说出是“减去8元”、“少了8元”、“便宜8元”的意思。在学生列出三道算式:篮球:45-8=37(元)足球:58-8=50(元)排球:39-8=31(元)后,又及时跟问:“为什么三道算式都要减去8呢?”学生回答:“因为题目告诉我们是优惠8元,所以要减去8才是要求的得数。”这样的教学,既注意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注意加强学生的双基教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继承了传统教学中的好的学习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